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第4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威廉·麦克尼尔的《世界史》是公认的“最权威简洁的全球通史开创之作”,被赞誉为“已出版过的叙述和解释整个人类史的著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倘若您只想阅读一部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那么,麦克尼尔的《世界史》就是您要找的那一部!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第4版)》分为四个部分三十章,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聚焦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四大文明,将人类的历史视为一个处于潜在状态的整体,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线,勾画整体而互动的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综览几千年间各个文明交融传承、兴衰演变的宏观全景。

内容推荐

威廉·麦克尼尔这部广受好评的一卷本《世界史》,焦点在于中东、印度、中国、欧洲四大文明,他特别致力于结合考古新发现来描述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地理、交通、技术、文艺等,人类文明的诸要素一一展现在他的生花妙笔之下,不仅内容包罗万象。而且文字引人入胜。任何读过此书的人,都将对铸就我们今天这个世界的那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获得一种更为深邃的洞察与认知。

麦克尼尔《世界史》被公认为“最权威简洁的全球通史开创之作”,叙述之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才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全书收藏109张图表,标记人类五千年的历史年表,涵盖全球五大洲的地图故事,记录四大文明交融的历程;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休系上更加完善。

目录

赞誉推荐

中文版序言

第四版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公元前500年之前)

第一章 人类历史之初

第二章 文明扩散的第一阶段(至公元前1700年前)

第三章 公元前1700~前500年中东的世界主义

第四章 印度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五章 希腊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六章 中国文明的确立(至公元前500年)

第七章 蛮族世界的变化(公元前1700~前500年)

第一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二部分:各大文明之间的平衡(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

第八章 希腊文明的繁荣(公元前500~公元前336年)

第九章 希腊化文明的传播(公元前500~公元200年)

第十章 公元前500年~公元200年的亚洲

第十一章 印度文明的繁荣和扩张(公元200~600年)

第十二章 蛮族入侵和农耕文明的应对(公元200~6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的兴起

第十四章 中国、印度和欧洲(600~1000年)

第十五章 突厥和蒙古征服的影响(1000~1500年)

第十六章 中世纪欧洲和日本(1000~1500年)

第十七章 1500年前文明世界的边缘

第二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三部分:西方的支配地位

第十八章 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

第十九章 欧洲的自我转型(1500~1648年)

第二十章 欧洲的外围:俄罗斯和美洲(1500~1648年)

第二十一章 伊斯兰教王国及其印度教和基督教臣民共同体(1500~1700年)

第二十二章 1500~1700年的远东

第二十三章 欧洲的旧制度(1648~1789年)

第二十四章 美国和俄国(1648~1789年)

第二十五章 亚洲对欧洲旧制度的反应(1700~1850年)

第三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第四部分:全球性世界主义的开端

第二十六章 “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引起的西方文明转型(1789~1914年)

第二十七章 亚洲对工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反应(1850~1945年)

第二十八章 非洲和大洋洲(1850~1945年)

第二十九章 西方世界(1914~1945)

第三十章 1945年以来的全球竞争和世界主义

第四部分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早期狩猎生活方式似乎具有稳定性,这表明,人类已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每支人群都继承了惯常的应对方法,足够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动植物的生态平衡——早期狩猎者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人类生活可能仍然依赖于那种适合小股的、四处游荡的狩猎和采集人群的行为方式。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人类的文化演变步伐将会更为缓慢,更接近于它所发源的生物演化的节奏,而不是突飞猛进的人类历史。

但是,在地球上的一些重要地区,自然环境并不稳定。相反,人类(和猿人)定居地区的北部边界一带的气候变化,剧烈而反复地改变了生态环境,并给人类适应环境和技术发明的能力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很有可能,正是这一因素,使得文化演变的潜力从习惯与惯例的紧密网络——古代狩猎者的生活既因之而成又受其限制——中释放了出来。

触发人类历史的生态变化都与北半球大陆冰川最后一次消退有关。大约3万年前,欧洲、亚洲北部和美洲的冰川开始融化。在光秃秃的地表上,冻原和稀疏的森林首次生长出来。旧大陆的大西洋沿岸,漂浮的低气压风暴穿越墨西哥洋流的温暖水域,在西欧形成了比较湿润和暖和的气候。因此,植物生长茂盛,维持了北极圈以南地区大量食草动物的生存,比如猛犸、驯鹿、野牛等等。接着,这又为原始人类和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不过,在利用这些潜在优势之前,人类需要一些基本的技术发明。特别是人类必须学会如何缝制兽皮,制成毛皮衣服,以便让身上未披长毛的人类能够在非常寒冷的地区保持体温。接着,就需要有锥子和某种可以作为“线”的东西——也许是动物的肌腱或是毛皮搓成的条。大约2.5万年到3万年前,必要的发明出现后,与现代人外形区别不大的狩猎队伍开始向西欧的冻原和森林地区入侵。随着入侵者的推进,更早的人类或“前人类”(pam-hu-man)——即所谓“尼安德特人”,他们与现存的人类在体形上有很大的差别——消失了。

