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储福金小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储福金的小说作品,文字简约清纯,情节清爽,一波三折,内容朴素,感情深挚,味淡而意远,体现了作者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和对作品整体情感基调的控制与把握。《储福金小说精品集》里作品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凄迷、狐媚、纯净和哀婉的氛围,有的写令人叹惋的女性命运,有的写复杂而无奈的婚恋,还有的是描写如棋局般起伏不定、风云诡异的人生。在细致刻画的人物以及诗歌般的意境中,写出了关于生活与爱情的哲理。

内容推荐

储福金的小说,文字简约清纯,情节清爽,一波三折。作品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凄迷、纯净和哀婉的氛围,在细致刻画的人物以及诗歌般的意境中,写出了关于生活与爱情的哲理。《储福金小说精品集》精选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读者可从中品味到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和深层次的传统人文精神。《储福金小说精品集》包含了《细细草》、《青青葵》、《引力》等作品

目录

追寻与自我(代序》

紫楼色彩

 紫楼

 绿井

婚姻锣鼓

 彩

 苔

 怆

细细草

青青葵

女人说的故事

 缝补

 挑炭

引力

行舟

莲舞

棋语系列

 棋语.引征

 棋语.冲

 棋语.借用

 棋语.立

 棋语.点

一片闲心对落花

储福金的意义

试读章节

紫楼

“下次,下次汇演我是不会再来啦。”

上次地区汇演后,县文艺宣传队就要解散时,鲁阿芳不止一次这么说过。可是这一回县文化馆重组文艺宣传队的通知刚发下去,她就进城来了。

“沙老师,我又来了。”鲁阿芳上了紫楼,一见到文化馆里负责文艺的沙中金,便红着脸笑着说。

“好了,台柱子来了。我还正愁着你不会再来了呢。”在窗前办公桌旁坐着的沙中金丢下手中的笔,站起来迎着鲁阿芳。

她觉得他还是那么瘦。

瘦削个子的沙中金依旧穿一件厚厚的青布棉袄,罩着发旧的藏青外衣,罩衣的扣子不常扣。脸由于瘦显得有点平板,颧骨高高的,初见生人时,颧骨那一块皮肤微微泛点红色。

这时的沙中金脸上也泛出了一片红。

“我能算什么台柱子?沙老师真会说,前些日子听文化站刘站长说到要汇演,还想着今年文艺宣传队不知要招哪些新角儿了,总不会再是几个老面孔。哎,沙老师,这次都选了谁呢?”

 沙中金就一个一个地报了名字。基本上还是往年的老班子。鲁阿芳听了,叹了口气说:“真想过不再来了,演了多少年的剧,人都演老啦,接到通知的那一刻,队办厂里就有人说:阿芳,你又要到城里去啦!倒像是我要变成城里人了。其实还不就是集中一时演剧么。想到将来还是要散的,像上次那样哭哭啼啼地分手,心里总不是味。不过,我还是来啦,人活着,过一天是一天,就想着再到这紫楼上来聚聚。”

鲁阿芳是笑嘻嘻地说的,沙中金也是笑嘻嘻地听着,那话中分明带着一点悲哀的意味。只是说者和听者并没有去体会,也许这番话的意思在他们心中早已翻腾过不知多少回了。

文化馆的楼原是一座古旧的庙屋,很有些年代了。木脊梁,木檩,木楼板,木窗,连山墙壁也是木板钉的。板上刷了漆,那漆上得有些年份了。漆皮剥落了一些,远远望去,红色显旧变深了,像是紫色。那些文艺宣传队的女孩子们,就叫它紫楼。

鲁阿芳家住在盾山。江南丘陵山区,并无深山老林。盾山也算作是大山了。其实坡度很小,绵延而上,山区里生活的人都行如平地,山里大多是红质土,生长着竹、松、杉。

沙中金不常到山里来,他总是在蓝云湖畔的几个公社选演员。那里人的口音就是纯地方戏的语味,有唱戏曲的传统。据说,蓝云湖的水养嗓子,所以出了好几个省剧团的名角。碰巧有一次,鲁阿芳的公社文化站搞汇演,刘站长硬拉了沙中金来,他一声不响地看了鲁阿芳演的节目,颧骨那一块皮肤不断地红上来,直到鲁阿芳演完了下了台,他突然一巴掌拍到坐在旁边的刘站长肩上。

“你从哪里偷来的宝?”  刘站长耸了耸被拍的肩头,笑了:“自家园里长的哟。”

“你这里不该有,不该你这里有的……找她来,我要看看仔细。”

