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部编教材名家自传
内容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著名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人道主义者。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他的名字几乎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1913年史怀哲来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并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他被誉为“非洲圣人”。
后记
因观察到两种现象,我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阴影:一
是这个世界神秘莫测,且处处充满磨难;二是自己刚好降
生于人类精神日渐颓废的艰难时期。
一旦参悟“敬畏生命”的理念——它包含着对人生的
伦理性肯定,我的生活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
为此我渴望入世,以便帮助人们进行独立而深刻的思索。
不过,对于当世之精神理念我却完全不敢苟同,因为它充
斥着轻视思想的消极态度。人们已经开始怀疑:思维活动
是否真的足以解答有关宇宙及人与宇宙之联系的疑问,同
时赋予人生新的意义和价值。
当今社会,思想除了遭到忽视,更面临着被质疑的命
运。许多有组织的政治、社会和宗教团体都在想方设法,
纷纷对个人进行游说,为的是使之放弃通过独立思考来形
成信念,以便吸收自己鼓吹的理念。在它们看来,任何具
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仅难以应付,甚至会惹祸招灾,因
为谁也不敢保证他能完全融入组织并服从领导。
这些团体组织并不看重内部成员的思想和价值观,而
只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团结一致。它们相信,如此一来自己
就会拥有最强大的力量,做到攻守兼备。
眼看思想似乎无法胜任其职责,时代精神不仅不会为
之哀叹,反而会感到幸灾乐祸;即使这种思想能克服自身
缺陷,好不容易取得些许成就,它也绝不会给予任何肯定
或溢美之词。所有历史证据皆已表明,人类之所以发展到
今天的高度,凭靠的正是孜孜以求的思索,可时代精神就
是装作视而不见,拒不承认。它当然也不会意识到,往后
思想还将取得更多的成就,因为它根本就懒得去考虑这些
。该时代精神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尽可能打压个人思想罢了

当代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时代精神的束缚,其独立
思考的自信心也被消磨得荡然无存。他置身于有知识依赖
的不良氛围中,周围听到或读到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这一点
。无论是他每天碰见的熟人身上,还是各种政治党派及团
体内部,时代精神之影响力无处不在。
这种精神从各个方面,以最五花八门的方式向人们灌
输一种思想:人生必不可少的真理和信念只能从自身所属
的团体组织中获得。它绝不允许个人寻觅真正的自我。久
而久之,正如那些财大气粗的公司在大城市里四处安装大
幅霓虹灯广告牌,时时刻刻强化他们的印象,最后迫使他
们喜欢上某种鞋油或汤粉一样,这种强加的信念也终于被
完全接受。
因此,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之下,社会个体逐渐对自己
的思考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可能全盘接收来自所谓权威的
任何信息。他根本无力抵御这种干扰,毕竟他早已备受益
惑,意乱情迷,很难保持原有的专注度。另外,由于未能
摆脱对物质的依赖,他的心智也大不如前,以至于最后不
相信自己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作出裁断。
个体自信心受损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的巨大发展。因
无法及时理解并消化最新发现,他只好将其生吞活剥,盲
目地当作真知灼见加以接受。而这种对待科学真理的态度
也使得自我怀疑进一步蔓延,甚至在别的思想领域也开始
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当代社会环境竭尽全力让我们接受时代精神。与此同
