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远讴歌思考(沉思录)/经典3.0
内容
编辑推荐

《沉思录》是由古罗马的哲学皇帝马可·奥理略(121-180年)所著,共十二卷,是一个皇帝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札记,后世则视《沉思录》为斯多噶学派的代表作。《沉思录》书名是由后人所取,因为奥理略并没有想过要出版这本作品,这本书是留待自己用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说话跟忏悔、发自内心的一种灵性的反思。《永远讴歌思考(沉思录)》的导读者梁文道认为,在奥理略做皇帝的经验里,历经战乱、灾难和帝国的衰落,使他不得不更依赖哲学,来把握住自己。

内容推荐

在昏黄的烛光下,他又脱去了皇帝的紫袍,换上羊毛粗袍,伏案写着日记。他是个跟其他罗马盛世时期统治者不太一样的皇帝,他不要卫兵、华衣美食、雕像等东西,他觉得忍耐是正义的一部分,他被叫做“哲学皇帝”。

奥勒留,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一生在战乱中风尘仆仆,不时遭敌人的攻击与诋毁,同时也被人巴结……在如此纷乱的外在世界里,他需要依赖哲学,来隐退自身,把握自己。于是,每天的日记就成为了修炼,在反复书写这些生活规律里,超念着自己的心灵。这部日记,后来被冠上《沉思录》的名字,成为了奥勒留的修行书。

今天,这部修行记录成为了一种几近失传的阅读方式。

从这本《永远讴歌思考(沉思录)》,我们可以理解奥理略节欲的思想、过朴实的生活,以及主张以理性和意志控制自己的激情,如:“那对深厚的名声有一种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的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堙灭无闻。”

《永远讴歌思考(沉思录)》的导读者梁文道认为,在奥理略做皇帝的经验里,历经战乱、灾难和帝国的衰落,使他不得不更依赖哲学,来把握住自己。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和作者相关的一些人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梁文道

罗马盛世的日常与奢华

原文选读 马可·奥理略原著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试读章节

《沉思录》这本书其实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而且这本书的作者成为一部好莱坞电影《角斗士》(Gladiator)里的一角。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罗马皇帝被他的儿子暗杀,然后这个皇帝的将军出来为他报仇,把那个坏皇帝干掉的故事。《角斗士》里被勒死的老皇帝,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作者马可·奥理略(Marcus Aurelius)。他的儿子康茂德(Commodus)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坏蛋,被称为第二个尼禄──就是一把火把罗马烧掉、非常坏的一个皇帝,与他的父亲相当不同。这位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年迈的老父亲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声誉,黄金时代的罗马帝国十二个皇帝接续,他在那十二个皇帝中间树立了特别好的声誉,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哲学家皇帝“Philosopher king”。

哲学家皇帝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勾画过一个非常理想的世界蓝图。在这个世界里,国家领袖应该是一群哲学家,因为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最为清楚如何公正地处理国家大事。希腊哲学在政治与伦理学方面常讨论的主题是“正义”,他们讨论的是“什么是好国家?”、“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等议题。谁最了解正义?自然就是哲学家了。因此,从柏拉图以来,历代一直有人期望出现一个哲学家皇帝般的人,像是中国人所说的“内圣外王”的圣王。同样的情形也出现于欧洲,东欧国家在1989年重新民主选举之后,像捷克就出现了哲学家总统哈维尔,当时大家都很兴奋,因为那是一个被期待的角色。那么由哲学家来当皇帝,他是不是会当得特别好呢?也许不一定。又,哲学家皇帝作为哲学家是否也一定做得特别好呢?当然也不一定。

记得当年去中国内地的时候,看到很多出版物让我吓了一跳,比如他们会讨论“毛泽东的哲学”、“周恩来的哲学”,以及“邓小平的思想”等。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希望领导人会像个哲学家那样,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张,有一套纲领、一套看法。奥理略并不是这样的一个皇帝,他不是一个以哲学治国的皇帝,相反地,他是在当皇帝的经验里,发现自己不得不更依赖哲学以把握住自己。

领导者的枕边书

和中国的乾隆皇帝不同,奥理略写完这部札记之后,并未打算出版。乾隆写诗写到还要发“御制诗”,送给全国文武百官,让文武百官们诚惶诚恐地看到明明写得很烂的诗,还得写一个谢表上呈,感谢皇上圣明。后来,这部札记不知如何便流出市面,之后便传到了君士坦丁堡,因此一直在东罗马帝国部分散布,与此同时,在西欧这边,这本书便消失了。

等到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沉思录》才辗转地随着过去君士坦丁堡所保留的其他古代希腊罗马典籍,传回西欧。当时触发了一个很重要的运动,就是“文艺复兴”。而在这个运动里,西方的学者,尤其是意大利的学者,初次看到这本书时便非常惊讶。他们原本以为是本很有历史价值的书,因为它是罗马皇帝所亲自写的私人记录。然而,之后他们就很伤心地发现:在这本书之中找不到益于当时历史研究的资料,于是就冷落了它。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人们才重新发现《沉思录》的重要性。欧洲的作家、学者们开始发现《沉思录》非常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因为它完全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说话与忏悔,他们喜欢那种感觉,认为那是一个人于内心涌现的灵性反思。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思潮造成了对于《沉思录》价值的重新发现。而在这本书的流传过程中,被冠上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名字──《沉思录》。

