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地的阶梯(精)/阿来散文集
内容
作者简介
阿来,出生于四川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毕业于马尔康师范学院,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总编及社长。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使其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得奖者及首位得奖藏族作家。2009年3月,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瞻对》,散文《大地的阶梯》,“山珍三部”《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等。
后记
在我至今为止有限的几本书中,出于事先策划的唯此
一本。尽管在当时,这是一次颇有新意的策划。
一九九九年,一个出版社组织了几个作家从不同的路
线“走进西藏”,并各自成书一本。这次活动中,我分配
到的是川藏线。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有走完这条线的全段
。这次活动在拉萨的会师仪式,我是坐飞机飞过去的。我
把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我的故乡四川藏族聚居区阿坝的嘉绒
地区,书的重心更是如此。这样做其实蓄谋已久。
在北京藏学中心举行“走进西藏誓师会”,被一些像
要死人,像要经历干难万险,也可能到不了西藏的氛围弄
得颇有悲壮色彩时,两个藏族人,我与扎西达娃会心地相
视苦笑。也就是在那次会上,我决定不按组织者的意图走
进西藏。所以,面对被鼓动得十分激动的媒体记者,面对
期待着激动人心表情的摄像机镜头,我平静地说:“如果
说,这次几位同行去西藏是去探险,去发现,对我而言,
却是平常的一次旅行,我更多的将不是发现,而是回忆,
我个人的回忆,藏民族中一个叫作嘉绒的部族的集体回忆
。”
这话我是对电视台记者讲的。我这些话可能令她有些
失望:怎么能如此平静地把西藏说得如此平常。原因很简
单,在中国有着两个概念的西藏。一个是居住在西藏的人
们的西藏,平实,强大,同样充满着人间悲欢的西藏。那
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现实,每天睁开眼睛,打开房门,就在
那里的西藏。另一个是远离西藏的人们的西藏,神秘,遥
远,比纯净的雪山本身更加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当然还有
浪漫——一个在中国人嘴中歧义最多的字眼。而我的西藏
是前一个西藏,不是后一个西藏。
所以,当有另一个纸面媒体采访时,我干脆写了一篇
文章《西藏是一个形容词》。文章不长,请允许我全文引
述在这里:
当我带着一本有关西藏的新书四处走动时,常常会遇
到很多人,许多接近过西藏或者将要接近西藏的人,问到
许多有关西藏的问题。我也常常准备有选择地进行一些深
入的交流,却发现,提出问题的人,心里早有了关于西藏
的定性:遥远、蛮荒和神秘。更多的定义当然是神秘。也
就是说,西藏在许许多多的人那里,是一个形容词,而不
是一个应该有着实实在在内容的名词。
前不久,在昆明的一个电视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想与
我这个得奖作者有所交流。因为我作品里的西藏背景使主
持人对这种超出她知识范围的交流有了莫名的信心。她的
问题是,阿来你是怎么表现西藏的神秘,并使这种神秘更
加引人入胜,云云。我的回答很简单:“我的西藏里没有
一点神秘,所以,我并没有刻意要小说显得神秘。”我进
一步明确地说:“我要在作品里化解这种神秘。”
这样老实的回答却有点煞风景,至少在当时,便使人
家无法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了。一个形容词可以附会许多
主观的东西,但名词却不能。名词就是它自己本身。
但在更多的时候,西藏就是一个形容词化了的存在。
对于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来说,西藏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对
于去过西藏的人来说。为什么西藏还是一种神秘的似是而非的存在呢?你去过了一些神山圣湖,去过了一些有名无
名的寺院,旅程结束,回到自己栖身的城市,翻检影集,
除了回忆起一些艰险,一些自然给予的难以言明的内心震
荡,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走进西藏。因为走进西藏,首
先要走进的是西藏的人群,走进西藏的日常生活。
……
已经连续两年,我都在川西北高原的美丽风景中行走
时,听到从绿林深处传来布谷鸟第一次的叫声。就这样,
杜鹃的啼鸣伴着我走过河谷中的乡村和高山上的牧场,从
低到高,看浩大的春天渐次推进,一路上鲜花渐次开放,
迎风招摇。看见不期而至的明亮雨脚降落在我站立的山头
,而在峡谷对面,另外的山峰被阳光照得透亮。此时,再
听见杜鹃深长的鸣叫声,自己的心境像雨后被阳光照耀的
山峰一样明亮。现在,差不多整个高原鲜花开放的季节,
我都拿着照相机和野花们待在一起。因为当自然变得美丽
的时候,最大的享受就是被自然母亲紧紧拥抱。所以,不
嫌繁复,再引一段随手记下的笔记作为结束语:
被温软的睡袋簇拥着,在这个高山湖边的草地上,听
雨声淅淅沥沥地落在帐篷上面。
黄昏正降临山间。
雨水落在湖上。
雨水也落在湖畔这属于报春、鸢尾、垂头菊、马先蒿
和藏菠萝花的宽阔草地,杜鹃和金露梅已经开过的草地。
想再去看看她们的样子,可夜色已然笼罩下来了。那些花
草已经隐匿在暗夜中间,只有湖水辉映着天光,微微鼓荡
。索性闭上眼睛,雨声中,那些花朵的形状隐去了,只有
鲜艳的色彩像湖中雪山的倒影,朦胧中失去了具体的形状
,灵动地浮现在眼前:翠雀花和鸢尾的蓝,藏菠萝和马先
蒿的红,垂头菊与报春花的黄。雨停了,四野里,花草们
