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先行,采集遂后。2012年7月,整个采集工作正式启动。陈先生有留存资料的良好习惯,对自己历来参与的一些重要活动多有记录,根据这一特点,采集小组首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他的密切配合下于8月底撰写完成年表初稿,为其后的采集工作提供“总索引”。由于浙江大学档案馆2000-2005年已经首批次将陈先生大部分珍贵的学术资料等收录进“名人档案”项目,资料与实物采集环节的工作可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有了很好的基础,可以考虑馆藏共享,忧的是再次可采实物或许会相对缺乏。根据这一情况,采集小组一方面只能将实物资料采集的重点放在“未完待续”的补充挖掘上,一方面决定加大直接、间接访谈力度,以形成较为可观的口述资料。
走南闯北,上下求索。从2012年暑期开始至来年暑期,持续一年时间中,采集小组先后走访了浙大档案馆、浙大新闻办、陈先生家以及办公室、研究所实验室,宁波帮博物馆和天一阁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和东华大学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以及中央档案馆(两次)等处,广开门路,钩沉史料,获得了陈先生大夏大学学籍卡和成绩单、仓基陈氏家谱、农药残留研究背景等材料。补充挖掘所获新材料,以若干学术笔记、音像制品等为主。就能够向全国馆藏基地共享的内容而言,陈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性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
内外结合,持续访谈。口述史方面,采集小组通过全面检索陈先生的传记性资料和发表的论著,梳理出其学术成长的主线与脉络,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直接访谈提纲,列出40多个大问题和100多个求证细节,围绕家庭背景与爱好、求学经历与早期工作、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研究、大学管理与出国学习、学术研究与国际讲坛等主题进行了六次集中的对话式的访谈。采访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1月间进行,最终获得访谈影像570分钟。间接访谈也同步推进,并持续到2013年7月中旬结束,涵盖陈先生学术合作者(3人)、同事(4人)、家人(同辈1人、子辈3人)和弟子等:国内1人、国外1人、院士1人),多达14人次,形成间接访谈影像465分钟。采集所获得的陈先生的论文论著、可以共享的一大批档案材料以及累计1000多分钟的两类访谈口述史料等,为研究报告的写作创造了先决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
采集成果
陈子元先生的学术成长资料颇丰,最终数字化提交的数据量是比较大的,这里仅就几个类型的资料略加说明和介绍。
1.珍贵的学术笔记。陈先生的核农学科研工作,基于核技术领域并嫁接贯通于农药残毒、生态环境、作物遗传等多个领域,因而形成并保留了一大批涉及这些研究领域、极具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学习笔记或研究笔记,大部分实物已经收录到浙大档案馆“名人档案”项目中,本次又新采集到了若干本整本笔记手稿,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修改稿手迹。作为中国工厂化无土栽培最早的科技人员,陈先生所收藏并已数字化提交的中国最早无土栽培材料之一《无土种植法浅说》,也是相当珍贵。
2.比较齐备的论文专著。采集小组数字化提交的陈先生的论文和论著有《简明核农学应用手册》、《核农学手册》、《核农学》以及《陈子元核农学论文选集》(含论文一百一十多篇);理学学士论文等。提供实物原件的有若干最早期的论文油印稿(含修改手迹)、若干早期代表性论文方格纸眷抄投刊留底稿等。
3.类别全而多的老照片。陈先生的学术、教育以及国内外交流活动比较多,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大量照片,而且许多都是老照片。其中,承载学术元素的比较多,比如开展农药残留研究以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协作研究时的科研活动照片,与谷超豪、张光斗、谈家桢院士的合影等;反映时代背景的也不少,比如国庆观礼时与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的合影等。P3-4
您在科学与教育方面均作出了孛越贡献,道德学风也令人敬仰……尤其令人鼓舞的是,您的专长为核农学,这在所有学部委员的专业中是唯一的由我国兴起的学科,它将载入中国的科学发展史。
——徐冠仁(1992)
非常幸运,通过参加从2012年7月起开始的陈子元先生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并最终承担研究报告初稿撰写任务,我作为一名晚辈能有机会不断向陈先生和采集小组各位老师学习,在浙江大学原校报编辑李曙白老师的直接指导下,完成这本科学家传记的写作。
整个采集工作受到了浙江大学、农学院、陈先生本人及其家人以及多位农学院老教师的高度重视。大家热切的期待和大力支持,教育部科技委持续的督促,中国科协项目办严格的要求,给采集工作小组的同志们增添了动力和干劲,无形中更是带来不小的压力。缺乏采集工作经验的“本领恐慌”,是小组一班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好在有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宁波帮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东华大学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等单位的密切配合,有陈传群、谢学民、孙锦荷、邹先定、温贤芳、龚荐、陈祖义等校内外专家、教授,以及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院士、国家“海外干人”甘剑英教授等人的受访帮助,并借助浙大档案馆早年已经启动的“名人档案”工作的良好基础,资料采集和传记写作总算压住阵脚“跑”了起来。
对于上述报出名字的个人、单位以及受篇幅限制无法报出名字的个人和单位,在此,我本人并冒昧地代表采集小组首先表示衷心的感谢!
