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7年散文/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丛书之一。该书选录了2007年的散文40篇。除序言和2007年散文大事记外,全书共分7个模块,包括:旧影、思想、声色、阅读、空间、经验上事物。

这些散文都是以专家的视野,站在民间的立场上,精心挑选而出的,具有权威性,可作为世纪文学存档。

内容推荐

本书是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丛书之一。该书选录了2007年的散文40篇。除序言和2007年散文大事记外,全书共分7个模块,包括:旧影、思想、声色、阅读、空间、经验上事物。

目录

序:像命运一样无力自拔

旧影

守护着灵魂上路

我的世纪大姐

草幽木清,有人昌硕

像汪曾祺那样生活

父母老去

思想

从武勇到优雅

看得见的嘴巴

冰川手记

声色

歌抄

门外剧谭

导梦者

四声部

最想依傍的八位高邻

古玉十条

阅读

“年轻的蜂王”

纸页上的光阴故事

塞壬的裂变

书情书色:极短书话二十六则

三个好父亲

一棵妖娆的倒长之树

空间

红山上的圣殿

南方

客都

盆地书

印刷厂

经验

所谓神圣的名义

与灰尘斗争到底

身体的流沙

琥珀

红方块

乡村的肾,母亲的肾

巴丹吉林的军旅生活

小片断

赣D35368,一路向南

春天的自行车

事物

惊秋

植物一组

对一个夏天的观察

米语

2007年散文大事记

试读章节

米 语

傅菲

对于枫林而言,所有的村道并不是通往外面的世界,而是通往大米。米是另一种庇佑人的庙宇,它聚合了光,也聚合了哀乐。它是我们肉身的全部。下种,翻耕,插秧,耘田,喷药,收割,翻晒,碾米,这是一条崎岖的路;吐芽,抽穗,灌浆,又是一条向上生长的路。我看到的人群,都是在这条路上往返,穿着盐渍漫散的衣裳,挑担粪桶,悬着沉默冷峭的脸。他们出发的时候还是个郎当少年,回来时已是迟暮老人。

“我爱自己的女人一样爱大米”。一次,下村的米锞叔叔在我家喝酒时,谈到了大米。他隔三差五就和我祖父喝酒。他们是忘年交。我祖父说:“我是爱自己的血液一样爱酒。没有酒,哪吃得上大米。”米锞叔叔以前是个老单身,不是他人愚钝,而是他游手好闲。他是个蹩脚的油漆匠,穿件白衬衫,光亮着皮鞋,头发抹点茶油,在村里晃来晃去,,晃到吃饭时就来我家。我祖父对我说,快把荷叶勺拿来。荷叶勺是个长柄的竹兜,伸进酒缸,提一勺,刚好一碗。一人一勺,两人都醉醺醺的。米锞叔叔一醉,话特别多,说他的相好,哪个哪个村的,唾沫四溅。他一走。我母亲就把菜倒了。母亲说,老单身谈女人就像讨饭的人吃红烧肉下饭。在我外出读书的那年夏天,米锞叔叔的弟弟在耕田时,癫痫病发作,死于窒息。他弟媳妇连丈夫下葬的钱也没有,扔下三个小孩,逃走了。米锞叔叔找了六天,才在一个远房亲戚家找到。