细密的声音絮絮地响起。星光还没有出来,我要睡了。此
时的情景让人相信,星光出现时,会像钟声一样把人敲醒

半夜,恍然间真的听到了星光叮叮当当的声音。醒来
,天空中果然出现了稀疏的星斗。这
目录
序篇
第一章 从拉萨开始
第二章 走向大渡河
第三章 嘉木莫尔多:现实与传说
第四章 赞拉:过去与现在
第五章 灯火旺盛的地方
第六章 雪梨之乡金川
第七章 上溯一条河流的源头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从拉萨开始
一、嘉绒释义
是的,我从拉萨开始。
所以如此,是考虑到叙述的方便。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我所以走进西藏,也就是为了走出西藏。西藏这个名字,与整个藏民族息息相关。
在历史上,藏民族从现今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发源,建立吐蕃国,北上建都拉萨,再向青藏高原的各个方向扩展。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吐蕃铁骑翻山越岭,从群山的台阶上逐级而下。在西藏本部,大部分河流最终都转向了南方,流向了呷格——印度这个白衣之邦。当他们一路向东,向东北,顺着从青藏高原发源的长江与黄河以及这两条中华之河众多的支流在群山森林间冲辟出来的巨大峡谷,出现在河西走廊,出现在柴达木盆地,出现在关中平原,出现在成都平原的边缘。这时,在吐蕃铁骑面前,出现的是一个正如日中天的强大帝国。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弧形地域里,他们遭遇的都是一个民族,崇尚青色的民族。于是,一个新的称谓在藏语里出现了:嘉绒。一个与印度相对应的名字,意思是黑衣之邦。
在这种遭逢发生之前,他们曾经过一个宽广的过渡地带,史书上没有留下关于这个地带的称谓。这个地带在现在的地理描述中应该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第一弯上的若尔盖草原,和草原东边一直向四川盆地逐级而下的岷山山脉和邛崃山脉的腹地。在今天,这片八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叫作阿坝,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自治州。
据说,阿坝这个地名,得自于吐蕃大军征服了这片土地之后。当时,这支军队的主体部分大多来自现在西藏的阿里地区。他们长期屯居这片地域,与当地的土著在血缘上交融混合,而留下了这个意义已经有所转化的名字。但从当地人民口传的部族历史中,我们依然可以大致回溯到这个词的源头。
阿坝又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西北部以九曲黄河第一弯的若尔盖县为中心的草原,一部分是东南部的山地。这片山地的森林哺育壮大了长江上游几条重要的支流,从北向南依次是嘉陵江、岷江和大渡河。而在大渡河上游的中心地带,更哺育出一种独特的与这种地理息息相关的农业耕作区:嘉绒。
单就纯意义学的观点而言,“嘉”是汉人或者汉区的意思,“绒”是河谷地带的农作区。两个词根合成一个词,字面的意思当然就是靠近汉地的农耕区。在吐蕃大军到来之前,这个地区的文明特征就已经基本具备了。近来的民族学者结合本部地理,对这一名称提出新的解释,容以后结合具体的游历再加以叙述。
如果把阿坝的地理做一个大致的划分,草原更多属于黄河,而嘉绒这个农耕区则大部分集中在长江水系的大渡河中上游和岷江上游北向的支流这些宽广的流域上。当大渡河以及北边的岷江从群山中奔流而出,就是富庶湿润的四川盆地了。在历史上,吐蕃大军勒马川口,望见烟雾迷漫、沃土修竹的平畴沃野,不知为什么总要鸣金退回深山。那么现在,同样地让我再次回到拉萨。
P12-14
导语
《大地的阶梯(精)》是著名作家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感、所闻之作。在书中,阿来用双脚丈量了他热爱眷恋的故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蜿蜒的河流、平缓的台地、近乎荒芜的古驿道、纯朴的藏民,这些一般游客不可能涉足的地方,却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嘉绒地区本来的样子。
序言
这个书名由来已久。
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了,我从一座小寺庙里出来。住持
让手下唯一的年轻喇嘛送我一程。他把我送出山门,并把
我寄放在门房的小口径步枪交还给我。
下午斜射的阳光照耀着苍黛的群山,蜿蜒的山脉把人
的视线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山下奔涌不息的大渡河水也被
阳光镀上了一层闪烁不定的金光。
我对这个年轻的喇嘛说:“请回去吧。”
他的脸上流露出些依依不舍的表情,说:“让我再送
送你吧。”
我知道这并不意味着通过这四五个小时的访问,我们
之间已经建立起了多么深厚的友谊,这是不可能的。在我
做客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在跟他的上司——这座山问小
寺的住持喇嘛争论。因为一开始他就对我说,这座小庙的
历史有一万多年了。宗教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对日常生活
的超越能力。但很难设想产生于历史进程中的宗教能够超
越历史本身。于是,我们就开始争论起来。这个争论持续
了一个多小时,而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那时,这个年轻喇嘛就坐在一边。他一直以一种恭敬
的态度为我们不断续上满碗的热茶,但他的眼睛却经常从
二楼狭小的窗口注视着外面的世界。
现在,我们来到了阳光下面。强烈的阳光刺得人有些
睁不开眼睛。我们踏入了一片刚刚收割了小麦的庄稼地。
剩下的麦茬发出许多细密的声响。那个年轻喇嘛还跟在后
面。我还看见,那个多少有些恼怒的住持正从二楼经堂的
窗口注视着我。我在他的眼里,是一个真正异端吗?
