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内容
试读章节

关于中国的家教。孟德斯鸠的前提是:“最真实、最圣洁的教义,如果不同社会的原则联结在一起的话,可能产生极恶劣的后果;反之,最虚伪的教义,如果同社会的原则发生关系的话,却可能产生美好的后果。”据此,他这样评价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他说:“孔教否认灵魂不死;芝诺的教派也不这样相信。谁能想到呢?这两个教派竞从他们恶劣的原则引申出一些不正确但对社会却是美好的结论”。“道教和佛教相信灵魂不死;但是从这条这样神圣的教义却引申出一些可怕的结论来。”稍作分析,便可知孟德斯鸠并没有赞赏中国的任何一教派,他不过指出了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孔教,与中国的社会原则结合得很好这一事实。而中国的社会原则,不过是东方专制主义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何以孟德斯鸠有时赞赏中国立法者的明智,因为“他们不是从人类将来可能享受的和平状态去考虑人类,而是从适宜于履行生活义务的行动考虑人类,所以他们使他们的宗教、哲学和法律全都合乎实际”。在我们看来,这种只强调义务的思想,无非是家族化、伦常化的道德实践罢了,正如它如此深扎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才使得割除它的工作变得特别繁难。孟德斯鸠还分析了外来宗教进人中国的情况。孟德斯鸠是天主教的猛烈抨击者,但他仍是一个宗教的保存论者,他主张宗教的多元化,并更倾向于新教。所以,他不相信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奇妙的报道,他发问:“是不是我们的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了呢?”这就是说,由于耶稣会土习惯于罗马教皇单一个人统治,所以他们也欣赏起中国皇帝的专制统治来,而且“他们到那里去的使命只是要提倡巨大的变革,那么要说服君主们使君主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够做,总比说服人民使人民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忍受,要容易些。”但是,“要在中国建立基督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专制主义把一切,特别是妇女们隔离开来;而基督教的各种仪式却“似乎要求一切都要在一起”,这就根本上“推翻这个国家的风俗和习惯,同时也触犯它的宗教和法律”。相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关于中国的经济生活。孟德斯鸠批评中国的商贸,赞赏中国的农垦。前者或许是欧洲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物,后者则成为后来的法国重农学派的先导。孟德斯鸠写道:“杜赫尔德神父说,中国内部的贸易比整个欧洲的贸易还要庞大。如果欧洲的对外贸易没有增加欧洲的内部贸易的话,情况可能就是如此。但是,欧洲经营着其他三个地区的贸易和航业;这就同法、英、荷几乎经营整个欧洲的航业和贸易的情况相类似的。”孟德斯鸠还记录了有的商人和旅行家的观感:向中国人买东西,要自己带秤,因为,中国商人每人有三杆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还有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用于那些有所戒备的买者的。孟德斯鸠赞赏了中国古代对江南的开发,他还写道:“有关中国的记述谈到了中国皇帝每年有一次亲耕的仪式。这种公开而隆重的仪式的目的就是要鼓励人民从事耕耘。不但如此,中国皇帝每年都要知道谁是耕种上最优秀的农民,并且给他八品官做。”他在这一节使用了“中国的良好风俗”的标题。孟德斯鸠还讨论了中国的奢侈和节俭问题,他认为这首先要“考察那里的人口数目和谋生的道路二者问的关系”,他举出唐高祖、明永乐帝和建文帝等一系列诏令的事例说明“在中国,奢侈是有害的”,“必须有勤劳和俭约的精神”。不过,这些往往都是开国或开国不久的皇帝,他们“是在战争的艰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推翻了耽于逸乐的皇室,当然是尊崇品德,害怕淫佚”。但是,三四代之后,“后继的君主便成为腐化、懒惰、逸乐的俘虏”,终于,奢侈导致了灭亡,然后,又是起来一个新的皇室,如此循环不已。

