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全集共四册)
内容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教育视角:

刘墉首次全面分享中西结合的独特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养育一对优秀儿女的成功经验,无论家有男孩女孩或者儿女双全,读这套书都会受益匪浅。

精选刘墉先生在养育一双儿女过程中的成功案例,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给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有效方法,有效帮助家长有的放矢。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比哥哥小了17岁,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解读教育方式重要性:

哈佛高才生之父刘墉给中国式父母和孩子的焦虑解压书,教你如何做新型父母,有效帮助孩子快乐成长,亲子共读,两代双赢。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亿万中国家庭正沦陷在父教缺失、妈妈焦虑、孩子失控的泥淖之中,有多少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凸显着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需要快乐成长,家长更需要学习如何爱孩子。刘墉给家长和孩子的这套成长励志书,能够刷新中国父母的教育理念,解读孩子成长密码,有效缓解中国式家庭的育儿焦虑心理,帮助亲子共同成长。

图书特点:

亲子阅读+手账记录,给父母和孩子提供全面有效的成长关键提示和有效沟通方式。

对于父母来说,成长是认识孩子快乐成长的特点,懂得爱育的真谛,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将自己的处世经验以及人生感悟展示给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是学会为人处世,掌握成才的各项技能,获得健康的心理、心态。

独有的成长记录手账,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亲子沟通的桥梁。

阅读体验:

内容通俗易懂,活泼有趣,适合中国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

全套书4本,不仅覆盖了刘墉三十多年文字创作生涯中涉及亲子教育的方方面面,又重点突出亲子教育中的难点与特点,是目前为止刘墉先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全而精的一套作品集。

刘墉的文风温和亲切,不似教育理论书那般枯燥。家长读,能够有效学习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新型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更可以从中吸取成长的正能量。

设计装帧精美,适合每一个中国家庭作为书柜典藏的一套精品。

硬精装,双封面;内文双色印刷,附刘墉亲子照、给儿子的亲笔信。

作者简介

刘墉,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华人畅销书作家、画家、演讲家。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现居美国。出版中英文著作一百余种,他的处世散文和温馨励志散文书籍经常成为华人世界的畅销书,被称为“沟通青少年心灵的专业作家”。他是当代极少数能经常进入苏富比(Sotheby's)国际拍卖的国画家,而且频创百万佳绩。

刘墉先生不仅拥有一份成功的事业,还养育出了一对优秀儿女,堪称华人家教典范。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茱丽叶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散文专栏作家及主持人,音乐、时尚、娱乐达人,台湾地区知名跨界优质偶像。女儿刘倚帆,才貌双全,由小学到初中毕业,学业成绩全A,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美国“总统奖”。2007年更以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内容简介

孩子需要成长,父母更需要学习如何爱孩子。哈佛高材生之父刘墉从自身中西结合的独特的家庭教育出发,与中国父母分享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育,并针对儿子和女儿,因材施教,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此外,刘墉娓娓道来,像孩子的大朋友一样,用温和亲切的话语与孩子谈成长、处世、谈人生、谈沟通,谈读书,谈做人,与父母探讨爱育、亲子关系的真谛与实践方法。从这套书中,父母读者能够有效学习刘墉教育子女的独特智慧,提升做新型父母的教养能力,青少年读者更可以从中吸取快乐成长的养分和能量。

