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发现了(完全修订版)(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埃德加·爱伦·坡著曹明伦译的《我发现了(完全修订版)(精)》是美国天才作家爱伦·坡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被他视为自己一生创作的总结。《我发现了》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探讨了宇宙的本质、起源、创造、现状及其命运,既是“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又是“一首散文诗”。《我发现了》以优美灵动的诗一般的语言,全景式地展现了爱伦·坡浩瀚而深邃的宇宙观(其中提出的诸多观点,更与“大爆炸”“热寂说”“黑洞”“反物质”“多重宇宙”“熵”等现代天文物理学理论不谋而合),读者可借此更进一步地了解他的艺术观,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的其他诗歌和小说作品。
目录
关于《我发现了》(法文版序)
我发现了:一首散文诗
附录
埃洛斯与沙米恩的对话
未来之事
爱伦·坡的宇宙(《我发现了》导读)
序言
《我发现了》译于1994年1月6日至2月13
日,作为拙译《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的
一部分,于1995年3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当年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纸质资料也极其匮乏
,加之译者功力不逮,翻译时间有限,结果拙
译初版有不少疏漏。所幸湖南文艺出版社计划
印行拙译《我发现了》的单行本,让我有机会
对这本小书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我当年翻译这本书所依据的原文出自美国
韦尔斯利学院奎恩教授(Patrick.F.Quinn
,1919—1999)编注的Edgar Allan Poe:
Poetry,and Tales(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Inc.,
1984)第1257一1359页。本书责任编辑吴健先
生对照原文精心编校了译者当年的旧稿,发现
了拙译的若干讹误,提出了若干修改建议,并
向译者提供了这本小书的其他英文版本以及国
外学者对这本书的最新考据资料,为这次修订
创造了条件。置于本书正文前的法文版序《关
于(我发现了)》和附录于书末的导读《爱伦·
坡的宇宙》也是出于吴健先生的策划。相信这
番良苦用心将有助于中国读者欣赏爱伦·坡这
篇传世之作。
近年来,喜欢甚至迷恋爱伦·坡作品的中
国读者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有不少青年读者
反映:虽说爱伦·坡的作品形式精美、辞藻华
美、音韵优美,但读他的诗歌小说,总觉得字
里行间有种梦幻般的色彩,有种难以捉摸的玄
妙,不明白为何作品的结局往往都是死亡和毁
灭。
二十年前,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只有了解了爱伦·坡的宇宙观,才能真正地了
解他的艺术观,从而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他
的作品,不过要了解他的宇宙观,最好的办法
就是读读《我发现了》一书。”鉴于此,笔者
把当年的思想片段抄录于下,但愿能为《我发
现了》一书的中国读者增添一个视角,为新一
代的中国“坡迷”拨开一些缭绕在他作品上的
梦幻般的迷雾。
笔者曾写道:“爱伦·坡认为艺术就是创
造美,美是艺术的基调和本质,艺术的本源是
人类对美的渴望。但爱伦·坡不同于一般的唯
美主义者,因为他所追求的美并非戈蒂耶所说
的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美’,而且他也
不认为‘美本身即具有道德意义’。那么他追
求的是一种什么美呢?他在《诗歌原理》第14
段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
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
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炽热,不管他的
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
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
触及的东西。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
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这种
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
的结果和标志。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它不
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
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由此可见,坡要追求
的是这种‘天国之美’(beautyabove),用他
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另一种说法,他想创造的是
‘超凡之美’(supemal beauty)。但何为坡
心中的‘天国之美’或‘超凡之美’呢?”
笔者曾尝试着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观实际上就是他的宇宙观。
要知道坡心中的‘超凡之美’到底是什么,我
们最好从反映他宇宙观的《我发现了》一书中
去寻找答案。《我发现了》全书7万宇,其扉
页副标题为‘一首散文诗’,但其正文副标题
则为‘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
坡开宗明义地宣称该书探讨的是宇宙的本质、
起源、创造、现状及其命运。坡认为宇宙是由
一个作为精神存在的上帝从虚无中创造的,但
这番创造并非《圣经》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上
帝凭着自我扩散在一瞬间化为了万物。宇宙的
现状就是上帝的扩散存在。有扩散就有凝聚,
而且上帝具有原始独一性(the Original
unity),所以构成万物的原子在其扩散过程中
就已经包含了一种立即产生并永不停止的向独
一性回归的趋势,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将回归统
一性,多重性将回归单重性,异类性将回归同
质性,复杂性将回归简单性,最终万物合一,
还原为虚无,然后上帝会再次扩散,于是,一
个崭新的宇宙又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在
坡看来,这种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是
一个既真实又壮美的过程,这个真与美融为一
体的过程就是他要追求的‘超凡之美’。只要
窥见了这种‘美’的光芒,人们对死亡(失去
自我本体)的恐惧便会平息。但这种‘超凡之
