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唐盛世/话说中华文明
内容
试读章节

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

光宅元年(684)九月,徐敬业起兵扬州,发表讨《选武曌檄》。

徐敬业即李敬业(?~684),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南)人,名将李世勣之孙,少从李世勋征战,颇具勇名,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袭爵英国公。光宅元年(684),武后废中宗,立睿宗旦,幽旦于别殿,把持朝政。敬业因赃贬柳州司马,途经扬州(今江苏),碰遇遭贬的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遂决定起兵反武则天。敬业自称扬州司马,声称奉密诏募兵讨高州叛酋,开设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等三府,集众十万余,以匡扶中宗为号召,发布骆宾王著名的《讨武望檄》,觅一貌类前太子贤者,奉之为王。楚州三县响应。太后派左卫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领军三十万讨伐敬业,并下诏毁敬业祖父家。薛仲璋提出建议,认为金陵有王气,且有长江天险,劝敬业南下取常、润州(均今江苏),以定霸之业,后可进中国,即便不利,亦可退有所归。而魏思温则认为,天下豪杰均不满武氏专政,若率众北进,直取洛阳,天下人定会认为此举是为勤王,必四面响应,可建大功,若蓄缩自谋巢穴,远近闻之,必然解体。敬业斥魏思温之识,而取薛仲璋之言,攻取润州(今江苏镇江)。李孝逸已领大军逼近扬州,敬业回军于高邮之阿溪(今江苏高邮以东)屯驻。十一月四日,武则天又遣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增援李孝逸。李孝逸屡战不利,缩军不前,后受殿中侍御史魏元忠晓之以安危关键事,乃战,先败敬猷、韦超,又依元忠计,顺风火攻,敬业大败,军七千余被杀,河中溺死者不可胜记。敬业仅轻骑挈妻奔润州,欲渡海投高丽,十八日到海陵(今江苏泰州)被阻,部将杀敬业,唐之奇、魏思温被俘斩,扬、润、楚之州平。

骆宾王讨武则天

骆宾王(约626或627~684后),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是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号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才华早露,少时即有“神童”之称。曾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久戍边疆,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并拟自立为皇帝,准备改唐为周。这年九月,徐敬业以匡复唐室为口号,聚众十万,在扬州武装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这时他写下了闻名天下、留传后世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同年十一月,起兵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

这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倾注了骆宾王的政治热情,同时也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文章首先指出武则天出身卑微,品格恶劣,揭露她的种种秽迹恶行,痛诉罪不容诛,声言势在必讨。“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道出武则天善妒和欺下媚上;“虺蜴为心,豺狼成性,……杀姊屠兄,弑君鸩母”,指出武则天心性凶残;已经激起人神的愤怒,为天地所不容,忧虑唐王朝的安危,以此说明了讨伐的理由。

文章其次阐明起兵讨伐的宗旨和决心,渲染起兵队伍的声势军威,显示了锐不可挡的士气,又表现了一种必胜的信心。

文章最后号召天下仁人志士,明辨是非利害,共同讨伐武则天。他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君臣之义,希望唐朝旧臣不忘先帝的遗命,共同建立勤王护国的勋业。全篇用“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豪言壮语结尾,气势磅礴,给人以力量。

武则天知道是骆宾王所作后,感叹到:“人有此才华,未能招致朝廷,皆宰相之过也!”

这篇檄文词义严正,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无论抒情、说理和叙事,都能运笔自如,跟六朝后期一味追求形式美的文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杰”齐名,是以诗文并称的。骆宾王的诗歌在初唐也极富影响力。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已被称为绝唱。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声情并茂,感染力极强。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骆宾王文集毁于战火,后中宗令郗云卿集之,名《骆宾王集》,共十卷,其中,赋一卷,诗四卷,文五卷。

印染技术迅速发展

唐代,随着纺织技术的迅速提高,纺织品印染工艺也很快发展起来。

唐代官府织染署下设六个练染作,分别名为青、绛、黄、白、皂、紫,其中白作指精炼漂练工艺,其余各作分别指染蓝、红、黄、黑、紫五色的。唐代普遍使用植物性染料,其色谱已较齐全。如红色染料主要是红花、苏木、茜草,不同色阶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五色,黄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等六色,青、绿也各有五六色之多,连同黑自在内,计有24色之多。

唐代印染技术主要有颜料印花、防染印花、碱剂印花几种。颜料印花是用凸花型版或镂空型版将颜料印浆直接印在织物上,以显示花纹。隋唐时,传统颜料印花已向创新型版的多彩色套印和色地印花方面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1972年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茶褐地绿白印花绢等便是有代表性的颜料印花制品,此绢用两种色彩,印出有间断空心圆圈的大簇花纹,精美华丽。

