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评传(精)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诺贝尔本质上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自己发
明的破坏性炸药有助于消灭战争,但他对人类和国
家的看法是悲观主义的。
——吴定初
目录
伟人的童年
俄国二十一年
重返故乡
德国五年
巴黎十八年
意大利五年
诺贝尔之死
精彩页
伟人的童年
降生
1833年10月31日,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降生了。
瑞典又称瑞典王国,是北欧最大的国家。由于瑞典纬度较高,天气寒冷,因而农业比重较小,但工业发达且种类很多。
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被称为“北方威尼斯”。1463年,斯德哥尔摩被定为瑞典首都,并逐渐发展成为瑞典的第一大城市。在老城区,大街小巷都用石头铺路,最宽处不过5至6米。瑞典王宫、皇家歌剧院、皇家话剧院、议会大厦,以及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等中世纪的建筑都聚集在老城区。而在新城区,则是高楼林立,街道整齐,临湖一带的景色极为优美。
在瑞典斯科纳省的东诺贝洛夫,一位名叫奥鲁夫的农民有个喜好音乐并渴求知识的儿子——彼得·奥鲁夫逊。17世纪70年代,他离开农村,到瑞典北部的乌普萨拉去学习。1682年,他进入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攻读。在取得法律学位之后,他被任命为乌普萨拉附近一个县法院的法官,并在1696年同鲁德伯克的女儿温德拉结了婚。
彼得·奥鲁夫逊的大儿子——外科医生伊曼纽尔·诺贝利叶斯(1757—1872)在战争时期作为军医服役时,将自己的姓改为诺贝尔,他是一位发明家,也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祖父。
1815年,外科医生的儿子——14岁的伊曼纽尔·诺贝尔当了一名船员。上船后,随着货船穿过北海,沿着大西洋南行,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了地中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开阔了伊曼纽尔的胸襟,在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见闻增长了他的知识,船上各种性能的机械他更是爱不释手。
1818年,在海上度过3年动荡的生活后,伊曼纽尔回到故乡,进了一所建筑专科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他对制图和机械很感兴趣,曾三次获得建筑师奖,并一直靠奖学金读书。他在校期间设计的高楼和大桥很受欢迎。
伊曼纽尔赶上了好时代,这时正值瑞典国王卡尔十四世在位期间。1818年2月5日,贝尔纳多特成为瑞典国王,史称“卡尔十四世”,在位时间直至1844年。他是一位温和的统治者,为瑞典的现代化做出了许多贡献。卡尔十四世对外主张与俄国友好,开展两国贸易,调解边界纠纷;对内则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民族团结。19世纪20年代以后,在卡尔十四世的努力下,瑞典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卡尔十四世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军事、财政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了瑞典的国际地位。
毕业后,伊曼纽尔在斯德哥尔摩参与了许多建设项目和市政建筑工程。他还设计了活动木屋,造过各种式样的浮桥。从此,作为一名建筑师,伊曼纽尔开始崭露头角。
1828年,伊曼纽尔发明了“诺贝尔机械运动器”,这是一种将循环运动改变为前后运动的机器。根据这种机器的原理,后来造出了具有十个滚轮的碾压机。这项发明受到国家的认可,很快取得了专利。不久,他还研制出性能各异的机床。
渐渐地,伊曼纽尔迷上了研究、实验和发明,他一头钻进实验室,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人们见他那股着迷劲,都称他为“发明狂人”。这时,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卡罗琳·安德里特看中并嫁给了他,这便是诺贝尔的母亲。
卡罗琳出身于瑞典北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她温良贤淑,很有智慧,深受邻里喜爱,不仅是位好妻子,更是位好母亲。她虽然身材瘦小,却精力充沛,似乎永远不知道疲劳为何物。
结婚后,他们搬进一座舒适的公寓,伊曼纽尔有了自己的工厂。在随后的五年里,他们生了两个儿子:罗伯特和路德维希。
1833年,一场大火烧掉了伊曼纽尔的工厂。意外事故使伊曼纽尔破产了,于是全家不得不搬进郊外一所又小又破的房子,诺贝尔就诞生在这里。
诺贝尔出生后身体十分虚弱,动不动就感冒发烧,有时候还伴有痉挛。
母亲对弱小的诺贝尔呵护备至,为他费尽了心血。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诺贝尔总算侥幸地活了下来,并一天天长大了。但他一直身体虚弱,面色苍白。
