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 四十年前,一位老人用他朴素的“黑猫白猫” 论,摸着石头过河,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最终 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关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相关的资料和报 道已经汗牛充栋。可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改革? 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变革与发展? 这改革背后的历史逻辑,让我很着迷。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为何不挖掘一下中国历 史上改革家的故事呢?上下五千年,这样的改革瞬 间还有很多,更不乏精彩的改革人物。他们的故事 串接起来,不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吗? 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帝王将相与王朝更替构 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叙述逻辑,然而从制度改革的 角度来讲述历史演变的,并不多见,尤其缺乏面向 大众读者的通俗读本。现有的书籍多是直接讲述制 度史,缺乏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穿针引线。那 么,能否以改革人物为线索,用符合新媒体阅读习 惯的简洁文字,配以铲史官擅长的二次元漫画,让 读者快速了解千年维新的改革历史,并轻松理解历 史背后的演变逻辑呢? 从这个角度入手,我尝试梳理出一个较为完整 清晰的人物链条,欣喜地发现,每一次重大的制度 变革背后,都站着一位伟大的改革推手。但是,制 度是由条条款款构成的,任何一个细微条款的变化 ,其实都蕴含着错综复杂的背景,牵涉到各方的利 益变迁。按照铲史官一贯的篇幅,通过刻画一个改 革人物,用两三千字的文字和三十多张漫画来演绎 复杂的制度变革,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像周厉王、吴起、晁错这样的人物,因为有焦 点故事,改革的矛盾比较集中,叙述起来,顺藤摸 瓜,相对简单,但更多的人物涉及一整套国家政治 、经济制度的变革,比如周公、汉武帝、王莽、唐 太宗、王安石等,难度就大大增加。单是叙述枯燥 的制度,就已经占了很大篇幅,前因后果讲清楚都 不容易,完全没有篇幅来讲人物和故事。可是,光 阐述制度,不就做成一个漫画版的百度百科了吗? 必须要讲究叙述逻辑,有画龙点睛式的分析。 怎么串起这些制度改革的线索,铲史官团队绞 尽脑汁,反复讨论。比如汉武帝,最终从他怎样抓 权的角度入手,来讲述西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从他怎么找钱,来讲述经济制度的改革。而唐太宗 ,则聚焦到他的贞观之治为何伟大,以及制度设计 怎样能让政府和社会高效运转。 本书主笔胡难,热爱阅读古代典章制度的志、 书,但对用漫画脚本讲述枯燥的制度变革,仍然感 到很头疼,因为这比单纯描述人物事迹要困难得多 。最令胡难犯难的是曹操这一期。选官制度从两汉 察举制转变为魏晋九品中正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 过程。曹操沿用了东汉品评人物的旧形式,但选官 精神却绝然不同,属于旧瓶装新酒;然而曹丕又用 曹操的旧瓶,再装一次新酒;到司马氏上台,酒的 味道又有了新变化,个中原委异常复杂,涉及的人 物也很多。 为了使枯燥的制度生动起来,还必须凸显人物 形象。为此,胡难选取了曹操这个人物,因为曹操 是决定新旧制度变革的关键人物,后来的曹丕和司 马懿把曹操的好制度给玩坏了。用人物来串接制度 变革,便于读者理解,也与全书格调吻合。然而, 漫画脚本打磨的过程十分痛苦,数易其稿,初稿重 在概述制度,第二、三稿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润色, 然后才能交付画手。 一篇文稿,从找线索到撰写修改、细节打磨, 平均耗时一个月,还不算绘图时间。有些难度较大 的稿子,改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推倒重写。我记忆 最深刻的,是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最复杂的改革。首先, 史实不清,资料受限,《宋史》很乱,《神宗实录 》前后被修改三次,可信度低。由于争议太大,王 安石变法是一个可以让夫妻反目、朋友圈分裂的话 题,也是学界的著名大坑。我提前几个月,约了河 南某高校经济贸易系主任王文剑老师来写。他正在 积极推动所在学校的改革,对改革题材深有感触, 对我也是诸多鼓励。于是我就顺势把这个艰巨的任 务交给了他。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稿子迟迟未 交,每次催问,都说还在看资料、做笔记,整理线 索。好不容易稿子出来了,我反复修改,动了大手 术,直至面目全非。王老师对王安石动了情,写作 时常常忍不住真情流露,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平衡拿 捏,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 王安石变法在铲史官公众号发布后,有读者评 论,是读到的最客观的王安石文章。有一个读者评 论说:“小时候上历史课,觉得王安石的点子都很 棒,历史书上却不分析变法推行不下去的原因。以 至于让我觉得,只要坚持变法,大宋就能长久。” 读到这样的评论,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小小的感 动和满足。铲史官不是研究型的学者,能力有限, 这个系列还有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但是,能够客 观、靠谱地做一点历史普及工作,多角度、深层次 地挖掘一些教科书上未能呈现的内容,这就是我们 最简单的愿望和目标。 铲史官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高度还原历史细 节 目录 周公 如何建立封建天下秩序 周厉王 被严重污名化的改革“一哥” 管仲 以商止战称霸春秋 李悝 法家鼻祖开启的战国改革大戏 吴起 当军事家转型为改革家 商鞅 通任督二脉逆袭东方六国 晁错 身陷漩涡、委屈至死的改革硬汉 汉武帝(上) 打怪升级的集权之路 汉武帝(下) 官营经济撑起汉武盛世 王莽 一场儒家复古主义者的惨烈实验 曹操 人才选拔制度怎样被后人玩坏 北魏孝文帝 一场奠定隋唐基础的汉化大转型 唐太宗 少花钱、多办事的政治精算师 王安石(上) 理财高手如何挽救大宋经济 王安石(下) 富国终未实现强兵 张居正 挽救明朝的最后改革 光绪帝 热血青年与他的激进变法 后记