目录

目录《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爱育与成长》

谈爱育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给孩子爱的机会 4

别用爱把孩子淹死 8

大胆说声“我爱你” 13

education是“爱到开心” 17

处罚的艺术 22

孟母该不该三迁? 26

放孩子飞吧! 30

妈妈,请别看 34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38

无违与无劳 42

小心攀上“断背山” 45

爱他!少骂他 49

给儿子:在风雨中成长

食色性也 54

据理力争 57

悲悯的情怀 60

我们都是“人” 63

在风雨中成长 66

手足之情 69

给女儿:寻个人生的大梦

爸爸总等你归来 74

只因为我看到 77

使人惊艳 81

会另一种算术的女生 85

寻个人生的大梦 90

你懂不懂得爱 94

你是豌豆公主吗? 98

小心怪叔叔 102

两个男人的战争 107

谈成长

智商篇:你的书里有神吗

谈学习:你的书里有神吗 116

谈记忆:如果你长了奇怪的脑袋 120

谈灵感:寻找灵感 123

谈读书:读书可以像看戏 127

谈潜意识:请小鬼帮忙 131

谈效率:人人可以一石二鸟 136

谈考试:考场不是刑场 140

谈天才:一目十行的天才 144

谈劳逸结合:给脑子进补 149

情商篇: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谈幽默:幽默就像太极拳 154

谈妥协:铲雪奇案 158

谈发怒:你准备好发怒了吗 163

谈做人:把仇人变成贵人 168

谈贵人:伯乐与九方皋 173

谈公益: 老天爷忘记的时候 177

谈责任:你自己决定吧! 181

谈尊重:被尊重的生命 184

谈关怀:微笑先生 187

逆袭篇: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谈失败:错是走向对的第一站 190

谈压力:战胜压力 193

谈心态:凡事都往好处想 197

谈放下:和忧郁做朋友 201

谈勇气:年轻人有探索的权利 205

谈毅力:人生的“二枚腰” 209

谈乐观:能笑且笑过一生 213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处世与人生》

谈处世

校园篇: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

最真实的友爱 4

校园枪响之后 8

情到深处 13

远行的朋友 16

两级的印象 18

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 21

师生之间 26

恨老师 30

好老师与坏老师 34

可怕的新老师 38

家庭篇:幸福是吃父母做的菜

点一盏灯 44

妈妈我爱你 47

超越恋母情结 51

爸爸开车好得意 55

窗外有蓝天 57

爱的消息 62

无怨无悔的爱 66

找到一个家 70

社会篇:迎接开阔的人生

忌当众使人难堪,给个痛快的死 76

雨过天青的时候 80

死亡的教训 86

幽人生一默 90

做个好球给别人 95

别把自己锁在门内 100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106

良知不能妥协 110

反败为胜 114

识破障眼法 118

礼多人不怪 122

谈人生

感悟篇:你可以活得更美!

人就这么一辈子 130

人是为活而生 132

生命的河,这样流 136

永远不该死 140

多好啊!活得很美! 145

人生何必重新来过 150

人生拖不得 155

生之流里的挣扎 159

这世界公平吗 164

行走篇:愿你与世界温暖相拥

踏上征途 170

成功始于定位 174

不必在乎 178

愈熟愈要小心 181

只问收获 185

当习惯成了自然 188

贵人哪里来 192

何必欺人太甚 195

进路与退路 198

找回你自己 200

子弹准备好 204

生而有惑:超越才能成功 208

人生路 小心走 212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

谈亲子关系
生存篇:爸爸不能帮你
谈自卫:当你遇见大野狼 4
谈应变:面对抢匪 9
谈取舍:你懂得自割吗 11
谈金钱:钱是活人花的 15
谈独立:爸爸不能帮你 18
谈出头:拼命做个人上人 22
谈忧患:退路 26
谈溺爱:优等生为什么自杀 29
谈成长:不想长大 34

学业篇:坚持做你自己
谈智力:你可以变得更聪明 40
谈读书:读书的微量元素 44
谈时间:时间与金钱 48
谈记忆:因为记得,所以拥有 52
谈方法:读书的方法 56
谈写作:处处有文章 59
谈效率:如何事半功倍 63
谈计划:坚持做你自己 65
谈作弊:心里有鬼的时候 69

