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精)
内容
作者简介
孙琳琳,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新周刊》艺术主笔,报道当代艺术十余年。
书评(媒体评论)
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
——贡布里希(E.H.Gombrich)
目录
7:00
云南圭山 云大艺术生开始写生
清单:中国十大热门写生地
8:00
成都桐梓林 艺术批评家出差了
清单:十本必读艺术评论书
9:00
北京四得公园 北漂艺术家在晨练
清单:北京十个艺术区
10:00
上海浦江华侨城 女艺术家新作亮相
清单:中国女艺术家Top30
11:00
北京环铁艺术区 水墨画家睡过头了
清单:这十个人的水墨画也不一样
12:00
北京798 写生画家的画室停电了
清单:十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外国艺术家
13:00
广州二沙岛 当代艺术F4在打瞌睡
清单:中国当代艺术F4
14:00
重庆虎溪 “腿师”的画室堪称全中国最闷热
清单:中国写实画家Top30
15:00
北京佩斯画廊 文青把回顾展挤爆了
清单:十件必看的中国当代雕塑
16:00
重庆黄桷坪 茶客做模特
清单:四位地方艺术家
17:00
深圳OCAT 杭州书法家在表演
清单:四大最具话题性当代艺术秀
18:00
杭州象山 准艺术家的毕业展开幕了
清单:中国八大美术学院
19:00
香港会展中心 佳士得在讲普通话
清单:二○○六年至二○一八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卖Top10
20:00
香港会展中心 贝克汉姆来到香港巴塞尔
清单:全球九大艺博会
21:00
深圳OCAT 成名艺术家在聊他们的知音
清单: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十一个展览
22:00
深圳华·美术馆 中国当代艺术男团庆了个生
清单:还有过这些艺术团体,但都单飞了
23:00
北京花家地美术馆 馆长在布展
清单:美术馆的标准动作
24:00
大理山水间 诗人艺术家一起看世界杯
清单:四个当代艺术新据点
1:00
上海外滩三号 《天书》之后写《地书》
清单:中国当代艺术海外“四大金刚”
2:00
北京顺义 当代的西绪福斯在读诗
清单:想知道艺术家怎么想?读这些
3:00
北京草场地 行为艺术家还不想睡
清单:最吸引眼球的九个行为艺术
4:00
上海西岸 美术馆施工队通宵赶工
清单:国内十大私人当代美术馆
5:00
北京酒仙桥 通常他已画了一夜
清单:艺术史上著名的十位母亲
6:00
武汉东湖 雕塑家发了朋友圈
清单:四大当代艺术新一线城市
精彩页
云大艺术生开始写生
早上7点,太阳还不猛烈,村庄笼罩在雾气中。这样漫反射的光线是画家最喜欢的,但是这样的光线通常也预示着下午将会是一个灿烂的大晴天,所有上午观察到的色彩都会烟消云散。
毛旭辉在一楼和二楼之间的楼梯上支起画架,摆好保温杯、手机和蓝牙音箱,开始画不远处田埂边的两棵树。这两棵树他画了很多遍,它们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画画这个动作一个理由。淡绿、鹅黄,加一点赭红,毛旭辉的笔在画布上沙沙地涂抹。蓝牙音箱中传出的一首是咏叹调,下一首又是折子戏,也许他并没有在听,只是沉浸在画画这个动作中。
这里是圭山,准确地名是云南省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村,石头寨子,缺水。哈尼人在红土上种植土豆、苞谷、小麦和烟叶,农闲时斗牛、喝酒,也给艺术家当模特。
毛旭辉与圭山的缘分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他和张晓刚、叶永青等云南艺术学院的同学背着行李和画箱徒步五公里来这里写生。1997年,他在新加坡做第一个个展,画廊主蔡斯民选择了十年前的“圭山组画”。
1 圭山是云南年轻艺术家的黄埔军校
2006年开始,毛旭辉开始每年两次带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到这里写生,并重新密集地面圭山。圭山之于他,成了马蒂斯的“安乐椅”。
昆踢画家刘亚伟、金志强、胡晓钢、段玉海经常跟着毛旭辉一起写生,张晓刚和叶永青节假日也会来走走。渐渐地,也有其他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写生,村里的民宿多起来,变得更适合艺术家“下乡”了,圭山成了云南的“画家村”。
“多少代人画过圭山了,今天你们是否能画出跟我们不一样的感觉来?”毛旭辉将圭山看作云南年轻艺术家的黄埔军校,坚信他们会对这里“有感觉”,因为大部分学生就来自这样的乡村。学生们在田间地头画画,看毛旭辉路过就举着厕跑过来,于是他停下来说哪哪好、哪哪画得还不行。
毛旭辉很享受和小年轻相处,他表示:“他们没有健康困扰,还可以谈一些不现实的话题。”他为年轻人张罗个展,写批评文章,引荐收藏家。“他们现在的作品有很好的苗头,也逐步地被外界所认识,我把他们称为‘云南种子’,相信一些人会出来。”
