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边写边掐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作者在真名网所发主帖和网友跟帖的短文结集。将小文连同跟帖一并结集,是本书的最大特色。由于主帖曾散见海内外报刊,而网友跟帖也多真见卓识,全书也就多了几分纸媒与网络“杂交”而生出的理趣、文趣和情趣。

内容推荐

老残油记一个徜徉于报刊和网络的文字幽灵。谈文说艺,议事论人,评球品菜、掐架灌水,取材不拘雅俗,语言荤素杂陈,招术倏忽多变。作者每于常人习焉不察的日常风景别有会心,令人掩卷面帖回味无穷。

本书是作者在真名网所发主帖和网友跟帖的选辑。由于主帖曾散见海内外报刊,而网友跟帖也多真见卓识,全书也就多了几分纸媒与网络“杂交”而生出的理趣、文趣和情趣。

目录

齐网友论/1

网络常用语释义/4

另类读书人/1

存一份正义作种/6

《书屋》主编小传/9

科斯定理与狗头费川

也谈舒芜的“背叛” /15

另一种沧桑感/20

认真的趣味/23

惊心的敲棋声/28

灵魂的事,静心地听/30

理性,建设性,再加点娱乐性(真名时评)/34

人可以貌相/40

花园种菜/44

择书的标准/47

读人如读书/52

孤独种种/55

词语的尴尬/58

高估了的价值/61

那泡尿到哪里去了/64

名人词典与“杀猪匠” /69

关于会场的哈欠/71

光中的冷清与秋雨的热闹/74

饭局/80

曲里拐弯的学问/83

也算现身说法/86

宁信其真/89

知识的人情味/93

媚上的悲喜剧/97

反常识的高考/100

投切丽一票/106

敬惜字纸/109

小日子的大道理/112

中年的菜单/115

天网恢恢/118

化蝶记/121

换个频道/124

老年的境界/127

足球是怎样流氓的/131

烹小鲜若治大国/134

菜场/137

假日行孝/140

幼幼忆幼/144

嘉德秋季拍卖会见闻/148

乐水漂流险过剃头/152

新化口味/155

花瑶古寨赏歌/158

花岩溪赏鹭/162

美人迟暮/166

雅乐的俗性/169

理智的代价/171

马基雅维里与股市/174

射!射!射!在六月的草地/177

幸福,从如厕开始/180

醋话女人/183

沈冰傻媚攻略/187

法庭掐架记/190

老残油记印象(代跋)/226

试读章节

另类读书人

隔三岔五地跑书店,但却不喜欢跑大书店。大书店气派倒是气派,但在我看来,总是大而不当,常常天南地北转上~遍,仍感举目无亲,空手而返。我常去的是一家小书店,几十平方米的面积,以卖社科类图书为主。据说,店主是北大毕业的硕士,通几国外语,此说不知是真是假,但从书店卖的书来看,肯定是个够段位的角色。这里的书~是精,二是快。常常是从读书类报章上获悉有什么合意的新书,我便到此按图索骥,省却许多在大书店披沙沥金的功夫。这家书店还有一大好处便是静,虽然位处繁华地,但能闹中守静。店中不卖音像制品,自然没有大书店音像柜试碟或试英语音带的聒噪。店中大多数时间只有十来个顾客,而且来此的人好像都有约定似的,只是埋头轻轻翻书,即便是不期然遇见熟人,彼此点头示意,或会心一笑,便算是打过招呼了,然后各翻各的书。就连守店的两位姑娘,也恪守“笑不露齿,语莫高声”的古训l,唱价几近耳语。因为喜欢这种“心远地自偏”的氛围,有时按图索骥不得,仍然禁不住这里翻翻,那里看看,盘桓良久。

上个星期天,却在这里遇见了一位声若洪钟的访书人。其时我正在翻看一套传播学译著,猛听得一声断喝:“这里的书打不打折啊?”一抬头,是一位五短身材的汉子,约摸三十七八岁。守店的姑娘忙轻声答道:“不打折的。”我知道姑娘在欺生,如今新华书店的书都是打折的,这里的书当然也是可以打折的。那汉子似乎有几分气馁,但声腔并不示弱:“如今什么东西不打折啊?连彩电都卖出地板价,你们凭什么不打折?”姑娘大约认定了汉子不是读书人的缘故,只是一笑,做出一副“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无奈状。我也觉得姑娘没看走眼,从汉子的粗声大气便猜得出,他绝不是坐办公室的角色,只有长期在喧闹的车间或野外工作的人才有这种大声说话的习惯,何况汉子说话间还溜出了一句现今读书人不齿的粗话。说起来,我自己也是经过好几年修炼,才磨去一些当年在施工单位做工时养成的起高腔和说粗话的习惯,虽然被逼急了时也会露出几寸狐狸尾巴。