心态篇:再试一次就成功
谈成败:有输有赢才是人生 74
谈努力:一生努力为一生 78
谈镇定:平常心 心常平 82
谈坚持:再试一次就成功 86
谈吃苦:年轻人为什么该吃苦 90
谈自制:你有资格玩吗 101
谈压力:在压力下茁壮成长 104
谈竞争:比,才有进步! 108
谈懒惰:迟到大王 112
谈撒谎:撒谎竟是大人的错 115
谈青春:他们为什么叛逆 119
谈责任:小心,这里有个台阶 123

谈沟通
魅力篇:嗨,你好吗
说话的技巧 132
演讲的艺术 136
有话好好说 140
十个聪明人 145
理直气和 152
把光芒让给别人 154
幽默常是最好的沟通 158
嗨,你好吗 168
一句话让你成功 172
你的嘴甜不甜 178
聆听的学问 184

禁忌篇: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188
小心吃口水,记住! 191
如果生米还没下锅 195
别给他硬上的机会 199
颠三倒四害死人 204
说错话,满头包 208
留神你的“行为语言” 21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读书与做人(全新修订升级版)》

谈读书

读书篇: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打一把人生的钥匙 4

写一篇有你自己的文章 11

别让脑子里长草 16

先学聪明再学笨 20

读书与梦想 24

写作一点也不难 28

玩物丧志 33

玩家选课法 37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42

教育篇:谁能样样拿第一

谈高考:高考大餐馆 50

谈家教:赵小兰的家庭教育 55

谈竞争: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60

谈学习和运动:四肢发达一定头脑简单? 63

谈比赛:多抓几把豆子 67

谈规矩:虽然你喜欢,但是不可以 71

谈取舍:谁能样样拿第一 76

谈女儿:飞翔吧,孩子 80

谈儿子:我那奇怪儿子 84

谈自信:创造自己 肯定自己 88

谈格局:做个世界人 93

谈做人

亲情篇:爱是偷偷的陪伴

你恨你的亲人吗 102

家里有个老小孩 107

爱是偷偷的陪伴 114

妈妈的心锁 119

当他对你特别好的时候 126

如果我中了乐透 131

友情篇: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第三类接触 138

我们不认这个好朋友 146

谁的星座最相合 158

处世篇:何必引人多心

何必引人多心 164

假好人与真乡愿 168

忌失去立场 不要当个猪八戒 175

职场篇:人人爱的女导游

且慢下手 180

股市名嘴换人做 182

扮老母鸡的大男人 191

小火锅里的革命 201

灵活的战术 211

人人爱的女导游 215

精彩书摘

孟母该不该三迁?

就算你孩子没能进好学校,四周全是爱玩的孩子,也不必气馁。你真正要做的是,给孩子制造与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且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我高中时代,台湾地区流行一句话:“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意思是先考上台湾最好的台湾大学,再想尽办法去美国。那时候真是“留学潮”。尤其进了名校,好像下一步当然就是到美国。我曾经问过好几位早年的留学生,他们在台湾地区很有发展,当年为什么都跑到美国?

答案居然一样:“因为大家都走,同班同学跑了一大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跟着一起准备托福、一起申请美国研究生,出来了!”

人是群体的动物,再孤僻的人都会受群体的影响。当你发现身边一群人突然往同一个方向跑,你能不拔腿跟着跑吗?也正因此,古人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太大了,这里就来谈谈我们应该给新新人类创造怎样的环境。

因为我应聘到美国大学教书,刘轩在小学二年级,不得不跟着移居美国。刚去的时候,他半句英文不会,为了交朋友,只好学些小魔术,变给同学看。渐渐英文上了轨道,也跟着美国孩子打成一片。可是到星期六下午,当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时,我的儿子却常常躲在屋里哭。

为什么?因为我要他读中文。

连我母亲都看不惯了,跑来骂我:“念英文已经不容易了,还逼孩子念中文,你想把孩子逼死啊!”那时候我甚至想跪在地上给我老娘磕头,说:“中国人不能不会中文。”请她老人家别管。所幸后来我家附近搬来不少中国人,而且有了中文学校。当我的儿子发现不少孩子跟他一样,每个周末都得做中文功课、星期天都得去中文学校的时候,他对中文的排斥就小多了。

人既然是群体的动物,就少不得要“比”,比谁漂亮、健壮、聪明、成绩好,比谁家有钱、享的福多,甚至比谁吃苦、受的罪多。可不是吗?你注意,那些下过乡、当过兵、经历过战乱和灾荒的人,他们聚在一块儿常常吹自己当年吃了多少苦,表示他能熬过来很不简单!

