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将“八德故事”、“《弟子规》易解及故事”合编于一处,汇编成册。其中,“八德故事”是讲述中国传统的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方面的故事,而“《弟子规》易解及故事”则是教导我们做人的基础规范,讲述伦理道德和人生观,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故事,能使读者心灵深处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教育,能改善现今的社会道德风气,改造人心,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内容推荐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目录

八德篇

孝篇(24孝)

虞舜耕田/3  仲由负米/6  闵损芦衣/8  曾参养志/9

老莱斑衣/11  郯子鹿乳/13  汉文尝药/13  郭巨埋儿/14

江革负母/15  蔡顺拾椹/16  姜诗出妇/17  黄香温清/18

董永卖身/19  丁兰刻木/19  陆绩怀橘/20  孟宗哭竹/21

王哀泣墓/22  王祥剖冰/23  吴猛饱蚊/29  黔娄尝粪/30

寿昌弃官/32  庭坚涤秽/33  李忠辟震/34  实夫拜虎/35

【附】 老虎引路/36  李密孝祖母/36  史可法感恩老师/37

杨黼活佛/38  道纪法师孝母/39

悌篇(24悌)

泰伯采药/40  赵孝争死/41  许武教弟/42  姜肱大被/43

缪彤自挝/45  王览争酰/ 45  庚衮侍疫/ 46  刘瓒束带/ 47

牛弘不问/49  田真叹荆/49  李绩焚须/52  文本乞恩/53

公艺百忍/54  士选让产/55  陈防百犬/55  文灿拒间/58

温公爱兄/60  朱显焚券/63  张闰无私/65  章溢代戮/66

郑濂碎梨/66  廷机教弟/67  严凤敬兄/68  世恩夜待/69

【附】周公吐晡天下归心(上)(下)/72  季札让国/74

兄弟折箭/76

忠篇(24忠)

龙逢极谏/77  比干死争/78  张良复仇/79  纪信代死/80

苏武牧羊/81  日碑笃慎/83  丙吉护储/84  朱云折槛/85

李善乳主/87  嵇绍卫帝/89  敬德瘢痍/91  元方举知/92

金藏剖心/93  真卿劲节/94  李绛善谏/96  李沆不阿/97

王旦荐贤/98  岳飞报国/100 孟容制强/101  洪皓就鼎/102

孝孺斩衰/103 铁铉背立/104 于谦劝.~/105 守仁求心/107

【附】但愿主公常清明/108

信篇(12信)

魏征妩媚/113 季札挂剑/114  郭仅亭候/116 朱晖许堪/116

张劭待式/117  陈实期行/118 羊祜推诚/118  曹摅约囚/119

刘平期贼/119 戴胄守法/120 子仪见酋/120 曹彬激诚/121

礼篇(12礼)

孔子尽礼/122 伯禽趋跪/125 宋桓罪己/126 锄麂触槐/127

孙晷温恭/127 荣绪拜经/128 原平恭耕/128 索敞严肃/129

彦光易俗/129 德言对经/130 朱熹间居/130 居仁敬斋/131

义篇(12义)

仲淹义田/132  天祥衣带/136 宋弘念旧/140 关公秉烛/141

祖逖避难/141  公义变俗/142 汉宾惠人/142 冯谖焚券/143

袁升还妾/144  孝基还财/144  云敞葬师/145  刘濠焚宅/147

廉篇(12廉)

大禹克俭/148  孔明洁身/149  刘宠钱清/152  孟尝还珠/153

杨震四知/153  山涛封丝/154  隐之饮泉/154  虞愿见石/155

甄彬赎苎/155  孙谦感物/156  包拯贡砚/156 许衡心主/157

【附】方志敏以清贫为财富/157

耻篇(12耻)

句践尝胆/161  相如称疾/163  丘明素臣/164  王烈遗布/165

管宁善化/165  朱冲送牛/166  元琰避盗/167  弘景异操/167

于义决讼/168  钱徽焚书/168  卢革避试/169  纯仁无愧/169

女德篇

孝篇(12孝)

皇英妇道/173  妙真祝寿/175  赵妇感火/176 储范织席/176

赵王辟疫/177  木兰从军/177  夏王糟糠/178  秀贞谏母/178

吴冯感化/179  崔唐乳姑/179  菊花无怨/180  刘女代耕/180

悌篇(12悌)

柳卢睦族/182 统姊助粟/183 韩郑鞠叔/184 陈王堂前/184

章嫂让儿/185  少娣化嫂/185  魏王谢过/186  敦妻担金/187

秀姑友恭/187 余陈让产/188 穗女抚弟/188  欧冯均产/189

忠篇(12忠)

樊姬进贤/190 魏负匡君/192  滂母无憾/192  李秀忠烈/193

虞孙诲忠/193  朱韩新城/194 长孙规谏/194 徐惠匡君/195

董杨训儿/195  陈冯杖子/196 施氏奴事/196 蓝姐捕盗/197

信篇(12信)