那汉子已经旁若无人地大发感慨了:“如今那号×有钱的人不读书,我们这号×读书的又买不起书,要不得咧!”这回他话里夹带的已经是鲁迅先生所谓国骂里省去的那个“名词”。在这书香盈室的静静的书店里,这类字眼自是空谷足音,如雷贯耳。但我已经注意到,这汉子是站在那个立着几大排商务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哲学类书柜前说这番话的。我隐隐感到,这汉子不是为应付现今那些名目繁多的考试来找辅导书的过路客,而是有资格自称读书人的访书者。守店的姑娘似乎也看出了点名堂,不再一口咬定不打折了。

过不多久,空谷足音再起。原来好不容易谈好了折扣,汉子却被告知,他看中的那本书只能上下卷成套卖。“老子家里有上卷呐,老子只差下卷呐,成套买不是浪费啊?”汉子有些忿然,声音更大了,言辞中那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也明显增加。定睛一看,他手中拿的真是一本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下卷。汉子又回头抽出上卷,把那两本书拿在手里,还要跟姑娘砍价,只是语气已和缓了许多:“现在这号x哲学书没人看呢,只有我们这种×人才看呢,又不是炒股的书,难得卖出去呢!”我知道这是一位真的爱书人,看着他那种近乎哀求的眼神,我有几分感动了,便走过去轻声地告诉他,这种分别标价的套书在新华书店是可以拆开卖的,而且这套书图书城就有卖的。因为怕那姑娘听见,我的声音很小,那汉子根本没注意,还在跟姑娘套磁:“你×不记得了吧?上次我还在这里买了一本×《人性论》啊!”我知道他说的是休谟的那本名著,很厚一本,绝对的“砖头级”读物。汉子的套磁自然是徒劳,最后还是花了三十多元钱买走了那套他其实只缺其中一本的书,只是交款时又扣下了三毛多钱的零头。交完钱,汉子口气又硬了起来,大声提醒姑娘,现在只有他们“这种×人才看哲学书”。姑娘则说,没见过他这样的人,“买书像买小菜”。

我心想,姑娘说的不错,现在的确难得见到这样的读书人了,不过退回三十年,这样的人可是到处都是。那时候,在工厂的集体宿舍,在农村知青点,在三线铁路工地,有许多这样的年轻人。这些人衣冠不整,满口粗话,在辛勤劳作甚至偷鸡摸狗、打群架之余,还不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写诗,或读书,读的是《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安娜·卡列尼娜》、《普希金诗选》一类的精品。我至今还记得当年在洞庭湖的一处芦苇场砍芦苇,收工后面对一望无际的荒洲,在落日的余晖下读友人刚捎来的《反杜林论》的情景。徐晓鹤的中篇小说《达哥》写道,修三线铁路的年轻人情急之下,摸起锄头、扁担和硬挺的精装本《资本论》作“武器的批判”,与来犯的民工作大械斗,这样的情节绝不是毫无根据的面壁虚构。这些人中有很大一批成了日后高考开禁、知识增值的受益者,在官场文坛学府院所各就各位(当然也不会起高腔骂娘了)。但在当时,他们并没想到会有这一天。那时的读书,纯粹是一种爱智行为,是出于一种只重过程、不计结果的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就像眼前的这位汉子,并没有抱什么自学成才的大志,只是喜欢看“这号×哲学书”而已。从这位汉子的言谈举止来看,罗素、休谟们不但不会为他带来多少实际的收益,反而会让他倒贴许多小菜钱。事实上,他再不会有当年我们的那种运气了。在他前面,早已有无数科班出身的读书人;在他身后,更有无数焚膏继晷地向高校发起一轮又一轮冲击的少男少女。总之,这个一切被“格式化”了的世界,已不可能给他这样的另类读书人提供以求知为主业的空间了。这或许是社会的进步,但对于他个人,却难免几分遗憾。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所谓“科班出身”的读书人,如今为职务、职称计,也不得不去读一些胡编乱造的读本,写一些空洞无物的论文,说一些文质彬彬或冠冕堂皇的废话,反不如这位汉子来得潇洒,自然也得不到他那份爱智的乐趣。这也是我对这位“买书像买小菜”的汉子生出几分亲切感的原因。如果倒回去二三十年,我肯定会走过去和他聊开的,听他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听他说说休谟,夹带着那个“名词”和他谈谈托尔斯泰和罗素。但我终于没开口,担心太唐突,只是在他出门时,冲着他的背影在心里说了一句:“伙计×,慢走,好好过日子啊!”

