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师的脚注/中国现代文学馆档案研究丛书
内容
作者简介
慕津锋,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阅览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曾长期负责与全国及海内外华文作家联系,征集中国现当代作家手稿、书信、字画等文物文献资料。现主要从事有关作家手稿、书信等文物文献资料的档案研究。
曾在《传记文学》杂志发表《追忆杨绛先生》《周有光:心系天下的世纪老人》《我与马老的忘年之缘》《忆红学大师、“瓜饭楼主”冯其庸先生》《送别爱笑的钱老》《与王火老师的忘年之交》《我与屠岸先生的交往始末》《饶宗颐与梁羽生的师生情谊》《郭沫若致徐迟的一封信》《从(演员的自我感觉)手稿淡起“红色公主”孙维世》《师陀四章残稿与其长篇小说(争斗)之间的关联》《王火年谱简编》《金庸年谱简编》等文章;在《文艺报》发表《师陀致巴金的一封信》《追寻莫高窟的霞光》;在《中国政协》杂志发表《敦煌艺术大师与文学家的“不期而遇”——记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常书鸿和草明的(飞天)情谊》《巴金先生保存的一页手稿》;在《检察日报》文艺副刊发表《如烟往事故人情怀》《可爱的老头》;在《中国艺术报》发表《又见郭老》;在《四川日报》旗下《华西都市报》发表《周老,您慢点骑回家》等文章。
目录
巴金的一页译稿
巴金先生保存的一页半手稿
巴金与卞之琳不曾忘记的“十年之约”
罗淑致巴金的六封信
师陀致巴金的一封信
师陀四章残稿与其长篇小说《争斗》之间的关联
谈师陀《荒野》原著与修改稿的差异
师陀《无望村的馆主》修改稿
郭沫若致徐迟的一封信
追寻莫高窟的霞光
--常书鸿致徐迟的一封信
敦煌艺术大师与文学家的“不期而遇”
--记全国政协委员常书鸿送给草明的“生日礼物”
短促的生涯,真如凄迷的梦影
--谈常书鸿致许杰的两封信函
1934年旅印家书中的许地山
从《演员的自我感觉》译稿谈版本差异
陈映真对于《忠孝公园》手稿的修改
一部珍贵的手稿档案:《知堂回想录》
金庸向老友梁羽生做“汇报”
徐迟最后岁月的一页日记
精彩页
2.“我”在母亲领地生活的截止年龄不同。巴金在译文中使用了“我青年时代的初期一直到二十岁为止”,而萧珊则是“连我青年时代的初期,一直到十五岁,”一个“二十岁”、一个“十五岁”,足足差了五年。
3.第“一”章开始的结构不同。巴金在译文中,是将“‘我’在母亲领地生活时间”与“对母亲的简单介绍”放在一起,并通过“他开始讲道”将后面引出的故事与之分开,成为两个部分。而萧珊则是在说完“我全部的童年”半句后,以“他开始说”将其“在母亲领地生活时间与对母亲的简单介绍与后面一处的故事”放在了一起。这样的结构安排与巴金明显不同。
4.对“李尔王”的脚注不同。巴金的“李尔王”的脚注非常简单,一句话、21个字:李尔王(King Lear)和“韩姆列忑”等都是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主角。而萧珊的脚注则比较全面完整,三句话、84个字:这里列举的人物典型都是莎士比亚剧本中的人物。“哈姆雷特”“奥赛罗”“理查三世”“麦克佩斯”“李耳王”都是他的同名戏剧中的主人公。“福斯达夫”是他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一个有趣的人物。
通过两篇译文分析,笔者认为萧珊所使用的语言不仅生动,而且更贴切、更真实,更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譬如当老同学问起“李尔王”时,对于主人的回答,巴金先生译为“的的确确是这样。你们要是喜欢听,我给你们讲这个故事。”而萧珊的译文却是“真有这回事。我可以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巴金先生的译句给人感觉平铺直叙、“例行公事”,缺乏朋友间那种活泼、自在的味道。而萧珊“真有这回事”较之巴金“的的确确是这样”则更加口语化、生活化,也更符合现实生活中老同学、老朋友之间的正常说话语境。萧珊把主人想对朋友讲,又想“吊他们胃口”的“小心思”非常细腻地表现出来。“我可以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对于“李耳王”,其实讲的人知道大伙儿都想听,但他需要“听众们”自己说出来“想听”,他才愿去讲。这简单的一句话体现出,萧珊作为一位女性对人物关系及内心活动细致入微的把握。正是其译笔的活泼、纤细、动人,反而令巴金的翻译显得有些意味平淡。
对于妻子萧珊的翻译才华,巴金本人十分推崇。在1953年11月5日致萧珊信中,巴金就对其翻译做过点评:你的文字有一种好处,就是清新气息。……你不会去摹仿别人,因此也不会失掉自己好的风格。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晚年的巴金再次深情地讲到: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是我并没有好好地帮助过她。她比我有才华,……我很喜欢她翻译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说。虽然译文并不恰当,也不是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风格,它们却是有创造性的文学作品,阅读它们对我是一种享受。