弟媳妇成了他的女人。米锞叔叔像一头耕牛一样干活。他的头发和胡须,从油黑变成了苞谷须的颜色。每年年夜饭过后,他会来我家,他是躲债的。他是个乐观的人,说,等华华有出息了,问题就不大了。华华是他的侄子,还在读初二。华华三兄妹成绩出奇的好。米锞叔叔说,就是做死了,也要培养他们读大学。在我到市里工作的第二年,快过年的时候,米锞叔叔找到我,说:“你给想想办法,我年都过不下去,。明年开春,华华的学费还没着落。,’他穿一件破片一样的棉袄,黑黑的棉絮油油地翻露出来。我说,我给乡政府说说,叫民政支持吧。我领着他到饭馆吃饭。他脚上的解放鞋湿湿的,因为冷而佝偻着身子。他的脸像悬崖,孤绝,贫瘠,钢硬。他把四个菜全吃完了,菜汤倒进碗里,脖子一仰,一口喝了。他说,他已经好多年没吃过这么有油的菜了,只是饭软了些。他要吃那种硬硬的饭。他是个爱说笑的人,他说:“我问你,是钱好,还是米好。”我傻傻地笑了起来。他又自言自语地说,米好,米好,有米,人就不会死。米锞叔叔养了一头牛,他靠耕田养家。到了忙季,他晚上还耕田。他老婆在前面打着火把,他在后面扶犁赶牛。耕一亩田,二十块钱。

前几天,我母亲对我说,米锞叔叔在今年四月死了。我很惊诧。我母亲说,米锞和易冬一起去坪坞耕田,易冬在上丘,米锞在下丘,边耕边聊,聊聊,下丘没了声音,易冬回头一看,米锞伏倒在田里,易冬慌忙去扶他,他的身子都硬了,满脸泥浆,手里紧紧拽着牛绳。我母亲说,米锞是做累死的,他吃一碗饭,真不容易,一个女人的两个丈夫,死法一样,是命。米养人,更伤人。

米,是那样的美好而惨烈。它向上生长的路蜿蜒绵绵。我目睹过它一个一个脚印的行走。米是父性的,血性澎湃。枫林的每一个秋天,在向上生长的路上,米的行走恍若苦役。

黑夜盛大,从大地上升起,又降落。秋天,月亮长满苔藓。在野草馥郁的村郊,一支枯死的蓖麻把黑夜举过头顶。盈盈的月光打在脸上又痛又寒。颀长的稻叶弯曲,悬一滴露水。饶北河在起伏,秋风向两岸铺展。父亲,二哥和我,匆匆用过晚饭,一闪一闪地弯过村郊,来到自家的田里。初秋干旱,饶北河的水并不能解决两岸的旱情。尤其我家在高处的水田,都要靠水车灌溉。  蛰伏荸伏在渠里,是一架疲惫的水车,仿佛劳累过度的耕牛瘫在水里休息。旷野冷寂,四周的远处有忽明忽暗的荒火。水车是杉木制的,龙头横一杆膀粗的圆木做扶手,底座是转轴,中间楔一个筛大的轴轮,两边按上棕兜挖的踏脚,龙骨呈半封闭,长约二十米,宽、高约半米,叶片因为轴轮的拉力,把低处的水经龙骨带往高处的田野。

父亲和二哥,一左一右,双手把着圆木扶手,肩上耸立圆月。他们细声地谈论水旱与收成,脚在踏脚上飞快地跳动,水哗哗地往田里吐,木链咿咿呀呀。我则守一条两华里长的水路,把塘里的水引进渠里。他们就像两只鸟,贴着大地飞翔,翅膀振动的声音在黑夜这只巨大的琴箱里逡巡,久久不息。月亮是一副行囊,挂在我们的肩上。黑夜是大地隐晦的部分,被劳作的人见识。

有时,我也会顶替他们中的一个。常常是父亲主动离岗,他摸索着,爬下龙头,双脚不停地抖擞,慢慢地挨低身子,在路边生一堆火。火堆边的父亲,清瘦的脸映衬着黑夜的倒影,村庄不远,阡陌纵横像一张大地的网。

那是一架老旧的水车,扶手光洁油亮,它不知浇灌了多少水田,也不知消耗了生命中的多少长夜。我尚年幼,很快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体力不支。而二哥已经靠在扶手上鼾睡,脚仍然亨节奏地一高一低地踩踏。父亲头发稀疏,披一件秋衫,搓着干瘪瘦硬的手。仿佛他只有沉默,才能呼应旷野无边无际的冷寂,和冗长的黑夜。火堆边的脸却被放大,成为生命惠存的轮廓。我突然热泪盈眶。我想起父亲焦灼地在粮站门口排队,把刚收仓的稻谷卖掉,送我到县城上学。