母师止闾/198 义母践诺/198  陈妇一诺/199 程妻守鞋/199

钱林心许/200 潘金止旌/20l  定姜戒诬/201  昌蒲慎言/202

邓曼抚民/202 冬梅践言/203  卢女慰父/204  王陈抱子/204

礼篇(12礼)

太妊齐壮/206 姜后脱簪/207 缺妻敬馐/207  宿瘤采桑/208

杨刘责子/208  申国家规/209  意辛礼法/209  公乘责弟/210

礼圭尊祭/210 郑崔夜绩/211  楚媛不违/212 杜后礼法/212

义篇(12义)

臧氏义保/214 嫠清捐产/214 苞母勖子/215  章练全城/215

义姑退兵/216  平阳义师/216 郑卢冒刃/217  包崔尺组/217

吴谢笞贺/218  张高义妇/219 陈林义母/219 义颛祷侄/220

廉篇(12廉)

稷母责金/221  邓后克己/221  柳韩和丸/222 丁香殓银/222

彭陈辞姻/223 贞姬辞聘/223 修母荻训/224  高后减政/224

杨罗出俸/225 潘郭诗诫/226 李林却枋/226 申蒋移奁/227

耻篇(12耻)

许阮愧允/228  班昭《女诫》/230崔卢仕训/231 徐后《内训》/231

御妻求去/232 乐妻婉谏/232 房崔愧心/233 李哥羞业/233

唐王愧丽/234 张黄弃簪/235 元妃受楚/235 湛妻激贲/236

《弟子规》易解及故事

◎总  叙

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240

孔子讲学/240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41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241

◎入则孝

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241

郯子鹿乳/242  田世国反哺之爱/242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243

孟母断机/243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243

三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244

黄香温席/244  蔡老师孝母/245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246

聂政养母/246  生命的代价 沉痛的教训/247

四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247

刘备教子/248  一个玩笑抱憾终生/248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248

陶母封鱼/248  苹果的教训/249

五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249

孝的真谛/250  善体亲心/251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253

董卓的恶行/254  中国人的味道/254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256

虞舜至孝/256  许效舜的故事/259

六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259

苦心劝父/260  兰姐善谏/260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260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260  李世民谏父/262

七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262

汉文帝侍母/263  蔡老师照顾陈伯伯/263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264

居仁敬斋/264  宰予与韩伯俞/264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265

孝感动天/266  舅舅对外婆的关怀/266

◎出则弟

八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266

一个让人羡慕的村庄/267  真爱永恒/268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269

重义轻财/26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70

九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271

信陵君敬老/271  《弟子规》显圣镜/271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272

杜环代人养母/272  儿子你真棒/272

十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273

贤明的妻子/273  傲慢的小女孩/274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275

圯桥进履/275  懂礼的子路/276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277

粗心的司机/277  蔡老师以身作则/277

十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278

礼节/278  活学活用/279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280

一个女孩的进步/280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280

孔子有礼/281  代人行孝/281

十二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281

海神妈祖/281  张宝珠的父母村/283

◎谨

十三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283

温公警枕/284  “八十公尺”的人生/284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286

十四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287

赵宣子礼退杀手/287  君子慎独/287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288

母亲的教诲/288  事无巨细物有定位/289

十五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290

王安石的衣着/290  衣着的学问/290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292

养生之道/292  汕头素食店/297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299

杨刘责子/299  女儿的警诫/299

十六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300

张九龄的风度/301  父母榜样的力量/301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303

祢衡的遭遇/303  儿子的提醒/304

十七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304

苏嘉折辕/305  学会关爱他人/305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306

不欺暗室/306  爱惜物命长养善根/306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307

欲速不达/307  恩威并用 理智观机/307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308

尺璧寸阴/308  管宁割席/309

十八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31O

程门立雪/310  应有的礼仪/310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311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312

求职路上的绊脚石/312  《弟子规》的功效/313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314

宋濂借书/314  真正的父爱/314

◎信

十九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316

郭假亭候/316  一言九鼎张凤毕/317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319

信用铺出来的路/319  子不教父之过/320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32l

说话的艺术/321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321

二十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322

苏轼改诗/322  直不疑辟谣/322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323

信守诺言/323  曾子杀猪/323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324

裴秀学礼/324  婉转曲折说服太后/324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325

三年不窥园/325  中庸之道/325

廿一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327

榜样的力量/327  三个陌生人成为亲人/327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331

曾子自省/331  胸怀大志/331

廿二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332

三人行必有我师/332  身为国君登门求教/332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333

阮咸晒衣/333  欲令智迷 利令智昏/333

廿三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334

魏征直谏/334  望子成“龙”的代价/334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336

拒绝奉承/336  苏轼与佛印/336

廿四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337

志在天下国家 善虽小而大/337  唤醒沉睡的心灵/338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341