时,怀疑主义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萌芽。事实上,现代人的
自信早已荡然无存。在信心满满的光鲜外表之下,隐藏着
的却是极度自卑的本质。尽管取得了伟大的科技成就,也
拥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可他完全还是个发育不良的生命
体,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我们这代人早已凭
借各种发现和发明证实了自己的不凡,然而在思想领域的
水平却依旧如此低下,这恐怕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
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看上去跟理性或独立思想类似
的东西都会被讥讽为陈旧、毫无价值,甚至连十八世纪推
崇的“不可剥夺的人权”也遭到嘲笑,可我依然宣称自己
对理性思考信心十足。我还大胆地告诫世人:虽然理性主
义曾先后让步于浪漫主义以及一种支配精神和物质生活的
伪现实主义,但并不能就此认定理性主义已经走到穷途末
路。既然我们经历过一切源于所谓普遍现实政治的愚行,
并因此遭受了莫大的精神痛苦,那么求助于一种比过去更
深刻、更有效的新式理性主义,无疑成了当前唯一的出路
。毕竟,停止思考活动实际上就等同于宣告精神破产。
一旦我们不再相信自己凭借思考即可得出真理,怀疑
主义就顺势登场。当代社会,那些为怀疑主义推波助澜的
人满怀期待:只要完全断绝自我发现真理的希望,世人就
会欣然接受并确信权威及宣传活动强加给他们的一切理念

当然,无论对世间苦难多么忧心,我也绝不会让自己
深陷郁闷的沉思而无法自拔。我始终坚信:只要每个人肯
出一份力,该局面便有扭转的可能。于是,结论也渐次明
了,我们对于这一问题只能作此理解:所有人必须独行其
是,正如那些致力于救苦救难的人一样。
当世之局势也同样令我深感悲观。我毕竟无法自欺欺
人地劝说自己:它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糟糕。我
觉得我们已经踏上一条通向死亡之路,倘若继续前行,它
终究会把我们带入新的“黑暗时
目录
第一章 童年及求学经历
第二章 巴黎和柏林:1989年至1899年
第三章 斯特拉斯堡的早年岁月
第四章 1900年至1902年:最后的晚餐及耶稣生平研究
第五章 任教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耶稣之探索》
第六章 历史耶稣与现代基督教
第七章 巴赫研究
第八章 关于管风琴及其制作工艺
第九章 立志当一名丛林医生
第十章 1905年至1912年间的医学研究
第十一章 准备远赴非洲
第十二章 学医阶段的文学研究
第十三章 在非洲的早期活动:1913年至1917年
第十四章 在加瑞松和圣雷米的战俘营里
第十五章 重返阿尔萨斯
第十六章 在斯特拉斯堡行医讲道
第十七章 非洲回忆录
第十八章 从甘斯巴克镇动身去国外
第十九章 在非洲的第二阶段:1924年至1927年
第二十章 返欧两年及《神秘使徒保罗之神秘主义》的续写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童年及求学经历
1875年1月14日,我出生于上阿尔萨斯法国东北部地区名及旧省名,隔莱茵河与德国相望,又被此河分为北部的下莱茵省和南部的上莱茵省。区的凯瑟斯堡镇,在家里排行老二。父亲名叫路易斯·史怀哲,时任教会牧师,专门为人数不多的一群新教徒服务。祖父在下阿尔萨斯区的普法芬霍芬县做教师,同时还是一名管风琴师(他的三位兄弟也干着类似的行当)。至于母亲阿黛尔,出嫁前原本姓席林格,也是一位牧师的女儿,家住上阿尔萨斯区孟斯特谷该山谷位于法国东北部的孚日山脉脚下。中的米尔巴克镇。
我呱呱落地才几个礼拜,父亲就带着一家子迁往孟斯特谷中的甘斯巴克镇。在那里,我和三个姐妹、一个弟弟一起度过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父亲时常患病,不过后来他的身体状况终于逐渐有所好转。战争期间,尽管法军的炮火从孚日山脉的制高点不断地向谷中扫射,致使甘斯巴克镇的大量建筑被毁、许多居民丧生,父亲仍然以七十岁高龄坚守在教区岗位,直到1925年寿终正寝。而我那可怜的母亲,早在1916年便已不幸于甘斯巴克镇通往威林泰尔的途中命丧骑兵的铁蹄之下。
当我五岁时,凭借外祖父留下的一架旧卧式钢琴,父亲开始对我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虽然他的技法并不怎么高明,却总能即兴弹奏出悦耳动听的曲子。七岁那年,我在学校用小风琴给赞美诗曲调配上自创的和声,没想到竟然让老师颇感惊讶。一年后,尽管双脚几乎还够不着踏板,我却已经开始练习管风琴了。我对此种乐器的兴趣很可能遗传自外祖父,因为他不仅爱好弹奏,而且还乐于管风琴制作。据母亲所言,外祖父那出色的即兴演奏技艺在当年也算是颇有名气的。无论前往哪座城镇,他必定要了解一番当地的管风琴水平。闻听卢塞恩瑞士中部城市,又译“琉森”,位于罗伊斯河出口与四州湖的汇合处。教堂新配置了一架知名的管风琴,他甚至专门赶去观看工人的安装过程。