斯德哥尔摩靠近北极圈,冰雪多,气温低。体弱的诺贝尔怕冷,一年四季总是待在屋子里,很少到室外去。
P1-3
导语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父亲伊曼纽尔喜欢研究炸药,在父亲的熏染下,诺贝尔也迷上了炸药研究。
1841年,8岁的诺贝尔进了学校,但他只读了一年,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这期间,父亲去了俄国研制炸药。1842年,他们全家迁往俄国的圣彼得堡。父亲给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俄文。通过刻苦攻读,诺贝尔通晓了俄语、法语、德语和英语,并能用这些语言写作。诺贝尔17岁时,父亲鼓励他去各个国家旅游和学习,增长知识和见闻。于是,诺贝尔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求学旅行,第一站是瑞典,接着到了丹麦、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结束后,他回到彼得堡,开始在父亲的工厂帮忙。在帮忙的过程中,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一举成为轰动世界的人,他拥有了无数的金钱,开了好多工厂。
于元编著的《诺贝尔评传(精)》详细叙述了诺贝尔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人生轨迹,重点描写了他发明炸药的前后经过,以及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各样的事情。
序言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父亲伊曼纽尔喜欢研究炸药,
在父亲的熏染下,诺贝尔也迷上了炸药研究。
1841年,8岁的诺贝尔进了学校,但他只读了一
年,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
。这期间,父亲去了俄国研制炸药。1842年,他们
全家迁往俄国的圣彼得堡。父亲给他请了家庭教师
,教他俄文。通过刻苦攻读,诺贝尔通晓了俄语、
法语、德语和英语,并能用这些语言写作。诺贝尔
17岁时,父亲鼓励他去各个国家旅游和学习,增长
知识和见闻。于是,诺贝尔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求学
旅行,第一站是瑞典,接着到了丹麦、德国、法国
、英国和美国。结束后,他回到彼得堡一开始在父
亲的工厂帮忙。在帮忙的过程中,诺贝尔发明了炸
药,一举成为轰动世界的人,他拥有了无数的金钱
,开了好多工厂。
他一生未婚,但至少谈过三次恋爱。初恋是在
俄国,但女孩拒绝了他的求婚;第二次他爱上了自
己的秘书,但秘书另嫁他人;第三次是一场持久的
异地恋,18年里,他们互通书信,在信中他将女孩
称为“诺贝尔夫人”,但最后依旧无果而终。
诺贝尔去世的时候,身边并无亲人。他列好了
遗嘱,并给自己最信任的助手写了信。遗嘱中,他
表示要将自己的全部遗产当作奖金,赠予那些对人
类有极大贡献的人士,于是“诺贝尔奖”就此诞生

诺贝尔是一个个性独特、心地善良、才华出众
、敏感、孤独、成功、伟大,但又充满悲剧性的人
。他一生成果斐然,但孤独而终,他将自己的全部
生命奉献给了人类的进步事业,他的一生是奋斗的
一生,他的探索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勇气,值得每一
位读者尊重和学习。
内容推荐
于元编著的《诺贝尔评传(精)》以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诺贝尔从出生、成长到死亡的人生轨迹,重点描写了他发明炸药的前后经过,以及在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各样的事情。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难免有曲折,在研究的过程中,诺贝尔受过伤,失去了亲弟弟,几次被强行禁止研究,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安全的炸药,因此被誉为“炸药之父”。诺贝尔的一生创造了价值,拥有了别人不可企及的财富,但他也是孤独的,甚至死去时身边都没有亲人在侧,死后,他将巨额财产以奖金形式留给后来为人类事业做贡献的人,“诺贝尔奖”因此而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评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元
译者
编者 于元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823706
开本 16开
页数 13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30
CIP核字 2018133976
中图分类号 K835.326.13=43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2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9: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