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独一无二,举足轻重的著作。
——历史学家A.J.P.泰勒
勤于思考的士兵和军事历史学学生的必读之作

——《英军评论》
该书向我们展示了苏德战争的宏大图景,既有
全景又不乏细节……也向我们展示了战争中男男女
女的英雄主义与巨大成就,他们的忍耐与抗争在西
方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米切尔·霍华德《英国泰晤士报》
目录
上篇 紧张备战:1941年春季的军事与政治发展
第一章 苏联军事机关:改革与修复(1940年—1941年)
第二章 “不要惊慌,‘老板’一清二楚
下篇 阻击“闪电战”: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19日
第三章 星期天的突袭:1941年6月22日
第四章 边境上的灾难:1941年6月—7月
第五章 滑向毁灭的边缘
第六章 后方、大后方和德军战线背后
第七章 莫斯科反攻:1941年11月—12月
第八章 斯大林的首次战略攻势:1942年1月—2月12日
第九章 盛夏与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第十章 斯大林格勒的逆转:“天王星”行动计划(1942年10月—11月)
附录 资料及出处
精彩页
1940年,库利克开始着手进行另一项“实验”。他废除了炮兵主任的职位,并在“三驾马车”——沃罗诺夫、萨夫琴科和格伦达尔的协助下亲自接管这一关键位置,这无疑招致了激烈反对。这样的安排毫无意义也难以为继,它剥夺了专家的权力。格伦达尔既是专家也是指挥员,曾是罗戈夫斯基的副手,1937年以前,后者为整顿苏联炮兵做了大量工作。后来罗戈夫斯基遭到清洗,担任炮兵学院讲师的格伦达尔躲过一劫,他在致力于1938年炮兵发展计划的同时,继续他作为炮兵总局下属炮兵委员会主席的技术工作。苏芬战争期间,他指挥第13集团军于1940年2月一3月粉碎了曼纳海姆防线。格伦达尔曾两次试图改变库利克对炮兵总局“三驾马车”的看法,但库利克拒绝了。此外,炮兵总局是军事科学研究组织领域的领头羊,因此干涉其固有组织职能所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出炮兵领域,这似乎也是库利克铸成的大错。格伦达尔在1940年6月的晋升中成为炮兵上将,尽管已经身患癌症,或许仍不失为一种安慰。他最终于当年11月撒手人寰。
与此同时,五月革命继续进行着。这大体上可以看作是苏联军队经历人事调整的阵痛后进行的重建。此前,将军和海军将军这种正式军衔被视为旧制度的象征予以回避,现在又赋予了新用途。而即将获得这些新奇荣誉的人们发现,“一级集团军级”变成了上将(旧沙皇俄国军队中没有这个军衔)。“铁木辛哥时代”的直接影响就是约4000名指挥员离开劳役或冷板凳,去接管苏联红军的指挥岗位。这多半是因为,单是苏芬战争中指挥员的损失,就为军队提供了足够强的杠杆来撬动摆布军队的政治头目。罗科索夫斯基上校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是优秀指挥员经常遭受牢狱之灾的典型。作为内战时期的老兵,罗科索夫斯基在远东战役中任师指挥员,是一名现代作战、机动作战的专家,曾被指控参与“反苏阴谋”。接受一脸讥笑的法官审判时,罗科索夫斯基面前摆着从尤什克维奇那里拿到的“证据”,这确实与他有关。然而被告在震惊之余对此全盘否认,因为尤什克维奇已经于1920年在皮里柯普的一次行动中阵亡了。罗科索夫斯基上校的案子被驳回重新调查。他得以幸存,1941)年6月成为苏联军队479名新授衔少将之一,几个月后将接管一个新组建的机械化军。
6月的晋升涉及约1000名高级指挥员。朱可夫(哈拉河的胜利者)、梅列克茨科夫(他在芬兰的胜利要逊色得多)和秋列涅夫(骑兵第1集团军中的铁杆分子)晋升为苏联红军大将。阿帕纳先科和戈罗多维科夫(内战中担任骑兵指挥员)接过新设立的上将军衔。新晋升的中将里有几人已经在芬兰崭露头角,基尔波诺斯(步兵第70师师长)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些小有名气的军或军区指挥员——科涅夫、瓦图京、叶廖缅科、马兰金、列米佐夫、罗特、索科洛夫斯基、崔可夫(很快就提名为苏联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茨韦塔耶夫、罗曼年科和戈利科夫。刚毕业于总参某部学院、伏龙芝军事学院,或从更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劳动营与审讯室的指挥员,被塞入这支匆忙建成的指挥队伍。从这些少将中脱颖而出的是装甲坦克兵指挥员——罗特米斯特洛夫、罗科索夫斯基、列柳申科和潘菲洛夫。沙波什尼科夫的门徒华西列夫斯基、比留佐夫和安东诺夫也得到升迁。军备和后勤部门也一并进行晋升:费多连科成为坦克兵中将,赫列诺夫晋升为工兵少将,卡扎科夫、戈沃罗夫和莫斯卡连科晋升为炮兵少将。在炮兵总局,像格伦达尔和沃罗诺夫这些库利克元帅的副手被晋升为炮兵上将。
P6-7
导语
苏德两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大规模的较量,为争夺几平方千米满目苍夷的城市废墟,数十万军民丧生于此。无论在战时,还是在回顾历史时,这场战役都吸引了千百万人的注意力。
约翰·埃里克森著的《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参考了过去从未见过或被忽略的资料,大量使用了一手文件,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官方记录,细述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本书提供了新细节、新观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取代了过去关于此战的一切历史记述。
序言
现今已经出版了约15000册关于“伟大卫国战争
”的书(包括许多可追溯到战时的珍贵读物,尽管
有时很难获得),材料并不短缺。此外,还有大量
缴获德国军事文件,其中包括的整个“子档案”,
有最初从俄罗斯缴获的条目,还有关于苏联军事表