关于这些入侵的狩猎者的生活,石制的工具和武器并非他们留下的唯一证据。正是他们,绘制了法国南部岩洞中的著名岩画,并在地表的暗穴中留下了他们的巫术——宗教仪式的其他痕迹。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观念,让大约18000年前的猎人们把他们捕猎的场景绘制在昏暗幽深的岩洞的墙上,如今已经不得而知。很有可能,人类与他们杀死的猎物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神话中找到解释。也许,岩洞中的仪式是为了借助动物的神灵,促进世上的丰裕和繁衍;不过,我们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西欧北极圈内的大型动物狩猎者依赖野兽群,而野兽群依赖草地、苔藓和其他植物。当冰川进一步消退、气候进一步变暖时,茂密的森林开始形成,这些食物来源被切断了。大型野兽消失,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必然就产生了。当冰川消融时,洞穴被放弃了,那些曾经穴居的人也许追随不断减少的北极圈野兽向北、向东迁徙。在西欧,在森林里觅食的动物,如鹿和牛,随着树木而到来,狩猎的人类(也许是新来者)很快便学会了捕猎它们。不过,那些终生追捕驯鹿和野牛的狩猎队伍留下的考古证据比较少。而其他的人群,则发明了简单的船只、渔网和鱼钩,从而学会了利用水生的食物资源。因为船只必须返回停泊,而且只能找到少数适合躲避暴风雨的栖身之所,从此,在地理上,有固定活动区域的人类共同体发展起来了。主要由甲壳类动物遗骸堆积起来的大垃圾堆在这些地点形成。它们使得现代的考古学家们能够研究定居点的顺序,追溯历史上工具群发生的变化。

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探索程度都不如西欧,而且,在旧大陆的西北边缘地区发生这些变化的时候,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目前尚无法在细节上还原。这些变化也可能没这么剧烈。西欧寒冷的冰川与墨西哥湾暖流之间的动态平衡所造成的气候和生物圈的改变,远比其他地区更为剧烈;迄今为止仍然十分有限的一些探索让我们可以推测,与此相应的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人类的定居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发生的变化也不太剧烈。也许美洲是个例外,因为正是冰川的消退使狩猎队伍可以迁徙到亚洲的太平洋沿岸,并穿越太平洋来到阿拉斯加。然后他们转而南下,足迹遍及整个美洲大陆以及附近各岛。人类首次到达新大陆的时间仍然有争议,不过,可能在2万年前左右,最早的狩猎队伍就开始散布在北美洲了。在世界上另一个可居住的大陆——澳大利亚,人类的定居显然更为久远,可能要追溯到一座大陆桥把澳大利亚与东南亚连接在一起的时候。P9-11

序言

一本书能够行销30多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首先,正如初版“前言”所解释的,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出发,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与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正如最初所设想的,这本书一定要写得简单明了。因为,《世界史》起初是作为《世界历史选读》(Readings in World History,10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68~1973年)的配套读物,目的是让学习世界史的学生们可以借助这些选读材料来深入地了解人类的过去,同时,有一本篇幅适中的简便教科书提供给他们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一来,不同的观点就能够扩大和丰富这些材料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历史视域,学生们就有可能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导师的意见,开始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

也许,这是对学生们能够做什么和愿意做什么的过于乐观的看法。无论如何,只有少数世界史教师使用10卷本《世界历史选读》,因此,这些资料不久就停止印刷了,而计划中的一套世界历史图片资料集,则未能出版。不过,这本《世界史》教科书却不温不火,销量稳定,年复一年,总能发现足够的购买者,可以让牛津大学出版社有理由继续销售它。但是1978年刊行本书第三版之后,一直没有再修订。所以,到1997年,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已经过时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决定推出新版,更新相关内容。

因此,这次修订的成果就是:全新的第30章,并附上了最新的地图;后面,第四部分的进一步阅读书目也作了适时的更新。

一旦写到近期发生的历史事件,观点问题总是会显得十分敏感,正如本书1978年版的最后~章已经过时了一样,今日的世界变化如此之速,新加的这一章早晚也会变得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我仍然想努力延长这一章的“保质期”,对于那些基础的、根本性的变化给予特别关注,而尽量少纠缠于细节。

