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
内容
编辑推荐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被《泰晤士报》评为50位顶尖商业思想家,被《哈佛商业评论》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管理大师(Thinkers50)。《产业周刊》(IndustryWeek)称赞他 “很有可能会拥有如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时的影响力,成为其他所有管理思想家的标杆。”

奈飞、亚马逊Kindle、彭博社、CareMore、魏格曼商店、Nespresso……破解全球最受顾客与雇员欢迎的企业运营奥秘,你就是下一个需求创造大师。

《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由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卡尔·韦伯所著,锤子科技CEO罗永浩、拉卡拉CEO孙陶然、华艺传媒创始人杜子建、亚马逊中国副总裁白驹逸、《创业家》杂志社社长牛文文、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周健工、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任建标等数位国内最佳实践代言人重磅推荐!

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丝·莫斯·坎特盛赞《需求》“极具启发意义”。

内容推荐

需求,是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本书呈现了人们无法拒绝、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需求创造的六大关键,在人们无奈接受的现状和心中真正期待的理想的这道鸿沟之上,架设起了一道桥梁。

创造需求,需要解开一个谜团,这个谜团是人类学、心理学、科技、设计、经济学、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众多因素综合而成的奇特组合。《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由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卡尔·韦伯所著,《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通过深度剖析富有智慧的需求创造者,解读他们是如何将那些令人们生活痛苦、不便、浪费,甚至危险的日常烦恼进行梳理,如何开发出令人们无法拒绝、也让竞争对手很难复制的优异产品,如何最终解决掉这些烦恼,成为顾客心中一个无法取代的图腾。

奈飞、亚马逊Kindle、彭博社、CareMore、魏格曼商店、Nespresso……破解全球最受顾客与雇员欢迎的企业运营奥秘,你就是下一个需求创造大师。

目录

第一部分 打开需求的黑盒子

01让顾客无可救药地爱上你的产品

真正的需求千奇百怪,潜藏在人性因素与其他一系列因素的相互关联之中。每个独一无二的需求故事都有着同样的起点:一个人、一个问题、一个点子。

真正的需求创造大师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人”的了解上。他们创造出的产品,令我们无法抗拒,更令竞争对手无法复制。

第二部分 成功创造需求的6大关键

02创造无法割舍的情感共鸣(关健1:魔力)

赢家并不是先行者,而是第一个创造出情感共鸣并能把握住市场方向的产品的人。

在需求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必然可言,你完全可以为顾客提供他们当时不具备的选择。

【需求创造大师】

Zipcar:赋予租车新自由

魏格曼超市:品类杀手中的“品类杀手”

03解决顾客没开口告诉你的困扰(关健2:麻烦)

每个没有必要存在的步骤,每个引起用户失望的结果,都是麻烦地图上的一个摩擦点,而每个摩擦点正是代表着一个创造新需求的机会。

无论在哪个领域,对于尚待实现的潜在需求而言,麻烦都是最先出现的提示线索和最早的闪光信号。需求,以解决顾客问题为中心,而不是满足需求为中心。

【需求创造大师】

苹果:一键世界的先锋

彭博社:精加工数据的信息帝国

CareMore:协作式医疗的典范

04看似无关的因素左右产品成败(关健3:背景因素)

成就或摧毁一款产品的力量,通常隐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每一个附加的步骤,每一个多余的限制,每一个额外的部件,都会决定一款产品的成败。

由背景因素构成的基础设施与消费需求之间,是共同成长、相互依存的关系。

【需求创造大师】

Kindle 真正起作用的是你看不到的东西

利乐包 做一件从来没人做过的事

05让“潜在”需求变为“真正”需求(关健4:激发力)

人们的购买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惯性、疑虑、懒惰、习惯和冷漠。需求就像用钥匙打火发动汽车一样,在激发力的驱使下,一拧就着。

激发力,商业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冷淡的骑墙派变得热情,并最终自觉自愿地成为魔力产品的客户。

【需求创造大师】

奈飞 开创在线电影租赁业的新纪元

Nespresso 舌尖上的探戈与咖啡中的阿玛尼

06缓慢的改进就等于平庸(关健5:45°精进曲线)