《沉思录》自从浪漫主义开始流行之后便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像是作家歌德,还有当时德国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也很喜欢。自当时起,这本书就经历了一个很奇怪的传统,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很喜欢读这本书,包括克林顿。克林顿床前放的、几乎每个晚上都要看的就是《沉思录》。然而,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我们不需理会国家领导人或皇帝看这本书的问题,而是必须注重在另一个方面。

奥理略:“意外”的皇帝

奥理略非常聪明,是一个贵族子弟,他当上皇帝其实是一个意外。当时在他之前,罗马皇帝的继承有一个传统,亦即不传子,而是传给养子。例如皇帝看到他的贵族、亲戚之中,谁比较出息的,便把王位传给谁。为什么奥理略打破罗马传统、把王位传给那个坏儿子呢?因为他被儿子所杀,然后篡位的。因此,在他以前,王位的传承是传给贵族间的亲戚。他小时候就被选中过,但为何说是意外?因为当时虽然大家都很欣赏他,觉得他很有才华,但是怎么看奥理略都不太像是一个能当皇帝的人,而这关系到当时大家对罗马帝国皇帝的看法。

在罗马帝国中的皇帝地位非常崇高,罗马讲究荣誉,讲究在公众生活面前出色的辩论技巧。因此皇帝要学习修辞学,要展现自己的勇气,让别人承认你的身份跟地位,这些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男人要在公共领域中竞争,追求一种华丽跟尊贵的外观,而罗马帝国的皇帝穿的紫色袍子就是这种尊荣的象征。紫色作为皇家、尊贵的象征传统,始自罗马帝国,这就是迄今为何仍以purple这个字来代表“帝位”的原因。

那么,奥理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即使当了皇帝,我们从他的雕像便能发现:他没有穿着一个正统罗马皇帝该穿的紫色长袍(虽然他后来偶会穿着)。因此,他大部分时间穿的是什么衣服?那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羊毛纺织短袍,这代表了他不想过特别舒适华贵的生活,而羊毛短袍在罗马时期具有特别意涵,那是哲学家普遍的穿着。从此处可以切入接续的重点:我们说“哲学家”,同时也说“皇帝”,从这样的对比关系,可以更进一步了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虽然未能细致地拆解这本书的结构,以及讨论其论证方式,但是可先提供一种引介: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它又是怎么样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阅读方式,对于今日的我们而言非常陌生,甚至是几近失传的一种阅读方法。所以我们今日打开这本书阅读时,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

沉思录或是格言录?

我曾经跟张大春谈起《沉思录》,他开玩笑说:“这本书就等于以前蒋中正写的《蒋公嘉言录》。”为什么会这么说?我先引用《沉思录》中的话:“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然后他又说道:“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则并崇敬理性的话,这十天你对人们就会像是一个神。”“不要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

这些都像格言,都是一些为人箴言,顶多加一些《心灵鸡汤》,相当莫名其妙,有时候觉得比《蒋公嘉言录》还不如,而且也没有结构可言。除了第一卷比较清楚地交代身世,后面的内容则是不断地在重复。上述引用的一段话,在这本书里起码以不同的语句、方式重复了十遍以上。

这算是什么书?它为什么是经典,为什么温家宝要看它?克林顿要读它?歌德喜欢它?它的妙处在哪里?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经典都遭遇相同情况,当我们都说它是经典,但真的阅读时就会被吓到:“它为什么会是经典?”“我为什么不干脆去看一下,比如刘墉的书,说不定会写得比它好多了。”从这些问题开始,接着要深入了解:“它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P14-21

序言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甘地被称为“印度圣雄”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阅读,可以有许多收获与快乐。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们有幸遇上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就会跨进一个自己原先无从遭遇的世界,见识到超出想象之外的天地与人物。于是,我们对人生、对未来的认知与准备,截然改观。

充满这种魔力的书很多。流传久远的,就有了“经典”的称呼。

称之为“经典”,原是赞叹与敬意。偏偏,敬意也容易转变为敬畏。因此,不论中外,提到“经典”会敬而远之,是人性之常。

还不只如此。这些魔力之书的内容,包括其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作者与相关人物的关系、遣词用字的意涵,随着物换星移,也可能会越来越神秘,难以为后人所理解。

于是,“经典”很容易就成为“传说中的书”——人人久闻其名,却没有机会也不知如何打开的书。

我们让传说中的书随风而逝,作者固然遗憾,损失的还是我们。

每一部经典,都是作者梦想之作的实现;每一部经典,都可以召唤起读者内心的另一个梦想。

让经典尘封,其实是在封闭我们自己的世界和天地。

何不换个方法面对经典?何不让经典还原其魔力之书的本来面目?

这就是我们的想法。

因此,我们先请一个人,就他的角度,介绍他看到这部经典的魔力何在。

再来,我们以跨越文字、绘画、摄影、图表的多元角度,来打开困锁住魔力之书的种种神秘符号。

然后,为了使现代读者不会在时间和心力上感受到太大压力,我们挑选经典原著最核心、最关键的篇章,希望读者直接面对魔力之书的原始精髓。此外,还有一个网站,提供相关内容的整合、影音数据、延伸阅读,以及读者互动的可能。

因为这是从多元角度来体验经典,所以我们称之为((经典3.0》。

最后,我们邀请的就是读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对这些魔力之书的光环不要感到压力,而是好奇。

您会发现:打开传说中的书,原来就是打开自己的梦想与未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远讴歌思考(沉思录)/经典3.0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可·奥理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08633
开本 16开
页数 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02.43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