P1-4

序言

话说2004年深秋,老友周实电告,他与周泽雄等应友人之邀,在真名网“读书心得”论坛客串版主,嘱我闲时去“衬衬棚”,凑凑人气。周实办报编书刊是一流高手,做网络版主却是第一回。老友相托,不敢不从。于是便将自己前几年在一些报刊上发过的短文陆陆续续往真名网上贴。泡论坛,少不得与众网友跟帖回帖,掐架拍砖。如是你来我往,与真名网几位版主及众网友也结下不薄的网络情缘。一年后周实卸去版主之职,我的库存短文也几近见底。但闲时我仍去真名网歇个脚,打个尖,向新老版主及众网友唱个喏儿请个安。偶有心得,也贴上一帖,掐上一把。

如此边贴边写边掐,转眼便是2006年末。一日,湖北人民出版社朋友来电,建议我将网上的短文结集。自忖小文多是平日办报补白的急就章,上不得台面,不足以成书,遂婉谢美意。但出版社坚持以为,将小文连同跟帖一并结集,会是一本有特色的书。于是,上网搜索旧帖,果然发现网友们的许多跟帖远比主帖精彩,掐架拍砖的过程,大有理趣、情趣、文趣在,纵是电光石火,自有洞幽发微的效用和乐趣。惜乎囿于篇幅,收入小书的跟帖十仅二三。

上网发帖掐架,原为怡情消闲,不意竞弄出一本小书来,而且还结交了许多学养修养兼备的益友良师。

网络,真是个好东东。

丁亥年新春于长沙菊隐园

后记

老残油记印象(代跋)

提笔想写老残时,只想得起老残的全称“老残油记”,却怎么也想不出它所对应的书名。

话说二周来真名网“读书心得”论坛当版主后的某天,论坛突然来了位自称“老残油记”的网友在读书论坛贴了则疑似原创广告,首发于“读书生活论坛”:

摩罗周实周泽雄等人在真名网客串斑竹,尚处于拉客阶段,一批纸媒写家,落网时间不长,热情很高,但还有点菜对版务管理。欢迎“独身”朋友前去捧个人场并调教些淫巧奇技。坐台的人老是老点比这厢,对各位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呀。泄了先。

这广告词夸张程度赶超清嘴广告,搞得“读书心得”论坛像个丽春论坛。是可忍孰不可忍!碍于性别,我换了李二苗账号回复,盛赞老残油记“果然是身残志坚,贼心不死”。他没回复。

没几天,他在“真名笔会”贴出《存一份正义作种》,义正辞严得让人刮目相看。对他洗心革面的进步,我热烈地报以加精鼓励。他居然不领情,淡淡回应“谢楼上几位的鼓励,这个帖儿算是对一位朋友拉客的回应了。”我不甘示弱地跟上:“我的不能算是鼓励之列,应该算是给被拉来的新客的优惠,因为指望着做你的回头生意。”他仍是不理我的碴。从此我对他兴趣缺缺,觉得不好玩,逗半天没反应。

我太小看他了,不久他就和心中有刀联手掀起一个讨论高潮:《法庭掐架记:第一次过堂》,引无数英雄凑热闹。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努力融入相关法律知识,辩论也充满理性的机智。我一时手痒又把帖子加了精华。这次他回应我了,不过不是感谢而是惨叫。他电脑和论坛短信有仇,收到就死机。我发出的“加精通知”不仅让他的电脑多死一次,还葬送他正在写的,据说是有史以来他写得最长的一个回复。为了安抚他的满腔悲愤,我承诺到长沙请他吃好东东。

后来周实告诉我,老残油记是学中文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李白。他还是七月派诗人朱健先生的儿子。那么善良纯朴的诗人居然有这样的儿子,呵呵家门不幸啊,我偷笑不已。