以强大的45°角向上攀升,甩开无耻的模仿竞争者,这是将创造需求的赢家与落败者区分开来的关键。

只有每个人都成为需求的协同创造者,才能实现真正陡峭的提升力。

【需求创造大师】

“为美国而教” 重塑教育,变革社会的力量

Pret A Manger 三明治 这辈子最棒的午餐

07一次增加一类顾客(关键6:去平均化)

要设计出一款能满足所有客户的产品,永远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用准确的眼光,抛弃“平均客户的迷思”,破解令他们心动的关键,了解他们的购买欲望、方式和心理价格,那么明天的客户必然存在于某个地方,随时等待被发现。

【需求创造大师】

美国交响乐团 强杀伤力听众待遇

西雅图歌剧院 一次改变一类客户

波特广场书店 永无结束的对话

英法海底隧道& 欧洲之星 “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三部分 完胜市场,就在最后这两步

08产品发布:不要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产品发布每错过一个月的时间,就等于给了市场一个转移的机会,给了竞争对手一个先发制人的机会,给了技术一个改变的机会,给了客户偏好一个转向的机会。

产品发布是一场头脑游戏。决定成败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战胜商业习惯和与生俱来人类本能的水平。

【需求创造大师】

丰田普锐斯 找到本田错过的需求

09产品组合:持续创造强劲的新需求

伟大的需求创造者想到的永远不是赌局,而是质量。创造需求就是创造“系统“。发布的不断成功,与经济形势、技术水平,甚至产品的类型全部无关。成功,只会回到那些懂得构建起需求创造“系统”的人身边。

【需求创造大师】

皮克斯 非典型电影公司的系列成功

默克公司 试错系统锁定重点药品

凯鹏华盈 创业投资中的非凡成功

第四部分 未来的需求在哪里

10 最亮的火花:科学发现与需求的未来

科技创新正是创造需求的根基。

实验室,放大并延伸人类智慧的地方,把思想转化成产品的地方。未来的需求创造者,从这里启航……

试读章节

洞察力,打开需求之门

就在里德·哈斯廷斯酝酿奈飞的时候,另一段需求创造的故事正在地球的另一端上演。虽然故事的环境和诸多细节与奈飞相差甚远,但两者最根本的道理却惊人地相似。

在印度西南海岸的帕里普拉姆(Pallipuram),有一位渔民,名叫巴布·拉詹(Babu Rajian)。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拉詹是个穷人。唯一值点钱的资产,就是他和另外14位渔民共同拥有的维持生计的家伙什儿——一艘名为“安达凡”(Andavan)的22米长的钢板船。他们驾驶着这艘船,在阿拉伯海捕捞沙丁鱼这种量多价廉的鱼类,供应到南亚市场。给那里的人们充饥。拉詹继续着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他依然用祖父使用的800米长的渔网捕鱼,依然传承着古老的仪式,在船头小小的印度教佛龛中燃香祈福。

赶上好日子,拉詹就能交上好运。黎明前出海,也许能捕捞到重达5000公斤或更多的鱼,这样就能赚到1800多美元分给大伙。而有些时候,也会无功而返,捕获的海产品价值连付渔船的柴油钱都不够。大海的喜怒无常让拉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现海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是多么的重要。

大自然的无情力量在这里也扮演了冷酷的角色。在海上漂泊了10~12个小时之后,拉詹和伙计们带着大海当天的馈赠,来到最近的港口,与当地的海产品批发商进行交易。热带地区骄阳似火,拉詹和批发商都知道,在这样的温度下,海鱼放不了多久就会变质。渔民们根本没有时间在港口之间穿梭比价。拉詹别无选择,只能接受批发商给出的价格,然后默默期待着明天能捕到更多的鱼。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之下,世世代代的印度渔民一直没有找到脱离贫困的办法。

这种情况在最近发生了改变。2003年,和上百万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印度人一样,巴布·拉詹用一个月的辛苦钱买回了一件父辈祖辈想都不敢想的工具:手机。而现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当拉詹在阿拉伯海拉网捕鱼时,他总会把用塑料套保护着的手机挂在自己的脖子上,铃声会不时响起。这都是附近港口的批发商打来的电话,询问收获情况:“今天收获多不多?”“什么时候能上岸?有没有人开始出价了?”拉詹说:“每当我捕到很多鱼时,在回到港口之前,电话都要响上六七十次。”