鲁阿芳奔奔跑跑地来到沙中金面前,那时她梳着两条小辫子,脸上还残留点没洗净的胭红,叫了一声“沙老师”后,脸上就越发地红起来。

弄得老练的沙中金好一会儿才想出第一句问话。

原来鲁阿芳的母亲是从蓝云湖畔嫁到盾山山区的。

当时沙中金就告诉鲁阿芳,县文化馆就要组织文艺宣传队,到时会通知她去参加。

“我没进过几次城,还不知文化馆在哪里呢。”鲁阿芳带笑地叹着气说。

“好找,下汽车后一条直马路,就在马路边的一座紫色的楼里。”刘站长认真地告诉她,好像她已收到了通知。

以后一段日子,鲁阿芳总是想着那座紫色的楼,凭着刘站长介绍的样子想象着它,有时做梦会看到它。

可是,很久也没见通知来。

鲁阿芳再也忍不住了,便搭上车独自进了城,终于见到这座紫色的楼了。她围着紫楼转了好几圈。觉得紫楼很像她梦中见到的模样。

她悄悄地上了楼,沿走廊的木窗都开着,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看过去,没想就见到了沙中金。沙中金抬头看到站在窗外的鲁阿芳,愣了一愣,很快就过去开了门。

“我是鲁阿芳。”她说。整个脸都红了,连眼中也是红红的。

“我记得,记得。正准备给你发通知呢。”沙中金指着办公桌上一叠印有油墨字的纸。

汇演推迟了,于是文艺宣传队也推迟成立了。鲁阿芳等了这么久,可巧找到紫楼来,通知也就准备发了。

鲁阿芳当时的心情是兴奋的。她没想这次来值不值得,她只想着的是她见到了紫楼。通知也就直接交到了她的手中。

后来的几年中,她每年到紫楼来一两个月,临走时,聚一餐,哭哭啼啼的,总觉得要就此离开紫楼了。就此她一直做了几年紫楼的梦。

这次她又来紫楼了。

P2-4

序言

追寻与自我(代序)

创作是个人的艺术表现。

这道理简单,便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我坐在写字台前,我想在作品中表现出“我”来,这个“我”应该是独特的,应该是有别于其他作家的。

然而,我们写出的作品却往往是一个调子的,往往是一种语境的。往往是雷同的。

这是受外在的影响所致。写作总是要接受外在影响的。

我们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是千变万化的时代。

还记得儿时生活的大城市,响着叮叮铃声的有轨电车在街上穿行。铺着青石的小街小巷里,排列着青瓦的平房与阁楼。多户人家合居一个院落。夏日的夜晚,街巷两边摆着竹凳与躺椅,坐着和躺着摇着蒲扇的人们。冬天的夜晚,从玻璃窗看出去,高高的工厂烟囱梦魇般地耸立在夜空中……

而今身居的大城市,无数座大厦高楼如同积木般堆立着。街道上,汽车排着长长的队,有时很缓慢地移动着。夜晚,五彩的霓虹灯跳闪着,夜空一片片地染着深玫瑰色光晕。

中华民族已有几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血液中,积淀在我们的精神中,那是我们心灵的根脉。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深邃而广博,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伟大而具有高度。

而我们走上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我们的一切与世界接轨,西方的思想潮流,现代的文学潮流,裹挟着形形色色的理论汹涌而来,变形、荒诞、魔幻……正合着现代人内心的纷杂。

那么丰富的世界,那么丰富的文化遗产,那么丰富的社会变化,如何不影响着我们的创作?

而作为我的具体创作,如何将这外在的影响,艺术地表现在一个文本之中?

文学创作的世界是宽广的,应该能供任何的创作者走出一条路来。然而一旦你走出去,便发现你要走的路前面总有先行者,无数的路上有着无数的先行者。行走的“我”迷失了,写出来的作品总有着别人的色彩,总有着别人的形式,总有着别人的调子,总有着别人的思想。

似乎眼前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

前面的路,有的路是热闹的。热闹的路是大路,是人走得多的路。每一段时期都有这样的路。正因为走的人多,得到的赞叹和击掌声也多,走的人也就走得兴高采烈,走得手舞足蹈;没有寂寞,没有孤独,没有漂泊感,没有忍受感。那是合乎时尚的路,那是合乎机缘的路。走上那一条路是容易的,不用猜谜,不用选择;拣人多的地方去涌,找声音大的地方去奔,寻眼光集中的地方去走。  在那条路上走,很难寻找到自我。一切是流行而时尚的。

