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谈美/小书虫读经典
内容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省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协顾问等职。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的权威,是中国系统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第一人,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蜚声中外。著有《谈修养》《谈美》《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译有《歌德谈话录》《文艺对话集》《拉奥孔》等。
书评(媒体评论)
“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名的例子;这是孟
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两义:
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
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
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
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
——朱自清(散文家)
目录

开场话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摹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致谢
附录 近代实验美学
精彩页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起于实用的知觉,实用的知觉起于经验。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见火就伸手去抓,被它烧痛了,以后他再遇见火,便认识它是什么东西,便明了它是烧痛手指的,火对于他于是有意义。事物本来都是很混乱的,人为便利实用起见,才像被火烧过的小孩子根据经验把四围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作“饭”,天天穿的东西叫作“衣”,某种人是朋友,某种人是仇敌,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女人除了是生小孩的一类意义之外,便寻不出其他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人或物时心里明了他的意义。明了他的意义起初都只是明了他的实用。明了实用之后,才可以对他起反应动作,或是爱他,或是恶他,或是求他,或是拒他。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P3-5
导语
朱光潜著的《谈美》所选文本皆为朱光潜先生的随笔精品,跨越中西,贯通古今;文采斐然,内涵深刻;亲切朴实,明快自然,展现了朱光潜先生独特的情趣、精深的学问、独立的人格,堪称学术境界与人格典范的完美结合,也是陶冶现代中国人美学情操的精神源泉。
序言
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理论的介绍各新杂志上
常常看见;就中自以关于文学的为主。别的偶然一
现而已。同时各杂志的插图却不断地复印西洋名画
。不分时代,不论派别,大都凭编辑人或他们朋友
的嗜好。也有选印雕像的,但比较少。他们有时给
这些名作来一点儿说明,但不说明的时候多。青年
们往往将杂志当水火,当饭菜;他们从这里得着美
学的知识,正如从这里得着许多别的知识一样。他
们也往往应用这点知识去欣赏,去批评别人的作品
,去创造自己的。不少的诗文和绘画就如此形成。
但这种东鳞西爪积累起来的知识只是“杂拌儿”;
——还赶不上“杂拌儿”,因为“杂拌儿”总算应
有尽有,而这种知识不然。应用起来自然是够苦的
,够张罗的。
从这种凌乱的知识里,得不着清清楚楚的美感
观念。徘徊于美感与快感之间,考据、批评与欣赏
之间,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常时自己冲突,自己
烦恼,而不知道怎样去解那连环。又如写实主义与
理想主义就像是难分难解的一对冤家,公说公有理
,婺说婆有理,各有一套天花乱坠的话。你有时乐
意听这~造的,有时乐意听那一造的。好教你左右
做人难!还有近年来习用的“主观的”、“客观的
”两个名字,也不只一回“缠夹二先生”。因此许
多青年腻味了,索性一切不管,只抱着一条道理,
“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是“以不了了
之”,究竟“谈”不出什么来。留心文艺的青年,
除这等难处外,怕更有一个切身的问题等着解决的
。新文化是“外国的影响”,自然不错;但说一般
青年不留余地地鄙弃旧的文学艺术,却非真理。他
们觉得单是旧的“注”、“话”、“评”、“品”
等不够透彻,必须放在新的眼光里看才行。但他们
的力量不够应用新知识到旧材料上去,于是只好搁
浅,并非他们愿意如此。
这部小书便是帮助你走出这些迷路的。它让你
将那些杂牌军队改编为正式军队;裁汰冗弱,补充
械弹,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其次指给你一简
捷不绕弯的道路让你走上前去,不至于彷徨在大野
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其次它告诉你怎样
在咱们的旧环境中应用新战术;它自然只能给你一
两个例子看,让你可以举一反三。它矫正你的错误
,针砭你的缺失,鼓励你走向前去。作者是你的熟
人,他曾写给你十二封信;他态度的亲切和谈话的
风趣,你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书里他的希望是很大
的,他说: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
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
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
!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那过去一般
漆黑的未来。
(第一章)
这却不是大而无当、远不可及的例话;他散布
希望在每一个心里,让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
所能做的多。他告诉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
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一首诗的生
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
。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
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第九
章)。“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景。所以诗是做
不尽的……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
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第十一章)这便是“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第九章);是精粹的理解,同时结结实实地鼓励你

孟实先生还写了一部大书——《文艺心理学》
。但这本小册子并非节略;它自成一个完整的有机
体;有些处是那部大书所不详的;有些是那里面没
有的。——“人生的艺术化”一章是著明的例了;
这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他分人生为广狭
两义: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
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
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
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他说
:“生活的艺术家也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
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又
引西方哲人之说:“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以为这“还是一种美”。又说:“一切哲学系
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又说:“真理在
离开实用而成为情趣中心时,就已经是美感的对象
……所以科学的话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这
样真善美便成了三位一体了。孟实先生引凑者由艺
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
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
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
见的。
朱自清
1932年4月,伦敦
内容推荐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体形式写的美学入门书,被视为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谈美/小书虫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光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6905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8-01-01
首版时间 2018-01-01
印刷时间 201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美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66
CIP核字 2017225887
中图分类号 B83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7: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