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与教堂(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映像)/南方周末记者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那个长得像个老帅哥的军长,拍拍他的肩膀,跟他开玩笑:小伙子,给你一个军带带。唐回忆:“军长跟我说,你带他们安全去,安全回,回来后,我给你请功。”

5月16日晚,刚从废墟中救出母亲、正奔往医院的唐祖华,接到北川县一位副县长的电话,急吼吼地说,有紧急任务。雨夜,唐只身一人,驱车返回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平日里需要仰视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都在等他。绵阳市武警支队的一个排长,市水文局水利局的十来个专家,也在等他。

等待他的使命是,连夜送排长和专家们组成的考察队,去唐家山堰塞湖查看水位。

地震过后,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通过航拍发现,北川县城三公里外的大水村,震出了一个堰塞湖。专家们在地图上那个叫唐家山的地方划了一个红色的×。“唐家山堰塞湖”六个汉字,开始闻名全球。航拍并不能提供详致的资料,春雷夏雨中,直升机又无法降落。害怕堰塞湖溃坝危及下游数百万之众,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考察队徒步进山,拿回供决策者参考的第一手资料。可是,余震,滑坡,泥石流,下雨,使得没有向导的徒步,无异于九死一生。

曾在大曲镇当过党委书记的那个副县长,向县委书记推荐了唐。

深夜两点多,唐领着一支20来人的队伍,借着手电,踉踉跄跄地向水口村出发。知道此行危险难测的唐,特地带上父亲给他的一把镰刀。地震时,父亲和两个村民在山上采茶。意识到地震的父亲,和一起采茶的两个村民,抱住一颗大树。大块大块崩塌的山坡,让父亲随连根拔起的大树滚到山下。醒来时,毫发无损的父亲发现背上的镰刀还在。迷信镰刀护身的父亲,见到儿子后就把镰刀给了他。靠着这把镰刀,唐披荆斩棘,六个小时后,考察队到达了唐家山堰塞湖一侧的山顶。

路上,唐发现一只山羊被绳子挂在山崖上。他一刀砍断了绳子。获救的山羊好似认识他,一个劲地跟着他跑。

唐和两专家,还有那只山羊,小心翼翼地从山顶走向堰塞坝。勘探堰塞坝长度厚度宽度,以及水文地质资料时,那只山羊突然踹了唐的脚。迷信动物有灵感的唐,立即拖着两个专家往后撤。一会,刚刚驻足的那一块坍塌了。

5月24日傍晚,唐又一次接到电话,让他去擂鼓镇。废墟中的擂鼓镇,是北川县委县政府的临时驻地。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救援的第14集团军军长的临时驻地,均设立于此。

第14集团军军长,市里的官,县里的官都在等他。

唐知道,又要做向导了。第一次做向导返回后,他忙于救灾,接下来的向导任务,交给其他村民了。这一回,指定他来做向导,他猜想,事情肯定很要紧。

县委书记告诉他,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指挥部需要派1000名官兵,背炸药去唐家山堰塞坝,以备爆破之需。

唐说,那个长得像个老帅哥的军长,拍拍他的肩膀,跟他开玩笑:小伙子,给你一个军带带。唐回忆:“军长跟我说,你带他们安全去,安全回,回来后,我给你请功。”

当晚7时许,唐带头,一位旅长紧跟其后,1000人的队伍,背负炸药,在手电筒连成的长龙中,在细雨中,蹒跚而去。

山在跨塌,轰隆隆的,到处都在响,夜晚传得真真切切。唐背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和少许炸药,在11时,带着先遣突击队到达目的地。

到达目的地前,唐突然听到前面轰轰地响。他告诉被命令火速前进的旅长,得停一停。旅长说,这事你说了算。官兵们停下五分钟。唐说,我是凭直觉说出来的,还真管用,这五分钟,躲过了一块接一块房子大的巨石。  当旅长把炸药交接给武警水电部队的一位总队长。他发现,他的队伍,没有一人伤亡。

第二天,唐的手机响了。来电者自称是第14集团军政治部的干事,请他去集团军在擂鼓镇的帐篷。唐还没来得及询问详情,手机屏幕一黑,断电了。

接待他的干事向他出示了一张请功函。函件是第14集团军发给北川县委的。唐说:“大意是,经第14集团军党委研究,特为唐祖华同志请功之类什么的。”