流行和时尚的根本是从别人那儿借来的,是和别人共通的。

也许你一时走得很顺,但你会发现你行走的力量,乃是借着了别人的力量,而凭你自己的力量你寸步也难行。你只能安慰自己说,似乎没有人是全新的,似乎没有人能具有绝对的自我,似乎一切人都在别人的阴影里。

其实文学作品只要是你写出来的,只要有着你的生活,只要有着你的经验,只要有着你的东西,就能算是你的。每一篇作品从某一点来说,都是独特的,除了抄袭。而从另一点来说,每一种作品,哪怕是再伟大的作品,也都有前人之迹可寻。然而,独特和模仿还是可辨的。

只有你把自己的所悟所感都投入到作品中,把你感悟的一切都化人到自我中,你从模仿到绕开,从绕开到化解,你立定你自己的中心,你心不旁鹜,你视独创为根本,用你的方式,注入你的经验,反映你的情感,表现你的思想,是你对人生的认识,是你对人生的体悟,是你化生活内容归于朴素归于自然的形式。这形式不管是繁还是简,不管是柔还是刚,不管是大还是小,不管是尖锐还是平缓,不管是高歌还是低吟,你才能有了独特的自我。如此说着是容易的,其实是多么的难,你从许许多多的路中追寻一条自己的路,也许只有大幸运者,才能达到,才能显露,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即便是卡夫卡,生前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怀疑,直到去世后他那独特的作品才被人们接受,并成为经典。这太艰难了,也太幸运了。

无数个作家中,也许只有一两个真正创新了;也许无数创新的作家中,只有一两个才完全显现了自我。也许无数个显现了自我的作品中,只有一两篇才得到了成功。

如何寻找到那个“我”?我自然会受各种影响,我是一个各种影响生成的我;我又如何表现出艺术的自我来?

艺术创作的一切都可以变化的,手法、形式、主题、人物、虚构、写实、语言,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随时而变。但有一点最基本的,是无法变的,那就是独特性、独创性。一旦模仿而共通,不管相通于最大的作家,不管相近于最大的作品,不管披上了多么炫目的色彩,那都摆脱不了平庸。外来的资本能衍生出经济的繁荣,外来的制度能改变社会的结构,但借来的艺术创作,不管如何的赞叹和拍掌,总含着根本上的嘲讽。

追寻自我的路是孤独的。只能是孤独的。

站在孤独的路边,为孤独的行人赞叹和拍掌,本身的心境也是孤独的,也需要耐得住寂寞,也需要耐得住热闹的诱惑。

真正确立了自我的作家并不多,乃是大天分者,乃是大幸运者。走完那一步需要更多的学问、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思想、更多的哲学、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技巧、更多的生活。根本的是能化一切为自我,化得干净,化得完全,化得精粹。根本的是需要有一种自我的力量,自我独特的人生建造起独特自我的力量,自我独特的人生体悟,自我独特的哲学乃至宗教的中心思想。这样才有力量化那一切外来的影、外来的技、外来的气、外来的形。才能真正化魔为我,才能真正确立自我。回复一个完完全全的我,一个透透明明的我,一个自自在在的我。而通向这一个目的,乃是长长的、深深的过程。这其间,你自己必须是宽泛了,你自己必须是博大了,你自己必须是深刻了。你自己有了真正的力量,才能采百家之神,融百家之长,才能体人生之博大,悟人生之根本,皆化为自我。

你必须达到超越。

重要的是,孤独的路未必是真正通向本我的路。寂寞身后事。永远不停下来看一看,犹豫一下的,可能是天才,也可能是傻子。可能是最大的成功者,但更多是无望的失败者。

时时拓宽自我追寻的那条路。避开所有的诱惑。一直往前走,永不停步。哲人常常是这样说着话。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一盘录像,那盘录像上有着我的形象。我活动着的形象。同乎镜子又异乎镜子里的形象。一瞬间中,我觉得陌生。我觉得那作为自我形象的陌生。那就是我么?在那录像中,我周围的友人都显得真,显得熟。唯独那个我,却显得假,显得陌生。我只是凭习惯凭常识认得那便是自己,那便是我。

偶尔读自己的作品时,也往往会有一个念头浮起来:那便是我写的么?那便表现了我么?于是对整个自己追寻自我的路生出了一种疑惑,我究竟在哪里?那称之为本我的也许永远只是一种跳闪着的诱惑,同样是一种虚幻的诱惑。在我追寻的时候,它永远会如星星一般在远处闪着亮。

也许在我不再追不再寻的时候,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便成了我自己。于是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

也许那完完全全的自我只在一种理想中,只在一种想象中,在一种追寻的过程中。然而你还是可以对每一篇你写出来的作品问一声:从本质上来看,它是属于你的么?真正是属于你的么?你一生中有一篇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作品么?有一篇真正表现了你自我的作品么?