如今,拉詹已经在几家批发商之间左右逢源,利用在任何自由市场中都非常经典的模式,坐等批发商们相互抬价。只有在选定了出价最高的批发商后,他才会决定停靠在哪个港口交货。这种新型沟通方式,让拉詹一家在过去10年间的收入翻了3倍多,也拥有了一系列印度农村穷苦人家听都没听说过的奢侈品:电、电视、教育。

手机给印度农村地区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渔民生活的范畴。就在不久之前,印度农民还在沿用千年传承下来的缺乏技术含量的工具,依赖于猜测、传统、口口相传,甚至是宗教仪式,来获取耕种方面的信息。而一旦遇到市场波动、干旱、洪水、农作物病虫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经济灾难,农民们极端脆弱的应对能力就暴露了出来。每年由于信息缺乏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会造成印度1,3的水果和蔬菜产品被白白浪费。

如今,手机的到来,为这里的一切都带来了改变。从印度北部的北方帮(IJttarPradesh)到南部的泰米尔纳德帮(Tamil Nadu),超过40%的农民都享受到了关于农业信息的资讯服务。他们能收到关于市场数据的定制语音提示或短信,如当天在当地某个市场,某种农作物的最低价和最高价,当天运抵该市场的这种农作物具体有多少等。同时还有其他语音信息为农民提供种植建议,例如稻田的杂草控制、香蕉的栽培技巧等。

美国的农业工作者可能对这类信息早就习以为常了,但是,它们却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研究发现,在印度,手机应用率较高的地区能更快更有效地脱离贫困状态,从而创造出更多需求,如对汽车、住房、服饰商品、食品等的需求,以及对医疗保健、教育等高端服务的需求。需求又连锁地激发出了更多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全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推动这一趋势的产品,就是诺基亚1100。发达世界的消费者对这款芬兰手机拥有如此巨大的需求量总是感到惊诧不已。

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年市场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产品:任天堂的Wii游戏系统在面世5年之内,创下了4500万台的销售纪录。同一时期,摩托罗拉的RAZR系列手机销量达5 000万台,PlayStation 2游戏机卖掉了1.25亿台,而iPod则取得了1.74亿台的销售佳绩。

诺基亚1100的成果如何呢?在产品投放市场的前5年,其销量就已高达2.5亿台,主要市场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此巨大的销量,使得诺基亚1100成为了全世界最畅销的消费电子产品。

诺基亚1100成功的关键在于设计。某些功能对生活在南亚、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农村地区的人们来说很有价值,其他一些功能则被简化或直接去除。同时,诺基亚1100提供的一些可选功能,在西方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例如,可以存储多套联系人名单,这是全村很多用户共用一部手机时不可或缺的功能。诺基亚1100还允许用户为某次通话设置话费限额,这与在加油站预付费一个道理,也是支持手机公用的一个特性。此外,内置手电、收音机、闹钟等这些小功能对于居住在电力供应不稳定地区的人来说也大有用处。而且,诺基亚1100的屏幕可以显示80多种语言,还有帮助不识字用户进行辨识的图形标志。

诺基亚1100靠洞察力和创造力取胜。诺基亚的工程师们能够从一位南亚农民的视角看世界,认识到这位农民身边的种种不便,用心去体会这些不便给他带来的麻烦,并据此设计出了一款产品,大大缓解了这些不便。诺基亚在改善成百上千万人生活的同时,也从中挖掘出了巨大的新需求。P9-11

序言

需求在中国

在过去的25年里,中国凭借一个更加市场化的经济系统,让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贫困。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经济系统的重心。然而,在接下来的25年里,中国要获得持续增长,则需要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逐渐转换为一个国内消费驱动型的经济。中国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需求》一书或许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需求》讲的是12个优秀的公司以及他们杰出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富有创新精神,而且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在如今这个“客户驱动”的世界中取得成功,不但要赢得客户的钱包,更要赢得他们的心,俘虏他们的想象力。从更深层的角度看,《需求》也是一本产品策略手册,可以帮助人们开发富有魔力的产品,解决客户的麻烦,构建复杂的产品背景因素,并在产品发布之后,持续打造陡峭的产品改进曲线。所有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面向消费者的B2C公司,也同样适用于面向企业的B2B公司。