脚下的水车转动一条绵绵羊肠村路,祖祖辈辈,厚实的脚在一根轴轮上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他们隐身在大地,被黑夜暂时收藏。旷野,有一条蚯蚓在匍匐,是饶北河。我看见稻子在生长,看见水车在铺就一条高稻积翠的路。

一架水车把苍老的身子佝偻在渠里,深深地佝偻在命运之中。田里的水满了,天也亮了。旷野只有灰烬的余温在萦绕,一块黏结的牛粪在冒烟。昨夜的一切仿佛未曾发生,仿佛只是稻子扬花时几声轻轻的咳嗽。

我们所谓的源头,其实就是米。米仿佛是一条亘古的河流,呼啸而来,寂灭而去。二00四年九月下旬,万年县举行国际稻作文化节,我去了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仙人洞是个石灰岩溶洞,呈半月形,可容纳一千多人。吊桶环位于溶洞南侧山头上,形似吊桶,是原始人的屠宰场。一九九五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了打制和磨制的石器,骨器,以及人类最早的陶器,记事符号的骨标,更令人惊奇的是,出土了大量的栽培稻化石,距今已有一万四千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古老的稻作遗址。稻化石把万年前的人类原生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手足无措。在这条时间的铁链上,米紧紧地把我们黏结在一起。

很难用一个词去形容米,它在人类的演变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一粒一粒地繁衍,一季一季地生长,一餐一餐地喂养。是米书写了人,是米还原了历史。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不仅仅是为了政权,更是为了米?谁掌控了米,谁就掌控了命脉。米等同于话语权。米就是生命中最高的帝王。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是什么?说是血液,倒不如说是米浆。或者说,血液就是米浆。

而我们对米的描述,是那样的唯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八百年前,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骑着高头大马,夜行在上饶县的黄沙道上,当他跨过溪桥,看见茅店村鹧鸪鸟一样安卧在稻花环抱的田野中央,他脱口而出。一个纵情于酒肆的人,他看不到埋在泥浆中的脸,看不到磨圆开裂的手指。辛弃疾也不例外。米包裹着旷古的黑,无穷无际。它就是稻田深处的背影,瞬间被雨水淹没。而在我们的眼中,它是洁白的替代词。是的,米,一个闺房(谷壳的一个象征)里的女人,圆润,丰满,在蒸汽的沐浴中脱胎换骨,成为至上的美人;米,一个子宫(谷壳的另一个象征)里的胚胎,它的发育使人疼痛,也使人幸福。

从小到大,我的胃口特别好,按我母亲的说法,是我童年时期红薯吃得多。母亲说,胃肠像下水道,不断地通,才会不阻塞。那时经常断粮,红薯成了主粮,红薯切成粒状,晒干,蒸饭时伴一些,通常是一半米一半红薯粒。我大姐端一碗饭,坐到门槛上吃,把红薯粒捡出来,喂鸡。我祖母看见了,就用筷子打她,边打边骂,说,红薯又不是老鼠药。大姐打开饭甑,看见红薯就哭,蹲在地上,抱着头。我吃饭,觉得特别香,慢慢嚼,有甜味。人生在世,没有比吃饭更幸福的事,也没有比吃不下饭更痛苦的事。一个人,对米饭的态度,可以说是对生活的态度。一个厌食的人,唾弃米饭的人,我会说他(她)是一个了无生趣的人。

