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文化生产的表与里--国家市场社会视角下的青海土族盘绣/民族文化与社区发展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金昱彤著的《文化生产的表与里--国家市场社会视角下的青海土族盘绣》以土族盘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个案,以时间为基本线索,调查研究了从早期日本游客参观后引发的农家乐,到后期不断升温的旅游风情园和土族园等旅游产业的介入,土族盘绣逐渐成为土族文化符号的过程。采取国家、市场、社会等多位角度对民族文化变迁现象进行研究,力图超越就文化论文化的单一视角,引入时空、制度、权利、社会性别等议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 作者简介 金昱彤 女,汉族,1976年11月生,兰州文理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2014年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毕业,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社会工作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第二节 相关学术理论梳理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节 田野点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本书架构 第二章 文化圈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一节 土族盘绣的特点 第二节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三节 民族交融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四节 文化结构视野中的土族盘绣 第三章 再造传统:地方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昔日摆嫁妆:土族女性的成人礼与夸富宴 第二节 服饰展演与符号化过程 第三节 盘绣中的社会性别 第四节 服装上的历史与现实 第四章 “发现”盘绣:市场的力量 第一节 日本客人的到来 第二节 农家乐与风情园:空间视角下的文化呈现 第三节 盘绣市场中的行动者 第四节 文化的市场运作 第五章 成为非遗:国家的保护政策 第一节 地方文化网络与非遗的选择 第二节 选择非遗传承人 第三节 民族与地方的文化符号与象征 第四节 非遗保护管理的日常运作 第五节 文化创造与国家的谱系 第六章 迈向公共文化: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的非遗转向 第一节 文化搭台与非遗零售 第二节 走向开放的地方社会 第三节 国家、市场、社会互动下的文化变迁与文化自觉 第四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文化生产的表与里--国家市场社会视角下的青海土族盘绣/民族文化与社区发展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金昱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515323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18-05-01 |
首版时间 | 2018-05-01 |
印刷时间 | 2018-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34 |
CIP核字 | 2018070189 |
中图分类号 | K283.1 |
丛书名 | |
印张 | 16.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9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