现的同时代材料——作战文件、情报评估、战俘审
讯和关于红军的数据——以及整个苏联战争努力的
情报。虽然这些德国收集的资料为苏联的研究提供
了补充和修正,但让我赶紧补充一点,我与许多苏
联作品的接触受到我与作者或研究团队(负责许多
这类著作)联系或讨论的影响。再次重申,我不打
算在这里专门讨论苏联资料的技术性细节,但我要
强调下面这些人的专业精神:军事研究人员——举
例来说,军事历史背后的队伍中有索科洛夫斯基元
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或
普罗埃克托尔这样的个别军官,这里要再次提到苏
联科学院通信院士萨姆索诺夫(A.M.Samsonov)
教授这样的带头历史学家,教授本人是斯大林格勒
战役一本重要著作的作者。尽管将萨姆索诺夫教授
与我的任何发现(或观点)联系起来都是不尊敬也
不得当的,但若不承认我对他给予的专业帮助,以
及我使用一堆书时所获建议的感激之情,就太没有
礼貌了。与苏联官方历史学家讨论苏联的发现也令
我受益匪浅,他们展现出很强的专业能力,审慎对
待原始材料(毫不掩饰地批评了那些未能这样做的
人)的可靠性。所有这一切都说明,许多苏联著作
远非露骨或简单化的“宣传”(尽管这种有点过时
的爱国主义从未彻底消失),《军事历史》
(Voenno-istoricheskii Zhurnal)所享有的声誉
证明了这一点,该杂志是职业军人和专业历史学家
的载体。
我试图在尽可能广阔的背景下展示这些材料,
所以不是以单独注脚的形式,而是以苏联记述的比
照与总结来组成各章的注释——这是一种反传统的
手法,但我希望以此来让那些不熟悉俄语的读者能
够深入了解这些苏联研究和回忆录的内容。最后,
虽然注释采用了这样的形式,但我允许自己不标明
素材以及某处或某段的出处,无论是人、地点,还
是情况,都直接取自当事者的记述或当日文件;从
任何戏剧性的文学再创作和双方所经历痛苦的意义
上说,我都不会假装自己在写“战争书籍”方面有
何技巧或特殊造诣。
我要感谢的个人和以前的出版物有很多。在本
作最后一卷的混合参考文献中,我希望清楚地表达
自己对大量专著和文章的感恩之情,但在这里,我
想感谢对这样一项工作而言必不可少的个人和私人
协助。我1963年曾在莫斯科与已故的科尼利厄斯·
瑞恩(Cornelius Ryan)一起工作,在记录下对他
的感激时,我也要向他个人及其工作致敬;提到莫
斯科,我就得向所有这些苏联军官表示感谢,其中
一些级别很高,还有军事史学家,他们以自己的证
言和从收藏中遴选的材料毫不吝惜地帮助我。博尔
京(E.A.Boltin)少将热心地阅读、评论了前面
几章;萨姆索诺夫教授努力让我跟上苏联著作的进
展。至于苏联以外的内容,阿尔文·D.库克斯
(Alvin D.Coox)教授慷慨地贡献了他在日本军务
和苏日关系方面的丰富专业知识,我也非常依赖亚
历山大·达林(Alexander Dallin)教授和马修·
加拉格尔(Matthew P.Gallagher)博士的著作和
评论,必须提及我这两位苏联事务领域的美国同事
。慕尼黑已故的加莱(N.Galai)是一个拥有宝贵
经验和洞察力的人,他在弗拉索夫事件上给予我巨
大帮助,这些来自德国的帮助以大量文件、日记和
个人记述的形式被我收到。我也必须提及我对艾伯
特·西顿上校和他就苏德战争进行的重要研究的依
赖。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韦登菲尔德&尼科尔森
出版社的安德鲁·惠特克罗夫特先生和苏珊·洛登
夫人。在这所大学里,K.U.布朗和T.F.菲茨赫
伯特小姐长久以来辛勤付出,为我做了不少工作。
还要感谢我那些从不吝于伸出援助之手的同事们。
从莫斯科到美国的所有这些伙伴都做出了积极有益
、必不可少的贡献,至于瑕疵与缺陷,皆是我个人
的责任。
约翰·埃里克森
爱丁堡大学
1974年
我在莫斯科构想、策划此书,并立即展开相关
工作,到现在已过去整整三十个春秋。
自那以后,我获得了更多俄国档案和出版物,
这值得高兴,但并没有明显改变本书所述内容的要
点,只是放大了恐怖,令1941年的“突然袭击”和
斯大林行为更加扑朔迷离,更犀利地刻画了随后悲
剧的细节,并证实了空前的人员伤亡规模。
约翰·埃里克森
爱丁堡大学
1993年4月
内容推荐
1941年6月22日,德军开始挥师东进。1941年6月—1942年11月,国界线交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战役、维亚济马战役、莫斯科战役、二次哈尔科夫战役、“蓝色”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星”行动,他们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约翰·埃里克森著的《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以苏军为主视角,同时兼顾德军视角,从战前苏军战备情况、内政外交到战时全局决策、各方动态,均有详细而严谨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苏德战争的全景。书中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是每一名苏德战争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约翰·埃里克森
译者 译者:夏科峰//李岩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21459
开本 16开
页数 6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66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889
CIP核字 2018236327
中图分类号 E512.9
丛书名
印张 4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5
161
3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贸核渝字(2014)第86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