而且,努力描绘出整个广阔世界的近期历史的关键之处,是个人判断力的一种锻炼——显而易见,而且不可避免。对古代历史的叙述也是如此,不过,史学研究的悠久传统可以指引我们通往久远历史的路径,与之相反,我们自己的时代却因为年代太近,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历史学家处理近期事件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度;故而,新撰第30章是否成功地刻画了这个世界,这个我们与许多其他民族和文化的人共同分享——尽管不是那么地舒心如意——的世界,就有待于他人的判断了。

W·H·麦克尼尔

于康涅狄格州科勒布鲁克

1998年4月

后记

随着全球史在我国史学界影响的扩大,国内学者对全球史鼻祖之一威廉·麦克尼尔的史学思想和成就已有不少论述。译者在此从美国世界历史教学角度介绍麦克尼尔的一些学术经历和贡献,以及本书的价值所在。

威廉·H·麦克尼尔1917年10月31日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区的温哥华,其父詹姆斯·T·麦克尼尔(James T.McNeill)是一位神父兼历史学家。1927年,麦克尼尔一家迁往美国芝加哥。威廉麦克尼尔于1938年和1939年相继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47年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1957年晋升为教授,1961~69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任,1987年退休。

19世纪初,美国就有少数高中开始教授所谓“通史”,但其内容主要是《圣经》历史、古典神话等,欧洲中心论、宗教和种族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第一次大战期间,美国国防部“特训教育委员会”号召全国高等院校以知识和资源为国防服务。许多大专院校设立“特别军事训练营”(简称“SATC”),培训招募而来的赴欧作战新兵。到1919年10月,全美共有54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为SAqlC培训了12.5万名新兵。一战结束后,将近一半参与该计划的学校决定继续开设并完善这门课程。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把这门课程改造成“当代文明导论”,其核心内容是一战后的国际关系以及美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新地位。到1926年,美国已有34所大专院校采用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文明史课程(有的改名为“西方文明史”),后来几乎遍及美国所有大学。应该说,西方文明史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世界历史教学课程。但是早在40年代,美国的世界史教学先驱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就意识到西方文明史课程的局限性:它只是关于欧洲的历史。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受到战争的刺激,美国“空前地关注整个世界”。美国总统的高等教育委员会随即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由它起草了一份美国高中和大学教授亚洲历史的备忘录。该委员会认为,一个受过教育、希望积极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应该知道世界的发展以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1952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西北大学开设了一门世界历史课程,他回忆第一次思考世界历史课程时说:“朝鲜战争期间,当我们的众多学生离开校园前往远东,而对将要面对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时,我就感到需要开设一门全球视野的历史课程。”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之后,美国社会普遍感到需要了解非西方文化。次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大学、教育领域的私人基金会都认识到,外语教学、国外的地区历史和文化研究都能为加强美国国防服务。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斯塔夫里阿诺斯设计了一门全新的世界历史课程,选课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1963年,威廉·H·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这就是本书的第一版。正如本书作者的儿子、历史学家约翰·R·麦克尼尔在序言中所言,《世界史》就是《西方的兴起》的教材版。麦克尼尔的世界历史教学还与1954年创办的美国科罗拉多空军学院有关。《西方的兴起》出版后,该学院的历史系不仅采用它作为世界历史课程的教材,而且系主任萨拉上校还邀请麦克尼尔提供教学建议。所以一位美国全球史学者说,“20世纪60、70年代,教授世界历史就是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或者麦克尼尔(的教材)。”1982年,科罗拉多空军学院承办“世界历史教学会议”,150多名大中院校的世界历史教师与会,规模大大出乎举办者意料。麦克尼尔在主题演讲中谆谆告诫年轻历史教师,“如果你试图教授世界历史,那么你将发现它是能够被教学的。”这次会议推动了美国“世界历史学会”的创建和美国《世界历史》杂志的创刊(1990年)。

有趣的是,美国两位世界史的先驱人物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有几段交往插曲。斯塔夫里阿诺斯早麦克尼尔4年出生于温哥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华盛顿的“战略服务办公室”担任情报分析员,专门分析来自希腊的情报。1948年,麦克尼尔受命审阅一份关于希腊内战的文章,这正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提交给《斯拉夫人和东欧评论》的论文。麦克尼尔不同意文章中的许多判断,于是编辑请他写一份报告,陈述自己的观点。1949年《斯拉夫人和东欧评论》同一期发表了他们的论文,而且两者的观点截然相反。后来,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教授“巴尔干半岛通史”,使用的教材,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史》。1946年斯塔夫里阿诺斯开始任教于芝加哥市的西北大学,而1947年麦克尼尔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这两所大学在芝加哥城里互相竞争,但是两者的历史系教师每年都有一次聚会。麦克尼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虽然认识,但是互相保持着一定的戒心。直到有一年卡耐基基金会批准分别资助他们,由于工作人员疏忽,把他们两人的信件和信封装错了,双方才知道对方也在撰写世界史教材。