对所有的商业领导者来说,这些策略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需求在现代经济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书中所说,需求是经济增长和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在个人层面,“需求”就是满足必需的人类需要,找到那些在生活中产生痛苦、不便、浪费乃至于危险的麻烦,并解决这些麻烦。而在社会层面,“需求”则关系到产业的兴起和就业机会的创造,让人们获得能源、洁净的水、医疗保障、金融服务、有用的信息,以及人们迫切需要的一切东西。从这个角度看,需求改变了整个世界。

需求在刺激经济和社会进步中承担的重要角色,早已被世人所熟知。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便在他的伟大著作《国富论》中阐述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

需求的增长,虽然在一开始会抬高商品的价格,但从长期来看,这一定会对价格形成抑制。首先,需求将鼓励生产,从而加剧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生产者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会想尽办法引入新的分工方式和工艺优化。而如果没有需求的增长,这些制度和技术的进步很可能不会发生。

人类的发明创造力往往随着需求的发展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引领需求潮流的个人将获得巨大的回报,与此同时,也将造福整个社会。

每一个产业都依赖于需求。公司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想尽办法,吸引到并充分满足一定的公众需求,这些需求的数量就构成了公司的市场份额。然而,为特定产品创造需求,并不是要更努力地做营销,更精明地打广告,也不是要进行更激进地推广促销。实际上,创造需求的艺术,是将人类学、心理学、技术、设计、经济学、基础设施等许多其他因素紧密结合的一种产物。

需求创造者使用一些工具,让在日常生活中那些产生痛苦、不便、浪费乃至于危险的麻烦事浮出水面。然后,为了解决这些麻烦,他们开发出客户无法拒绝、竞争者难以复制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富有魔力的产品,往往要比那些仅仅“还不错”的产品高出5~10倍的销量。

在本书中,您将会看到需求创造者用于打造魔力产品和服务的鲜为人知的6大关键,还会看到这些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需求创造者,他们如何打造经济体,创造财富,建立快速增长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并让世界更美好。

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来为您揭示这些需求创造工具的力量。故事里有罗宾·切斯,她对都市车主种种困境的洞察,让她致力于提供更容易获得的汽车服务,并打造出一个成百上千万美元的产业;有朱利安·梅特卡夫,这个古怪的英国商人由于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满意三明治,于是打造出了英国最成功的健康快餐连锁店,现在也跻身美国“最佳三明治”之列;还有里德·哈斯廷斯,他对电影租赁的不便感到愤怒,这便化成了自己创建奈飞的动力,而这家从事电影碟片邮寄和在线流媒体业务的公司现已价值数十亿美元,正在重塑美国及世界的娱乐行业。

当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找机会创业,扩张原有公司,或者在职业生涯中寻求更好发展时,《需求》一书再适合不过了。这本书其实是站在了他们的诉求角度,也考虑到了中国经济当前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  直到最近,许多中国企业领导者才开始关注需求。整个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上亿的人口从农村迁到城市,由农民变成中产阶级,这时,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让自身的发展跟上需求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企业也经历过类似的黄金时期,战后的和平、大萧条的结束,将人们对汽车、电器、度假和许多其他商品的抑制已久的需求释放了出来。这样的需求大爆炸,给美国公司带来了令人吃惊的、长期而快速的增长。

然而,这样的自然爆炸性增长不可能永远存在。在美国,这种增长结束于20世纪80年代。如今,许多美国公司只能绞尽脑汁地去捕获需求,想尽办法要打造出消费者为之疯狂的产品和服务,因为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甘愿付出自己钱包里那来之不易的美元。

中国很快也会遇到同样的挑战。实际上,已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的增速正在放缓。而且,由于全世界都在承受低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在未来几年内,中国的出口也不会获得像以往那样强劲的增长。

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将给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带来新的挑战。以后,取得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增长将更加困难。而随着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随着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企业也必须要设计和制造出更新颖、更漂亮、更高效、更令人兴奋,也就是更富有魔力的产品,就像西方企业(例如苹果)创造的产品一样出色。