人的快乐与不快乐也常常以比较的对象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举个例子,今天你只有一只眼睛,可能为此不快乐,但是就算你有两只眼睛,改天把你放在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的星球,你也会沮丧。

同理,孩子觉不觉得读书苦,或对未来有什么憧憬,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你孩子所有的同学每天都补习到深更半夜,假日都有繁重的功课,他举目望去,都是跟他一样“悬梁刺股”的孩子,他就算苦,也不会觉得太苦。

相对的,如果像我儿子小时候,一个人在屋里做中文功课,窗外却传来邻居小朋友玩耍的笑声,就算中文功课并不多,他也会觉得“斯人独憔悴”,只有他命最苦。

正因此,重点学校里的老师和设备不见得比一般学校好,学生的表现却可能好得多。因为那里面的学生个个拼命,看书看到天亮,是很平常的事,没人觉得苦。相反,比较差的学校,因为“山中无大木,小草也为尊”,一个孩子没用多少功,跟四周比较松散的同学比起来,就自认为已经很伟大了。

我绝不歧视差的学校,也不认为进重点学校才有希望。我想在这儿呼吁做父母的人,就算你孩子没能进好学校,四周全是爱玩的孩子,也不必气馁。你真正要做的是,给孩子制造与好学生接触的机会,并且开阔他们的视野。

举个例子,你可以任孩子在假日跟他的同学出去“鬼混”,也可以安排全家去博物馆、艺术馆、科学馆或海洋生物馆。孩子就算因为不能跟他那票朋友“混”,起先不高兴,真去了,他也会觉得新鲜。

结果,你一方面把他带离原先比较松散的环境,一方面让他看了外面的世界,譬如看到博物馆里正在细心做笔记,或者听导览人员解说的其他学生,知道那些展品都来自勤苦有成的作者。加上如果你全家同行,增加了亲子接触的机会,孩子当然在潜移默化中会有改变。这和你穷凶极恶地骂孩子不用功,规定他不准上网、打电话、看电视,只能蹲在家里看书,他却心不在焉,跟你大吵的结果不是恰恰相反吗?所以当父母希望孩子进步的时候,应该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进步;当大人要孩子用心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用心。孩子受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他第一接触的环境。

我也建议学校和老师,与其恐吓学生未来考试有多难、他们的程度有多差,不如把学生带出去,看看好学校的学生在做什么,也看看不同的行业有哪些辛苦,要他们自己想想将来要走的路。

我还要提醒有孩子出去打工的家长,社会的大染缸是充满诱惑的,从正面想,你的孩子可以在打工时早点接触社会,由此立定志向,譬如在医院打工的后来学了医,在律师楼打工的后来选读法律系。但是从负面想,他们也可能因为打工的地方很有意思,交了异性朋友,或受到同事的怂恿,结果放弃学业。所以孩子在哪里打工,大人必须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没什么明显的趋向,却很容易受影响,是那种跟鸡在一起就容易成为鸡,跟老鹰在一起就容易成为老鹰,家长就更得小心了!(选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爱育与成长》)你有交异性朋友的资格吗

假如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与朋友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她交了男友怎么办

最近有两个高中女生来对我说:

“不得了了,我们一位最要好的同学交了男朋友,怎么劝她,她都不听,眼看再过几个月就是高考,老师,你说怎么办?”