及至九岁,我第一次获得允许,开始有机会在甘斯巴克镇的教会仪式上顶替管风琴师登台演奏。
截止到1884年秋季之前,我一直在甘斯巴克镇的村校里上学。随后,我又去孟斯特的实科中学(该中学根本没有开设古典语文课)念了一年,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补修拉丁语私教课,以便为将来进入高级中学第五级做准备。1885年秋,我如愿被阿尔萨斯区米约桑镇的高级中学录取。教父跟我的祖父同父异母,也叫路易斯·史怀哲,当时担任全镇小学的行政委员,便十分好心地让我寄居在他家。否则,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除了养活一大家子,几乎是不可能供我上高级中学的。
叔公夫妇二人膝下无儿女,平日在家里对我严加管教,这对我倒是非常受用。每每回想起他们施与的恩惠,我就禁不住感激万分。
在甘斯巴克镇和孟斯特求学期间,尽管阅读与写作曾叫我吃过不少苦头,但课业总算马马虎虎过得去。可是到了高级中学,刚开始我却学得很差劲。究其原因,一方面要怪我懒懒散散、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由于我的拉丁语基础太薄弱,之前补的私教课仍不足以达到入学第五级的知识要求。直到升入第四级并遇上韦迈博士,他教会我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又给了我不少信心,情况才开始有所好转。当然,经过头几堂课我便意识到:韦迈博士之所以能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无非源于他对每堂课都提前做足了准备。因此,他也成为我心目中认真负责的楷模。往后的日子里,我更是多次登门拜访过他。大战接近尾声时,我碰巧前往斯特拉斯堡小镇,也就是他安度晚年之所,便立马前去探视。不想竞意外听闻噩耗:长期的饥饿使得他神经失常,且早已寻了短见!
在米约桑镇求学时,我的音乐老师名叫尤金·梅奇,是圣斯蒂芬改革教会里一名年轻的管风琴师。而这也是他从柏林音乐学院毕业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在柏林期间,适逢人们对巴赫激情复燃,他则更是如痴如醉。我想,正因为梅奇老师的缘故,我才有可能年纪轻轻便接触到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指挥的作品,并且从十五岁就开始接受规范的管风琴演奏指导。但不幸的是,1898年秋,梅奇老师竟由于感染风寒而英年早逝。当时,我还专门用法语撰写了一本小册子来悼念他。后来它在米约桑被公开出版,并成为我生平刊出的第一篇文字。P1-3
导语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部编教材名家自传》是史怀哲在56岁时完成的告白,想要了解他一生的志业和思想,这是最好的锁钥。这位在哲学、神学、音乐和医学四个不同领域都留下不朽著作的传奇人物史氏本身是一个深邃的思想家,他有宏大的心灵,悲天悯人的人道襟怀,因此他的心路历程格外令人动容。作品译笔流畅优美,可读性强。
内容推荐
史怀哲著的《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部编教材名家自传》介绍:史怀哲是欧洲优秀文化蕴育出的杰出人物。青年时代的他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三十岁时投身医学,三十八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创建诊所,为当地居民治病。
自传中,史怀哲不仅细述了自己传奇的生活经历,也对道德伦理、生命本质等人生问题发表了独到的洞见。他的人生历程和思想闪光,对于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道德沉沦的年代,具有领航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敬畏生命(史怀哲自传)/部编教材名家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史怀哲
译者 译者:杨巍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28486
开本 32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74
CIP核字 2018202739
中图分类号 K835.656.2=533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