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蒲宁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蒲宁是19世纪、20世纪之交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文学家。本书选译了他不同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分为“抒情”、“自述”、“追思”三个部分。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作者都以浓郁的情感溶入文字之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内容推荐

蒲宁的散文在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他以敏锐的目光观察世界,以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表现了俄罗斯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情。他的回忆性散文,真实地再现了同时代文人的风貌。

目录

抒情

山口(3)

深夜(7)

安东诺夫卡苹果(11)

松树(33)

在八月 (48)

雾(53)

静-(60)

"希望号"(67)

完了 (71)

素昧平生的友人(82)

高加索(94)

传奇诗(100)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108)

贝尔纳(111)

自 述

自传笔记(117)

散记(138)

接受诺贝尔奖(181)

追思

拉赫玛尼诺夫(195)

列宾(197)

夏里亚宾(199)

库普林(212)

埃尔台利(229)

忆"托尔斯泰第三"(240)

译后漫笔(257)

试读章节

这是一场梦呓,还是酷似梦境的神秘的夜生活?我觉得悲凉的秋月在大地上空浮游已经有许久许久了,现在已到弃绝白昼的一切虚伪和忙碌,好好歇息的时刻。我感觉到整个巴黎,包括最穷苦的贫民窟,都已进入黑甜乡。我睡着了很久,最后,梦终于慢慢地离我而去,就像一个对病人关怀备至而又沉着的医生,在做完救治病人的工作,见到病人终于深深地舒了口气,睁开了眼睛,因为复活而绽出羞怯、愉快的微笑后,便离开病人而去一样。我醒了过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正置身于静寂、空漾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楼自己的卧室内,悄无声息地踏着地毯,信步踱至一扇窗子前。我时而望着这间弥漫着轻盈的夜色的卧室,时而隔着窗子最上边那排玻璃,仰望空中的皎月。每当这种时候,月光便洒满我的脸庞,我也不由得举目久久地端详着月亮的脸庞。月光透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染淡了卧室深处的夜色。在那里是看不到月亮的。可卧室的四扇窗子却统统被皓月映得十分明亮,连窗畔的一切也都披上了溶溶的月色。月光由窗户中投到地板上,绘出了一轮轮青白色的和银白色的拱环,在每个拱环中央,都有一个暗淡的烟色的十字架,一个个十字架伸展到浴满月光的安乐椅和靠背椅子上时,便柔和地折断了。在最靠边的那扇窗子前摆着张安乐椅,坐着我所爱的那个女子,——她穿着一身雪白的衣裳,就像是个情窦未开的小姑娘,她苍白,美丽,由于我们俩所遭受的种种磨难,由于这一切磨难常常使我俩龃龉,反目,她已疲惫不堪。

她今夜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在她身边的窗台上坐了下来,却避免去看她……是呀,已经是深夜了——对面那排五层楼的房子已不见一星灯火。那里的窗户全都是黑洞洞的,像是盲人的眼睛。我朝底下望了一眼,如长廊般狭窄、深远的街上,也是黑洞洞的,阒无一人。整个巴黎都是这样。只有微微倾斜地高悬在城市上空的淡白色的明月,没有人睡,形单影只地在迅速飘浮的烟色的云朵间浮游,而同时又一动也不动似的。月亮笔直地俯视着我,它虽然皎洁,却稍有亏蚀,因而略带几分凄楚。一缕缕云烟飘移过它身畔时,都被它照得发亮,仿佛已经融化殆尽,可是离开月亮后,又都凝聚起来,变得又浓又厚。待到飘移过屋脊时,已经完全成了阴郁的、沉甸甸的云堆了……P7-8

后记

屈指算来,我与蒲宁的"文字之交"已有十八个年头了。十八年前偶得蒲宁短篇小说集《从旧金山来的先生》,是苏联在五十年代出版的,虽薄薄的一本,只收了四五个短篇,可在当时的处境下,读后已大有偷食禁果的喜悦。随后想方设法,借到了九卷本《蒲宁文集》中的六卷,不觉技痒,断断续续地开始翻译,直到78年初,才得以在《外国文艺》双月刊上首次发表第一批译文。此后,《百花洲》、《散文》、《莽原》、《世界文学》等杂志也先后披载了我译的蒲宁的散文和小说。久而久之,翻译蒲宁的作品成了我业余爱好的重要内容之一。吃下了那么多"知善恶树"上的果子,自信对于其滋味究属如何,已略有所知,所以在编译这个集子时,力求全面地反映其散文风格(指我国文学概念中的散文,而非俄国文学概念中的,后者把非韵文均称作为散文),并力避篇与篇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雷同,使每篇都给人以新鲜之感。但愿我做到了这一点。