美’非凡胎肉眼所能窥视,所以坡要通过他梦
幻般的作品让世人‘隐隐约约地对其瞥上一眼
’。”
笔者还曾试图说明: “虽说《我发现了
》在坡去世的前一年才得以完成,但它一直都
在坡心中酝酿。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是爱伦·
坡艺术殿堂的建筑蓝图,而他的许多诗歌小说
则是一幅幅渲染图。依照这种关系,我们不仅
可以把皮姆在南极的突然消失、两个威尔逊的
同归于尽以及厄舍府的倒塌都视为一种回归,
甚至对厄舍在抽象派绘画诞生之前绘出的那幅
抽象画(一个没有光源但却沐浴着光辉的内部
空间)也会若有所悟。”
当然,笔者当年的思考未必清晰,而爱伦
·坡的宇宙观和艺术观也绝非笔者的这些片段
可以说清。所以,如果你属于爱伦·坡愿意花
上一个世纪来等待的读者,属于那些“爱他并
为他所爱的”读者,那就先读读他的《我发现
了》吧。
导语
埃德加·爱伦·坡著曹明伦译的《我发现了(完全修订版)(精)》是爱伦·坡出版于1848年的一本小册子,是他生前最后一部重要作品,被他视作自己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与最后的总结,是解读他所有小说和诗歌作品的金钥匙。这篇“艺术遗言”有两个副标题,其一是“一首散文诗”,其二是“一篇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因为本书集天文学、逻辑学、神学、美学为一体,不可避免地有庞杂晦涩之嫌,所以多年来颇受冷落。一百年后,这本被后世称作“美国天书”的作品却愈发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另一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证明了爱伦·坡的伟大,原来,《我发现了》所“发现”的实际上是宇宙的诞生和消亡原理,其中的假说与“大爆炸”“热寂说”等当代理论不谋而合,按照天文学家的看法,坡是堪与开普勒、牛顿,甚至爱因斯坦媲美的天才人物。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法国大诗人瓦莱里为法文版《我发现了》所作序言;《我发现了》正文;附录(包括爱伦·坡两个相关短篇《埃洛斯与沙米恩的对话》和《未来之事》,以及导读《爱伦·坡的宇宙》)。
书评(媒体评论)
坡在这些数学基础上构建起了一首抽
象的诗篇,这是一个罕见的对物质和精神
本原进行全面阐释的现代典范。
——保罗·瓦莱里
出自一个卓尔不群的独立头脑的美妙
成就。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就文学价值而言,《我发现了》比他
的诗歌的价值要大得多。
——哈罗德·布鲁姆
精彩页
我已经停止作诗;我几乎不再阅读。在我看来,小说和诗歌只是对这些伟大秘密固有的特性所进行的不纯粹的、半无意识的特殊应用,我认为自己终有一天会发现这些秘密,只因我对它们的必然存在抱有永不停息的信念。至于我极少拜读的哲学家们——就我有限的哲学阅读来说——我对他们的著作大为恼火,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回答过任何折磨我的难题。他们带给我的只有无聊;我从未感到他们传递过某种可证实的力量。而且,不先下定义就对抽象之物进行的思辨在我看来毫无用处。但我们还能有别的做法吗?每一种哲学的全部希望皆在于使自己非人格化。我们必须赶在世界末日来临之前,期待哲学迈出这伟大的一步。
我曾插足过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者是无可指摘的,因为人们只会从神秘主义中找到他们为其带去的东西。
当《我发现了》不期而至时,我所持的便是上述观点。
我在无趣又阴郁的大师们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研究使我相信科学不是爱;科学结出的果实可能有用,但它的叶子长满尖刺,树皮粗粝不堪。我认为数学是专门留给那类精确得乏味的思维的,这些思维无法与我的思维相提并论。
文学缺乏思想严密性、连贯性和必然性的一面常常令我大为震惊。文学的对象往往是琐碎的。法国诗歌忽视甚至恐惧一切智力上的传奇与悲剧,尽管有时它也冒险涉足其中,但会因此而变得沉闷枯燥。卢克莱修和但丁都不是法国人,法国根本没有博物的诗人。也许我们对文学体裁之间的差别——或者说对思维的不同活动之间的独立性——有着如此强烈的感受,以至于我们根本不能容忍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的作品。我们不懂如何让一个用不着唱歌的东西放声歌唱。但我们的诗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展现了如此丰富的资源、如此罕见的更新力量,未来也许很快就会授予诗歌这些具备宏大风格和高贵严肃性、既能支配经验又能支配理智的作品。
不消多时,《我发现了》便向我介绍了牛顿的定律、拉普拉斯的大名及其提出的假说,甚至让我知道了人们从未对青少年提及的研究和推断的存在,我想他们是怕青少年对此产生兴趣后,就不再用做梦和打哈欠来衡量漫长得惊人的每一小时。于是,他们便将一切最能激发智力欲望的东西置于奥秘之中。在这个时代,厚重的物理教科书只字不提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或者卡诺定理;相反,它们偏爱三通水龙头、马德堡半球,以及受虹吸问题启发的艰涩且脆弱的推论。 然而,让年轻人去怀疑世人胡乱甚至明显前后矛盾地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起源、崇高目标,以及那些极为枯燥的计算和命题在生活中的功效,这是不是在浪费学术时间呢?
这些被如此冰冷地教授的科学,却是由对其抱有强烈热情的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发现了》让我感受到了这种热情。
我承认,作者的自命不凡和雄心壮志、序言的庄严语调以及开篇的奇特方法论都让我震惊不已,我一半相信又一半怀疑。不过坡在前几页就提出了一个主要思想,尽管它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外壳,而这种神秘感既意味着无能为力,又意味着有所保留——热情的灵魂不情愿透露它所发现的最珍贵的秘密……但所有这些绝不是作者故意为之。
为了到达他所认为的真理,坡援引了一致性这个概念。要给坡所谓的一致性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并不容易。作者没有这样做,尽管他对其含义早已了然于心。
坡认为,他所寻求的真理只有通过立即归附直觉才能掌握,这种直觉使被考察系统的各个部分、特性的相互依存关系变得在场,且让思维也一并感知到。这种相互依存延伸至系统的各个连续状态;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对称的。
P3-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发现了(完全修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埃德加·爱伦·坡
译者 译者:曹明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88772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58
CIP核字 2018247407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195
140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