老残来真名贴文章是为周实捧场。他不介意他的文章有多少人看。没有人看他也会贴。他在论坛虽来去匆匆,可需要关注的、能够帮忙的事他都没错过。我刚从“读书论坛”转到“笔会”当版主,他就贴来援助文章。我从“笔会”移到“文化艺术”论坛的那天,他在“笔会”发帖后回复说,明天起到“文化艺术”论坛支持我。他知道我的用意,然后以一份不经意掩饰他的关注。他轻而易举地发现并揭发,包含在我写周泽雄的文章中,教人盯着周泽雄眼睛看以窥视其内心世界的祸心。

我和妈妈去洞庭湖玩后经过长沙返回上海。知道我害怕与人交往,极少见生人,在长沙周实只安排我们见老残。老残听周实说我是和妈妈出游的,就大加赞扬,坚持他请我们。他充满善良的请客理由使我羞愧,毕竟曾经捉弄他两回。

老残很高,偏瘦,声音温和,举止谦和有礼几乎可用“虚头巴脑”来形容,完全不像网上那个四处拉客“又残又油的银”。他精干又略带颓废和漫不经心,偏瘦的形象让他多了些犀利。惟从他眼里蕴藏的精明和智慧中,我才寻到在法庭贴中领略过的似曾相识的神气。

刚开聊,我就坦白招供捉弄他的前科。他好似完全不记得了,让我很羡慕他的记忆力有过滤不愉快场景的功能。老残自我介绍说是周实的老友,宾主交换了彼此的景仰之情,在友好的气氛中享受满桌的佳肴。我难却老残盛情,品尝了人生中第一个鸭下巴,还聆听了老残如何让余秋雨折戟岳麓英模事迹报告。

很快,我发现老残更关注的是周实。当时周实已离开《书屋》,他宁可提前退休,也不愿意委屈自己。这一选择最直接的后果是面对经济压力。老残责怪周实的选择傻,同时联系了份杂志想让周实去办。杂志能带来相当利润,也少不了必要的商业手段和应酬。周实谢绝了。在我和妈妈离开后不久,有刀兄因公也去了长沙。有刀兄后来告诉我们,他和周实、老残碰面的时候,老残向周实重提办杂志的事。当时周实很生气,老残也是一肚子委屈。

老残是相当傲气的。他再三试图说服周实纯粹出于关心,甚至容忍周实的怒气。如果换别人像周实这样回应,他不会忍气吞声的。他自信,所以坚持用他认为正确的方法试图帮助周实,最后对他对周实都成了种伤害。其实,撇开尘世的喧嚣,他很清楚周实需要的是什么。他只需要给周实一声喝彩,哪怕拍拍周实的肩投以赞许的目光,周实觉得就够了。

老残想改变周实让他在现实中活得轻松些。可老残连自己都无法改变,只是把失意压在心底。他和周实同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不同的是,他不愿意为了精神追求降低生活水平,不甘心活得比别人差。他创办都市报,此前还参与创办过另一份子报《文化生活报》。然而,想在办报上有作为的老残注定会郁郁不得志。

现实和老残理想间的差距,成就了他气质中的那点颓废和商人气。我想他活得矛盾而疲倦,否则他不会如此关注老友,眷恋老八舍,更写不出那样透出正气的文字。他若真成了惟利是图的人,就不可能感受人心,不会注意到我写的眼睛。周实也不会在我和妈妈去长沙时坚持我们要见老残一面。

中国意识形态不变,老残的精神追求不变,他和周实终会是一对殊途同归的难兄难弟。

天高地厚:幽篁这篇透着沉重。

幽篁:天高地厚说得对。那天我们坐在聚会餐厅的落地窗边,虽然窗外阳光明媚,窗内人人笑意盈盈。可我心里觉得悲哀感受到寒意。世界很不公平,正直而努力的人总活得郁郁不得志。他们那一代经历的苦难和时世的变迁超过其他任何一代人,拼命努力到头来扔是被打压和伤害。这是整整一代人心里的隐痛。

老残是个}生格鲜明极具特色的人。可我和他的接触太少,面对面也只是两三个小时。我对他的感受主要靠直觉,而不是具体的事例。因此,我写得没把握,不确定感觉对不对。我对他的一些理解不知道如何掌握表述的度。即使我的认识全部正确,把别人心里的不快翻出总是件残忍的事。老残,得罪了!