我只有永远走下去的一条路。

后记

一片闲心对落花一一储福金的作读札

汪政 晓华

冬日·青草地

这是一篇有关江苏青年作家储福金小说创作的札记,但使得我们读完他的小说后将诸多纷繁模糊的印象串在一起并得以清晰起来的却是最后翻看的两篇散文。

先前,我们以为他是一个平和的甚至略带腼腆的人。仿佛他由于一种平淡的人生路途而对叛逆青年文化漠不关心,当伤痕、反思浪潮正兴之时,储福金却在一边百无聊赖地闲嗑着男子汉之类的话题,而这男子汉又是他的一厢情愿,与时尚颇为不合,确实让人不由得滋生出对福金的诸多想象。后来,先锋小说热烈而艰难地振兴起来,福金又躲进了“紫楼”,出入厮混于裙钗之中,不过,绘出的故事似乎太流于平常和琐屑了。

储福金是平淡的,是不是因为他平淡,所以他没有那份经验、那份敏感与或悲怆或焦躁的同龄人谈论同样的话题?我们与福金相知不深,由报刊上的简介去推测也不甚了然,于是就去信给他,讨一份自传什么的,取“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的古训,福金什么也没说,邮来了散文《那是一个冬日》(后来我们总感到福金的这个举动似乎就是一种方式)。这个题目很朴素,但相当有意味,当人们开始回溯往事时,总这么开头,这个题目的意味还体现在“那是一个冬日”对时间的准确指代和因“冬日”而弥漫出来的寒冷的氛围,它暗示着作者对某一往事的不能释怀和这一往事给作者造成的心理感受。

我们由此知道,储福金并非白纸一张,他竟然叩响过地狱之门;我们由此知道,储福金对往日的岁月须臾不曾忘怀。这一切在他的小说中似乎不容易找到,他大概不大在人前提及这些?他虽然在散文中叙述了这一切,但他是一个小说家,这很重要,储福金以角色与文体的错位,保持了自己清疏温和的形象,这种动机心理很值得细究,因为这么做不只是储福金一人。

当然,储福金这么做应该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想法,在迷惑不解的时候我们又读到了他的另一篇散文《被放逐在青草地》,由此,我们才知道福金除了不堪回首的“冬日”外还有温馨的青草地。青草地是那么美,它是大自然给灾难中的储福金的一块栖息之地,使他得以在惊悸之余有一丝慰藉,在一片残酷之中有一丝爱抚,更重要的是使他没有泯灭对生命、对未来的愿望,它帮助他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如果不是作家亲口说出,谁能相信促使身历艰辛去写作心静如水篇什的竟是江南一块现在也许已不复存在的无名的青草地呢?因此,我们以为下面的话是理解储福金创作风格的关键,储福金以庄生梦蝶的小说家言写道:

在我现今的小说作品中,还从来没有那段生活的直接表现,然而,那段生活连同那一种人生苦痛的体验,那一种近乎绝望的心境,那一种孤独忍受的力量,于我的潜在心理中,形成一片独特的天地,折射到我的笔下,融化在我所有的作品中。

已近不惑之年,眼下平静细琐的生活,仿佛形成了惯性,就这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下去,记忆中的那片青草地的色彩却生动而鲜明起来,对那段已逝去的生活,对那段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思索、有过的怀疑、有过的觉悟、有过的感受,我有一种怀旧的几乎带点感激的心情了。  有时我也不清楚,真实的那片青草地是不是就如我记忆中的模样。同时我会想到:是记忆中的青草地生活给我传递了艺术信息,还是艺术信息改变了我记忆中的青草地形象?