毛旭辉的得意门生不少,陶发是最有个性的一个。出生于1984年的陶发在曲靖市师宗县高良乡平严村长大,黑睑细眼,身体健壮。在圭山,他属于“体验派”,出了太阳就脱掉上衣,满身热汗地面,苞谷酒和松节油让他的笔触比任何人的都润滑。毛旭辉说,他的画是在圭山突然开始有感觉的,没有征兆,一下子就对了。
学生荀贵品沉默而细腻,在圭山,他总是提着一个绷好的画框潜入核桃林,找准地方把画架支好,一屁股坐在落满枯叶的林地上迅速画起来。
另一个学生刘仁仙不仅画画,还兼做画架、开拖拉机、当开心果。他的绝活是爬树,10月正是柿子、梨、苹果成熟的季节,也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
2016年3月,“云南种子”第一次在北京举办了群展。他们都受过学院训练,但是这些画,也许只是热爱大自然的必然结果。
年轻人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回应。伴随而来的,是改变目前创作与生活方式的强烈冲动。毛旭辉选择圭山作为他们艺术生涯的出发地,但与一代代来过圭山又再也不来的年轻人一样,他们更向往别处的风光。
2 他看见了从痛苦上长出来的希望
毛旭辉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犹豫。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八五老将”,1985年,他组织了“新具象”画展而崭露头角。1992年,他留职停薪,成为职业艺术家。“做艺术家的梦想已经实现,我不用上班了,反而觉得时间很难打发。天天去画画真的很烦,并没有比过去一边丁作一边画画更有激情。”
从那时开始,毛旭辉创作了“圭山组画”“私人空间”“家长”“日常史诗”“权利的词汇”“剪刀”“倒下的椅子”“昆明组画”“紫色庄严”等作品,始终离不开具象与象征。“我喜欢有形象的东西,它可以唤起人的联想。再进一步说,我对日常用品感兴趣。这也是我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的想法,比如我画的剪刀和椅子,是人们每天都要看到,都要使用的东西。”
创作中,毛旭辉钟情悲剧感,这源自他对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的兴趣。随着时间流逝亲人逝去,他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伤痛,还有一种意外的感觉也生发出来——从痛苦上长出来的希望。
“2008年,父亲去世一年后,我突然觉得春天的到来把上一年压抑的状态给扫掉了。看见绿颜色,看见任何花卉和食物,我都会很感动。这个时候我就突然想到马蒂斯,觉得他画得真好,他的‘安乐椅理论’真伟大。”
2009年9月,母亲去世,毛旭辉开始画倒下的椅子。“我想到‘永远’这个词,‘永远’到底是什么?有朋友跟我说,我们只有永远失去,没有永远拥有。就是这样的感觉促使我画这些椅子。”
P3-8
导语
在这本书里——
●你可以亲历艺术创作现场,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未开放的展厅、画廊的VIP室”,置身“装灵魂的展览”、拍卖会,看看谁是艺术家的缪斯女神、作品与场馆间的张力如何呈现、怎样用痛苦表达诗意……
●你可以邂逅“不同语境中的画家”:
旭辉:“我这种人,要翻越的乞力马扎罗、要穿越的撒哈拉,其实还是在自己心里。”
张晓刚:“我曾经有激情,现在还有好奇心,还有天真的一面,我不愿意做一个太成熟的人。”
方力钧:“从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就慢慢把自己调整成为原材料本身。比较矫情地说:你到处找水喝,不如把自己变成一口清泉。”
……
●你可以透过24份趣味清单和大量艺术作品彩图,一窥2006年来十余年间中国艺术圈的起落变化和大事小情。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书。多年来,当代
艺术一直背负着“看不懂”的名声,这本书通过二十四小
时的讲述以及二十四份涵盖艺术圈大事小情的详细清单,
提供的正是一份一目了然的导图。我从艺术家的工作室、
未开放的展厅、画廊的VIP室出发,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
构思、创作、亮相、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2006年至2017年,艺术圈十二年来的起起落落,都在
这不眠不休的二十四小时里了。从2006年市场狂飙突进,
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艺术市场危机,到2014年寒
冬般的寂静,再到2017年的尘埃落定与重新洗牌,中国当
代艺术九死一生。这里所记录的,是一浪接一浪,还有大
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市场也许会衰退,拍卖也许会流拍
,艺术区也许会消失,艺术家也许会改行,但艺术永不眠

故事发生的十一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
