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商--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记载了十位近现代中国著名商人的故事。他们大多是近现代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有众多为人尊崇的文学天才,却鲜有受人膜拜的财富英雄。近一百多年历史的风烟中,财富主人的命运总是如烛光般摇曳不定,这与欧美文明中财富英雄影响主流文化的现象大相径庭。也许探寻中西方对待财富的差异性态度,对思考中同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内容推荐

从洋务运动到共和国近百年间,中国处于内外交困、新旧更迭的制度急转期。而彼时对中国商人来说,在破除几千年重农轻工商传统后,他们不仅得到了机会,并且获得了地位。他们对社会和政治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历史的夹缝中显得华丽又苍凉。张謇、盛宣怀、唐廷枢、周学熙、范旭东、刘鸿生、卢作孚、荣毅仁、穆藕初、陈光甫,这十位在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商人,其商路历程值得历史认可和纪念。他们大多是近现代中国一些重要产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他们中大部分人以商人的身份承担了传统文化中“士”的一部分责任——改造社会、思考国民性,甚至是服务社会公益。在历史的回旋中,他们的名字可能被隐没,但是他们的影响已经辐射到了今天。

目录

第一章 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

 四十年功名之路

 徘徊上海路灯下

 “大农”经营

 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分合

 中国近代第一城

 一个光明而又冷峻的结局

 企业家与社会家的角色冲突

第二章 盛宣怀:亦官亦商第一人

 轮船招商局内的商权之争

 作为商战和政治工具的电报

 “一只手捞十六颗夜明珠”

 策划“东南互保”

 “铁路国有令”与清朝覆没

 功过与是非

 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困境

第三章 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

 买办生涯

 商战

 中国保险业之先河

 龙脉

 身后的哀荣与萧条

 买办阶层

第四章 周学熙:一场商人与政客的相逢

 开平矿务局的沦丧

 与袁世凯的最初合作

 从滦州煤矿到开滦合并

 北京最早的自来水

 袁世凯的“借款总长”

 二次出任财政总长

 老叟残年

第五章 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

 一次饱尝官场之腐败

 没有对手的买卖亦须妥协

 永利的坎坷之路

 义门多义士

 国难当头

 抱憾辞世于胜利之时

 管制经济的殉难者了

第六章 刘鸿生:最像商人的商人

 上帝的叛徒

 精明用巧,十年称富

 大中华火柴

 “刘氏托拉斯”之梦

 刘鸿生与蒋宋关系的演变

 与共产党合作

 在商言商

第七章 卢作孚:越成功越悲凉的航运巨子

 清贫书生

 从一艘客轮起家的川江巨头

 外王内圣

 “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壮士之死

 商道尊严

第八章 荣氏:富过四代的家族

 荣氏第一代早年的惨淡经营

 靠四台石磨起家

 荣氏企业集团的规模和欠债

 “孤岛繁荣”和巨大损失

 与蒋氏政府龃龉日增

 政权更迭,境遇起伏

 中信系

 富过三代

第九章 穆藕初:被遗忘的管理先驱

 壮志始于早年

 “大龄”留学生

 快速成功和快速失败

 穆氏管理的经验与尴尬

 商人与学者的一场论战

 梦想的中国

 “家道丰腴自饱温,也须肚里立乾坤”

 二次从政,抱憾而终

第十章 陈光甫:职业银行家与非职业外交家

 学徒出身的沃顿商才

 逃脱政坛,三十而立

 以小博大

 积极心态和谨慎原则

 生意的手腕与正道

 两次特殊的国家使命

 乘桴浮于海

附录 近代国商大事记

试读章节

张謇的科举之路仿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段,其中不乏荒诞之处,但他的确继承了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自尊。

1853年7月1日(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张謇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张家世代务农,直到张謇的父亲张彭年时,才在务农之余兼营一个制糖的作坊。

张謇4岁吋起,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到5岁。张謇已经可以完整无误地背诵《千字文》,于是父亲将他送进私塾读书。但是张家祖上三代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也就是所谓“冷籍”。当时科举规定“冷籍不得人试”。为了取得应试资格,张謇15岁时由他的一位老师宋琛安排,结识了邻近如皋县的张家。张家同意张謇冒充自家的子嗣报名获得学籍。16岁,张謇考中了秀才。

