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精)/光启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精)/光启文库》是作者汪民安最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书中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全书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尽管涉及的话题广泛,但是贯串其中的线索是当代性,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作者简介
汪民安,1969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出版著作九部,最新著作《论家用电器》。编有《福柯读本》等多种,主编丛刊《生产》、丛书《人文科学译丛》等。
目录
一 同代人
本雅明:我们的同代人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
何谓赤裸生命
在语言和身体之间——纪念罗兰·巴特百年诞辰
法国理论在中国
中国学派?这绝对是一个幻觉
二 绘画
何谓展览:艺术、物质性和体制
平淡的颂歌
绘画的童年与激进
绘画、盲视和秘密
作为考古和景观的废墟
画布的监禁和反监禁
迷人的异托邦
物化身体
亵渎与绘画
线与事件
私人艺术史
绘画的低语
情动的感应
绘画的嫁接和摹写
李津的欢笑和悲凉
三 福柯
福柯对我们有何用
我只要记录毫无修饰的哲学谈话
纪录片《米歇尔·福柯》,法国理论和当代艺术
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读懂福柯
福柯在中国,无处不在又毫无影响
四 艺术何为
艺术批评何为
当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我重复
知识型与艺术史
争夺真理的屏幕
纪念碑的摄影和摄影的纪念碑
温柔的折磨
拍摄是一种攫取
腾空和下坠
作为事件的舞蹈
五 友谊与潜能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个人经验有普遍性吗?
13幅名画中的手
关于手的札记
关于脚的札记
写作生活的勇气
有欲望就写,没有欲望就不写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的内外
城市如何进入文学之中
丛书翻译和知识共同体
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后记
序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明徐
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
籍入中国之始,前清学术,颇蒙其影响”。梁任公
把以徐光启(1562-1633)为代表追求“西学”的学
术思潮,看作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自徐光启以降
数代学人,立足中华文化,承续学术传统,致力中
西交流,展开文明互鉴,在江南地区开创出海纳百
川的新局面,也遥遥开启了上海作为近现代东西交
流、学术出版的中心地位。有鉴于此,我们秉承徐
光启的精神遗产,发扬其经世致用、开放交流的学
术理念,创设“光启文库”。
文库分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
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等系列;努力构筑优秀
学术人才集聚的高地、思想自由交流碰撞的平台,
展示当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大力引介国外学术精品
。如此,我们既可在自身文化中汲取养分,又能以
高水准的海外成果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文库推重“经世致用”,即注重文化的学术性
和实用性,既促进学术价值的彰显,又推动现实关
怀的呈现。文库以学术为第一要义,所选著作务求
思想深刻、视角新颖、学养深厚;同时也注重实用
,收录学术性与普及性皆佳、研究性与教学性兼顾
、传承性与创新性俱备的优秀著作。以此,关注并
回应重要时代议题与思想命题,推动中华文化的创
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国外学术的交流对话
中,努力打造和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思
想文化及话语体系,为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贡献
绵薄之力。
文库推动“东西交流”,即注重文化的引入与
输出,促进双向的碰撞与沟通,既借鉴西方文化,
也传播中国声音,并希冀在交流中催生更绚烂的精
神成果。文库着力收录西方古今智慧经典和学术前
沿成果,推动其在国内的译介与出版;同时也致力
收录汉语世界优秀专著,促进其影响力的提升,发
挥更大的文化效用;此外,还将整理汇编海内外学
者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的随笔、讲演、访谈等,建
构思想操练和精神对话的空间。
我们深知,无论是推动文化的经世致用,还是
促进思想的东西交流,本文库所能贡献的仅为涓埃
之力。但若能成为一脉细流,汇入中华文化发展与
复兴的时代潮流,便正是秉承光启精神,不负历史
使命之职。
文库创建伊始,事务千头万绪,未来也任重道
远。本文库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
民俗等诸多人文学科,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通
力合作。本文库综合著、译、编于一体,也需要多
方助力协调。总之,文库的顺利推进绝非仅靠一己
之力所能达成,实需相关机构、学者的鼎力襄助。
谨此就教于大方之家,并致诚挚谢意。
清代学者阮元曾高度评价徐光启的贡献,“自
利玛窦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为最深。
……近今言甄明西学者,必称光启”。追慕先贤,
知往鉴今,希望通过“光启文库”的工作,搭建东
西文化会通的坚实平台,矗起当代中国学术高原的
瞩目高峰,以学术的方式阐释中国、理解世界,让
阅读与思索弥漫于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2017年3月
导语
当代艺术的评论,对各种当代艺术现象以及重要的当代艺术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既有绘画,装置,也有摄影,影像等等,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是对当代艺术现场的及时反应。《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精)/光启文库》收集了多篇围绕作者汪民安拍摄的纪录片《福柯》的回答记者的提问,和对这部纪录片所做的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还对福柯,以及法国理论在中国的影响也做了梳理。
后记
这本书是我这两三年的一些随笔和访谈的合集
。它们大都是应朋友们的邀请而作。其中的许多文
章只是出现在网上,也有些文章纯属于朋友之间的
对话和交流,它们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也不是为了
工作绩效统计而写(如今大学教师的论文写作越来
越像是一种职业要求了)。它们并不期待更多的读
者。我在写这些短文的时候感到了自由——我不用
强行去适应某种写作体制和发表体制,我可以抛开
各种外在框架去写作和说话。