—机会最多的北京、市场最规范的上海、走出最多成功艺
术家的重庆、当代艺术首次登堂入室的广州、最开放的深
圳、最安逸的成都、最特立独行的昆明、最先锋的杭州、
最具成长性的武汉、交易最活跃的香港,乃至最“威水”
的威尼斯,每一个坐标都标示着一种艺术生涯的可能性。
书中亮相的三十五位主要人物——艺术家、批评家、
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
是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最热切想了解甚至想成为的那种人,
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
离去者。
尽管艺术家的际遇各不相同,有被大众追捧的市场英
雄,也有隐身于边陲的寂寞高手,但艺术创作本身从来不
是轻松的事。走上艺术这条路就注定一生被撕扯——如果
没有内心的天人交战,就不会有灵光乍现的一刻;如果没
有如苦役般的劳作,就不会有四两拨千斤的杰作;如果没
有强迫症般的高标准严要求,就不会有令人赞叹的国际级
展览现场。而这些正是艺术的高明之处、魅力所在,也是
它之所以启发人的地方。
宣称自己看不懂当代艺术的人常常会说当代艺术不美
,然而这时代早就不是一个追求唯美的时代了,打动人的
是感觉。当代艺术要治疗的,正是“没有感觉”。所谓品
位,就建立在与艺术的互动与共振中。
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正处在黄金时代的尾声,我开
始报道艺术。那时当代艺术F4在拍场上如日中天,天价艺
术家呼之欲出。跟今天比起来,那时的艺术圈更自信、更
兴高采烈,也更浮躁。经历了这些年的变化,作为艺术家
的同路人,我很高兴书中写到的人依然初心不改,而我所
写下的那些往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依然能使人有所获
益,甚至还显现出了时间的包浆。
本书不是一本以时间为序、平行结构的文集,而是由
十二年来我所观看的一件又一件杰作、采访的一位又一位
艺术家、经历的一个又一个现场所共构的一段历史,最后
以二十四小时呈现。与艺术家交谈时,我是《新周刊》的
艺术主笔,为报道艺术而来;而当我写作时,参照系是我
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以及艺术史的星空。贡布里希为大
众写了《艺术的故事》,有人说他过于通俗,而这份亲切
和诚意,却是他最令我钦佩的地方。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
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它可以进入每个
人的生命,为我们被琐事拖坠的日常,提供一股向上的气
流、一种反思的力量。
这本书要讲的,正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的故事”。如
它能将读者引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情之理解”,我将
不胜荣幸。
孙琳琳
2018年3月1日于广州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带你重返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书。《新周刊》艺术主笔孙琳琳通过24个艺术故事及24份囊括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提供了一份帮助“理解”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从2006年至今,艺术圈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尽在这不眠的24小时中。
故事发生的11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从机会更多的北京、市场更规范的上海,到安逸的成都、更具成长性的武汉;书中亮相的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从艺术家、批评家,到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离去者。
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而这本书讲的,正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琳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15248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2
CIP核字 201828629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85
132
2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