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通史(秦汉史)
内容
试读章节

秦始皇这位掀天揭地的巨灵,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显然都很特殊。策士尉缭形容他的体貌是蜂鼻(马鞍鼻)、长目、挚鸟膺(鸡胸)、豺声,生理极其怪异,却又孔武有力,精力过人。他幼时随母亲在赵国度过一段逃难的困苦岁月,相当受人轻视。少年继承大位,看到母亲的恣肆淫放,又经常处在政变篡弑的疑惧中,精神发育自难正常。所以在亲政之后,立即图谋报复,建立自己的威严。恰巧秦国传统的法家路线,强调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要发展绝对独裁的意志,不会有任何阻碍,结果便养成了“少恩而虎狼心”的残忍暴戾性格,以及予智自雄、率意任性的自大狂心理。

君道方面,他极喜韩非的书,将法家统治术推广到极致, 又部分采取墨家“力疾躬行”的主张,将其实践到了极端。他一切都要亲自动手, 每天规定要批阅一定分量的文牍, 直到完事, 才肯休息。丞相大臣都是备员,中央虽有“廷议”的制度, 但不过是体贴旨意, 应时做传声筒而已。狱吏是他统治天下的工具,一切反抗势力,他都以严刑峻法压制,谁要敢拂逆这位空前大独裁者的心意,除了断头灭族,没有第二种下场;即使是他自己的嫡子扶苏,也因为劝他不要对儒生绳以重法,而使得他勃然震怒,立即将扶苏斥派到北边去监军。他既如此专制,当然讨厌儒家修齐治平那套理论,最痛恨人民批评他的政事,所以不让人民有说话的余地,学者们谈论诗书都要杀头,以古非今就更不得了,非夷灭三族不可,他钳民之口的厉害,独一无二。因此在他的朝廷之中,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忠臣义士,他所乐用的是李斯那般善窥颜色的变节汉,以及赵高等谄谀取容的刑腐之余,这样的君道政事,哪里能够久长?

从宇宙观来说,他是一位多神论者,相信天神地祇人鬼无所不有。封泰山、禅梁父,听信一般方士的鬼话,求神山寻仙人,觅不死之药,迷信的浓厚程度实在惊人。

他骄狂自大的性格也充分表现在宇宙观方面,他认为自己是至上神的化身,他的天下也应该万世不变,在他之后,要二世三世千万世传之无穷。有趣的是他却相信了邹衍推演朝代循环变化的“五德终始说”。但这似乎并不矛盾,因为他相信他有能力可以使水德永远支配天地,不再转移为土德。同时他以为即使鬼神也应该对他敬畏,他的责罚同样施于人世之外,例如廿八年(前219),他南巡渡长江至湘山,遇到大风,他认为是湘山之神捣乱,便派刑徒三千人把湘山的树木砍伐净尽以示惩罚。卅七年(前210),他梦见与海神作战,于是命令入海者携带捕巨鱼的工具,自己用连弩等候大鱼出来射之。在他的心目中,天地万物都必须逢迎他,人民自不必说。

他的人生观是非命主义者,他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因此想永远长生,于是竭力营求不死之药,这位专横不可一世的人物,竟被一些狡狯的方士玩弄于股掌之间,三神山不死药一一幻化成了烟霞。等他病得要死的时候,依然恶言死,群臣莫敢在他面前说个死字。他既怕死,于是戒备严密以防他人暗算,他的行踪神出鬼没,在咸阳二三百里范围之内的离宫别馆,都有地下通道相连,他所在的地方有人泄漏便要犯死罪。有一次他行幸梁山宫,从山上望见李斯车骑很多,颇不高兴,侍从中有人暗中通报李斯,李斯便减少车骑,始皇查不出泄密的人,便把当时在场的侍从全部杀掉。就因为这样极端秘密主义,所以他在沙丘死了以后,尸体腐臭,李斯、赵高可以用鲍鱼臭来掩盖气味,居然也无人敢于怀疑。他同时又是一位纵欲主义者,敢于极端享乐,过着穷极奢靡的生活,浸润在销魂蚀骨的声色中,广造宫室、五大巡行都是他的空前大享受。从迷信鬼神、纵欲非命的方面看来,他充分具有神仙家及末流道家纵欲派的思想、色彩,光怪陆离。

