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延安文艺大事编年
内容
内容简介

  《延安文艺大事编年》所写的延安文艺,是指从1935年10月党中央完成长征,奠基陕北,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以延安为中心,包括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学艺术。本书全面、真实地反映延安文艺的历史面貌和辉煌成就,为研究延安文艺的发展规律、特征和意义,正确总结延安文艺的基本经验,继承和发扬延安文艺的光荣传统,提供可靠的、清晰的依据。

作者简介

  孙国林(1932-2015),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曾参与《延安文艺丛书》编辑工作,担任《文艺理论卷》《诗歌卷》主要编辑,《文艺史料卷》副主编。与曹桂芳合著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担任副主编的《延安文艺史》(上、下卷)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另有百余篇关于延安文艺研究的文章在多种文史类刊物上发表。

目录

论延安文艺的基本特征和意义(代前言)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949年

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后 记

  《延安文艺大事编年》,经过八个月的紧张撰写,终于完成了。它是我研究延安文艺三十五年来搜集、调查、采访、积累的史料的梳理,会使读者对于延安文艺产生全新、丰富、壮观的立体感觉。

  我接触延安文艺始于1959年,那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简称“文研班”)读书。这个班是教育部批准,由人民大学与文学研究所合办的、正规学历的研究班,班主任何其芳,副班主任何洛。他们都曾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文研班在“现代文艺运动”教学中,安排了一些关于延安文艺的讲座。何其芳讲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讲话》,王燎荧讲延安文艺运动中的争论,毛星讲延安鲁艺概况,马可讲延安新秧歌运动,蔡若虹讲延安美术运动……这些课堂讲座,使我对延安文艺产生了兴趣。特别是1962年5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二十周年展览”,形象地展示了当年延安文艺运动的波澜壮阔和多彩多姿景象。我被它深深地吸引,连看三次,心里形成“延安文艺情结”。

  “文革”中,我任教的中央音乐学院同其他学校一样,停课、“封书”,“派仗”不断。读书人不能读书,痛苦难耐。幸好,我的单身宿舍在图书馆楼里,与文化图书的管理人员很熟。我想,其他书不允许看了,看延安时期党的《解放日报》,无论如何不能算是“迷恋四旧”,更扯不上“封、资、修”吧!当时图书馆已闭馆停借,我就私下请求杜世雄特许,将报纸借出来在晚上翻阅。《解放日报》上有许多文艺消息和作品,我边看边摘抄,趣味盎然,常看到子夜时分依然兴奋。后来学院几个“靠边站”的老同志,也在晚上悄悄来我的斗室“借光”看一阵报纸。这是我在“动乱”年代最幸福的一段“夜生活”。延安文艺的种子在我心中扎根了。

  1975年底,我调到河北师大中文系任教,依然念念不忘“延安文艺”。1978年10月,我申报了科研题目“延安文艺”,领导批准了我到延安访问的申请。在延安的十多天调查中,我饱览并抄录了延安纪念馆的珍藏资料。那时,纪念馆的管理较松,甚至在下班时,允许我将材料借到宾馆“夜读”。在延安新结识的朋友赵云天的陪同和引领下,骑车访问了杨家岭文艺座谈会旧址,以及凤凰山、枣园、杨家岭、清凉山、桥儿沟鲁艺、文化沟等处。赵兄在延安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多次参加延安纪念馆的展览会筹备工作,给我讲了许多延安文艺方面的掌故,受益匪浅。以后我又两次访问延安。这时,延安文艺的基本面貌在我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特别幸运的是,1982年我有机会进京参加了丁玲担任总编的大型“延安文艺丛书”的编辑工作,担任文艺史料卷副主编,文艺理论卷、诗歌卷的主要编辑。在京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跑遍首都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访问了丁玲、刘白羽、吴印咸、张庚、吕骥、严文井、华君武等二十多位“老延安”。先后访问了西安、兰州、延安、上海、沈阳等城市的文艺前辈,搜集、阅读、复制了延安时期的文艺刊物和珍贵图片,逐年逐月逐日摘抄了报刊上的文艺消息。这时,我心中对延安文艺有了全面而准确的认知,有了较多的话语权。

  在此基础上,1992年我与人合作,出版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花山文艺出版社,16开本,一百二十多万字,三百余幅图片)。

  掌握了史料,应该写专著。1988年,我应邀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点科研项目《延安文艺史》的编写,担任特邀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本书初稿写出后,因为艺术研究院的主编艾克恩出国、生病,1995年去世等原因,此书的出版就搁置起来。二十年后的2009年5月,这部有十人参加撰写的、七十五万字的国内首部《延安文艺史》,终于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享誉海内外。书稿的最后审定和修改,由我与另一副主编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完成。我编写了全书的写作提纲和大事记,撰写了绪论、戏剧创作与演出、党的文艺理论与建设、茅盾在延安、平剧改革的实践与成果等五章,以及其他章节中的部分内容,共约二十三万字。在此前后,我陆续发表了一百多篇关于延安文艺的研究论文,有几篇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及多家网站转载。

  三十五年的研究经验使我深深体会到:事实是科研的基础,无稽妄谈必生谬误。积累材料是一个长期的、辛苦的过程。本书是我多年研究积累的成果,也是向同行们奉献的一份礼物,愿与大家分享,推动延安文艺的研究,在丰厚史实的基础上结出累累硕果!

  最后,我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特别是邓微同志,是她多次联系协调、指导写作,才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版。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不少书,特此向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我的老伴迟铁华、女儿孙英、外孙女王佳钰,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多关心与支持。曾荣、李瑞晶、翟忙,也为本书的写成出了力,帮了忙。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疏漏不当之处,欢迎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孙国林

  2013年5月

  于石家庄方北路11号河北师大小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延安文艺大事编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国林
译者
编者 孙国林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76737
开本 16开
页数 83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60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
印刷时间 2016-12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830
CIP核字 2016304574
中图分类号 I209.6
丛书名
印张 55.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70
198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