我再一次对身后的年轻喇嘛说:“请回去吧。”
他固执地说:“我再送一送你。”
我在刚收割不久的麦地里坐了下来。麦子堆成一个一
个的小垛,四散在田野里。每一个小垛都是一幢房子的形
状。在这一带地方,传统建筑样式都是碉楼式的平顶房子
。而这种房子式的麦垛却有一道脊充当分水,带着两边的
坡顶。在这片辽阔山地里,还有一种小房子也是这么低矮
,有门无窗,也有分水的脊带着两边的坡顶。那就是装满
叫作擦擦的泥供的小房子。这些叫作擦擦的东西,一类是
宝塔状,一类则像是四方的印版,都是从木模里模制出的
泥坯。这些泥坯陈列在不同的地方,是对很多不同鬼神的
供养。
麦地边的树林与草地边缘,就有一两座这种装满供养
的小房子。
而地里则满是麦子堆成的这种小房子。
这时,坐在我身边的小喇嘛突然开口说:“我知道你
的话比师父说的有道理。”
我也说:“其实,我并不用跟他争论什么。”但问题
是我已经跟别人争论了。
年轻喇嘛说:“可是我们还是会相信下去的。'’我当
然不必问他明知如此,还要这般的理由。很多事情我们都
说不出理由。
这时,夕阳照亮了一川河水,也辉耀着列列远山,一
座又一座青碧的山峰牵动着我的视线,直到很辽远的地方。
年轻喇嘛眯缝着双眼,用他那样的方法看去,眼前的
景象会显得飘浮不定,从而产生出一种虚幻的感觉。
“其实,我相信师父讲的,还没有从眼前山水中自己
看见的多。”
我的眼里显出了疑问。
……
那整齐的花蕊,似青年智慧,锐如铁钩,刺入美女的
心房。
自在地洞见诸法的法性,显现在大圆镜上。
明效大验,显示出一幅梵净歌舞的景象。
能做这样的加被者——文殊师利,愿我庄严的喉舌成
为语自在王。
然后,他转而向诗歌与文艺女神继续祝颂:
乍见美妙喜悦的尊颜,疑是皎洁的月轮出现。
你那表示消除一切颠倒与惶惑的标帜——
是你那如蓝吠琉璃色彩般长悬而下垂的发辫。
妙音天女啊!愿我速成语自在王那样的智慧无边!
“语自在”,从古到今,对于一个操持语言的人来说
,都是一种时刻理想着的,却又深恐自己难于企及的境界

现在,虽然全世界的人都会把藏族看成是一个诚信教
义、崇奉着众多偶像的民族,但是,作为一个藏族人如我
,却看到教义正失去活力,看到了偶像的黄昏。
那么,我为什么又要向非我力量发出祈愿呢?因为,
对于一个漫游者,即或我们为将要描写的土地给定一个明
晰的边界,但无论是对一本书,还是对一个人的智慧来说
,这片土地都过于深广了。江河日夜奔流,四季自在更替
,人民生生不息,所有这一切,都会使一个力图有所表现
的人感到胆怯甚至是绝望。第二个问题,如果不是神佛,
那这非我力量所指又是什么?我想,那就是永远静默着走
向高远阶梯一般的列列群山,那就是创造过,辉煌过,也
沉沦过,悲怆过的民众,以及民众在苦乐之间延续不已的
生活。
现在,我把这本漫游的记录,以及更多的漫游中的回
忆奉献在你面前。
内容推荐
《大地的阶梯(精)》是著名作家阿来先生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感、所闻之作。阿来以纯美的语言、超拔的意象表现了追风流云而又辽阔寂静的高原生活,文字与景色一样气象万千。在他的笔下,嘉绒不再只是一个神秘、遥远、浪漫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存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地的阶梯(精)/阿来散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阿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9502749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4
CIP核字 2018232869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09
144
2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