周宾:

很多熟人

(包括朋友)

已不存在

不是战争

是日常生活

是锅碗瓢盆的洗刷淘汰

存在的只见稀疏的白发

披在秃顶的头颅之上

无奈地感受岁月的风寒

看了幽篁写的老残,心里涌起的东西很多。流年逝水,人事凋零,先夸张地表述一下感受。

金秋:幽篁在写老残的时候提到了周实,在这里周实虽然是个陪衬,但我觉得写得很鲜活,有喧宾夺主的作用,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对周实了解得多一些的缘故吧。

幽篁:认识老残是因为周实,感受老残最深的事就是他坚持帮周实的事。他们虽然是不同的两个个体,但他们的精神有共通之处。老残对周实的欣赏和认同,也许正包括了他对自己精神世界的维护。周实是引导我认识老残的线索。

李溺鹳:老残是个酱油铺,打翻了回味无穷。

周泽雄:真名掐残记开演了。我知道,老残虽正直善良,但也性喜优游周旋,笔下有七十二变神通,属于战至百合,斗志暴长的那种类型。为了看到老残的精彩回复,真名n钗下手不必留情。我先找锣鼓家什去。

笑笑书:之前偶还以为老残是和偶差不多年龄的人呢,后来读到他在关于《读书编辑手记》后面的跟帖“订阅《读书》20年,2004年不订了……”,才知道印象有误。向老残兄致敬!

平平:金秋姐姐,嗡嗡兄泽雄不说了吗,等看老残智斗真名n钗。泽雄兄激起偶掐老残的欲望,如果老残不来应战,嗡嗡兄,哼哼。

朱弦:想起陈寅恪先生的《答北客》,庶几可代周实先生以赠老残先生:多谢相知筑菟裘,可怜无蟹有监州。柳家既负元和脚,不采苹花即自由。

老残油记:不好意思,晚上才把活忙完,刚把跟帖拜读了一遍,仔细研究了一下老残上市首日的行情走势,开盘价好像是笑书报出的一顿腐败餐。看多的有幽篁版主、泽雄伉俪、平平、天高兄、笑笑书、朱弦等,看空的二家:金秋、酒苗;看平二家:实兄、老酷。老残今后一定多发帖,回报真名众庄家。谢了。

李酒苗:怎把俺归为看空一档呢,俺夸您五味杂陈、年轻,期待您多多发帖回帖,这不是把你当蓝筹股吗?

金秋:俺也没看空。老残行情看涨,俺已决定收购。

云归:老残见我们时宿酒未醒,或许还头痛欲裂,很过意不去,借此,连同那丰盛的午餐一并谢了。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老残策划的“余秋雨折戟岳麓”,第二件就是给周实介绍做杂志。让余秋雨折戟岳麓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我遗憾未能躬逢其盛;而关心周实,周实不领情,老残却不灰心,何况是在周实境遇有变之际。两件事,足以让我认识老残。

叶梦:哈哈!我今天才读到这个帖子!幽篁的感觉不错。老残同志好!谢谢你的鼓励!我好像回到了20年前了,只是把办公室移到了真名网了。

老残油记:能年轻20岁真美好!前几天老残还在怀旧。老残以为,敝报的全盛期在50年代,一个院子里汇聚那么多风华正茂的才俊,堪称中国报界的一大景观。57之后,敝报可记的也许就是80年代的文艺部了。如果大家来一次“某报文艺部”的文字接龙,一定能赢得真名满堂彩的。实兄梦兄刘兄先起个头如何?

周宾:残兄如此有兴趣,当然由你起头了。梦兄再跟上。再接着来。

平平:各位各位,不要跑题不要跑题。揭发老残混淆真名mm视线的不良行为。正如泽雄哥所说老残果然狡猾,借着叶姐姐的话头企图转移视线,老实的周大哥也跟着起哄,这可不行,我们这里的关键词是——掐。

刘蕊:实兄残兄梦姐姐,新年好!幽篁的眼神真厉害,一瞥之间竞胜过二十年的凝视呢!

心中有刀:刘蕊mm:“二十年的凝视”,乖乖!谁做得到?