“她交男朋友之后,成绩是不是一落千丈?”我问。

两个人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其中一位还补了一句:“就是因为她成绩不但没退步,还进步了,所以我们愈说不上话。”

“既然没什么坏影响,你们还操什么心呢?”我又问。

“可是,可是,她没上大学,怎么能交男朋友?”

男(女)生是不是毒蛇猛兽

看她们焦急的样子,我想起在自己的高中时代,我的母亲也总是耳提面命:“没考上大学,绝对不能交女朋友。一交,心一乱,一生就都完了。”

天哪!听她这么说,女生好像是毒蛇猛兽,会把我吃掉。但是我相信,我邻居女生的父母一定也是这么教育她的,只是那毒蛇猛兽不是女生,而是男生,只怕还是我。

异性真是毒蛇猛兽吗?如果真是,我在高中时代就是活在原始森林里了。因为我的母亲虽然防范甚严,我家的楼下却住了一群师大夜间部的女生,而且还有一所“女子英文秘书班”。几十个女生,天天来上课。

我每天跟她们用同一个大门、同一个厕所,甚至同一个浴室。只是,我也没被咬啊!

甚至可以说,正因为我看女生看多了,反而对女生比较有免疫力。

异性免疫力

“对异性的免疫力”,这是许多美国家长都爱谈的。他们的理论是——不要干涉儿女交异性朋友,只要注意他(她)不酗酒、不吸毒、不滥交,一般正常男女社交,并没有坏处。

因为你的子女如果从小没机会接触异性,到了他(她)该成家的时候,遇到个“浑小子”“小浪女”主动追她(他),他(她)因为没有免疫力,没见过“世面”,也没得比较,只怕一下子就“陷入情网”,娶错了妻、嫁错了郎,误了一生。

多妙啊!同样说会“误了一生”,中西方的父母,居然有完全相反的看法。西方的父母多半认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上有男有女,学校里也有男生女生。如果能以平常心,男女做正常的交往,当然有助于未来进入社会。

中国的父母则可能在心里画了一条线——高考。没考上之前,绝不准孩子交异性朋友。至于考上之后,放榜那天就是解禁之日,烫发、治装……大笔地给钱,从此“由你玩四年”,四年之后没有异性朋友,做父母的还要操心。

恋爱镇定力

我常想,在我们的社会,中学生交异性朋友之所以会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一个是由于往往是初恋,比较容易魂不守舍;一个是因为大家总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中学生的交友问题。结果,偷偷摸摸,没问题也成了问题。

当然,我太太有她的看法。以前每次提到儿子交女朋友,她都会说:“我当年有个高中同学,独自到台北念书,原来成绩很好,只因为交了男朋友,大学连边都没沾上,结果第二年重考,才进了台大。”

“为什么重考又考得那么好呢?”我曾经好奇地问。

“因为跟男朋友吹了。”

“男朋友也没考上?”

“男朋友第一年就进了台大。”我太太说,“一个进了,一个没进,所以吹了。”

我当时就笑说:“你怎么不讲,那男生交了女朋友,还是金榜题名呢?所以不怪交朋友这件事,要怪得怪你那女同学的定力太差。”

小心你被拖下来

我觉得这件事正可以给交异性朋友的中学生做个参考。

如果你要交男朋友、女朋友,先衡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耐。你如果连平常上课、读书的时间都不够,当然无暇去约会。如果你一交异性朋友就精神恍惚,当然成绩会一落千丈。说句玩笑话:你尤其要小心,你的“那一位”可能在高考录取的名额里把你拖下来,让他自己挤了上去。

假如你不能“抓紧时间”“控制打电话的冲动”,又不能与朋友彼此勉励,化友谊为力量,就表示你没有资格交异性朋友。

谁是好朋友

对于这一点,我太太有段话倒是说得很对。

她说:“如果你发现儿子交了女朋友之后,变得更积极、更快乐、对父母更有礼貌,表示他交对了人;相反,如果他变得消沉沮丧,而且非常情绪化,处处反叛,表示他交错了。”

我补了一句:“表示他没资格交!”