希望本书分享的故事和理念能给予中国的产业领导者一些帮助,帮助他们在未来更富挑战性的日子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促进公司的增长,延续国家的进步。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好书,每个创业者和每个公司管理者都值得一看,甚至公司中的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体会其中的概念。书中给出了一些创造需求的模式,这对读者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需要好的理念,但我们更需要可以践行理念的方法。这两点本书都做到了,非常值得一读,特荐之。

拉卡拉支付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创业36条军规》作者

孙陶然

创业者天天琢磨的是如何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如何去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够长久销售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形成规模。《需求》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思路——创造需求。这种思路将是未来世界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牛文文 《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从事商业活动的这些年,给我最大帮助的常常不是那些充满了所谓“洞察力”的理论书籍,而是那些提供了大量商业商业模式的实用性图书,但这一类的“经典”书里的案例常常是陈旧过时的,我很惊喜地从《需求》里看到了很多美国的新明星企业(有些企业的成功模式还没来得及影响到美国之外)的商业模式,相信会对中国的企业家们有很大的借鉴(好吧,更可能是抄袭^_^)作用。

罗永浩 锤子科技 (Smartisan Technology) 创始人兼CEO

每一个抱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而每一个需求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其实任何产品,在一开始满足了用户的功能性需求以后,就应该着手升级到精神层面,用户拒绝麻烦,用户需要安慰,这看起来跟利润无关,但是对不起,它跟你的市场有关。你不去满足,创业者就会自己去进行开拓性满足。那么等待你的,或将是个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机。因此,请一定重视麻烦所带来的希望,而不是去抵触他们的抱怨。这正是《需求》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杜子建

华艺传媒创始人,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者,畅销书《微力无边》作者

作为亚马逊Kindle 的一个亲历者,看着斯莱沃斯基新书《需求》中关于Kindle熟悉的细节,颇多感慨。是不是新科技就能带来新需求?那些需求背后看不见的因素在哪里?在这个快速更新的时代,谁还能一直保持不变的魔力,成为最后真正的赢家?创造需求,就是对人性和不可知世界的尊重、发现与继承、重塑,就是去创造崭新的生活方式与全新的商业生态。

白驹逸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

好公司满足需求,伟大公司创造需求。中国有许多好的公司,但中国缺乏创造需求的公司。回顾中国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历史,主要是在追随国际产品、服务、品牌所创造的消费需求。而衡量伟大公司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创造需求,其产品能否在国际上风行。  周健工  《福布斯》中文版总编辑  这本书对当下的中国很有用。中国如何创造内需?中国如何借助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将农民转变成庞大的新消费群或" 顾客"?这部著作以实例说明,社会变革与人类的远景期待会刺激需求,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求将我们变成顾客。新的观念,服务和技术,不断创造。

  张力奋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 中文网总编辑

需求是一个老话题,却又是一个新话题。之所以说是个老话题是因为需求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致。而说是个新话题,是因为我国政府现在还天天在喊着要拉动内需呢。其实需求的主体是人,需求的对象是商品与服务。企业家只有认识清楚人的需要(支付得起的需求)才能弄得清楚商品与服务的开发。本书的作者对人的需要与需求都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是企业家们开发一切商品与服务的思维指南。

任建标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助理、EMBA项目主任

这本书告诉我们,需求是等不来的,我们要去创造需求,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根据需求创造产品,完善产品和服务,做一个需求创造者。真正的需求与传统的营销手段并无关联。创造需求是创造对人的了解,对消费者情感诉求的了解。创造需求的过程就是需求管理的过程,也是信息搜集,综合,存储,加工,挖掘和价值创造的过程。真正的需求,潜藏在人性因素和其他一系列因素的互相关联之中。

郭昕

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的《需求》,令人着迷,极具启发意义。直到你读过它、爱上它,发现没有它就无法取得成功时,才会真正意识到,你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本书。

罗莎贝丝·莫斯·坎特

哈佛商学院教授,著名管理大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需求(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根本力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卡尔·韦伯
译者 龙志勇//魏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3726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8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6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3.3-49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