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甲午战争(精)
内容
内容推荐
1894年夏,中日之间爆发了近代以来两国首次大战争。以此为界,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面临亡国的危机;日本则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开始跻身列强行列。这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战争究竟缘何而起?其间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过程与时局变迁?此后的东亚情势又何去何从?大谷正著刘峰译的《甲午战争(精)》中日本当代著名历史学者大谷正利用大量文献档案,从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媒体史、社会史等多个角度切入课题,将一场复杂的甲午战争展现在读者眼前。
目录
序 章
第一章 战争前夕的东亚
一 朝鲜的近代与天津条约体制
二 日本与中国的军备扩张
第二章 从出兵朝鲜到日中开战
一 甲午农民战争与日中两国的出兵
二 开战前日中两国政府的困境
三 日中开战
第三章 占领朝鲜半岛
一 平壤之战
二 黄海海战与日本国内形势
三 甲午改革与歼灭东学农民军
第四章 侵略中国领土
一 第一军与第二军的大陆侵略
二 “文明战争”与旅顺屠杀事件
三 冬季战斗与谈和提议
第五章 战争体验与“国民”的形成
一 媒体与战争:报刊、新技术、随军记者
二 地方与战争
第六章 《马关条约》与侵占台湾
一 条约签订与“三国干涉还辽”
二 台湾的抗日斗争、朝鲜的义兵斗争
终章 何谓“甲午战争”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序言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
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里,西方列强势力东来,成
为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千年未遇的变局。如何应对
变局,学习西方,开展政治体制、军事力量、经济和社会
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寻找各自发展道路,推进现代化事
业的发展;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趋利避害,纵横捭
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涉及东亚的国际关系。
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推进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
化的国策,中国也开展了洋务运动。双方在军队发展上还
相互比照和追赶,最终因日本仿效列强在朝鲜推行侵略扩
张路线,两国1894~1895年爆发战争,中国战败。日本由
此快速崛起,并进一步走向帝国主义道路,中国则陷入被
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悲惨境遇。
在总结中国近代化何以挫折、失败的历史教训时,甲
午战争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结。中国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一
直高度关注这一历史事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出版了大
量专著和史料。但相比较而言,对于日文史料的挖掘和翻
译出版还是相对较少,对于日本学者的专著译介更是不多
。近四十年里,仅有藤村道生的《日清战争》和中塚明《
还历史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这本《甲
午战争》,是大谷正教授2014年出版的著作,虽属于普及
读物,对中国读者而言仍属于最新的研究成果。
客观说来,在甲午战争这个题目中,中国读者对于日
本海军建设的诸多细节相对较熟悉,但对于同时代日本陆
军的发展了解不多,尤其是深入到军队建设的各个分支:
部队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事教育,乃至对各级
军事指挥机构的建制了解都很浅。对于同时代日本国内各
种政治派系、政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研究更不充分,较多
地将其笼统看作一个整体,很少像日本学界那样,将每个
重要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域、所属党派或政治团体进行分别
研究,也很少将日本政治家和军部代表人物的不同主张进
行细微的比较。此外,甲午战争起源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更深远地来说,涉及朝鲜现代化过程中中朝两国的互动,
以及日本对朝鲜的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如何将这一课题
放在甲午战争整个历史背景和演进过程中来把握,恐怕中
国史学界目前的研究就很不够。尤其当战争推进到中国本
土之后,对于朝鲜农民起义的后续关注,以及日本对朝鲜
义兵的镇压行动,了解就更不够了。
大谷正教授的《甲午战争》,在以上方面恰好为我们
打开了视野,弥补了缺陷。比如甲午战争的开战时间,以
往研究多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