问问你自己

年轻的朋友!我知道大部分师长都会反对你在中学阶段交异性朋友。所以你看到我这篇文章,一定会十分兴奋,甚至得意地拿给那些“反对势力”看。但是,请你务必读清楚:

作为一个在美国教书很多年,且有较开放观念的人,我确实认为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自由,每个人都该培养与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

但是,如果你过去已经在父母的教导下,对异性朋友有了“特殊的印象”,又在男女分校的环境中失去了与异性接触的机会。你就好比总在笼里养尊处优的小鸟,在飞出去之前,务必三思。

不是外面的世界不好,也不是异性真像毒蛇猛兽,而是你在初次接触时,难免发烧。

中学生能不能交异性朋友?这个问题,你不必问我,请问你自己。(选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处世与人生》)谈青春:他们为什么叛逆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好像能独立,心理上却不够成熟,搞不好每天早上还需要爸爸妈妈叫起床、送上学,矛盾也就产生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青春期的孩子碰上更年期的妈妈,天下就不太平了。”

说来说去,这个不公平,全是激素搞的鬼。一边是雄性激素增加了,一边是雌性激素减少了;一个是准备登上人生舞台大显身手,一个是准备退到舞台后面休养生息。于是一上一下,在小小的舞台入口狭路相逢,产生了冲突。

记得我儿子小学的时候,我太太问医生,怎么能知道孩子到了叛逆期。医生一笑说:“简单嘛!你怎么看他怎么不顺眼,他也怎么看你都不顺眼,时候就到了!”

我以前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也问过学生,什么是叛逆期。

一个女学生答得妙,她说:“叛逆期就是妈咪不再是妈咪,妈咪只是个普通人。”

我又问个美国学生家长,那家长一撇嘴说“叛逆是turnanangelintoamonster”,意思是“叛逆期会把天使变成怪物”。

我中国学生的老爸说得妙:“什么叫叛逆期?就是翅膀硬了!要飞了!不听俺的话了!”

中国学生的妈妈说得更简单有力:“叛逆期很简单,就是良心被狗吃掉了!”

提到狗,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听过这么个实验──每次给狗看画了个圆圈的图卡,接着就喂狗吃东西。次数多了,狗只要看到画圆圈的图卡,就流口水。但是给狗看三角形、方形等其他形状的图卡,都不喂它吃东西,狗也就不会对非圆形的图卡有反应。当实验的人在卡片上画个热狗面包似的扁圆形给狗看时,狗瞄一眼,不是圆!没反应。再给狗看一个像汉堡包一样的椭圆形,狗看一眼,又看一眼,不是圆,还是没反应。但是当你把那椭圆画成很接近圆形的时候,狗突然变得焦躁不安。为什么?因为它不能确定那是不是圆。接下来有得吃,还是没有?

我提这个狗的实验,是因为要用它来比喻青春期的孩子。

现在营养好,到了十二三岁,很多孩子已经长得跟爸爸妈妈一样高,甚至比爸爸妈妈都高了。这时候,与生俱来的力量使他想独立,问题就来了。好像狗看到是圆又不是圆的图卡,会矛盾不安。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好像能独立,心理上却不够成熟,搞不好每天早上还需要爸爸妈妈叫起床、送上学,矛盾也就产生了。

首先,他想做主。做什么主?对身体做主!于是你可能突然发现孩子偷偷穿了耳洞,搞不好,他哪天一弯腰,你吓一跳,看到他背后腰上有个小刺青。她往上一伸手,你更吓一跳,她肚脐上有个环。我有位朋友受这两次惊吓还不够,他才开口骂,女儿一笑,对他伸出舌头,天哪!舌头上也有个环。问题是,那女生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才生。

其次,青春期的孩子要故作成熟,他们可能找老爸年轻时穿的破夹克,或把好好的裤子故意剐破。干什么?装“酷”!表示他是“老鸟”,不是“菜鸟”。

当然,为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他们更要表现。于是你会发现他们总是偷偷照镜子、挤痘子、变发型,再不然,一离家门、一出校门,就把裙子往上卷,硬把原先长到膝盖的裙子卷成“迷你裙”。他们也可能偷偷画眼影,甚至粘上假睫毛。然后,还可能偷偷递情书、交网友、看色情网页。

既然要独立,青春期的孩子当然变得非常重视朋友。因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打算出去闯天下,能不拉几个姐妹和哥们儿吗?而且哥们儿之间能没有江湖义气吗?

