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共同体的生命之流--岷江上游羌村社区的灾难人类学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王海燕著的《共同体的生命之流--岷江上游羌村社区的灾难人类学研究》以灾难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将岷江上游七盘沟羌村社区作为田野调查个案,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式,纵向通过往昔、现状、未来的历史特殊论建立起横向的个人、乡村、区域三层结构,观察七盘沟在自然灾害催化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论述了村落、民族共同体在历史演化中的未来之路。 作者简介 王海燕,羌族,1985年生,四川省汶川县人,201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获民族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文化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人类学、社会记忆与空间研究、文化接触与族群认同等。 目录 导论 三维一刻:共同体的生命之流 第一节 问题意识和研究缘起 一、共同体与社会 二、“多元一体”之于“和而不同”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理论视角 一、“三维一刻”的历史表述 二、文化生态学的认知范式 三、灾难人类学视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框架 第一章 历史区域:岷山汶水七盘沟 第一节 汶川来历 第二节 茶马古道 第三节 七盘稽古 一、历史沿革 二、自然地理 第二章 社区格局:地方图景中的聚落形成 第一节 七盘古羌与戈人石棺 第二节 寨盘地名与村寨聚落 一、寨盘业主 二、传统生计 三、人口聚落 第三章 神性空间:祖先故事与神灵庙字 第一节 英雄祖先与兄弟故事 一、地主“赵半山” 二、汉人“染石匠”和羌女“王春玉” 第二节 羌族神灵与汉族庙宇 一、汉式庙宇 二、羌族神灵 第四章 断裂与接续:灾难事件与文化生成 第一节 洪水灾难与生死逃亡 一、历史记忆理论梳理 二、七盘沟“7·11”特大山洪泥石流经过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与文化生成 一、叠溪地震洪水 二、求雨习俗 三、灾难认知与应对的文化再生 第五章 现代时尚:科学主义到万物有灵 第一节 物欲刚强 一、沟里的国民教育 二、沟里的工业文明 三、科学视角的灾难解释 第二节 神灵亲善 一、宗教信仰在科学时代存在的原因 二、羌族文化习得机制 三、宗教信仰与道德回归线 第六章 和而不同:在开放中守护传统 第一节 物去人存 一、在生态家园里无家可归 二、没辙的“选择” 三、灾后重建反思 第二节 “文化飞地” 一、生活方式的适应 二、生计方式的改变 三、习俗年节的延续 四、人生仪式的进行 五、血缘亲戚的凝聚 结论 求同存异美美与共 一、生命哲学:道德与宗教 二、城镇化:社区与社会 三、共同体: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共同体的生命之流--岷江上游羌村社区的灾难人类学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海燕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5153886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32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0 |
| 出版时间 | 2018-09-01 |
| 首版时间 | 2018-09-01 |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32 |
| CIP核字 | 2018120768 |
| 中图分类号 | K287.4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10 |
| 宽 | 149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