他的生活奢靡得像个典型的败家子,但天赋精力过人,又使他能够励精刻苦、专心一致做个兴业垂统的雄主。他有生之年用尽心思来防止国内外反对势力的复起,措施已如前述;十二年间五大巡行,仆仆风尘,到处刻石自颂功德。种种举动的着眼点,无非要树立“子孙万世之业”。同时他觉得自己的劳碌,无非是为着百姓的安宁,他一再强调自己“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他期望百姓视他不仅是一个英君,而且“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是一个圣主。全没想到他的一切丰功烈绩,乃是黔首的血泪造成的,谁给他去筑长城驰道、凿鸿沟灵渠?谁给他去冰山雪海的北地草原征伐匈奴、戍守边塞?谁给他去蛮烟毒瘴的南荒平百越戍新郡?谁给他建宫殿造陵寝,满足他私人的侈心?谁给他开山填溪运粮转饷?这些都是他所忧恤的黔首,在鞭扑逼迫之下所贡献的血汗劳力。诚然,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朝,树立了中国幅员与组织的规模,他的威烈赫赫惊人。但他不该骄任酷罚,以天下为刑狱,无穷无尽地滥用民力,以致“强秦”措施,变为“暴秦”政治;他的成就固然高,但也为秦朝积蓄了太多民怨,在他生前,已有沧海君在博浪沙的殂击与东郡陨石落地,诅咒他速速死亡,临到他死后,民怨沸腾就一爆而成了燎原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了。

……

P25-28

早在刘邦初入咸阳的时候,萧何即直奔秦丞相府中,收取了府中所有的图书档案簿籍公文,由此得知天下的地形关塞、户籍钱粮,为刘邦获得了一项珍贵的政治资本。刘邦本来也受秦宫奢侈绮丽的诱惑,飘飘然陶醉在歌台舞殿、长桥卧波、美女如云之中,但由于樊哙、张良的谏阻,他便能立刻觉悟,当时在项羽帐下的范增已惊觉他“志不在小”。接着刘邦向秦民宣告“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前来贡献。次年,汉军乘东方变乱,第二次进占关中之后,又把过去供秦朝皇家游猎之用的苑囿园地,让给人民垦耕为良田,并大赦罪犯,这些惠政赢得了秦民热烈拥护。反观项羽初入咸阳,便大肆屠城,及见宫室堂皇富丽,赫然震怒,一把无情之火延烧三月,将三百里离宫别苑烧成满目凄凉;然后纵兵掠取宝货妇女东归,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感悲愤;后来田荣叛变,他以武力击平后,又重演阿房宫故事,把三齐地方的城廓屋室夷平净尽,降卒全数活埋,齐人绝望之余,越加极力反抗;他狙杀义帝,又使原来忠于他的诸侯,对他信心动摇。项羽纵然英雄无敌,但是人心尽失,以致怒火燎原,使他顾此失彼,扑救不暇,终至逼他走上溃败的险路。

民心之外,刘邦集团的其他条件也较项羽优越:经济方面,邦拥有关中膏腴之地,富力雄厚,萧何又长于支援供输,所以刘项前期交战中,刘邦虽然屡次失利,但是后方稳固,粮饷兵卒不断补上前线,终能转危为安;而项羽则缺乏巩固的后方,粮道常被彭越等切断,在汉四年(前203)已经有兵疲食尽之忧了。政治方面,刘邦豁达大度,善于用贤,能够笼络一切反项力量,以壮己势;项羽则刚愎自大,不通权谋,以致常为刘邦所乘,利用其缺点分裂内部,如英布本为项羽麾下大将,范增为项羽唯一谋士,都因为刘邦分化计策的成功,而与项羽决裂。军事方面,刘邦的嫡系部队一向胜少败多,但他能和韩信、彭越等友军密切配合,牵制项羽军力,使其首尾失顾,疲于奔命。

五年(前202)十二月,项羽势蹙孤穷,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项羽率百余骑突围,南至长江西岸的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从人殆尽,觉得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于是这位身经大小七十余战,豪气盖世的霸王,便在“此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喑呜悲叹声中,从容自刎而死。

项羽既杀身洒落,扰乱数年的战局,至此告一段落。六年(前201)正月,诸侯拥立刘邦为帝, 同年二月,刘邦即位于定陶附近的汜水之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天子,史称汉高祖。