改过/341  钉钉子的启示/342

◎泛爱众

廿五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345

天堂与地狱/345  新加坡的“国宝”——许哲/347

廿六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349

虎门销烟/349  晏婴使楚/350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350

蔡老师与警察/350  才智撑起的何振梁/352

廿七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355

抛弃前嫌 无私推荐/355  祁黄羊荐贤/356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356

宋弘念旧/356  孩子杀父母的真正原因/357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360

不合时宜的劝说/360

廿八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361

爱人者人恒爱之/362  说话的技巧/362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364

倒屣相迎/365  善意满天下/365

扬人恶即 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366

因骂致祸/366  马加爵事件的反思/367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367

劝谏要善巧方便/368  贤明的奶奶/369

廿九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370

各退一步 天宽地阔/370  士选让产/370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371

曹操的宽容/371  生平等心 呈喜悦相/371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372

报德忘怨/372  知恩图报/372

三十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373

以身作则 宽厚待人/373  一位高官夫人的义举/374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375

将相和/375  慎于始/375

◎景  仁

卅一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377

一个公务员母亲的选择/377  知恩报恩/382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384

不贪为宝/384  名垂千古/384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385

孟母择邻/385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386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387

齐桓公的教训/387  交错朋友 遗·限终生/387

◎余力学文

卅二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388

纸上谈兵/388  学习圣贤教育的启示/388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391

做事要遵循道德法则/391  感动心灵 付诸行动/392

卅三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396

王瞻读书/396  书市读书/396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396

赵普夜读/397  穷根究底/397

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397

章学诚笨鸟先飞/397  活到老学到老/398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398

明智的母亲/398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399

卅四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404

陈蕃扫屋/404  朱熹间居/404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405

王献之学书/405  功底/405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406

壁经出世/406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407

韦编三绝/407

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408

申国家规的启示/408  告别不良传媒 珍视宝贵生命/410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412

王羲之书法/412  年近三十发奋读书/412

附:弟子规(注音)/414

百孝篇/421

试读章节

虞舜耕田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皇帝:尧、舜、禹非常著名,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16岁称帝治理天下,到86岁时,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的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此人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况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问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问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唧唧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的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治理天下唯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派了九位男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位男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瞍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瞍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妻子早已有所准备了。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瞍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瞍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的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仿佛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来,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定了舜的德能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而潸然泪下!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上下无怨、民用和睦的和谐社会。

P3-5

序言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我们聆听了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儒家圣贤文化工作的杨淑芬老师、蔡礼旭老师分别讲解的“八德故事”和“《弟子规》易解及故事”时,正是古圣先贤的五伦大道、思维方法及处事待人接物纲领的具体体现。一生从事推广多元文化教育与和平的净空老教授,在国内外的多次讲演中,教导学人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落实《弟子规》做起”,做社会大众的模范。现今我国正大力提倡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不少幼儿园、小学、中学也正在开展儒家教育及儿童读经班课程。因此,我们特将“八德故事”、“《弟子规》易解及故事”合编于一处,汇编成这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书。

此书编集整理后,希望更能适合现今更多更广泛的人们去就读和学习。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故事,能使读者心灵深处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教育,能改善现今的社会道德风气,改造人心。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杨老师所讲的《八德故事》是1930年蔡振生先生编集的《德育课本》中的故事,采用竖版、繁体字,现在很多人看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尽快掌握《德育课本》的内容,本书以杨老师讲授初级“八德故事”基本内容为依据,选取《德育课本》故事中的“八德篇”、“女德篇”以及汇集的“《弟子规》故事”,故事总数为389篇,29万字。

蔡先生希望在孩童心灵最纯洁的时候,使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中国五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德教。蔡先生回忆自己童年时,从四岁开始,父亲每天晚上给他讲一则“八德故事”,教他读《孝经》等,这些故事一直扎根在他心里,奠定了他深厚的德行基础。蔡先生的父亲晚年才得到两个儿子,本来在当官,但为了教育孩子便告老还乡,亲自教子读书。蔡先生感念父亲的教育,所以当他到了一定的年龄,看到孝、悌的故事时就非常感动,因而希望把中国传统的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故事汇集成册,将其传承后世,发扬光大。

海口有位老师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他对学生满怀期望,颇想早日亲见子弟成圣成贤,但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与以前变化不大,收效不明显!后来参加了海口教育局和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讲课后,恍然大悟。蔡老师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入生活之中。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交融,进步显而易见,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书中的“《弟子规》易解及故事”,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此书是教导我们做人的基础规范。讲述伦理道德和人生观,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大家透过很多传媒报道,不难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每年都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德育教学对现今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国家的未来!我们中国远祖,教育从幼儿开始,就是《弟子规》的扎根教育,是必读的第一课本。

最后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本书对故事原文的评语部分采用较少,对有的故事加以扩充,并考虑到中小学生读者的需要,对生、难字加以注解。亦由于我们能力和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及错误,敬请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编 者

2007年11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振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9043502
开本 16开
页数 4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432.62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6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