于是麻烦了!他们开始结党,臭味相投地聚在一起,画出小圈圈。也就是“凡我族类”,可以“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凡被他们认为不上路、不够意思或者看不顺眼的,都要排斥。于是组织帮派和打斗的事就可能出现了。

不过说实话,这票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青少年,他们内心是很惶恐的,只是表面装酷。所以你注意,青春期的孩子反而爱看星相、算命、玩塔罗牌,甚至算姓名学。他们也可能偷偷看报上或电视上的医疗、美容、减肥广告。注意别人的腿长得如何,自己的腿长得直不直、细长不细长,鼻子挺不挺,眼睛大不大。男生则可能每天锻炼。在美国,我还看过孩子喝一种高蛋白的营养品,为的是长出漂亮的肌肉。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对宗教挺热衷,因为他们开始走上人生的旅途,容易迷失方向,还可能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尤其那些自小被逼着死读书的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在为谁活,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

当然,青少年最容易跟父母冲突的原因,常常是意见不合,他们开始发表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他们也变得好像不可理喻,或被大人称之为“没有良心”。也就是明明是白的,他要说是黑的;你叫他往左转,他偏偏往右转;你告诉他某人是不良少年,离远一点,他偏偏专找那家伙。而且,你不能多批评他的朋友,你骂了他朋友,他可以跟你翻脸。他答应朋友的事可以“一诺千金”,答应父母的话“千诺也值不了一金”。

青春期可有意思了!(选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刘墉谈亲子关系与沟通》)玩家选课法

最聪明的学生不是那些志气过人,每学期把课程填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超级书虫,也不是那些投机取巧,只选容易课的“玩家”,而是懂得如何运用那本“评分集”,选出营养最丰富的课程,又不会让自己吃不消的学生。

购物时间

九月,当仲夏的暖风正吹在哈佛校园的树荫下,而草地上的太阳还带着暑假的残梦,新学期便开始了。

在教堂低沉的钟声下,校园里穿梭着新面孔,从课堂赶到课堂。我总觉得这时校园里的气氛特别热闹,有点像圣诞节前的百货公司。也难怪这段日子在哈佛叫作“购物时间”。

“购物时间”还有另一个原因。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学生不必马上选课,可以四处随便试听。举例来说,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不知道是否值得花整个学期研究,就不妨上一堂心理课看看。如果一堂课之后发现不合兴趣,就不必回去。相反的,如果走过某教室,发现教授讲的东西很有意思,则可以留下来旁听。

有个原本学医,后来转学美术系的同学说,他有一天,看到一位长发飘逸的女孩快步走进教室,他一股冲动之下跟了进去,旁听了一堂希腊美术史。女孩子听一半就走了,他却留了下来。

学生给教授的评单

开学的时候,见到的每个学生一定手里握着两本厚厚的书:

第一本是八百多页的课程介绍,薄薄的纸,小小的字,像圣经似的,里面列有一千多门课程的介绍,实在能说是“掷地有声”。从A(Archaeology——考古学)到Y(Yidish——伊地语),有些专门到连名称都很难让人理解。