高祖即位后,名义上全国又告统一, 但事实上仍是分裂的,因为他得天下,借重诸侯的力量极多,为了酬勋起见,不得不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即韩王信、赵王张耳、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这七国掩有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盘,势力极为雄厚。刘邦分封他们乃是迫于旧日的成约和当前现实形势,而内心对此不免时感威胁,尤其对于韩、英、彭三人的将才更是畏忌,因此苦心积虑要把他们消灭。从六年(前201)到十二年(前195)之间,他再度兵戈戎马,演出了一场杀戮功臣的惨剧,除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长沙王吴芮外,其余六国均被诛灭。

与消灭异姓王同时进行的,便是刘氏子弟的分封,高祖先后分封了九个王国,即楚、荆(吴)、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至此天下大体全归刘姓掌握。他为了防止异姓王国的再起,乃与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举行一次秘密盟会,约定“非有功不得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称“白马之誓”。

刘邦自四十八岁,沛上起兵,五十一岁入关灭秦,五十五岁灭项羽而有天下,接着与诸王冲突,平定反侧,一生席不暇暖,奋斗极为艰苦。到了功成业就,已是桑榆晚景,反而觉得空虚怅惘,感慨丛生了。就在次年(前195),他终因积劳以致箭疮复发而崩,享年六十三岁。临死之前,犹念念不忘子孙鸿业,将国事托付给淮泗功臣集团的中坚人物萧何、曹参,嘱以辅佐惠帝,专力扫除烦苛,与民休养生息。

……

P42-46

书评(媒体评论)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六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各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

有人说,这套书是典型的台湾国语,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叙述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张鸣

目录

第一章 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

 第一节 秦帝国的统一

 第二节 秦帝国的覆灭

 第三节 楚汉相争

 第四节 休养生息的时代(汉惠帝~景帝)

 第五节 波澜壮阔的有为时代(武昭宣三朝)

 第六节 西汉中衰与政权结构的变动(元帝~王莽篡汉)

 第七节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梦

 第八节 东汉政权的发展(光武明帝时代)

 第九节 东汉政权的转换与崩溃(和帝~献帝)

第二章 汉帝国与边疆诸民族的关系

 第一节 北亚游牧帝国的盛衰

 第二节 西域的开拓运动

 第三节 南徼诸蛮的开辟

 第四节 东北亚的绥服

 第五节 西羌的炽盛

 第六节 北亚草原的递兴势力

第三章 汉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国家财政和帝室财政

 第二节 两汉的土地与农业

 第三节 两汉的官私手工业

 第四节 商业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章 汉人的学术与信仰

 第一节 两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第二节 经学史学与诸子学

 第三节 文学与造形艺术

 第四节 科学研究与发明

 第五节 本土宗教的创立

序言

英国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对中国人而言,读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国人,文学和历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系视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当初作者和读者都是当历史来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的《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在讲史。而最像小说的《红楼梦》,其实当初倒不那么受老百姓待见。

经过一百多年的折腾,中国人毕竟已经迈进了现代社会。老黄历不用再提,至少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道了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小说。小说、电视剧里胡编和半胡编的历史故事,看了过瘾之余,有时候也想看点“历史的真实”。更有野心的历史爱好者,一般都想通过读史,最好是系统地读史,了解历史的全貌。这时候就用得着通史了。很多爱好者,只要读史,首选往往就是通史。真正专门化的历史研究,其实跟其他学科一样,没有点专业训练,还真不一定读得懂。其实,就算一般文科类的学科,如果学校不那么功利,似乎也应该给学生们开一两门通史课,当然,首先是开中国通史课。前些年,博士生面试的时候,经常能碰上号称把中国历史都读通了的考生,一问才知道,他们所谓的“读通”,无非是看了一套中国通史而已。

不过,中国人尽管喜欢通史,但以往的积习却很难全然改掉。写通史尽管不一定要写成通俗历史故事,但还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则,读者面就受限制。中国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说是20世纪出产的中国通史,有两部半著作值得称道:一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半部是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未完成)。其实,如果按我的看法,还有三部通史也相当不错,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缪凤林先生的,还有就是范文澜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为中学做教科书的,写得相当有见地,而且是中国人做西洋式通史的第一部。缪凤林先生的通史比较扼要,但很有特点。范文澜先生的大作,是最长的,也是按唯物史观写通史诸大作中,最足观的一套。