我对米最完整的版本记忆,源于一个水碓房。水碓房位于村后的涧溪边,低矮,窗户阔亮。涧水引到蓄水槽,闸门一放,水哗哗哗地泻到轱辘上。轱辘有三米高,是厚实的松木制的,转动起来,会有咿咿呀呀的响声,像一支古老的歌谣。轱辘的轮叶,呼哒呼哒地打在舂米的吊头上。舂槽是花岗岩挖出的凹穴,而吊头是圆而粗的杉木柱,米倒在凹穴里,吊头很有节奏地舂下来,一下一下。枫林人说,舂米就像媾和。吊头有四个,不用的时候,各用麻绳吊在梁上,像一群马,整装待发。水碓房到处是糠灰,还悬着透明的蜘蛛网,麻雀扑棱棱地飞来飞去,嘻嘻地叫,犹如一群偷吃的孩子。晒透了的谷,倒进凹穴,慢慢地碎,再倒到风车里,吹,一箩是米,一箩是糠。守房的,是一个老头儿,有六十多岁,个子高高大大,常年吃斋,脸色是米瓜的那种蜡黄。他像个禅房的老僧,头秃光了毛,手里拿着芦苇扫把,一遍一遍地扫地上的糠灰。舂一担米,给他一升。他是个孤寡的人,我也不知道他老婆死于哪一年。他有一个儿子,叫春发,还没结婚就死了。春发和一个叫幼林的人打赌,他说他能吃三升米的糯米锞,幼林不信,幼林说,你吃得下,我出三升糯米,再出三升,给你带回家。打赌的那天晚上,幼林家围满了人。打锞的人趁人不在,吃了两个,有人碰见,说,烂是烂了,好糯米,就是糖少了些。春发吃完了糯米锞,被人抬着回家,那天晚上就死了。村里人说,春发好福气,是撑死的,来世不会做饿汉。后来村里通了电,机器取代了水碓,春发的父亲到山庙里做了烧锅僧。水碓房推了,垦出两分田。我年少时,经常去水碓房玩,把牛放到山上,就帮老头儿种菜。不是我多么乐于敬老,而是老头儿会炒一碗饭,给我当点心。坐在菜地的矮墙上,稀里哗啦,一碗饭没了,我把他的菜汤也喝完。他有时会摸摸我的头,不说话。我觉得他像饭一样慈爱。

村里有一个杀猪佬,一年到头杀不了几头猪,不是他技术差或品德有问题,而是能吃得上肉的人没几户,要吃,就从盐缸里切一块咸肉,炖炖菜。杀猪佬矮矮瘦瘦,爱喝酒,一喝酒就流鼻涕,一副想哭的样子。她老婆也矮,挑粪箕拖着地。她有一群儿女,两年一个。杀猪佬又做不来农事,更干不了重活,吃米饭也成了问题。有一天晚上,在杀猪佬的柴垛里,一个赌博回家的人,捉到一对男女光着身子野合。男的是一个癞痢头,老单身,女的是杀猪佬的老婆。第二天,村里都流传了这个事。事情就是这样,坛子里的烟雾一旦打开,便散得到处都是。这个干辣椒一样的女人,只要有男人找她,她都要,在菜地,在岩石洞,在油茶树下,在河埠。杀猪佬打了她几次,用刀柄抽。抽也没用。她裸露着脊背上的伤口,坐在门槛上,给路过的人看。同情的人,用猪油给她搽搽,她会抱住别人,说:“我又不是天生淫荡的女人,我又没犯法,为什么要这样打我。我和男人相好一次,就收一斗米。我没办法,孩子饿不住啊。”他就不再打了,当着什么也没发生。他喝醉了,逢人就说:“我的矮×是个粮仓。”

很多时候,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热爱大米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生活的人。我回枫林老家,一年难得几次,母亲忙这忙那地为我烧一桌子的好菜。我过意不去,我对母亲说,我回家就是想吃饭甑蒸的饭。我说的也是实话。我想象不出还有比这个更好吃的东西。饭甑是杉木板箍的,上大下小,圆圆地往下收缩,打开盖子,蒸汽腾腾地往上翻涌。饭香袅袅,滚滚而来。米完全蒸开,雪一样白,相恩相爱的兄弟一样紧紧地环抱在一起。仿佛它们曾经受了无穷的苦难,如今要好好地享受血肉恩情。这样的记忆也相随我一生——母亲把一天吃的米,倒在一个竹箕里,放进清水,使劲地晃动,米灰慢慢地在水中漾开,米白白的,圆润,晶晶亮亮。锅里的水已经沸沸地冒泡,蒸汽一圈一圈地缠绕在房梁上。母亲把洗好的米倾进锅里,盖上盖子,旺旺的木材火熊熊地煮。锅里的清水变白,变稀,变浓,胶一样,母亲把米捞上来,晾在竹箕上,到了中午,用饭甑蒸,成了生香的米饭。剩下的羹水切两个大红薯下去,煮烂,我们吃得稀里哗啦。