老残油记:友情提醒刘兄还有梦兄,女性的年龄和报纸的发行量一样,机密着呢,怎么能一上来就20年如何如何呢。幽篁幽篁,你的金丝铁线印象记呢?这么掐下去会掐出火花来了。

幽簧:先讨论清楚老残,再写金丝铁线也不迟嘛。如果老残要我们保持沉默,估计整个新浪都不够支撑了。

叶梦:让我来掐一把!!!不掐白不掐!老残20年前,形象实在不敢恭维:高则高矣,脸上常常有菜色,走路东偏西倒。奇怪的是:当年的帅哥如今一个个不堪凝视的时候,没有想到老残居然倒转时光大翻盘。20年后,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菜色居然退尽,印堂发亮,个子还稍微往上长了一点,身体没有发福,还恰到好处地魁梧了一点。我当即感叹:奇迹哦!我等一天天变老,老残居然一天天往嫩里长,成为一个危险的少奶杀手!奈何?

周宾:我听人说:如今的老残还光着膀子披着夜色在烈士公园围着人工湖跑步呢!叶梦你不知道吧,有空的话,也披星戴月地去看看。

李洒苗:好风景啊,不会是Q版华子良吧?

老残油记:各位各位,掐得够意思了,见好就收吧,老残的印堂再亮,个子再长,膀子再光,也挡不住审美疲劳呀。再说,鲁学保卫战的战火已烧到了“真名笔会”,咱们怎能隔墙犹唱后庭花呢。

平平:五四除了鲁迅和胡适,高手海了去了,谁有空跟那群无聊gg翻来覆去扯那两个男人。再凝视一会儿老残比较有成就感。讨论鲁迅不过拾人唾余。mm们,让我们一掐到底!

书评(媒体评论)

周实

资深作家、高级编辑。曾任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书屋》杂志主编,《齐人物论》主事者之一。网上任职,忠厚谆和有长者风,与网下风格迥异。网下聊天喜粗口,多以国骂代标点,此癖深获老残心。行状详见《(书屋)主编小传》。

周泽雄

作家。《齐人物论》作者之一。性喜悠游,不耐公务繁剧而弃高校教职坐家写作。为人认真,行文苛严近乎自虐,任斑竹亦莫能外,发帖回帖尽为美文。网友谓“此公必有大成”,老残谓“周君已有大成,余勇正未可期也”。

幽篁

又作“王一苇”、“风和海”,资深网络女侠。出语冷峻,寥寥数字,绵里藏针,令人闪避不及。英文甚溜,译国人尽知语录作“(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译笔不俗可见一斑。然有网友指此译文知识产权存疑。

叶梦

作家。为文为人皆具江南女子清雅秀美之质。与老残有同事之谊,多年后不期然网上相逢,文风不改,惟指法大进,葱葱玉指,掐人拍砖颇具质感。

童志刚

《读者文摘))执行主编。曾披“网易老太”马甲横行网络,网风纯正,尝以‘有杠不抬非君子,出口成脏是小人”自诫。年来与恶疾抬杠,疗病之余,网上谈笑掐架如常,此等功力断非常人可及。近闻龙体大爽,吉人天佑,信然。

心中有刀

初与老残死掐,成就真名第一高楼。后闻此公为沪上名律师,屡任惊天大案辩护人,令老残气血两虚若阿庆嫂——“您猜怎么来着,还真有些后怕呢!”尤可妒者,扮相俊美,嗓音磁性,以粤曲千余倾网倾城,引真名n钗竞折腰。

李大苗

官员乎?企业家乎?待考。师出汽车制造名门,网上码字却不拘法度,玩词喜“变性术”,行文诡异,词锋飘忽。博客号“从未成材”,然真名网“苗家军”已蔚为旺族。惜乎官拜管理员致发帖不勤,令“苗家军”弟子群龙无首,泪眼望北斗惶惶不可终日。

杜雅萍

史学硕士。有马甲“平平”。语多幽默。京城米贵,居大不易,常云游蹭饭。负历史科学斑竹重任,时生考博俗念,令人生“平平,平平,思之不平”之叹也。

云归

资深教育工作者,退休多年,其心拳拳如初。网上网下,皆有爱女相伴,直令长者生妒,我辈生愧。

  金秋

生在红旗下,长在和谐中,偏以兴讼为业,以矛盾渔利。惟网上多慈爱之心,快人快语,与人为善,庶几可补偿法庭刁钻犀利于万一也。

紫壶

教师。此壶无砂胜有砂,味厚且醇。网上更衣甚勤,马甲纷纭不可考。掐人见血,点石成金,灌水成油,为真名花之木兰、穆之桂英也。疑似享压寨之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边写边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铁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54225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4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8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鄂新登字01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