因为只有这一页译稿,对于巴金与《李尔王》,笔者始终查不到有关资料,无从知晓巴金先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翻译《李尔王》,他停止该文的翻译是出于什么原因。关于这些问题,现有的出版资料很难给予答案。巴金翻译屠氏小说作品最早要追溯到1936年下半年。(巴金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时间更早些,大概从1935年开始。)当时,巴金与丽尼、陆蠡同游西湖,三人对文生社《译文丛书》新书系列进行了深入探讨。因该社出版的《死魂灵》(鲁迅译),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与好评,三人认为文生社应出版更多的俄罗斯文学名著。他们决定由三人一起动手,翻译俄国三大小说家之一的屠格涅夫的六部小说,出一本《屠格涅夫选集》。陆蠡负责翻译屠格涅夫这一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第一部《罗亭》(1936年12月文生社出版)及第五部《烟》(1940年7月文生社出版);丽尼负责翻译第二部《贵族之家》(1937年2月文生社出版)及第三部《前夜》(1939年9月文生社出版);巴金则译第四部《父与子》及第六部《处女地》。不久,陆蠡很快交出了《罗亭》《烟》的译稿,丽尼也交出了《贵族之家》的译稿。但巴金直到1942年在桂林定居后,才开始着手翻译《父与子》与《处女地》。1943年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巴金译作《父与子》。1944年5月,巴金完成《处女地》的翻译,并在当年6月由文生社出版发行。其后,巴金又先后翻译完成了屠格涅夫的两部中篇小说《普宁与巴布林》《木木》,并由上海平明出版社1949年12月、1952年5月出版发行。
而萧珊翻译屠格涅夫小说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学习俄语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潮流。那时的萧珊不愿只做家庭妇女,她想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在丈夫巴金鼓励下,萧珊从1951年3月起,在上海俄语专科学校夜校高级班开始学习俄文。1952年8月25日,萧珊在致巴金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屠格涅夫小说的想法:
我不知道你会不会笑我:我想译屠氏的Aся,我有了一本俄文的,但不知英文的你放在哪只书柜,我知道你要译这本书的,但还是让我来译吧,在你的帮助下,我不会译得太坏的。你帮别人许多忙,亦帮助我一次!P5-7
导语
慕津锋著的《大师的脚注》对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作家手稿、书信、字画等进行档案研究,手稿部分有的是进行了版本比较,例如《谈师陀(荒野)修改稿》《(无望村的馆主)的修改稿》《(演员的自我感觉手稿研究)》《浅谈(忠孝公园)手稿的修改》;有的是发现了遗稿将文学史上的未完稿进行了补充,例如《师陀四章残稿与其长篇小说(争斗)之间的关联》;有的是讲述手稿背后的作家故事,例如《巴金的一页译稿》《巴金先生保存的一页半手稿》;书信部分主要是讲述书信背后作家的故事,例如《常书鸿致徐迟的一封信》《师陀致巴金的一封信》《郭沫若致巴金的一封信》《追忆如烟的故人往事》等。
内容推荐
《大师的脚注》作者慕津锋通过对馆藏文学档案资料《手稿、书信、字画、日记等)的研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作家、作品,及作家之间的历史交往进行深度探寻。
有的手稿研究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空白,有的手稿研究,笔者通过与已发表作品的版本比较,以及资料的查询,探究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的历史原因。
书信研究部分,作者主要通过对书信中历史信息的梳理,讲述作家之间的历史交往以及他们在所处历史时代所经历的往事。这些史实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拾遗补缺,具有史料价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师的脚注/中国现代文学馆档案研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慕津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9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8-09-01
首版时间 2018-09-01
印刷时间 2018-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292
CIP核字 2018051163
中图分类号 I207.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3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