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
内容
内容推荐
罗威尔主编《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ZHICHINA系列的第16本特集书。本书以一所战时大学为题,一探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以及教育情况、大师教育理念,集结了西南联大校友、西南联大博物馆、联大研究学者等多维度受访人,从不同侧面介绍西南联大,含逾百张珍贵历史资料图片,角度丰富,设计精美。
目录
西南联大的人物及成就
联大师生的南迁路线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言论
01 决意南迁,长征路途
02 三校合并,流亡蒙自
03 联大八年,四个阶段
04 安得广厦千万间:联大的办学条件
05 南雁北归,三校复员
0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博物馆:每个物品都承载了一段记忆
07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联大的三位校长
08 治校,通才教育:联大的办学理念
09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联大的学制与学风
10 易社强:乱世堡垒中的自由价值
11 灿若星辰,不可具表:联大文学院
12 实用学科,法商学院
13 弦诵不绝,则复兴有望:联大理学院
14 设备齐全,巨擘济济:联大工学院
15 桃李向荣实累累:联大师范学院
16 昆明茶馆新茶客
17 联大的师生生计
18 星星之火:联大的学生运动
19 投笔从戎:联大学子的从军之路
20 《满江红》:战火中的民族魂
21 西南联大的文学社团及主要刊物
22 未生即死的甜蜜言语:联大的诗人与诗
23 西南联大的学生演剧活动
24 邵泽辉:戏剧始终应该表达当下
25 历史建构下的疏离:民国时期的大学
26 吴宝璋:战时高校出路与知识分子的选择
27 闻黎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与继承
参考文献
序言
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
去年冬,和昆明友人夜宵闲聊当地人文风土时,
说到了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前身
为长沙临时大学。尽管其时条件恶劣,但联大群贤毕
至,灿若星辰,“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掌术自
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成就辉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失守,位于北平
的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与位于天津的私立南
开大学为保国家文脉,奉命南迁至湖南,是为长沙临
时大学。但很快,战火延烧至长沙。1938年,长沙临
大再奉命迁滇,于昆明建校,正式更名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迄今80年。
据闻一多先生回忆,战事刚起时,大家都一样地
紧张和愤慨。学校虽然照常筹备开学,但不少人却幻
想着能投身前线或后方,为抗战尽力。只是政府的征
调迟迟不达,师生也就回到了日常教学里。危亡之际
,必然有投笔从戎亲赴战场者,但也有像陈寅恪这样
认为“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的读书
人,他们相信此时的学术研究是为战后重建做准备。
为保存文化火种,200余师生从长沙出发,68日
徒步3500里才抵昆明。这儿不像已经失守的北地那样
危险,但条件仍极艰苦。没有宿舍,新生可能到饭厅
混上几夜:没有教室,就借地方上课、自习;没有教
材,剑桥才子燕卜荪便凭记忆默写《奥赛罗》,为学
生讲课。后来赵瑞蕻回忆这事说:“战事倥偬之中,
上燕卜荪的课,让人恍然觉得如秦火之后,天下无书
,儒土背诵整部经书授徒。”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流离的苦和一切的缺乏,必让生活的兴趣与活力
极快丧失,后来许多人回忆起在联大的岁月时都坦言
,联大自由民主的空气最可宝贵。不过联大的学习氛
围亦是一流,这里师资“奢华”,英才辈出;大家不
党不群,可以同许多优秀的人钻研切磋。据《除夕副
刊》统计,联大179位教授中,有97位留美,38位留
欧陆,18位留英,3位留日;学生的素质也极好,汪曾
祺、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等均是联大毕业生。
今年是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我们制作了这本《
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从联大建校、发展、办学、
生活条件、知名人物及其成就等等方面进行呈现,向
硕果累累的联大八年致敬。当然,这些并不是联大的
全部,但我们希望这本特集能从尽量多的角度介绍它
,让更多人了解它。毕竟这所“旷百世而难遇”的大
学留给我们的实在太多了。
导语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开始后高校内迁、始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合并。在当时艰苦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下,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中国的战后重建做出了贡献。