北洋海军济远舰为开端,而日本学者提出了7月23日日军突
袭朝鲜王宫,率先向朝鲜开战的观点。当然,大谷正认为
此观点源于桧山幸夫和斋藤胜二的研究,而就我所知,日
本中塚明教授早在1994年参加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
讨论会上就提出这一观点。中国的戚其章先生认为,如果
将其概括为甲午战争,以国别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阶段,以7月23日事变为起点,乃是日本发动的对朝鲜的侵
略战争;第二阶段,以7月25日丰岛海战为起点,乃是日本
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见戚其章为《还历史本来面目—
—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一书所作的序言)。不管怎么说
,源于日本学者的见解现在已经成为中日史学界的共识,
也写进新的研究著作,这就是对于学术的重要贡献。
又如大谷正教授研究日军在朝鲜作战时运输辎重的驭
马和军夫,这个课题很不引人注目,但在军事作战中却是
重要的后勤保障环节。日军在学习西方军事现代化的时候
,不仅引进武器装备,也引进了后勤补给体系,设立了野
战医院和卫生队,配置了辎重兵和辎重运输兵。甲午战争
时还在民间招募军夫,并强征朝鲜劳工和马匹。大谷正教
授在书中专门列出这场战争时日军各部队配置的运输兵、
军夫、马匹、车辆的详细数量并进行分析。同时他注意到
,由于出兵仓促,朝鲜百姓的抵抗和民夫逃亡,造成日军
弹药粮草保障的困难,给战斗力造成直接影响,直到平壤
战役之后才从清军遗留武器和粮食中得到补给。清军士气
低落和临战溃退,是日军取胜的客观原因。他的结论也提
示我们,军事史研究时,后勤保障研究是不能忽略的重要
方面。
大谷正教授用相当篇幅介绍日本政府借助媒体进行战
场报道,一方面操控国内舆论,调动民众对战争支持的情
绪,让他们逐渐萌生出“日本国民”的共同意识;另一方
面操控国际舆论,用日本的侵略逻辑解释其在朝鲜和中国
东北的残暴行为,用欧美读者熟悉的语言抢占外宣主导权
,炮制出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战争的歪理。从形态
上看,日本各类新闻媒体向前线派出了近二百名随军记者
、摄影师、画家和漫画家,还组织国际媒体记者随军进行
报道,使得战况进展几乎同步地公开出现在读者面前。同
时,日本内务大臣又颁布《审查内规》,载明了有关陆军
、海军、外交领域的禁止事项和审查要求。本书还详细研
究了战时日本各类报刊的出版情况、印刷技术的进步、摄
影作品如何印制在书报上,这些饶有兴趣的细节,对于了
解日本经历明治维新之后二十余年发展,其软实力和政府
的管控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在战时报道中,还涉及美国
记者克里尔曼等人对旅顺大屠杀的揭露,日本国际法学家
有贺长雄、高桥作卫为日本战争行为的辩护和在国际上展
开公关行动等,显示甲午战争研究所涉及的更有深度的专
业领域。
大谷正教授毕业于大阪大学,现在是日本专修大学文
学部教授,专研东北亚近现代史和甲午战争。本书篇幅不
大,事件取舍剪裁和叙述具有日本学者的风格,有的地方
寥寥数语深入浅出,有的地方浓墨重彩详尽展开,其实都
蕴含他多年研究的心得,相信中国读者阅读后能够得到启
迪,从更多的角度把握甲午战争的方方面面。
2019年2月14日
导语
大谷正著刘峰译的《甲午战争(精)》详细描述了战争的起源、经过与后果,发国内相关著作所未发。全书正文分7章:战争前夜的东亚;出兵朝鲜与日清开战;占领朝鲜半岛;进攻中国;战争体验与“国民”的形成;马关条约与进占台湾;何为甲午战争。关于甲午战争,国内相关著作忽略的日本陆军行动、后勤和媒体宣传,正是这本书的重点和亮点。
后记
我是在2018年初回湖南老家探亲的途中接到此次翻译
任务的。得知是大谷正教授的《甲午战争》一书,我倍感
兴奋。因为早在赴日留学期间我就曾多次拜读大谷教授的
著作与论文,对其治学之严谨、学术水平之高深十分钦佩
,另一方面我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也与日本明治
时期的政治外交多有关联,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本书的原著,日文名为『日清戟争』,是大谷教授于
2014年6月在中央公论新社出版的。书中运用大量翔实可靠
的文献档案与参考资料对既往研究进行了补充、修订与完
善,进而对战争前、战争中、战争后各当事国的具体情况
展开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不仅为读者还原了诸多历史事
实,使时局的推移与发展过程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而且也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线索与
思考路径。可谓日本学界近年之力作。
若翻阅此书便可发现,大谷教授切入课题的视角并非
单一,涉及了政治史、外交史、军事史、媒体史等多个领
域的问题,甚至针对战争的称谓与概念内涵展开了深入的
讨论。这或许会让读者在刚进入阅读时产生疑问:为何非
要在甲午战争的称谓上如此纠结,甚至为此花费大量笔墨?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可以发现,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实则与
战争性质的判断密切相关。因为从空间维度来看,战争所
牵涉的国家并非局限于中日两国;从时间维度来看,战争
的起止时间亦存在着推敲斟酌的余地。大谷教授正是采用
这种由表及里、纵横拓展的做法,自问题的表象渐次深入
性质的研究,展现了本书的与众不同。
同时亦因在媒体史领域有着相当之造诣,大谷教授还
在书中专门以一章的篇幅详细考察了日本媒体与战争的关