蒲宁的散文在他的同时代人中一直被视为楷模。高尔基在给一位俄国作家的信中谈及蒲宁时说:"你知道吗,他的散文写得那么好,如果要加以评论的话,那么可以说,他是当代优秀的修辞家,这绝非过甚其辞。"连从不轻易称赞别人的契诃夫,对蒲宁也是折服的。他曾亲口对蒲宁说:"拿我来和你类比的话,一似拿普通的猎犬和灵X相比。我从您那里是怎么也剽窃不到一个字眼的。您比我厉害。"

蒲宁的散文,尤其是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以技巧而言,也有不少原因。其一是有旋律感和节奏感。蒲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为他的每一篇散文选择最生动、最富魅力的词汇,这些词汇同散文所描绘的情节、所抒发的感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有人把他的散文比作一块磁石,能够把作品所需要的一切粒子从四面八方吸引过来。蒲宁从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他却孜孜不倦地去"寻找声音"。他曾说过: "我大概是个天生的诗人。屠格涅夫也首先是个诗人。对他来说,短篇小说中最主要的是声音,其余都是次要的。对我来说,主要的是找到声音。一旦我找到了它,其余的就迎刃而解,我已知道,可以一挥而就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蒲宁把散文看得同诗歌一样,是有内在的旋律感和音乐感的。所谓"找到声音"就是找到散文的节奏,找到散文的基本音调,他曾多次引用福楼拜的话说:"应当使散文具有诗的韵律和节奏,同时又仍然是一篇散文。"散文的诗化,或者说诗的散文化,是他散文的主要特色。

其二是细节的真实。这种真实基于他敏锐的观察力。阿·托尔斯泰在给青年作家所写的一篇名为《语言乃是思维》的讲话中,谈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说:"我给你们谈一件事,这是高尔基讲给我听的。有一回,高尔基、安德列耶夫和蒲宁在那不勒斯的一家饭馆吃饭。必须告诉你们,上一代作家比我们更热爱文学,他们终日谈论文学,进行斗智式的比赛,这在当时是一种很时兴的游戏。他们坐定后,进来了一个人,就各给三分钟时间对这个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高尔基观察后说:他是一个脸色苍白的人,身上穿的是灰色西装,他还有一双细长的、优雅的手。安德列耶夫也观察了三分钟,可是他却胡诌了一通,他连西装的颜色都没有看清。蒲宁却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他在三分钟的观察中把这个人的一切都抓住了,他甚至把西装上的一些细小的东西都描绘了出来。他说这个人打的是一条洒花领带,小指头的指甲长得有些扭曲,他连这个人身上的一个小瘊子也看出来了,并作了详尽的描写。最后他说这个人是个江湖骗子。凭什么下这个结论他自己也不知道,反正是个骗子。他们叫来了侍应生领班。领班说,他不知道这个人是从哪儿来的,但他经常出现在那不勒斯街头。这是个什么人,他不知道,但这人的名声却很坏。这就是说,蒲宁讲得完全正确,只有受过严格训练的眼睛,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

我读了蒲宁的日记,知道他的确时时刻刻都严格地训练自己的眼睛,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物和景物,不放过一个细节。譬如说,每逢他坐火车出门,总爱凭窗眺望机车的烟影如何渐渐消融在空气中,并为此而赞叹道:"活在世上是多么愉快呀!哪怕看到这烟和光也心满意足了。我即使缺胳膊断腿,只要能坐在长凳上望太阳落山,我也会因此而感到幸福的。我所需要的只是看和呼吸,仅此而已。没有任何东西能像色彩那样给人以如此强烈的喜悦。我习惯于看。是画家教会了我这门艺术。"由此可见,作为作家的蒲宁,他对世界的"看",亦即观察,已更进一层,同画家一样了,认为万汇无不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混合构成的。所以在蒲宁笔下,人物也好,自然界的景物也好,不仅维妙维肖,而且都有色彩感和光感。无怪高尔基要说:"他所有的短篇小说都好似用画笔绘成的图画。"栩栩如生地、逼真地、富有色感和光感地描绘每一个细节,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是他散文作品的另一主要特色。