青草地是一个意象,它融人了许多人生意味。以青草地为中介,储福金完成了人生态度的转化,他从青草地中领悟到了生生不息的道理,领悟到了自然的无言与博大、自在与平和,他在青草地中歆享丁宁静温馨的田园生活,从而超越了对人生有限苦痛的感怀,他在小说家的角色里几乎拋弃了“冬日的魔魇”,并开始重新安排记忆中的历史,他的庶几无一例外的近期回忆式的作品说明了他在对人生重做思索。正如他所言,经过这加工后的回忆,痛苦已丧失原味,沉重也变得轻飘,一切的人事错忤并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意义,存在就是一切,回忆是为了忘却,如斯而已。有人以为储福金的作品似乎没有分量,其实,什么又是分量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执此一端是无法与储福金形成共识的。

简洁地说,青草地代表了福金小说的风格,无法排除而积淀于其中的忧伤都被轻松的不作深究的叙说表达出来,宁静、寂寞、自在和不易察觉的伤感。

一片闲心对落花。

紫楼

在近来的写作中,储福金的紫楼系列是重头戏。我们先说其中两篇《金野》和《黄表》。《金野》里的秋娲为了能从乡村走向城市,从普通人而成为歌星,她的家庭为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当然,母亲的死、弟弟的死、父亲的离去还都是外在的,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她本人的变异。储福金以诗意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走在乡野田埂上的纯情少女,叙述了她的天真和善良,然后再以闪烁不定的言辞叙述了一位出入于社交场合老于心计善于应酬的歌星的发迹史,这一切无言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有关堕落的主题。秋娲最后的成功使她在有限的人生之巅感到了路已到了尽头,当朝思暮想

……

秋葵对痛苦和不幸的彻底解脱,还有《浮桥》中对各个人物不同命运的叙述所表达的人皆有其位的不可索解不可进问只能承认的思想,《投影》中的婚姻纠葛所表达的人物对自己的错觉、自恋所产生的失衡,都莫不如此。储福金的这种感悟方式必然带来一种含蓄蕴藉不落言荃的风格,在《关于“中国形式”的问答》一文中他曾说,作品可分为三类,“可读性、可评性、可感性”,可读性大概指无深意的表面热闹的通俗小说,可评性指或主题直露或形式玄乎的作品,储福金醉心的是可感性,虽有深意然而并未明说,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不容易,储福金有时也难以避免“露’’的痕迹,如《黄表》中的“好了歌”的道白就大可不必,《金野》中也有这种毛病,有时他虽想做得含蓄,又怕太晦涩,于是就做一些机关似露非露一下,反显得做作,如《聚》中常立均临终时“穷人……富人……”那一节总觉得是一个败笔。不过,不落言荃确实是储福金近作的理想,如《彩》《苔》《怆》《浮桥》《气之度》,还是写得很到家的,确实有不涉理路的趣味。

有关储福金东方智慧的最后一点是江南方言。这关系到风格的地域性问题,地域与风格的联系之一就是方言,尤其是在叙事作品中,它的语言大致上是与生活语言同一的,而南方吴语的特点就是婉转、纤脓,它恰好与储福金作品的戏曲成分和女性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其阴柔风格的主要标志之一。这种联系确是关键之一,一个人如果要确立自己的风格是不容易的,而使用方言有时不失为一种捷径,但方言虽能称其“一方”,却无法区别个性,比如范小青、彭瑞高、高晓声也都喜欢使用南方方言,他们之间有无区别呢?这就要看在方言基础上的进一步个性化的努力了。在范小青,是充分采集苏州的市民语言,在彭瑞高则把方言与文言掺和在一起,而在高晓声则试图提炼出南方方言中幽默机智的部分,所以,上述四位南方方言小说家只有储福金更多地保留了南方方言的清新柔美,其关键就是储福金南方方言的戏曲化和女性化。在紫楼系列中,由于人物的角色特点,这两者有时便轻易地结合在一起。还有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民族性、东方美等等,有时不全在语义,而是语言本身所积淀的文化因素。最后是方言与文人的语言态度问题,储福金在《关于文学语言的对话》中提出一个看上去很激烈的观念,即作家不能使用公共语言写作,我们以为这个口号承继了中国文人的语言态度。在另一篇文章中我们曾指出这一点,传统文人在实践中无法与“通用文化”对立,只能通过对通用文化的某些改造来保持文人的独立性,比如话语方式,文人在书面上一般都强烈地与官方和非官方的通用语言对抗,而流行于通用语言之外的只有野语村言和历史语言(近代以后又多了欧化的途径),所以,语言上的粗鄙化和仿古成为每代文人常做的两件事。这一点也许被储福金不自觉地意识到了,所以才那么出入意料地偏执于他的南方方言,只有在吴方言中,他才感到自己的真实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未被“翻译”的存在,而一旦使用“公共语言”他就被同化了,不存在了。

对东方智慧的终极追寻也许就是对属于自己的汉语方式的确认,因而,一切认真乃至偏激大概都是可以理解的。  1991,初春,如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储福金小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储福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60916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2012175092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9: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