第二本书更有趣。它是一本统计报告,也可以说是一本“评论集”。学生们则称它为“救星”。

每年学期结束之前,教授们会在课堂上发出一叠蓝色的“意见表”。这些表格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对校方反映,写下他们对那门课的看法、批评和建议。功课会不会太多?竞争是否太激烈?教授是否讲理?任何抱怨、任何不满或任何可夸可赞的,都可以不记名地写在这些意见表中。当然,学生们都利用这机会尽情发表意见。学校每年收集这些表格之后,加上统计和整理,便出版一本“课程指南”,跟“课程介绍”一起发给新生。

你可能想,学校何必花这个功夫?万一某教授人缘不好,在意见表上被学生“痛宰”怎么办?答案:照样登出来!如果教授能给学生打分数的话,学生当然也可以给教授评分。有些“恶名昭彰”的教授,知道学生的反映之后,极力改变作风,使他们的课程有很大的进步。

但会不会有很多学生照这本“指南”,在选课时故意挑最容易的课?当然!

我记得在大学二年级,有一门叫《研究米开兰基罗》(米开朗琪罗)的美术课,在评估中获得1.0(最少功课)的评分,并被上届学生赞为“好玩又容易”。据说开学第一年,原本只够几十人的教室挤得人山人海,连教授都没办法进去。结果那一年教授给的功课特别重,隔一年,又只有几十个学生了。

好成绩的秘诀

要在哈佛拿好成绩,“聪明选课”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功课经常很重,在选课时必须讲究“平衡”;如果选了一门特别困难的课,就最好搭配一个容易点的。最聪明的学生不是那些志气过人,每学期把课程填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超级书虫,也不是那些投机取巧,只选容易课的“玩家”,而是懂得如何运用那本“评分集”,选出营养最丰富的课程,又不会让自己吃不消的学生。

哈佛虽然有相当的选课自由,也有必修课的限制。根据“博学”的教学理念,每个学生都必须要选一些历史、科学、文学和“异国文化”的课。当然,对某些文科的学生,“科学”是最可怕的两个字;但相对地,有些擅长理工的天才,面对满黑板的程式可以粉笔飞舞,面对一张画却可能目瞪口呆。

如何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知识,使学生能够“博学”,而不强迫他们“薄学”,是哈佛也很难对付的教育问题。不过我怀疑,哈佛的入学部在录取新生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欢迎多才多艺的学生,但同时也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特色”。光做到会念书、会考试的好好孩子,是不够的。

我在朱丽叶学钢琴的时候,哈佛还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时我认识一个学长,除了功课好、琴弹得好、SAT1540(1600为满分)之外,还是高中游泳队的队长。他提前被哈佛录取了。

这位学长有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也是钢琴高手、功课棒,甚至SAT分数比他哥哥还高。当我们正担心进不了好大学时,他已经胸有成竹地寄出了哈佛申请书。大家都想,哥哥弟弟一起上哈佛,是理所当然的事。

过了几个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居然没被录取。

后来,这位同学上了耶鲁。哈佛从来不公布他们决定的原因,所以大家只能猜想:大概正因为弟弟跟哥哥太像了,所以哈佛不认为他有什么杰出。不过到哈佛之后,又有人对我说,可能因为哈佛当时缺的“钢琴高手”已经有了他哥哥,所以不需要这个弟弟。

很多人听说我上哈佛,都会说“你一定很聪明”或“你一定很会念书”。事实上,我的高中成绩并不是最好,而且史蒂文森是顶尖的学校,同学都很聪明。

我想,如今我能上哈佛,是因为我在音乐和写作上的兴趣与成绩。我在高中写的短篇作品、翻译的文章和朱丽叶演奏的录音带,都是我申请书的补充资料。

奇妙的是,当初帮助我进入哈佛的东西,也正是我在哈佛校园里能崭露头角的。我主持的广播节目、担任DJ的techno舞会和我为学校杂志写的文章,都塑造了我如今的身份。本来自己培养的兴趣,现在很可能连贯我一生。

不知道,当我老爸老妈嫌我的电子音乐“吵死了”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这一点。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全集共四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50857601
开本
页数
版次
装订
字数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