其三是不脱离人的生活流程来写自然界。俄国还有一位大散文家普里什文,他有不少散文作品只写景色而无人物出现。但蒲宁则不然。他也写景色,诚如苏联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所说:"俄罗斯的景色,它的温柔,它的羞涩的春天,开春时的丑陋,以及转眼之间由丑陋变成的那种恬淡的、带有几分忧郁的美,终于找到了表现它们的人。俄罗斯的景色中,即使是微小的细节,没有一处能逃过蒲宁的眼睛,没有一处未被他描绘过。"但是在蒲宁笔下,所有的景色无不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的眼睛和思绪来加以描绘的,从而激起读者的共鸣,或感到怫郁惆帐,或感到欢乐愉快,或为乏凝神沉思。这是蒲宁散文作品的又一主要特色。

综上所述,蒲宁的抒情散文可以说是把诗、画与散文熔于一炉。唯其因为如此,蒲宁虽在二十年代初即离开了祖国,可七十年来,苏联的读者始终喜爱蒲宁的作品,苏联一代又一代作家,如革拉特珂夫、卡达耶夫,邦达列夫、拉斯普京等都向他学习语言、技巧,研究他的艺术感染力在什么地方。而且文学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不受国界的限制的,何况蒲宁又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他的影响与读者群就更为广泛,波兰前作协主席,波兰大文学家伊瓦什凯维奇就曾说过,他把蒲宁视作为师。

蒲宁所写的回忆录,如长篇回忆录《托尔斯泰的解 放》、和《回忆契诃夫》以及回忆录集《忆旧》(本集的 《追思》部分均选译自《忆旧》一书)等是他散文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外,还提供了不少正史所没有提及,或鲜为人知的文坛轶事乃至史实,涉及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中叶的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因此他的这类作品不但在苏联深受欢迎,仅在近十年来便出版了三个版本,而且也得到西方俄学家们的重视。然而诚如高尔基所指出的:蒲宁患有"贵族老爷式的神经衰弱症","构成蒲宁的社会视野的是贵族的某些偏见"。这种神经衰弱症,这类偏见在他的小说、诗歌和抒情散文中已在在可见,而在他的回忆录中就更为突出了。但是人往往是不断否定其过去的,如阿·托尔斯泰最终回归苏联,便是他在尝尽了流亡异国的种种苦楚与屈辱之后,对他当初逃离祖国这一行为的否定,库普林亦然如此。即以蒲宁而言,他在写作这些回忆录时,尚无回归之念,可是到了1939年夏,他也决意回国了,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才未能成行。在整个大战期间,尽管他居住在陷于希特勒法西斯铁蹄下的法国,可他不畏强暴,不为利诱所动,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阵线一边,站在苏联一边。他同样以自己的行动否定了他的过去。我看这是蒲宁所以至今受到人们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想谈几句译文方面的事。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邦达列夫曾说过:"没有独特的风格,没有民族色彩的文学,是很容易译成各种不同语言的,就如转译一般简单。那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学和散文,譬如像蒲宁这样的艺术家的散文,要译成其他民族的语言就绝非易事了。因为他所用的语言,无论就节奏、色彩和气息来说,都是俄语所特有的,那里有俄语词汇运用时的一切最细致的差别和明暗面,他的散文的气氛是难以再现的。"我深有同感。我在选译蒲宁的作品时,为再现此种气氛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如本集中有若干蒲宁散文精品是我的旧译,前已得到几位读者和专家的认可,可此次收入本集时,我仍作了修改和润饰。纵然如此,我即使再无自知之明,也不敢说那"一切最细致的差别和明暗面"已在我的译文中表现无遗。这是我深以为憾的,也是有愧于读者的。

戴骢

1989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蒲宁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伊凡·蒲宁
译者 戴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607527
开本 32开
页数 262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65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3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