采集工作由浙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新闻办公室主任单泠、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建明二位组长组织协调,浙大档案馆负责人朱之平、胡志富等同志给予指导,具体的实物资料采集和整理工作,由档案馆张燕、胡岚两位同志先后承担,李曙白老师、农学院孙志明老师和本人予以协助,其中孙志明老师重点协作完成了后程的一部分关键工作。年表的撰写由农学院退休教师徐步进教授负责,在陈先生援手配合下,六易其稿,臻于完善;陈先生近照的拍摄,由宣传部(新闻办)卢绍庆老师承担,年轻人张鸯同志也一度参与。直接、间接访谈量大面广,提纲凝炼以及提问交流均由李曙白老师承担,本人负责落实录音录像和文稿整理,徐步进老师协调安排了全部直接访谈和大部分间接访谈,孙志明老师组织落实了部分间接访谈和其他有关工作。传记的写作,研究思路与框架亦由李曙白老师拟订和完善,并负责文稿修改、润色工作。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本人撰写了全书初稿,并协同李老师以及陈先生进行了历次修稿和对年表的统稿。项目前期承接以及后期实施过程中,邹先定教授参与和指导了一些重要环节工作,并从总体上发挥了“顾问”的作用。同时,陈先生的长子陈中甲、三子陈中玉、大儿媳赵薇薇等,也积极参与了间接访谈、老照片整理等工作;陈先生的妹妹陈珊妹教授,亦积极接受访谈,并提供了一些宝贵材料。
总之,没有整个采集工作的有序推进,就不会有这本传记写作的开始,以及结束。对此,我谨以个人的名义对此番直接提及名字的诸位领导、老师,包括陈先生及其家人亲属,表示诚挚的谢意!
因为工作需要,我中途上马兼及写作,并以此为组内主要任务。但囿于水平,扛负文稿,实属力所不逮,勉为其难。当初竟不揣谫陋,未作推辞,如今后怕犹存。因为,纪实类的新闻采写虽系我的本职专长,但是这样一部长篇传记,却是我文字工作的头一回,传主所涉学科、学术亦是于我形同天书,面对“个中艰难”心里不怕是假的。日常工作非常庀,不可能“专职”赴写,写作时间、精力又如何保障?真可谓,害怕里躲着害怕。
苟子日:积微,月不胜日。怎能让害怕叠罗汉?必须夜以继日,日以胜月。于是,唯业余时间是占中,怕感渐去,新手上路。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自然明白磨斧不误砍柴工的道理,也必须把握纪实性写作七分采三分写的铁律。除了把各类资料文献和访谈成果“熟读百遍”,动笔前还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认真啃读陈先生论文选集,了解核农学知识点,自我普及核技术与核农学研究的“基本面”;其次,用心拜读已出版的“采集工程丛书”中的作品,填充科学史常识,锁定参照物,经常开开眼,不断对对表,帮助提高传记写作的“基准线”。
更为关键的是,李曙白老师搭建的写作提纲,在我看来结构完整,眉清目楚,文意畅通,内在逻辑与写作诉求令我非常理解和赞同,不但免走了冤枉路,而且常受启发,易于扩初。李老师到位的拿捏与指导,可以说是“兵马”未动先成一半;他及时、细致、高效、妥善的改稿,又进一步提升了整个写作档次。谢鲁渤先生所著的《陈子元传》,对于本传的行文亦是再添薪火,多有助益。农学院宋文坚博士就陈先生部分论著所作的梳理,也带来撰稿方面的一定便利。
同样重要的,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特别是结题验收时,专家组的吕瑞花副教授、张利洁副研究员、樊洪业研究员等诸位老师,分别就实物资料采集整理、年表撰写、传记写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恰如其分、富有创见的点评,提升了各块工作的成色,让采集小组获益匪浅。尤其是采集工程项目办负责人张藜研究员,不但进行了总体把关,还就存在的特殊困难和不足“指点”了宽容、可行的解决方案,既是锦上添花,更似雪中送炭,保证了本项目的最终完成。
对于诸位评议专家,对于那些不曾谋面亦不能一一列举的“采集工程丛书”首批传记的写作方家们,对于暗中给力的谢鲁渤先生、宋文坚博士,以及全程面对面指导我的李曙白老师,拳拳奉上我深藏心底的无尽感激!同时,也非常感谢我的家人,包括我的父母,在这段持续已久的时间里,对我的理解和支持。
就案头写作而言,正式起笔于2013年8月间,也就是在进行了前期充分准备(近三个月的腹稿)后,利用结题前的三个月集中力量完成了20多万字的初稿和二稿。之后,根据终评专家进一步突出学术成长主线的意见,又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与李老师反复修改打磨,去冗刈芜,补正阙如,疏通文气,润色全篇,调整变动波及原稿三分之一强,精减文字几近3万字。这一方面充分显示了我们对于专家意见的认同和遵循,另一方面也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从总体上驾驭文稿的能力。边改边学,不及项背,但收获颇丰。
文已至此,唯恐小得大失,究竟如何,仰仗读者雅鉴并指正。难免的错误与不当之处,以及因之而可能生发的误导之虞,在此向读者诸君及传主提前致歉。
水源于泉。最后要再次特别感谢陈子元先生。这不仅仅因为他对采集、写作工作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更因为他一贯秉持的谦逊儒雅的大家风范、对核农事业和教育工作无私奉献的操守品行以及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的坚毅精神感染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为人、处事、做学问的信心,相信这会让我受用终生。
今年,适逢陈子元先生九秩华诞,以及从事科学教育工作70周年。在此,谨向陈先生和他所开拓造就、抱守钟爱的中国核农学事业致敬。谨祝陈先生九秩耕不辍,康健寿无疆!祝中国核农学事业喜奔一甲子,辉煌耀神州!
来日方长,是为后记。
韩天高
2014年3月22日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士、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李曙白、韩天高、徐步进编写的《让核技术接地气(陈子元传)》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陈子元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中学生及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李曙白、韩天高、徐步进编写的《让核技术接地气(陈子元传)》是其中一册,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陈子元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