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照片(第123辑)
内容
目录
我的第一本书
——故乡雁荡杂忆之九
山乡岁月
——岁月台湾1960之五
中国见闻1956
玉醴泉香:一个乡村的童年记忆
莽撞的见者
——西方船员镜头里的武汉
我的外公刘季英
长空壮怀旧影留痕
——记中国空军英烈龙震泽
一位本土牧师的人生轨迹
祖父辈的故事
一张照片几多悲欢
我的三姨
一名教书匠的六十年
女儿的童年
潘美顾医生在华生活回忆
沧洲书场忆往
1949年扑灭平庄鼠疫的又一张照片
永盛中学医务班
胜利油田会战点滴
难忘的下乡岁月
改革开放前的南宁机场
严冬里的暖意
精彩页
我现在才明白他为什么对北斗洞如此情有独钟,《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中《北斗洞》一篇也是他亲自执笔。1985年,距离宗文中学在雁荡已近半个世纪,想起他少年时北斗洞中八仙楼、凌霄殿都曾是教室,朝花夕拾,书声弥漫,名山与学子如此结缘令人神往。难怪他说起洞内建筑如此熟悉。
这本小书大约四万字,共四十篇,其中我执笔三十五篇,盛老师执笔五篇,我执笔的部分,也都经过他修订。他的文字简练、朴素,绝不哕嗦,但明明白白。在编写这本教材期间,我经常往返于谢公岭,每次去不是他留我吃饭,就是另外一个正在编《旅游地理》的盛老师留我吃饭。他也曾专门来过我家一趟,我又陪他登谢公岭去了雁荡。
这年6月,当全稿完成,我在写后记时心里想到的是孟浩然的诗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那时年少轻狂,自以为在做一件大事,其中说:“我们从历史角度系统叙述雁荡山的名胜古迹,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盛老师不同意用后记,也不要前言,连署名都没有就印了。
这是我生平的第一本小书,打字油印了二百册。我记得领到二百元稿费,十元面额的一摞。盛老师一分也不要,全给了我,他的理由是他有工资,再说主要是我执笔的。当年,有一篇《马鞍岭》在《温州日报》发表,我们共同署名,他用了一个化名“盛侃”。稿费他全部给了我,我推辞不了,只好收下。
第二年秋天,他托人带给我一册《雁荡山特辑》,是乐清县政协文史工作组编印的,从《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中选载了七篇,前面有个编者按:
盛笃周、傅国涌同志编写的《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是作为雁荡旅游学校旅游历史教材使用的,按雁荡山七个风景区中主要风景点,分别写了近四十篇(名胜古迹)史话。现选载几篇,以飨读者。
这可以算是我生平第一本小册子,带有考证和史话的性质。前后用了两个月时间完成,资料的积累则前后近两年。我记得1984年8月我在北京中关村小娘舅家小住时,正醉心于雁荡山及温州地方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决意写几本书出来。舅舅建议我选择某个时代,专攻断代史,像吴晗那样,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认为研究雁荡山也一样很有价值。

《旅游历史——乙编:雁荡山名胜古迹》印出不久,刚从温州师专毕业的林宏伟和还在读的许平乐办了一期雁荡山语文夏令营,邀我作为老师参加。时在1985年8月。来自温州、台州各地的中学生大约二十人(其中有几个小学生),住在雁荡中学招待所,那曾是我们1983年秋天的学生宿舍。前后大约三天,我们的足迹主要在二灵一龙,我大概是主要的讲解者。我依稀记得那几天,我们在山水之间有西瓜、有啤酒,有单纯的文学话语,尤其难忘在灵岩的一处露天茶室,一杯清茶,休憩闲话的场景。在大龙湫和灵峰合掌峰前,我们留下了两张在当时还有点奢侈的彩色合影。
我记得在雁荡中学的办公室做了一次讲座,除了夏令营的师生,还有当地一些大学生来旁听,满满一屋子的人。我主要讲了关于雁荡山名的由来、雁荡山的开发史,没有讲稿,只有一块黑板。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做讲座,面对的是同龄人和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学生。
三十三年后,我偶然遇到来自台州的一位语文教研员,发现他的名字与当年一位同学的一样,我猜想是同一个人,他已经认不出我,因为当时我用的不是本名,他完全无法对号入座。最终是我认出了他。但他依然记得我讲座的内容,我曾说雁荡之所以写成“雁荡”是因为山顶的雁湖,又写成“雁宕”是因为石头。
2018年夏天,我的《新学记》出版后,在雁荡半书房举行了一场分享会,他从台州开车来参加,结束签书时,看到他的姓名,我猜测他就是当年语文夏令营的那位。
P9-11
导语
照片能更多地留住历史的真实,全赖于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不容篡改的独立话语。令人遗憾的是,在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的独立话语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一些大量使用照片的书籍里,它也不过是某种历史结论的旁证,或某个历史的概念的图解。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123辑)》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改变,把照片置于观照的中心,让照片自己来诉说。有时候,照片蕴含的话语、传播的意味,远不是几条简单的历史结论所能涵盖的,而历史却只有正视和倾听照片的话语,才能鲜活生动起来。
内容推荐
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第123辑)》中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新西兰摄影师约翰·特纳镜头里的中国,讲述了空军英烈龙震泽的英勇事迹,以及潘美顾医生在福建屏南棠口传教的经历与见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照片(第123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克力
译者
编者 冯克力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30798
开本 32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9-02-01
首版时间 2019-02-01
印刷时间 201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244
CIP核字 2019021639
中图分类号 K106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5
140
1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