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钟书、沈从文、吴晗、钱穆、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许渊冲、陈省身、华罗庚、费孝通、吴有训、傅斯年等均在西南联大任教。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汪曾祺、穆旦等都曾在联大求学。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及影响,对当代高校教育有深刻意义。
今年是西南联大在昆明建校80周年,罗威尔主编的《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受到了西南联大博物馆的鼎力支持,书中的受访人包括西南联大博物馆馆长李红英,闻一多之孙闻黎明,西南联大研究者吴宝璋等。书中含逾百张联大历史资料照片,从联大的建校、发展阶段、办学及生活条件、知名人物及成就等方面,为读者完全呈现西南联大的历史沿革及办学成就。
精彩页
其实,蒙自曾有可能作为西南联大的主要校址。蒋梦麟曾在给叶公超的电报里说道:“昆明校舍无着,工料两难,建筑需时。蒙自海关银行等处闲置,房屋相连,可容900人,据视察报告,气候花木均佳,堪作校址。”但多亏云南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协助,联大在昆明找到了可以使用的楼房,才选择将昆明作为主校区。
选择蒙自主要是因为其有条件为联大提供足够的校舍。1885年,清政府因不堪法国军队在西南边境的侵扰,与之签订了《中法新约》,两年后蒙自被开放为商埠,一跃从偏远村落变为热闹的边境重镇。但随着滇越铁路的开通,碧色寨取代了蒙自在边境贸易中的地位,后者一天天衰落下去,商人们纷纷搬去昆明或是碧色寨,留下了许多空房。但蒙自和联大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那时的昆明因为深居内地免于战火,且交通便利,便聚集了许多难民,房子大多都已被占用。联大并没有足够的校舍提供给师生,只好将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暂时转移到蒙自。
但迁往蒙自的提议并未得到所有教授的赞同。一部分清华教授担心蒙自发达的交通条件会招致敌机光顾。并且不巧的是,蒙自飞机场就恰好设在联大选定的校址旁,一旦被袭击,将会有十分严重的后果。而当时的云南政府为联大指定的地点是大理,那对联大来说是一个可以安心久居的地方,但蒋梦麟并未接受云南政府的示意,坚持让文法学院暂迁蒙自,待昆明校舍安排妥当后再返回。而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
但文法学院在蒙自安顿后仅仅四个月,就搬回了昆明。一方面是因为蒙自的地理位置太过偏远,和主校区距离较远,并且生活条件较为艰苦。恰好柳州航空学校也要搬去蒙自,需要海关的房屋,而当时的海关被联大用作了教室。并且,柳州航空学校还打算在海关附近修筑飞机场。另一方面,蒙自也笼罩在战争的威胁之下,据说敌军随时有可能会来轰炸,文法学院不得不考虑搬离。那时昆明的校舍也逐渐修缮完毕,1938年8月学期结束后,迁移工作开始,文法学院和大部队在昆明会合。
联大在蒙自的校舍来源,一部分是租赁前人留下的空房,如蒙白海关、法国银行、法国领事馆;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当地人士的协助,如蒙自豪绅,富滇银行副行长、个碧石铁路协理周柏斋,就慷慨地提供了一幢宅邸作为学生宿舍,还宴请了联大的先遣团成员。
蒙自校舍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原蒙自海关被用作教室。法国银行、法国领事馆则是图书馆和教职员宿舍。在蒙自的繁盛时期,希腊人歌胪士(Kalos)开设了许多洋行和旅馆,洋行闲置出来后,临街一进的楼上作为教职员宿舍,楼下和后进作为男生宿舍。有意思的是,位于城内早街周家公馆的女生宿舍被称为听风楼。住在公馆的女生们每晚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这提醒着她们远方有战事,也引起她们对沦陷区亲人的思念。
作为西南边陲的一个偏远小镇,蒙自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特别是春天是雨季,下起雨来没完没了,导致道路泥泞不堪,师生出行困难。而且饮食方面也颇为简朴,郑天挺回忆道:“我吃菜吃得成,而云南的盐淡得可怕,叫厨工每餐饭准备一点儿盐,他每每又忘记,我也懒得多麻烦,于是天天只有忍痛吃淡菜。”
P3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知中(西南联大的遗产特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威尔
译者
编者 罗威尔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90865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28
CIP核字 2018124605
中图分类号 G649.287.4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0
190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