米饭不软不硬,酥酥绵绵,细细嚼,有淡淡的甜味,不用菜也可以吃上三大碗。小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建一个大谷仓,里面堆满了稻谷,怎么吃也吃不完。然而,美好的生活似乎并不需要谷仓。我现在的家里,一个二十斤的铁皮米桶,可以应付一个月。没有米,打一个电话给楼下的超市,他就五分钟送到。

不知道是否可以这样说,一个没有看见米生长的人,是没有家园意识的。一个有家园意识的人,当他再也看不见米的生长,他的内心是恐慌的。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生活都变好了,米成了贱货,一百斤米换不到半只鞋,讨饭的人也不要米,嫌背在身上重。人种田是受苦,米出来了又遭罪。有些减肥的女人,不吃饭,只吃水果,或药丸。我爱人的一个同学,差不多有一年没有吃米饭啦。她有些胖,怕有钱的老公嫌弃她,她只吃水果,她觉得米是她不可原谅的敌人。她嫌弃米,米成了原罪。

米假如有人一样的心脏,必然是一颗痛苦的心脏。它有两种颜色的肌肤,一种是红色,一种是黑色。红的是热血,黑的是伤病。然而,米呈现给我们的,是珍珠一样的皎洁,让我们忍不住伸出双手,捧着它,久久不放。

选自2007年第4期《人民文学》

P476-483

序言

像命运一样无力自拔

祝勇

1.

九月。江西三清山。我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二00七年的散文,与这些面孔有关。它们平日里是作为名字出现的,罗列在不同版本的目录里,以不同的字体亮相。但那个深秋的夜里,这些名字以另外的方式出现了,像表情、呼吸与交谈一样温暖和生动。这是一个散文的夜晚。距离消失了,只剩下时间。散文,成为所有人奔波和相聚的理由。一群与散文有着命中注定的关联的人,他们到目前为止的所有努力,都在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文字。但没有人知道散文的真正地址,对它的行踪所知寥寥。他们是一群好奇者,被好奇心驱使着上路。他们试图寻找从未见过的事物,散文是其中之一。在他们眼中,原有的范本都已过期作废。他们目睹的先例越多,就越对未知的部分充满好奇。

2.

但散文并不存在。这一点很像“生活”。当我们企图对“生活”蓄意“深入”的时候,“生活”就消失了。散文时常在我们正襟危坐的时候不知去向。一位朋友对我说,她时常在早上打开电脑,到晚上,屏幕还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与技术或者灵感无关。它只与散文的神秘性有关。很少有人见识过真正的散文,但所有的写作者都愿意打开电脑,守株待兔。

3.

所以,把写散文当做职业的人,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

4.

但是,散文又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尤其对于这些好奇者而言。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散文的基因。无论贫富,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他们已被注定为散文家族中的成员,必须承担整个家族的所有荣耀与苦难。

5.

这天晚上,宋唯唯说,他目睹过另一群年轻人,比我们更加年轻。在夜里,成群结队地站在马路边上,像一群无动于衷的乌鸦。他们的特区,没有高楼大厦,四处弥漫着机油的味道,他们的内心像工房一样拥挤和零乱,表情上有着与年轻不相称的冷漠。时间久了,两群互不相干的人,会突然扭打起来,不加节制的野性于瞬间进发,之后又会安静下来,像从前那样成群结队站在路边,面面相觑,“像水上漂过的杂物,漆黑、斑驳、迷茫而疲惫”。宋唯唯说,她仿佛在一瞬间看到了生命的无望与挣扎。然后,她结束了她的谈话。她没有谈写作,但在我看来,作为挣扎的方式之一,写作如同夜晚,成为我们无法躲避的事物。她的话中包含了散文与命运的某种宿命的联系。

6.