这个干事问他,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唐说,挺好挺好的。

那个干事还递给唐一个信封,说,里面有3000元,算是奖金。

唐说,他其实也需要钱。地震后,他一贫如洗。救助村民的那辆皮卡车,是借的。汽油钱之类的花销,也是借的。

但是,唐推辞了,说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原话他记不清了,总的意思是,他也是一个当过兵的人,灾难面前,干这么点事,跟解放军要钱,不可以。

那个干事执意要给。唐说,那你们就给“组织上”。如果“组织上”愿意收下发给我们灾民,那是另外一回事。反正,自己绝对不要这个钱。

后来,唐听说,部队把奖金转送到县委一位副书记那儿。现在,又转到组织部长手中。

唐后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县委组织部长一定要给自己,他就当特殊党费上交了。

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知道他将被破格提拔为大曲镇副镇长。

来自部队的喝彩不止于第14集团军。他七年前脱下军装的那支部队的官兵,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看到了他的勇敢和无畏。当年的连长给他打电话,慰问,夸奖。现任团政委给他发来短信。

唐祖华1996年冬天入伍,在新疆吐鲁番服役五年。其间,三次荣立三等功。

唐祖华将手机递给《南方周末》记者,政委的短信说:“电视里看到了你的表现,你为红军团争了光。为你骄傲。全团官兵与你心连心。祝早日重建美好家园永远幸福永葆本色。老兵向你致敬。”

这个短信,唐保留了好几天。

唐说:“等我副镇长的任命下来后,我再向政委报喜。”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近十年,包括过去三十年,我们成长与进步的很快、太快了。细想之下,快的其实早已超出我儿时的全部物欲之念。发展就是增长,就是更快、更好、更强大?接下来呢?有尽头吗?就像不久前讨论的博尔特是不是有极限呢?人类跑一百米究竟会有多快?章敬平始终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用这本书做出了回答。

——原《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

章敬平是我的朋友,我常常为他骄傲,虽然我偶尔会像担心自己一样担心他人格分裂。他在苦苦寻找“第三条道路”:既不倡导揭黑扒粪,又不倡导傍大款,在每篇报道中都试图找到公平和效率的黄金分割点,让政府感到建设性而非破坏性.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条基于进步主义价值观的道路“可信而不可爱”,是比没有办法要好的最糟糕的办法。

——《商务周刊》主编高昱

目录

总序:你必须抚摸他们,他们是中国跳脱的心

序:让夸张来得更猛烈些吧

自序

第壹辑 灾难:原来不会兴邦

 水临城下

 唐祖华:英雄本色

 谭力:我的笑和哭

 探访中国“艾滋病”村

 采访手记1:我最得意的报道

 拯救艾滋病患的民间力量

 辽宁禽流感悬疑

 黑山再次证明了森的正确

 采访手记2: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性和人情

第贰辑 佛教:人间菩萨

 灵山梵宫到小巨蛋:不可思议的跨越

 佛在灵山莫远求

 班禅大师初长成

 台湾:人间佛教的道场

 佛风吹江南

 赵朴初:一代宗教领袖的最后归宿

 采访手记3:高僧对新闻人的开示

第叁辑 高官:媒体与权力对话

 政治舞台上最后的成思危

 别了,成思危

 许嘉璐: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

 与许嘉璐喝茶

 李金华:审计长的光荣与梦想

 英雄与时势

 叶小文:破解宗教难题

 采访手记4:高级官员背后

第肆辑 天下: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

 中国能做领导者吗

 下一站:印度

 大连赏槐:供日本人怀旧?

 樱花盛开无锡:新生日资高地

 日本该向中国还情吗

 以色列崛起之谜

 美国大选:谁会对中国更温和

 麦肯恩小镇拉票目击记

 米歇尔:一个家庭主妇的力量

 黑人总统:白人准备好了吗

 卡瑞:仅仅因为我是女人

 选举日的最后一刻

 美国大选:一场游戏一场梦

 采访手记5:你的新闻全球化了吗

序言

新闻记者总是免不了虚张声势的坏毛病。与历史学家相比,热衷于此时此地的我们,常常肤浅得连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在他们的眼中,不经过漫漫无际的无谓流逝的岁月,人类就不会看到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辉耀于璀璨星河的时刻。

可是,历史学家眼中的规律,常常被我们粗暴地践踏,我们装作无所谓地抬起置之不理的头,自言自语地,自高自大地,就一个个短暂的历史片段,做意味深长的大历史的解读,即使没有任何历史意义的小人物小事件,我们也习惯于见微知著,从青萍之末,揣摩风的方向。

