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基于认知语义视角的汉韩隐喻对比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术论丛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朱丽彬著的《基于认知语义视角的汉韩隐喻对比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汉韩移动动词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的视角对比韩语“□□”与汉语“去、走”的语义扩展并分析总结其不同之处,揭示汉韩移动动词语义扩展过程中的隐喻思维。第二部分是以语篇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汉韩语篇里由基本“概念隐喻”组成的“事件结构隐喻”,从社会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关系入手,寻找汉韩语言隐喻表达出现异同的深层原因。本书的研究对象均为汉韩语言学习者、研究者熟悉的常用词语及表达,便于读者学语言的同时学文化,可谓一举两得。本书适用于学习韩语和汉语的学生,从事韩语教学的教师及语言研究者、翻译工作者和其他爱好韩语学习的人士,能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 作者简介 朱丽彬,天津外国语大学韩语系教师、硕士生导师,韩语语言学文学博士。2013年在韩国庆熙大学访学,2014年入选天津市“131”第三层次人才,2015年入选天津外国语大学“未来之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韩语教育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及教材4部,主编的教材获2016及2017年度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科研成果教材类二、三等奖。 目录 第一部分 韩语‘□□’与汉语‘去’、‘走’的语义对比研究 1.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必要性 1.2 前人研究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2.理论背景 2.1 语义的用法论 2.2 语义扩展 2.3 隐喻与转喻 2.4 对比分析 3.‘□□’与‘去’的对比分析 3.1 词典释义对比分析 3.1.1 ‘□□’的词典释义 3.1.2 ‘去’的词典释义 3.1.3 ‘□□’与‘去’的词典释义对比 3.2 语义扩展现象对比分析 3.2.1 基本语义对比 3.2.2 语义扩展对比 4.‘□□’与‘走’的对比分析 4.1 词典释义对比分析 4.1.1 ‘走’的词典释义 4.1.2 ‘□□’与‘走’的词典释义对比 4.2 语义扩展现象对比分析 4.2.1 基本语义对比 4.2.2 语义扩展对比 5.结论 第二部分 中韩事件结构隐喻对比研究 6.绪论 6.1 研究目的 6.2 前人研究 6.3 研究对象与方法 7.概念隐喻理论 7.1 关系隐喻 7.2 本体隐喻 7.3 方位隐喻 7.4 意象图式 8.中韩关系隐喻表达对比分析 8.1 ‘移动—变化’隐喻 8.2 ‘力量—动因’隐喻 8.3 ‘运动—行动’隐喻 8.4 ‘目的地—目标’隐喻 8.5 ‘路径—方式’隐喻 9.中韩本体隐喻表达对比分析 9.1 ‘物体—属性’隐喻 9.2 ‘物体移动—变化’隐喻 9.3 ‘目标物—目标’隐喻 9.4 ‘障碍—困难’隐喻 10.中韩方位隐喻表达对比分析 10.1 ‘低位’隐喻 10.2 ‘高处’隐喻 10.3 ‘深谷’隐喻 10.4 ‘泥泞地’隐喻 10.5 ‘闭塞处’隐喻 11.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基于认知语义视角的汉韩隐喻对比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术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丽彬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2506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75 |
出版时间 | 2018-08-01 |
首版时间 | 2018-08-01 |
印刷时间 | 2018-08-01 |
正文语种 | 其他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08 |
CIP核字 | 2018187727 |
中图分类号 | H1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东 |
长 | 238 |
宽 | 17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