郑小琼,东莞的一位打工妹。夏天,我到东莞的时候,她刚好去北京领奖,《人民文学》奖,我没见到她。在青创会上,才见到这位腼腆的小妹。东莞文联调她去编杂志,她拒绝。她对底层生活的迷恋犹如她对散文的迷恋。她像珍视幸福一样珍视痛苦。她写道:“我的身边是一个有着三万多人的工业区的街道,拥挤着一张张疲惫的面孔,他们像许多片叶子,被风刮动着,不知吹向哪里,也无人在意。有一段时间里,我喜欢站在街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我开始学着辨认他们的身份:在工厂上班,还是商铺里上班,或者是酒惦的。虽然街道人头簇拥,我还是能从一张张多如树叶一样的面孔去辨认他们的身份。我发现在工厂生活的工人一下子就会被认出来,他们的脸上浮着一层机器式的麻木、惺忪。他们现在走在街头,但是依旧掩饰不了脸上那种因为加班而呈现的倦意,这种疲倦感像印刷厂的油墨印在白纸上印在他们的脸上,使他们在人群间清晰地浮现出来。有时,我闭上眼睛,在一片黑暗之中,这些面孔像尘埃一样飘动着,最终像尘埃一样消逝在辽阔的黑暗之中。”(《印刷厂》)

7.

因此,散文不可能成为表演,尽管发表,是与表演相近的呈现方式。内心的奋争毫无美感可言,但它有惊心动魄的力量。比如鲁迅的散文,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美,而是疼痛、破碎与无奈。当然,还有安宁。文字不是止痛剂,但它的妥帖感,让我们信任它,“我们把青春、年华、爱恨,全部投放进去”。当生命像泡沫一样消失,那些肉体和灵魂的经历会留下来,参与新的轮回。当后来者翻动纸页,都会看到自己的前世在油墨间晃动。

8.

再强调一遍,散文不具备任何现实功效。散文从不兜售快乐。所有许诺快乐的文字都是伪劣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不是消费品,它永远不会成为投机者的事业。

9.

散文像神灵,无用,却万能。

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信徒,对它的价值深信不疑。

10.

由于散文有着超验性,它于是成为研究者的难题。几乎所有的规则、定理,在它面前都会运转失灵。所以,关于散文的争论,从未停止。

然而所有的争论都与散文无关。它们只与某些人的职称、名声有关。二00七年,关于散文的关注突然多起来。散文,尤其新散文,成为话题,支持者不遗余力,非议也水涨船高。对新散文的漠视终于过去,某些德艺双馨的学者权威的宽容也随之土崩瓦解,亮出了赤膊上阵的勇气。但事与愿违,散文是一种不受管束的事物,它蔑视各种形式的清规戒律。在所有的争执之外,我看见无数只手在键盘上不知疲倦地奔走,连片刻的迟疑都没有。不是奔赴一场不约而同的约会,他们甚至不知道他人的存在。在某些学者们眼中,他们是不受约束的狂徒,但对此,他们不屑一顾。散文像命运一样令他们深陷其中,无力自拔。文字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像河流以及岁月。强加在这些文字之上的所有罪名都是可笑的,如同我们无法为岁月强加罪名一样。

所有的文字都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

天经地义。

11.

安妮宝贝笔下的南方:“南方人总是有一种格外厚实的世俗生活的欢喜劲头。他们容易故意疏忽生活底处所有阴影的层面,也无视命运的流离。是十分坚韧的生命态度。” (《南方》)

南方的态度,也是散文态度。

2008年元旦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7年散文/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祝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2862
开本 32开
页数 4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10
14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