精彩页 读者有话说 思域无疆 周朝开创了“以人为本”的理智社会文明,是中华文明从懵懂蒙昧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周朝以道德为基准,用圣人崇拜取代了夏商以来的鬼神崇拜,使得中华民族从此摆脱了蒙昧的宗教束缚。人文道德战胜了鬼神,继承和发展了远古伏羲《易》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早熟的根本标志。稍后的儒家以及诸子百家,都是对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历史的多次分分合合,也是靠周朝形成的文化纽带,最终一统。 刘兴华 从通俗化的漫画上升到学术化的思考,才能向更多的人传播历史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期可算是铲史官里程碑的一期! Gyokukonn 改革家永远站在时代的浪尖,他们不为世俗所理解,却往往引领历史的走向。如果没有周公的改革,没有“封建”“宗法”“礼乐”等制度,就没有所谓的八百年大周!我华夏走向大一统当始于周公的革新,直到今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依然有周的记忆。 编后语 其实周公不会解梦,他很封建 历史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历史记述;一是历史研究——解释历史发展背后的逻辑关系,即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的历史研究,有着乾嘉学派以来雄厚的文献考证传统。“让史实说话”,是历史解释的基础。但是,考证解决的往往是一个点,而不是整体结构的问题。 17世纪以来,西方的历史解释框架,把社会的历史发展看成一个不断进步并通向美好明天的过程。而在中国,儒家以上古作为理想,将现世看作末流。孔子的价值观和对政治制度、纲常伦理的构想,很大一部分源自西周,来自于周公时代。 我们的故事,就从周公开始。 传统的历史叙事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从远古原始社会,到夏商周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这里的“封建社会”,其实是指从秦朝开始、建立在“地主-农民”生产模式基础上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社会。真正的封建,是在西周。 夏商时代,君主只是名义上的中华领袖,类似部落盟主,控制不了其他部落。而在西周,周王室通过家族的分封,加强对天下的控制力,中华民族开始了统一的大融合。这种历史进步背后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夏商部落之间战争频繁,俘获的奴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力。奴隶是被迫劳动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一有机会就要偷懒逃跑,动不动就被送上祭台当人牲。奴隶主需要付出人力物力监管,管理成本日益增长,双方对立严重。牧野之战,商王为此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西周社会,奴隶逐渐解放成了农奴。相对于奴隶,农奴有了更多的人身自由。农奴与奴隶主达成了默契,只要交足公田的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被授予的私田,农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去世后由长子做户主。农奴干活有了积极性,奴隶主不用付出监管成本,只赚不赔,皆大欢喜。非人道的奴隶制度消逝,生产力提高,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西周统一天下后,部落战争减少,可俘获的奴隶减少,也是变革原因之一。生产力提高,周王室终于可以有能力控制更大的领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二者之间,互为因果。 封建,是一种秩序。由之发展而成的礼乐制度、伦理纲常,成为后世君临天下治理帝国的工具和手段。由于缺乏资料,历史记述中的周公完美得近乎完人。在礼崩乐坏的后世,当权的辅政者通常被寄予周公一样的期望,却难再有全身而退的美好结局。顺应潮流进行改革,稳定天下秩序,促进中华民族形成,奠定中华文明的基因,周公算得上千古第一人。 建立在自家亲戚分封基础上的天下秩序,隐藏着矛盾和不稳定因素,造成了分封的瓦解和西周王室日后的危机。 P20-22 导语 铲史官著的《千年维新(从周公到光绪)》是一部中国改革简史,讲述了历史上重大改革或变法的曲折故事及其中深藏的秘密。历史的水太深,铲史官就画出来给你看。 千年维新——从周公到光绪,用现代语言与视角、二次元的萌趣方式,讲述从周朝到清末两千多年历史中,15位大改革家的变法之路和人生命运,揭示了商鞅变法、汉武盛世、孝文帝汉化、张居正改革等故事中隐藏的史实真相,以及背后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多面人性。 呆萌的漫画,风趣的语言,靠谱的历史,深刻的人性,如此多的不和谐因素,却又如此和谐地统一到了一起。历史从未如此迷人,而又兼具营养。 内容推荐 铲史官著的《千年维新(从周公到光绪)》讲述了我们的祖先里,总有一些心怀天下而不甘命运摆布的人。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他们抛开个人得失,改革图新,为华夏寻找一条光明而有尊严的路。这部画出来的二次元改革人物史,能让你迅速了解那些“胆大包天”的改革人物:周公、周厉王、管仲、李悝、吴起、商鞅、晁错、汉武帝、王莽、曹操、孝文帝、唐太宗、王安石、张居正、光绪……从西周到近代,每一次社会制度的演变,都伴随着重大的历史改革。每一次改革的幕后,都有一个重要的推手。他们的命运悲欢难料,他们的故事串接起一部生动的中国制度演变史。改革的水很深,他们逆流而行,无论成败,都值得关注与尊敬。读懂他们,就读懂了中国历史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