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兰·巴特/牛津通识读本
内容
内容推荐
罗兰·巴特(1915—1980)终其一生致力于研究人们是如何使他们的世界变得可知的。他的多重身份尤为引人瞩目:他是一位勾勒出“文学科学”之轮廓的结构主义者,一位符号学理论的大力推广者。他代表的不只是科学,还有愉悦,他认为文学使得读者独具创造性。他称作者已经死了,号召我们不要研究作者,而要研究文本。他出版了许多别具一格的著作,展示了个人非凡的想象力。
在《罗兰·巴特》中,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对巴特多样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描述了其探索的多个领域,促使我们改变了对于一系列文化现象的看法: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对于个人、历史和自然的观念。
作者简介
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1944一),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1966年于哈佛大学获学士学位,1972年于牛津大学获现代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结构主义:语言模式的发展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是嗣后成名作《结构主义诗学》的底本。卡勒先后在一些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供职,1975年当过耶鲁大学的法国和比较文学访问教授,同年获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的洛威尔奖,现为康奈尔大学1916级英文和比较文学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卡勒长期主掌康奈尔大学比较文学系,是当今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领军人物、欧洲理论在美国的权威阐释者和发言人。主要著作有《索绪尔》《符号的追索》《框架符号》《巴特》《福楼拜》《文学理论》等。
目录
前言
1 多面手
2 文学史研究者
3 神话研究者
4 批评家
5 论战者
6 符号研究者
7 结构主义者
8 享乐主义者
9 作家
10 文人
11 巴特身后的巴特
注释及参考书目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罗兰·巴特于1980年猝然离世,当时他是文化与批评
领域内的大人物: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评点世间一切,
并且以显著的先锋姿态极大地改变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
学研究)。二十年过去了,他的地位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对于我们来说,巴特如今意味着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作
家,或者说,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也许应该问:如今我们
要读巴特的哪些作品?为什么要读?长期出版巴特著作的
门槛出版社已经推出了他的全集,厚厚的三卷本,共计数
干页。其中不仅囊括了他的代表作,还收录了数以干计的
短篇文字及应酬之作。巴特的最后一部作品《明室:摄影
札记》畅谈了个人对于摄影的看法,颇多创见,不落俗套
,因而被广泛引用、赞扬和讨论。他的早期作品《神话学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研究者在讨论这一领域时
多援引此书。在以上两部作品之间的许多著作和文章——
尤其是《S/Z》和《文之悦》——在大学里被选为文学批
评或文学理论课程的阅读书目。那么,巴特是文学理论家
吗?作为一名从未在生前公开性取向并且在遗作中也很少
谈及本人性生活的同性恋者,巴特引起了同性恋研究者的
兴趣。他的自传体作品《罗兰·巴特自述》是一部极为诱
人、极具创意的著作,是关于思想和写作的冒险最动人的
论述之一。要是只考虑“该读些什么”这一问题,现在就
更迫切需要评估巴特和他的贡献了。
本书原本为丰塔纳出版社推出的现代大师系列而写,
在巴特去世不久后出版。书中分析了他的成就,并且描绘
了他的多重身份,针对的读者群体是那些认为巴特有用、
有趣和富有创意的人。巴特的作品涉及如此广泛的领域—
—他的情绪和文体也同样如此——以至于每个人都能从巴
特身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一面,但关键的问题是,巴特能带
领我们走向何方和他的魅力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个
新的版本中,我只对主体文本做了些许修改,一方面因为
我对于巴特的绝大部分看法依然成立,另一方面也因为太
多的干预可能会创造出一个不均衡的文本,导致年轻时的
我和中年的我这两种声音在其中相互争执。除了稍加阐释
之外,我还加入了新的研究书目,但最重要的是,我增添
了最后一章来描述巴特去世后的地位变化,并且对于他在
当今时代的价值提出了我自己的看法。
伊萨卡市,纽约州
2001年6月
凡涉及巴特的作品,本书使用的引文格式如下:(第
154/136页)。前一个数字为法文原版的页码,后一个数
字为英译本的页码,在“推荐阅读”部分列出了英译本的
具体信息。
导语
《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新品,带你走入罗兰·巴特语言和风格的美妙国度!
《罗兰·巴特》是美国著名学者乔纳森·卡勒继《文学理论入门》之后又一力作!