P206-208

后记

2000年6月19日《学习时报》以头版整版篇幅发表了署名本报编辑部的文章《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这篇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的文章一经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外几十家报刊予以转载;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和许多省、区、市党委把它作为学习参考资料,要求广大干部阅读、领会。

这篇文章深刻揭示了“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社会骤然下跌及至近代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历史原因。我们要汲取历史教训,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善于把握世界大势,适应世界发展进步潮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在21世纪中叶实现民族振兴,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将《落日的辉煌》编辑成书,增加了“见证与文献”部分大量资料,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有关这个时期的情况。

2001年2月16日

目录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导语

见证与文献

 盛世辉煌

一 清代农业

二 清代手工业

三 对外贸易

四 科学工程

五 城市和商业

六 法国百科全书对中国的评述

 全球变局

一 资产阶级革命

二 科技革命

三 工业革命

四 欧洲国家市场、证券交易、信贷趋于活跃

五西方向全世界扩张

 一潭死水

一 清王朝对工商业的政策

二 对科学技术的轻视

三 清王朝的对外交往

四 巩固封建专制

五 独尊儒术,禁锢思想

 长夜无歌

一 工业

二 军事

三 科学技术

 马克思恩格斯及西方思想家对17、18世纪中国的评述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评论

二 伏尔泰对中国的评述

三 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四 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观点

五 亚当·斯密的中国观点

 清朝皇帝简介

 1644—1840年中外大事年表

附录1 插图索引

附录2 《落日的辉煌》一文引起广泛关注

编者后记

再版后记

序言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在这268年问,自康熙(1661—1721)经雍正(1722—1734)至乾隆(1735—1796)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然而,正是在同一个时间,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旧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决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思想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由此以降仅100多年的历史,就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国由一个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国急剧地坠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

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悲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6页)

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这段历史太值得后人警醒——康、雍、乾三代君主,英明有为,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工业革命历史性大变动、大转折,却茫然无知,毫无准备,甚至采取错误的对策,把门关上,最终导致中国的长期落后。今天,当我们即将跨人一个新的世纪、面对一个更加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国际环境的时候,把康乾盛世放入一个世界性的范围来看,尤为发人深省。

盛世辉煌

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其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她的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都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第286—296页)。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于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88页)。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为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3.5亿银两(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第284页)。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不少于4.5亿两,以当时人口3亿计,人均商品流通值为银1.5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康熙年问,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有银43000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乾隆末,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85万两,超过康熙年间所定关税正额的20多倍。正是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18世纪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一项是《律历渊源》(1713一1722),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音乐各种理论、乐器制造、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一1719)。

……

军事上,明末清初已引进并使用西方大炮。但后来,为了使八旗骑兵弓马的“技术特长”不致失传,废用大炮等热兵器,恢复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水兵仍是帆船。以致西方的长枪大炮到这时被看成了妖术,军舰则被视为怪物,广州守将对付英国人的是“驱邪”的马桶、秽物等。

科学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明朝之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迄时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总体上说,到明中晚期,中西方之间仍是互有短长。经过清朝200多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中国比西方晚了几乎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这些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才缓慢地介绍到中国。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把西方社会迅速地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形之下中国则在封建主义的迟暮中步履蹒跚。落日虽然辉煌,跟踵而来却是长夜无歌。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我们民族的这段历史,最要紧的,是获得一分警醒、一分自觉: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要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长短及走向要有充分的把握,要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内容推荐

清朝从1644年到1911年共延续了268年。从1661年到1796年是史称的“康乾盛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不看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徐伟新、刘德福著这本《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目的就在于让我们反省这段民族历史,从中获得一分警醒、一分自觉,以更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走向世界。

编辑推荐

徐伟新、刘德福著的这本《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深刻揭示了“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社会骤然下跌及至近代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的历史原因。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和许多省、区、市党委把它作为学习参考资料,要求广大干部阅读、领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落日的辉煌(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康乾盛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伟新//刘德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60887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4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6075995
中图分类号 K249.0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2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