幸运的是,这些随笔现在结集出版了——我特
别要感谢上海的两位老朋友孙周兴教授和陈恒教授
的举荐。它们终于可以走出各种各样的屏幕和网络
而永恒地保留在有手感的纸面物质上。尽管数字化
是大势所趋,但对于我这样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
书页纸张还是更稳靠的凭证。文字一旦被印刷在纸
张上,仿佛它就能从无数的书写中脱颖而出,并获
得一个庄重的身份。这会让我获得极大的满足。为
此,我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陈小文先生、鲍静静女
士和陈雯女士,他们容忍了我这些粗糙的篇章,并
对之进行了耐心的打磨,使它们以最合适的书籍形
式出现。
汪民安
2018年6月6日
精彩页
本雅明:我们的同代人
本雅明(Benjamin)是20世纪最为独特的文人之一。他的特征如此之突出,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类似的形象。他既无可替代,也难以模仿。他去世已经七十年了,可是人们对他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通常,面对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人们会集中一段时间将他进行消化、吸收。但一旦其思想被耗尽之后,这个思想家也就枯竭了,就被供奉到思想的博物馆中。或许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历史的狡黠诡计才将他从坟墓中请出来,让他面对历史再度发言。今天,在一个一切都通货膨胀的时代,许多思想家从流行到被遗忘只有短短数年的时间,但是,像本雅明这样的思想家如此之久地引起注目确实非常少见。
这既跟他的深邃有关,也跟他的风格有关。本雅明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他为了申请教授资格而被迫以“著作”的形式写了一部书,很不幸这部著作让所有的评委无法理解而导致了申请的失败),他的许多思考都藏在他的那些短小论文之中。这些论文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主题。人们不仅对本雅明的书,而且也对他的各种长短不一的“文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或者说,他的单篇文章激发的反响有时甚至超过一本重要著作所引发的效应。他的文章甚少重复,他常常是用一篇文章来讨论和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他关于历史、语言、暴力、律法、翻译、救赎神学、作者、技术、故事和小说、记忆、商品、摄影和电影、新闻和戏剧、都市、金钱与资本主义等诸多问题的讨论,都以论文的形式展开,这些论文在今天都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并主宰着人们在相关议题上的讨论。
他的这些论文之所以不断地引起关注和解读,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迫切性。它们至今还缠绕着我们。本雅明在这些问题刚成为时代种子的时候就敏感地触及了它们。现在,几十年后,这些问题已经长成显赫的大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比本雅明思考得更深入,相反,人们要不断回到这个最初的现代生活的阐释者那里去寻找解释这些问题的灵感。他对现代生活的变化,对现代的各种“新”的特征有无与伦比的洞见,更重要的是,他将时代的忧郁气质展现在自身身上。因为,他总是将现代同过去进行对照,相对于“新”所代表的进步和未来而言,他更愿意跳跃到过去。过去与现在在他这里并置地挤压在一起,时间和历史因此形成了一个星座般的立体空间。他是诊断和记录现在的历史学家。他如此的敏感,以至于他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远远地走在同代人的前面。他成为他那个时代的陌生人,但是,却成为了今天的我们的同代人,他似乎作为我们的一个同时代人在讲话,他的讲话不仅是预见性和开拓性的,而且,他独树一帜的思考甚至支配和启发了几十年后人们的思考方式。
由于有犹太教的背景,加上自己所特有的禀赋,他的写作和思考甚至显得有些神秘。而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本雅明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种不同于所有传统的思想写作方式。他像诗篇一样的思想写作,在严谨而刻板的德国传统中尤其显得另类。他不可思议地将优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珍珠般的句子不时地散落在他的作品中,它们如此地被精雕细刻并表现出一种谦逊的美妙。他故意地不推论,不受逻辑的摆布。他没有明确、直接而清晰地说出一切,或者说,他的想法总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表达,他有许多形象的勾勒和情绪的抒发,他的行文中常常出现各种岔道,他享受在行文中不停地逗留。因此,他的写作总是呈现碎片般的发散状态。句子的递进就像他笔下的那个著名的浪荡子的脚步一样,走走停停,四处徘徊。它们往各处延伸,就是不通向那个笔直的进步终点。他也喜欢借用别人的说法,将各种不同时空中的其他作者的引文并置在一起。他的最著名的文章(《历史哲学论纲》《单向街》)也将看上去似乎毫无关联的段落拼贴起来——他是将蒙太奇引入哲学写作的第一个作家。就此,这些文本充满着显而易见的空间感,它们仿佛是由一堆意象来并置,而不是以一种成串的念珠来贯穿。所有这一切,这些并置、拼贴、逗留、徘徊,都使得那些习惯寻找逻辑,喜欢在最后的句子中读到终极结论的读者,感到困惑不已。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碎片式的,以空间形式而不是时间线索呈现的写作意图何在?人们是不是在这些碎片中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结论?这些碎片之间到底有何关联?事实上,本雅明的写作方式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神学背景,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一个碎片化的过程,原初的那个完满的总体性在不断地被打碎,现代性正是各种碎片化的大爆发。现代的碎片,就以诸多的现代形象(以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代表)来展现。对于本雅明来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阻止现代的进步观念,将各种各样的碎片缝合起来,使之重新回复到先前的总体性中。碎片,就是分离之物,而本雅明的写作,就是将这些分离之物重新聚集,就是将它们重新缝合,就像将一个破碎的瓶子重新缝合起来一样,就像是将各种各样的语言相互翻译进而将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精)/光启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民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62104
开本 32开
页数 37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78
CIP核字 201812223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48
2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5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