当初出于对全球史鼻祖威廉·麦克尼尔的崇敬,我欣然接受了翻译他撰写的《世界史》一书的任务。历经几个春秋和周折,本书如今终由中信出版社付梓。本书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由施诚翻译,第四部分由赵婧翻译,李大伟对第四部分进行了校译。感谢中信出版社王强、张益和卢建勇的辛勤编辑工作,当然文中错误概由译者负责。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岳秀坤推介本书译稿到中信出版社。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的鞭策和鼓舞,使我有勇气和毅力完成了本书的迻译工作。最后,感谢我妻子刘刑对我工作的支持。

施诚

2013年6月于京西亮丽园

书评(媒体评论)

麦克尼尔把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人类历史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历史确实已成为一个整体……麦克尼尔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述得相当流畅易懂。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著名历史学家、《历史研究》作者)

麦克尼尔学说贡献的意义必须予以重视。此前,世界史大多是留给了外行的业余史家和诸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阿诺德·汤因比等这样的历史哲学家。在对人类各个文明的兴衰模式和一般规律的研究探索中,他们均把各个文明视为孤立的、可以自行说明的事件来对待。而麦克尼尔在该书中,则对这种对待时间和空间的非历史的贬低做法加以取代,并由此证明,世界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且知性上受人尊敬的学术研究领域。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著名历史学家、《全球通史》作者)

世界历史的真正开始书写,关键的奠基人是威廉·麦克尼尔。

——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著名历史学家、《新全球史》作者)

世界历史作为一场运动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人们会异口同声地把它归功于威廉·麦克尼尔。

——凯文·雷利(Kevin Reilly,著名历史学家、美国世界史学会前主席)

麦克尼尔教授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所展现的那种综合能力,在这本《世界史》中又有天才的发挥,而且,视野更加扩展。这位杰出的历史学家有一种特殊的天赋,他能够将各大文明的发展模式、它们的嫁接移植、冲突斗争以及各自的贡献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整合为一部全球的历史。

——杰弗里·布鲁恩(Geoffrey Bruun,著名历史学家)

麦克尼尔更清楚地认识到,汤因比强调世界文明的隔离是错误的。他认为文明之间一直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联系常常是社会变化的通衢。这种认识成为《西方的兴起》和《世界史》的指导原则。……在世界历史教学方面,他不是孤独的。最终,美国有数千所大专院校、高中开设了世界历史课程。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5万学生学习世界历史课程。教师们可以选择的教材多达24种,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喜欢选用麦克尼尔的《世界史》。

——J·R·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子)

一本书能够长销几十年,一定有其原因。本书的两个特点也许可以解释它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生命力:首先,它从一个简单的视角(文明的互动)出发,对于世界历史的叙述一以贯之,容易理解;其次,跟其他大多数教科书相比,它尤为清晰简洁。

——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本书作者)

美国与我同僚及学术关系久而且深的麦克尼尔等无一不预觉到世界之进入“大一统”局面,无一敢深信这行将一统世界的大帝国(及其盟属)能有最低必要的智慧、正义、不自私、精神、理想和长期控御无情高科技的力量而不为高科技力量所控御。今后全球规模大一统帝国继续发展演化下去,是否能避免以往各大文化的最后没落与崩溃,正是关系全人类命运不能预卜的最大问题。治中国通史不能仅凭传统经史的训练,必须具有近现代世界眼光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何炳棣(中国历史学界泰斗、《读史阅世六十年》作者)

这本书在四十多年前出版,轰动一时,成为世界史的标准教科书。……现在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世界史已是显学。过去以国家历史为主题的史学,竟在逐渐转变为全球史观。从这个角度看,麦先生的书,的确有发踪之功。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誉退休讲座教授)

《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文明的互动,强调文明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人类历史有整体性,而关系则是整体性的体现。在这个方面,麦克尼尔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钱乘旦(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世界史(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的互动第4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 施诚//赵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1126
开本 16开
页数 5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0
出版时间 2013-08-01
首版时间 2013-08-01
印刷时间 2013-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856
CIP核字 2013152792
中图分类号 K107
丛书名
印张 3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2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京权图字01-2012-8573
版权提供者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