但是从此如皋县张家开始用冒名一事来要挟张謇,连续索要钱物,最后索性将张謇告上了公堂,要求得到一笔高昂的酬金。这一场诉讼延续了几年,令张謇十分狼狈,家道也因此困顿下来。幸而张謇的老师们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四处斡旋。当时的通州知州孙云锦也出面为他调解,将此事上报给江苏学政,继而上书礼部。直到张謇20岁时,此案终于告终,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冒籍案”结案后第二年,孙云锦调往江宁(今南京),邀请张謇人幕同往。在江宁,张謇认识了孙云锦的世交,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此后成为吴的幕僚。吴长庆对张謇有不可忽略的提携之功,所以张謇一直敬重吴长庆。

1880年吴长庆奉命督办山东海防,张謇随同到了山东登州。第二年,科举不第的袁世凯来到登州投奔吴长庆。吴长庆认为袁世凯学识疏浅,命他在营中读书,由张謇教导他。因此袁世凯当时对张謇行的是弟子之礼。袁世凯初到的时候,因为不得吴长庆重用,颇为郁郁不得志。后来张謇向吴长庆举荐袁世凯,此后张袁二人成为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

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张謇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兵进抵仁川。为了阻止日本吞并朝鲜,吴长庆奉命率兵赴朝平定局势,张謇随同到了汉城。因为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缘故,张謇虽然人在汉城,但是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他所撰写的條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这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翁同龢在政治上与慈禧不和,拥护光绪掌权,正需有人充实阵营,从此便不遗余力地提携张謇。

在朝鲜不多时,因为李鸿章不喜欢吴长庆,庆军被拆分为正副营。吴长庆率正营回国;袁世凯则率领庆军副营留守朝鲜,帮助朝鲜练习新军,袁氏的崛起就是从这里开始。袁世凯很快转而投靠了李鸿章,这令回国失势的吴长庆更加抑郁,不久病终。张謇痛斥了袁世凯一番,二人绝交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

在这个时期,张謇可以跻身官场的机会很多。朝鲜希望以“宾师”的待遇留住他。而李鸿章虽不喜吴长庆,但却非常乐意上书推荐张謇在朝中任事。吴长庆病故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广总督张之洞同时向他发出礼聘,邀其人幕。但张謇一概婉拒,人称“南不拜张北不投李”,回到通州故里,继续攻读应试。这大约是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自尊——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地踏人仕途。

1885年,张謇终于在乡试中考中了第二名举人。此后张謇开始参加礼部会试,向科举的最高阶段进发。很富戏剧性的是,当时翁同龢、潘祖荫等“清流”党人对他着力延揽,在礼部会试中暗中识别他的卷子,结果却连着三次误认了别人的卷子,将别人取中。1889年,张謇参加会试,结果“清流”的考官们将无锡孙和的卷子认作张謇的,孙考中而张落第。潘祖荫因此气愤不已,拒绝接受孙的拜见。1890年第三次会试,这次陶世凤的卷子被误认了,结果陶考中会元,张謇又落第。1892年第四次会试,考官们又误认了刘可毅的卷子,张謇再次落第。

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四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清流”将目标对准李鸿章,借此冲击主和的“后党”。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文中称“(李鸿章)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一旦有事,但能漫为大言,胁制朝野。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并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甲午之耻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久张謇的父亲去世,张謇回到故乡守孝,从此离开了清朝的政治中心。

纵观张謇的功名之路,既有科举中的种种荒诞之处,又令人不禁钦佩他的坚持和自尊。如果张謇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如果他求取功名的目标是官权利禄,那么朝鲜平叛之后他既可以留在朝鲜受人尊奉,也可以在李鸿章等大员的举荐下直接获得官职。可是张謇求取功名更像是一种自我实现。在他心目中,通过科举得到认可和荣誉是一个读书人成功的正道,其他方式都无法见容于他的自尊。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前41年。而一旦完成了这个过程,功名为他带来的结果却让他感到失落。所以说他的内心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同时张謇因为出身农家的缘故,富有草根情节,他的那句“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就是一个写照。这种理想主义和草根情节的交织是他后半生经营生涯的灵魂支柱,既成就了他,但或许也造成了他现实上的失败。P4-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商--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言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6645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3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5: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