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与青年/星云大师演讲集
内容
试读章节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一)

今日的佛教青年,应该从信愿中来增进道念,来为佛教创造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身为佛教青年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以下分为几点来说明佛教青年未来的成功立业之道。

一、从奉献中获得快乐

我们希望未来的前途能够成功,首先要养成一种观念: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一般社会人士,是从贪婪欲望中去追求快乐,从个己自私中去占有快乐,从物质享受中去寻找快乐;佛教青年与社会上一般青年不同的是从奉献中去获得快乐。

以前在朝山会馆,有一位柜台小姐曾淑芳,她毕业于天主教所办的文藻外语学校。我问她:“你受天主教学校的教育,现在接触了佛教,有什么感想?来到这里服务,对佛教有没有信念?”她说:“我没有信奉天主教,来到这里之后,我很喜欢佛教。不过,我从天主教里得到一个启示,神父、修女们都很重视奉献,他们对人生充满着乐观,而他们的乐观是从奉献中获得的。”由这段话,我们知道“奉献”的观念在各种宗教中的地位。想获得内心真正的平衡,一定要扫除自私自利的观念,净化自己的身心,变化自己的气质,庄严自己的思想,使我们从奉献中获得快乐。今日的佛教徒,讲究个己私利的人太多,为教奉献的人太少。因此,我们进入佛门,应该抱有“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众生”的观念,把自己奉献给佛教,奉献给一切众生。奉献不是没有所获,奉献以后,在无私、无我、无执的情况下,所能获得的将会更多。

佛光山的道风,非常注重“奉献”,可以从我们所办的一切事业说起,如养老、育幼、大专夏令营、松鹤楼老人公寓、佛学讲座、仁爱之家、佛光诊所、僧伽福利基金……无不是抱着“但愿众生获得安乐,不为自己贪求利益”的精神来做的。同时,“奉献”更有助于佛法的推展,有助于心灵的升华。

青年守则说“助人为快乐之本”,在佛教里,“奉献也是快乐之本”;一个宗教徒若不懂得奉献,是无法了解宗教本怀的。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牺牲就是奉献。如果我们想把握住佛教的基本精神,就要从奉献着手。

那么我们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我们可以贡献智慧给大家、为大众服务;如果智慧、能力不够,怎么办呢?佛教有一修行法门——随喜赞叹,比如说看到别人成功了,能生起随喜之心,给人一句赞美的话,或是给人一个笑容,点一个头,布施给人快乐,这些都可以算是奉献。

所以,奉献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救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慧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希望佛教的青年们,都能养成不贪求个人私欲,发心为众的奉献精神。

二、从勤奋中打发时间

一天有24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的岁月。在这漫长的人生里,如何打发时间,是个很重要的课题。社会上一般人,用吃、喝、玩乐打发时间,打牌、赌博,或做无聊、没有意义的事,来消磨岁月。有为的青年,应该从勤劳奋发中去打发时间。

高雄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长告诉我,他说:“以我现有的财产,即使一天用10万元,活了100年,也用不完。我有很多钱,可是我还在工作,我是贪得无厌吗?不是的,我是以做事业来打发时间。”他的这段话,说明一个人唯有在工作里,生命才有办法安住,人也才活得有意义。没有工作是很无聊乏味的。他又说:“我的钱虽然很多,但是自奉甚俭,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去娱乐场所。下班回家,就是一杯清茶,看看报纸,如此而已,一天过去,第二天又带着饱满的精神开始工作。”由此可知,社会上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绝不是从安逸享受中得来,而是从不停地勤劳奋斗中获得的。P1-3

书评(媒体评论)

出了家,应时时摄受自己的身心,如制伏失缰野马,时时不忘自己是大众佛陀的弟子,要与佛教共患难,尽到佛弟子上弘下化的任务,才不愧是一个出家人。——星云大师

目录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一)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二)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三)

佛教青年成功立业之道(四)

如何做一个出家人

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

青年僧伽的十有思想

青年之病

青年的力,菩萨的心

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

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

工作与身心的和谐

序言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曾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正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之后,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演讲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部队,从岛内到岛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演讲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演讲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演讲集》丛书,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演讲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宗教与体验》《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等册,总字数百余万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我将演讲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这套演讲集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于佛光山法堂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佛教与青年》介绍了,目前中国传统佛教寺院也有不少的青年僧人,如何引导这些僧人做一个爱国爱教服务社会大众的好僧人,确实可以从星云大师所倡导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星云大师云水行脚五大洲,将佛教推广到世界各地,为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越来越为两岸的人民所认同和尊重。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这本《佛教与青年》谈论佛教青年的成功立业之道,如何做一个出家人,青年僧伽的十无思想和十有思想,青年的力,菩萨的心,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工作与身心的和谐等等。星云大师所弘扬和实践的人间佛教对启迪人生、和谐社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与青年/星云大师演讲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52476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4
出版时间 2015-04-01
首版时间 2015-04-01
印刷时间 201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94
CIP核字 2015017169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7.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上海大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