但是,作为一般爱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够通俗晓畅,对于史学爱好者来说,都有点难度。1949年之后,中国史学界分为大陆和台湾两大块。由于台湾学界相对比较平静,没有那么多折腾事儿,因此,成就斐然。为一般爱好者书写的通史,也大有可观。开放之后,我通过各种渠道,见过一些台湾史学家编写的中国通史,大体叙事都比较清楚,文字干净。特别优秀的,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文辞优美。每个章节,都有历史随笔的味道。比较起来,大陆史学界尽管开放之后,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通史写作,却在开倒车。某些长篇巨制,块头虽大,但不仅内容杂芜,优劣不一,而且文字干瘪,味同嚼蜡。面向市场的所谓图文本通史,主编者名头虽响,但具体编写则是一群毫无研究的学生,等于是书商为了挣钱临时找人凑出来的,不仅毫无见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识错误。至于各个大学开这门课的学者,为了评职称各自为战、画地为牢编出来的通史教材,则更是不忍卒读。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套七卷本的《中国通史》,是我所看到台湾同类著作中,比较出色的一部。傅乐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傅斯年先生虽然长期主持“中研院”史语所,自认是“二流人才”,但其实早在北大读书期间,就是一位连老师都不敢小窥的牛学生。胡适先生回国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如果不是得到作为学生领袖的傅斯年先生的支持,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傅斯年先生的史学著述虽然不多,但大气磅礴,独树一帜。傅乐成先生从小得家学真传,名儒熏陶,不仅通经史,而且于文学和绘画,也有相当造诣。西南联大毕业之后,他立志史学,在秦汉史和隋唐史方面建树颇多。去台后,更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史学界耕耘,在台大历史系做教授多年,是位政学两界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人物。

傅乐成先生主编的这部通史,是由他牵头、组织五位台湾史学界第一线的青壮年俊彦编写的。每个人都是学有专攻的史学家,按自己的研究领域,撰写自己精熟的那部分,最后由傅乐成先生统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实的著作,不像我们这边仅仅是编写。应该说,这套通史的作者,个个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足备。书成之后,在话语圈里,影响巨大,长期以来,既是爱好者的案头书,也是大学的常用教材,甚至一些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教益。有人说,这套书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读来如饮醇酿。其实,在我看来,这套书最大特点,是有见地,不人云亦云;简单、干净,能把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两语道个明白。不在史料里浸润多年,看过不知成亿字的资料,断不能为此。

傅乐成的通史来了,说实在的,对于大陆史学爱好者而言,这比台湾著名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更像是福音。

2009年7月29日于京北清林苑

内容推荐

《中国通史》为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傅乐成教授领衔主持,邀集门下五位史学俊彦共同撰写而成,是台湾乃至中国史学界不可多得的通史类著作。

全书所述史实上起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卷,由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著述其学之所专的部分:《先秦史》,由萧璠著,记述了中华文明诞生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的历史;《秦汉史》和《魏晋南北朝史》,均由邹纪万著,分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以及魏蜀吴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对峙局面的结束这两个时段的历史;《隋唐五代史》,由傅乐成教授亲自撰著,为隋重启统一盛运到后周灭亡,此三百余年间的历史;《宋辽金元史》,由王明荪著,所叙为从北宋统一全国到元帝国的衰亡,其间几朝的历史;《明清史》,由姜公韬著,叙述了明建国到满清康乾盛世国势转衰这段历史;《近代史》,由段昌国著,记叙了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全书每卷十余万言,共九十余万言。书中运用了一些文言文词句,表达简洁通畅,读之如饮醇酿。且每位著者对书中所述历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独到精辟之见解,贵在不人云亦云。此外,这套简体版的《中国通史》还配了多幅珍贵的史料插图和战争地图,以便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历史的全貌。

本书刊行于1978年,成书之后即在话语圈里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一些高校亦将其作为常用教材,甚至有学者亦能从中获益。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是首次引进大陆的在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最为畅销的中国通史普及类著作。它由台湾继钱穆之后最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傅乐成领衔主持编写而成。全书按朝代共分七卷,本书为其中的秦汉卷。该书叙述精到,议论持正,文笔清顺,名闻天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通史(秦汉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邹纪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00580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4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