系。尤其针对当时的随军记者、新闻报道、画报摄影展开
了集中而细致的探讨,让我们看到了甲午战争的另一面。
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媒体的参与,日本近代的自我意识与
身份认同在战争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近代民族国
家渐告巩固。但同时亦不可忘记,正是在此影响之下,日
本民族的自负感与优越感乃至对外扩张的野心迅速膨胀,
最终走向了侵略的不归路。甲午战争,终究是一场日本觊
觎对朝支配权、谋求东亚霸主地位的非正义战争。这是我
在翻译过程中反复提醒自己、时刻反思的一点。
拙记的末尾,我要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各位领导
与同仁,尤其是李期耀老师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表
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亦要感谢姜鸣先生为本书审读作序,
感谢日本千叶大学山田贤教授、赵景达教授、见城悌治教
授,国学院大学橱口秀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翟新教授、
王选研究员,复旦大学许金生教授,苏州科技大学祝曙光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显芬教授,上海师范大学鸟羽厚郎
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指导与帮助。为方便中国读者阅读,
本书将“日清戟争”等日文词汇全部译成了中文的常用、
惯用称呼。同时因译者的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漏误译之
处,还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刘 峰
2019年2月9日
精彩页
此外,中国海军其他主要舰只还包括:德国建造的济远舰(2300吨)、经远舰(2900吨)、来远舰(2900吨),英国建造的致远舰(2300吨)、靖远舰(2300吨)等装甲炮舰与巡洋舰。它们全都装配有口径21厘米的火炮以及当时先进的15厘米克虏伯炮。1891年定远舰、镇远舰与上述巡洋舰汇合后,丁汝昌便又率北洋舰队开往长崎炫耀。
“壬午军乱”以后日本的军事近代化
日本方面,在1873年发布征兵令之后便通过征兵制度创建了近代军队。虽然它最初是以维护国内治安为目的的,但得益于1880年代的扩军,至甲午战争前夕已发展成能够参与对外战争的军队。
1877年西南战争结束后,在大藏卿松方正义实施的紧缩财政政策之下,日本的陆海军一直保持着较小规模。直到“壬午军乱”爆发的1882年,日本的军事实力比起率先实施军事近代化的中国来说仍旧处于下风。
“壬午军乱”时,日本陆军的常备军数量不过18600人,与预备役士兵人数2。7600人相加也只有45000多人而已。为了弥补兵力的不足,日方曾考虑沿用西南战争时动员警视厅巡查的办法。但中国仅淮军就有十万以上兵力,仍难以抗衡。而日本海军则只有24艘舰船,共计27000吨,且包括一些小船与旧舰,作战能力颇为低下。
如前所述,此时日本业已存在主张对中国开战的强硬派。但客观来说,当时认为以此兵力能与中国正面对抗并取得胜利的军人实际上是非常少的。
“壬午军乱”让日本政府感觉到了与中国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故在此后选择了扩军。1882年8月15日,参议山县有朋①向内阁会议提交了《关于陆海军扩张的财政申请》,主张为防备中国,有必要整备军舰48艘,陆军补充常备兵4万名,且应坚决为此提供财政支持。作为陆军代表人物的山县有朋却将海军扩充当作首要课题,这或许说明,为了挽回“壬午军乱”时出现的海军劣势,当时日本的政府首脑已在发展海军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内阁会议决定扩军后,陆军卿大山严与海军卿川村纯义便向太政大臣三条实美递交了1883~1890年的八年扩军计划。大藏卿松方正义也于1882年12月26日向三条实美提交了通过增税实现军备开支扩张的方案。
该方案指出,可通过提高酿酒税、烟草税等税收来实现每年750万日元的增收,以此来满足每年300万日元的军舰制造费、每年150万日元的陆军兵员增加费,以及军舰维护费、炮台建设费等其他支出。内阁会议对此表示了认可,而且陆军方面在此后还进一步提出了追加扩军费用的要求,并在1883年1月、6月分两次得到了批准。结果其数额在1884年度为200万日元,1885年度以后每年都为400万日元。与此同时,海军方面则提出了大幅增加军舰制造费、缩短军舰制造周期的要求。
但是这一扩军计划在财政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P22-2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甲午战争(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大谷正
译者 译者:刘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143356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19-03-01
首版时间 2019-03-01
印刷时间 201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16
CIP核字 2019028301
中图分类号 K256.307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6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