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路遥论/中国当代作家论 |
内容 | 作者简介 杨晓帆,1984年生,云南昆明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现供职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1980年代文学史研究与当代小说批评。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延安大学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与路遥研究中心研究员。获第五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年度优秀论文奖,第三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评论奖。 目录 绪论 一、“交叉地带”的发现 二、柳青的遗产 三、有问题的经典作家 第一章 “理想性”的历史缘起:1960—1970年代的经验与叙述 第一节 与文革文学“有染”:并不容易的扎根故事 第二节 “交叉地带”的发现:回乡知青的古典爱情 第三节 走进“新时期”:什么“伤痕”,怎样“和解” 小结 柳青的遗产:个人、阶级与社会差别 第二章 高加林的“感觉世界”:路遥式个人主义的由来 第一节 “回不去”的高加林:在“十七年”文学的延长线上 第二节 高加林的“感觉世界”:幸福生活如何可能? 小结 路遥式个人主义:在梁生宝和于连之间 第三章 改革时代的“创业史”:交叉地带的文学实践 第一节 从《人生》后退:路遥的文学自觉 第二节 普通人的道路:孙家兄弟的生活哲学 第三节 改革时代的“创业史”:转型期乡村田野调查 小结 路遥式城乡叙事:一种共同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 城乡之辩、中西之辩与1980年代的现实主义危机 第一节 路遥与贾平凹的1986年:在“农村改革”与“乡土寻根”之间 第二节 路遥与柳青“重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漫长的19世纪” 小结 路遥式现实主义:分裂时代的整体观 结语 附录 路遥生平与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间拥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早日实现中国文学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为此,作家出版社特邀请当代影响力与活力的评论家、学者,以老中青三代研究者相结合的阵容,撰写一套全新的“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采用专著的形式,一位研究者专注于一位作家,以一对一方式全面梳理作家的生平、作品。《路遥论》是第一辑之一种,由评论家杨晓帆撰写。 路遥文学世界的重心显然不止于批判揭露社会问题、批判制度之祸,他从生活于制度中的人们写起,写他们为物质生存和精神需要自发的生活,又从这种自然展开的生活形式中提炼出一个理想形态。这里面当然有他对自己身处时代的乐观信念,有他这一代人无法突破的认识局限。但也正因如此,路遥的现实主义不是对观察到的经验现实的直接复制,他既追踪了“改革”的历史走向,又仿佛在预见到改革的现实问题之前,试图凭借他笔下人物的“理想”人生,提供“改革”的另一种历史镜像。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路遥论/中国当代作家论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杨晓帆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639942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2 |
出版时间 | 2018-05-01 |
首版时间 | 2018-05-01 |
印刷时间 | 201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10 |
CIP核字 | 2018051181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3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