乔纳森·卡勒对巴特多样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描述了其探索的多个领域,促使我们改变了对于一系列文化现象的看法: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对于个人、历史和自然的观念。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谁是罗兰·巴特》作者汪民安作序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展示了乔纳森-卡勒无与伦比的阐释技巧。他
与他笔下的文学大家有着同等的成就。正因为巴特是
个与众不同且充满争议的人物,此书才显得特别精彩

——安·杰斐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精彩页
第一章 多面手
罗兰·巴特于1980年去世,享年65岁。当时他任职法兰西学院教授,这是法国学术体系的最高位置。他曾以对法国文化做出切中肯綮、蔑视权威的分析而闻名,但到了去世的时候他自己也已经成为了现行文化体制的一部分。他的讲座吸引了人数众多、背景各异的听众,从外国旅游者到退休中学教师再到知名学者。他在报纸上撰写专题文章,对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他的《恋人絮语》作为一种恋爱“修辞”,不仅成为畅销书,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
在法国之外,巴特继萨特之后,成为法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著作被翻译到多个国家,并拥有众多读者。他的论敌之一韦恩·布斯称他为“或许是对当前的美国批评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但他的读者群体远远超出文学批评家的范畴。巴特是具有国际声望的大人物,是一位现代大师。但他究竟擅长什么?他以什么而知名?
事实上,巴特的声誉源自几个相互矛盾的方面。对于许多人来说,他首先是个结构主义者,或许是唯一纯正的结构主义者,他提倡对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他同时也是符号研究(对于符号的科学研究)最知名的倡导者,勾勒出了一种结构主义式的“对于文学的科学研究”。
不过,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巴特代表的不是科学,而是愉悦:阅读的愉悦,以及读者为了获取可能得到的愉悦而进行个性化解读的权利。巴特反对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批评,那种批评一心想要复原作者的思想或意图;巴特提出读者的重要性,并且提倡那种为读者提供了积极的创造性角色的文学。
另外,巴特素以支持先锋派文学而闻名。法国的批评家们抱怨阿兰·罗伯一格里耶以及其他新小说的实践者所写的小说难以卒读——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只是把一些令人困惑的描述胡乱堆砌在一起,缺少可以辨识的情节,也没有引人瞩目的角色。但巴特不仅称赞这些小说,把他本人的前途和这些作品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提出,正是这些向我们的预期发起挑战的“难以卒读”的作品最完美地体现了文学的目的。巴特提出了“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这两个相对立的概念。前者指顺从传统代码和可理解性模式的作品,后者指实验性作品,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阅读这类作品,只能(实际上必须)在阅读的时候去写作这些文本。
然而,令巴特对于先锋派的支持变得广为人知的几部著作并没有讨论当代的实验性作家,而是探讨了经典的法国作家,如拉辛和巴尔扎克。巴特最爱的是“从夏多布里昂到普鲁斯特的法国文学”,而普鲁斯特是他最挚爱的作家。人们甚至怀疑,他宣扬先锋派并且公然否定早期文学的做法是一种明智的策略,这一策略(有意或无意地)创造出一种批评氛围,由此他能够在后来把关注的焦点重新转回到那些早期作家身上,并且以新的方式来解读他们的作品。
最后,巴特还以“作者之死”的代言人形象而知名,所谓的“作者之死”是巴特提出的一个说法,其目的在于消除作者在文学研究和批判性思维中所处的核心位置。他在1968年写道:“我们现在知道,一个文本并非释放出单一的‘神学’意义(一位作者一上帝想要传递的‘讯息’)的一连串词语,而是一种多维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种写作(均非原创)相互混合、碰撞”(《意象、音乐、文本》,第146页)。他特别强调,我们应该研究文本,而不是作者。
然而,这位广大作者的公敌却是一位著名的作者,他的各种著作展现出了个人风格和眼界。许多作品非常特别,很难用现有的文体类型来归类:比如,《符号帝国》把他在日本旅行期间的见闻与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符号及其伦理意义的思考结合在了一起;《罗兰·巴特自述》回避了自传的种种惯例,以怪异的疏远姿态描述了一个名叫“罗兰·巴特”的人,描述他的生活及其作品;《恋人絮语》更像是恋人之间谈话的样本和程式,而不是对爱情的研究;《明室:摄影札记》是巴特对于他所钟爱的相片的思考,而不是对于摄影艺术的分析。这些独特而动人的作品是一位作者想象力的产物,写出这些作品的人不仅是位法语散文大师,而且也具有独特的生活体验。
这就是罗兰·巴特,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提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理论和立场,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阐述。我们该如何来评估这样一位人物?当被问到巴特究竟擅长什么的时候,人们往往回答“文学批评”。(在法兰西学院,他自命为“从事文学符号研究的教授”。)但这一头衔并不能涵盖他的成就,他的声望并非源自文学批评领域内的权威性成果。他的影响力来自他所勾勒和支持的多个研究设想,这些设想促使人们改变了思考各种文化客体的方式,从文学、时尚、摔跤和广告,到自我、历史和自然等概念。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兰·巴特/牛津通识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乔纳森·卡勒
译者 译者:陆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47981
开本 16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9-01
首版时间 2014-09-01
印刷时间 2019-02-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96
CIP核字 2014124296
中图分类号 B565.5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3
出版地 江苏
213
15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1-716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