防染印花有夹缬、蜡缬和纹缬三种。夹缬即夹染,是用两块相同的雕花木版,夹布入染,被夹部分防染,与染色部分形成对比,显出花纹,盛唐夹缬盛行,常用于妇女披巾、衣裙、屏风装饰,日本正仓院今天还保留唐代夹缬屏风。相传玄宗时,柳婕妤的妹妹心灵手巧,善为“夹缬”,自制镂板染出精美的织物。蜡缬即蜡染,是在织物上先用蜡画出图样,人染后煮热脱蜡,显出白色图样,上有冰裂纹效果,也可用于衣物和装饰物。绞缬即扎染,是用绳将布扎成花纹,人染时扎结部分防染,形成白色花纹,并有晕染效果,制作简便、朴素大方,有朦胧之美。蜡染和扎染方法都被完整地保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印染工艺中。

碱剂印花是利用碱作拔染剂,在生丝罗上印花,着碱处溶去丝胶,形成白色纹样。

P4-7

目录

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掌权/002

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003

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004

骆宾王讨武则天/005

印染技术迅速发展/006

武则天改官制/008

武则天杀裴炎/009

武则天宠信僧人怀义/010

顺陵石刻雕成/011

重用告密者、酷吏/012

请君入瓮/013

武则天受宝图大杀宗室/013

武则天改唐为周/014

兽医学成熟/014

卢照邻去世/018

狄仁杰拜相/018

始撰《时政记》/019

酷吏滥杀岭南流人/019

武承嗣罢相/020

安金藏剖腹救主/021

武懿宗滥杀名士/022

诛来俊臣/023

契丹败唐/023

东突厥崛起/024

二张得宠/026

摩尼教流传/027

王玄览援佛入道/030

武则天改革政治/031

《三教珠英》编成/034

设北庭都护府/034

始设武举/035

魏元忠被贬·张说流放/037

张柬之发动政变/037

武氏因再次复唐而显赫/039

武则天去世/040

唐中宗无能/041

乾陵完成/042

金城公主和蕃/045

张仁愿筑三受降城阻突厥南下/046

贵妇专权斜封官/048

突骑施娑葛被逼叛唐/048

韦后杀中宗临朝摄政效武则天/049

始置节度使/050

李隆基、许诸韦立睿宗/051

古星图保存于经卷中/052

汉人移民遗葬西域/054

神秀开禅宗北派/055

刘知几撰《史通》/056

刺绣佛像日增/057

道教经典汇集成“藏”/057

慧能创立禅宗南派/060

唐玄宗即位/062

太平公主谋反被诛/064

法藏创建华严宗/066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067

禅宗分化为五家七宗/068

破突厥于北廷/069

唐三内完成/070

姚崇治蝗/072

宋璟继姚崇为相/074

编校群书于乾元殿/076

《开元占经》编成/076

推行饮酒礼以思化民俗/077

设置市舶使管理外贸/078

开元盛世出现/080

中印数学交流/082

密宗繁盛/083

《太白阴经》出现/084

渤海吸收汉文化/085

《贞观政要》记载政治得失/086

宇文融检括逃户/089

府兵制解体·开始募兵/089

赵柳氏创夹缬法/090

第一次实测子午线长度/091

~行等作水运浑天仪/092

大破吐蕃/093

百官春月旬休游宴/094

肖嵩挽救河西危局/095

裴光庭奏请论资论辈/095

唐代开始发行官报/096

唐代冶金技术进一步发展/097

王希明重建三坛二十八宿/098

星图进入日常装饰/100

白云子创三戒/101

绢帛代钱衰落/102

水稻成为第一作物/103

宦官势盛/106

赐吐蕃以诗书/106

行开元新礼/107

李林甫为相/108

唐玄宗以韩休为相/109

方士张果入宫/110

裴耀卿掌运漕米/111

刘秩反对开放私铸/112

唐玄宗免安禄山死罪/113

张九龄罢相/113

唐破吐蕃/115

外丹道盛极/116

炼丹家发现火药三成分/120

茶业发展成熟/120

唐置监军/122

南诏统一六诏/123

唐玄宗倡学/125

《大衍历》编成/126

李白奉召入京/129

唐置十节度、经略使/131

西突厥降唐·东突厥势衰/132

胡人控制兵权/133

杨玉环立为贵妃·杨氏显贵/134

李林甫口蜜腹剑把持朝政/136

杜甫入长安/137

唐玄宗崇道/138

高仙芝出任节度使/139

哥舒翰以数万人代价攻克石堡城/140

和阗地毯形成/141

笔记兴起/142

安禄山势力膨胀谋反叛/145

唐人口到达顶峰/146

杨国忠拜相/147

鉴真东渡/148

高仙芝败于大食/151

序言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内容推荐

李默主编的《大唐盛世(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大唐盛世(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编辑推荐

李默主编的《大唐盛世》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唐盛世/话说中华文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64420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2.0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4
16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