我不敢说,2000年代的中国,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初十年,是意义寻常的十年,是人类历史上庸常碌碌的十年,但我必须承认,撰写2000年代的中国的念头刚一抬头,我就堕入了刻意拔高当代史的陷阱,犯了动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老毛病。

像往常那样,就某一个人物某一个年月某一个事件展望中国的未来,已不再是我的兴趣所在。在这本书里,我暂时戒除了匆匆忙忙给历史下结论的陋习,抛弃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纵论时代变迁的旧框框。

和过去相比,我似乎从容了许多,谦虚了许多,虽然我在议论国事的时候,并未完全驱除记者这个职业与生俱来的好大喜功的劣根性。但我开始小心翼翼地注意防范它的侵袭,别有用心地从我过去的作品中,抽取了四个透视本世纪开局十年的映像,我期待“灾难”、“高官”、“佛教”与“天下”,能够符号性地刻画出2000年代中国的概貌和心灵。

我很清楚,我在冒险。弄不好,我巴望着呈现给读者诸君的映像,非但不能烛映中国十年的容颜,还可能成为扭曲这个时代的幻象。毕竟,灾难也好,高官也好,佛教也好,天下也罢,只是一鳞半爪的极端化的资讯,而非日常生活的全部。

可是,用映像表征2000年代中国的冲动,实在太强烈了。强烈得让我无法克制。我相信映像的魅力,胜过一切自以为是的判断,我希望自己能够拿出一种拥有禅宗意味的映像,供那些和我一样不知道怎样认识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的人们,独自玩味。

直觉告诉我,映像的生命力和议题的解释力,从来都不会因为理性而变得强大。相反,感性的呢喃,人性的喘息,偶尔却能派生出绵绵不绝的排山倒海的力量。所以,我放纵了职业记者的臭脾气,任由我的映像四处流窜。我渴望你在这部作品中,能够遇到罗曼·罗兰传记作品中的人,让你在刹那间感受到大江大河那样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我期待你在这部作品中,能够碰到茨威格作品中的瞬间,让你在掩卷时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同胞的精神气质。我还奢望你在这部作品中,能够想到梁启超作品中的大变局,让你在开卷时联想到中国与世界的握手与较量。

请你原谅我的夸张。究竟我的本意,我是希望夸张的手法,能够达至片面的深刻。我肯定不愿意我所瞩目的四个映像是夸张的或者片面的,我只是寄希望于它们,祈望它们像一个个方便法门,便于我们返观自身,观察我们穿行在国家与教堂之中的行动和意识,经由身体和心灵的对话,重新认识我们自己,重新考量弹指一挥的十年,像知识分子一样勇敢面对看上去虚无缥缈却又挥之不去的命题,追问中国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把我们丢失的钥匙找回来。

本来,这是一本记者写给时代的书,可是,本书策划人起初的目的,不过是给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或者新闻界的同行,准备一套打上《南方周末》标记的丛书,作为丛书中的一本,它在市场定位上是一本新闻业的参考读物。为使本书能与丛书的宗旨相吻合,我按照策划人的嘱咐,竭尽所能地为一部分文章配备了采访手记,并在每一章的末尾,附上了我的业务随笔。

最后,感谢我的同事张英先生,我这本书的面世费尽周折。感谢我曾经的上司何力先生,他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感谢所有与本书字纸相关的今日和昔日的同事和同行,是你们为这本书插上了翅膀。当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你们的面容时,我惊呆了,太多的面孔对应太多的名字,请原谅我不能不顾读者的阅读感受,为了你们的名字,再增添一个页码。

内容推荐

在这本《国家与教堂》里,作者章敬平抛弃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纵论时代变迁的旧框框。别有用心地从自己过去的作品中,抽取了四个透视本世纪开局十年的映像,期待“灾难”、“高官”、“佛教”与“天下”,能够符号性地刻画出2000年代中国的概貌和心灵。

《国家与教堂》主要内容简介:透视新世纪开局十年,通过社会、高官、佛教与天下,刻画出当下中国的概貌和心灵,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考量、追问中国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把我们丢失的钥匙找回来。

编辑推荐

近十年,包括过去三十年,我们成长与进步的很快、太快了。细想之下,快的其实早已超出我儿时的全部物欲之念。发展就是增长,就是更快、更好、更强大?接下来呢?有尽头吗?就像不久前讨论的博尔特是不是有极限呢?人类跑一百米究竟会有多快?章敬平始终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用这本《国家与教堂》做出了回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与教堂(21世纪最初十年的中国映像)/南方周末记者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章敬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102068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