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波
内容
作者简介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时期的李劼人常用笔名劼人、老懒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中学时代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曾任《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成都市副市长。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的规模之宏大已经相当地足以惊人,而各
个时代的主流及其递嬗,地方上的风土气韵,各个
阶层的人物之生活样式,心理状态,言语口吻,无
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亏他研究
得那样透辟,描写得那样自然。
——郭沫若
过去的成都活在他(李劼人的)笔下。
——巴金
《大波》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般,
乃是时代的真实记录。
——曹聚仁
对能够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的人而言,鲁迅、
李劼人、沈从文……显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坛的。
——马悦然
李劼人的文学成就,长期以来并未得到足够的
重视,其价值和地位被严重低估了。是时候捡起来
了,他不能再被埋没了!
——刘心武
目录
上卷
第一部份
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
中卷
第一部份
第二部份
下卷
第一部份
第二部份
精彩页
依据太阴历算来,是五月中旬的一天。成都的平原气候,向来是有次序的,春夏秋冬,从不紊乱。只管有这句成语“吃了五月粽,才把棉衣送,”而往往在吃粽这天,已够穿绸单衫的了。何况现又在送棉衣之后十来天,挥扇看戏,岂非当然?
东玉龙街的清音戏园——这是自宣统二年上半年来,一时流行,一时鼎盛的一种灯影戏园。灯影是以生牛皮雕出人物,染以五彩,应活动之处,都有小竹杖联系着,以便演者提制。戏文与大戏班的一样,只戏台是两丈多长,五尺多高的一幅白布,演员则是二尺许长的皮人。虽不娱目,却能悦耳,布置亦复简单。在昔只是酬神时,唱不起大戏,便唱这东西,本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不知是什么人,在那时忽然感觉得爱看戏的成都人,因了可园、大观园等唱川戏的戏园,动辄正座五角,附座三角,不免太费,而去挤戏场,又太辛苦,复非中等人干的;于是便将就人家住宅的一所大厅,搭起一座灯影戏台,台前以及左右全是方桌方凳,入场票只售一角,还有一碗毛茶喝。中年以上的妇女,半成人以下的姑娘,全可入场杂坐。并物色了几个向以唱灯影著名的角色,如唱侧喉咙的李少文,如唱大花面的贾培芝,逐日演唱。这恰恰投合了那时一般萧闲度日,而又不愿花费太多娱乐费的中等人的心理。于是开创之后,就惹红了许多善做生意的人的眼睛,而清音戏园,到底是老牌子,到底算个中翘楚。——虽是那么扇子像蝴蝶似的,满园乱飞,但锣鼓胡琴,以及大花面的震耳的吼声,小旦的刺耳的尖锐声,以及观客们满意的喝采,茶堂倌的吆喝,嘈嘈杂杂,仍一直要闹到制台衙门放了二炮,全城二更锣声鞋鞋的敲起来时,方曳然而止。
观客们把脱下的长衫穿起,一涌而出,还一路上在批评某个角色在某出戏中,唱得是如何的好法。对于李少文李老幺的《绛霄楼》,大家都是一致在赞美,尤以黄澜生先生恭维得无以复加。他说: “一个人的变化,真想不到!像李老幺这个人,十年之前,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晏子Ⅲ娃娃而已。那时我们乔②起他耍时,只图他还腻⑨得好,比婆娘家,比那逢人配的韩二,还腻得有劲。后来,忽然的发了体,变成一个大胖子,满身黄肉,满身油汗,热天时,躺在大竹椅上,更是臃肿得难堪。大家都说李老幺的相饭㈤吃不成,只好饿死了。那时他就同一般唱灯影的在打堆⑨了,以前的保爷们,谁见了他不就远远的躲开!不料如今居然红了起来!嗓子那么的好!又清楚,又婉转,又有韵味,而且又响亮,尽唱尽是那样。单以嗓子而论,不说现在川班上这般出名的旦角,如像杨素兰,邓少怀,湘裙,小平等,没一个赶得上,就是以往的永春儿,安安等人,也未必能及。倒是洗沙圆篼那个丑东西,庶可与之颉颃,但是圆篼儿太粗,太野,太俗,那里比得上李老幺的蕴藉。李老幺到底读过几句书,所以吐辞念句,很能够体贴戏文。如此看来,一个人真有一个人的际遇,假使李老幺不发体,至今还不是一个晏子娃娃,他那天生的嗓子,岂不委误了?可见古人说的,塞翁失马,未始非福,的确是有道理,而老子的祸福相倚,也就把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都说尽了!我们单看李老幺一个人的变化,也就可以推想到国家大事了!……”
月色甚好,把行人稀少的街道,好像浸在清水里。天空是暗蓝的,几片白云,衬着月光,格外的白,格外的亮,并且时时都在变花样。初夏的夜风,凉凉的吹在脸上,的确比在戏园里自己用扇子扇着,加十倍的舒服。每百步之遥,一盏菜油街灯,——大家都呼之为警察灯,因为自光绪三十年开办警察时,才有了这个创举。——豆大的灯蕊,就不摇摇欲灭,也太不好意思去与明月争光,不过市民既出了灯油捐,警察先生总不能不要它负责,非到五更,是不许罢明的。
走到更宽的新街,行人更稀少了,两边卖陈衣,卖皮货的老陕们,早都紧闭铺门,高卧了。
黄澜生抬头把广阔的青空一望,星光很稀,并且都闪闪灼灼,真如儿童们所唱“星宿儿,挤眼睛,”的样子。几条电线,界画在空间,仿佛蓝纸上打的格子,这是甲午以后,厉行新政最早的特征。此外,便是机器间的汽哨了,那是要在白天才听得见。夜里之有汽哨,是近三年劝业场开后,附设的一个直流电灯公司成立以来才有的,但一定要在十一点钟,熄灯时才放。
夜气甚凉,简直不像初夏气象,又那么和平静穆。不说黄澜生,就任何人来,也断不会在这样的空气里,嗅得出一点儿快有大变动发生的臭味。
然而这几天,恰是铁路风潮将要展开扩大的时候。原因是四川省的铁路,在光绪二十九年,全国举行新政时,四川总督锡良,按照鄂湘等省的办法,奏请由川人自办。款项哩,则分股征集,绅商股由绅士与商人自由认购,民股便按全省田亩税租摊派,有从年收租谷十石以上起股者,有按照粮款勒派股银几两者,其一二钱不能成股的,则合为地方之公股,约计每年民股所入,在二百万两以上,完全由绅士们所组织的铁路公司收集,放存商号钱庄。几年之问,据闻已达一千五百多万两。不过顶大多数的人民,只晓得是铁路附加,奉命出钱,股票是没有看见过,股息是没有领
导语
长篇小说《大波》的版本主要分为两个系统:其一为中华书局1937年版《大波》,通称“老版《大波》”,全书分为上、中、下卷,近五十万字。其二为1949年后出版的各种版本的《大波》,通称“新版《大波》”,是作者李劼人各种原因所作的重写本,共分四部,重新写作的部分达四十余万字。
序言
李劼人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波》存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简称中华版,又
称旧版《大波》;另一种是19S8年至1963年由作家
出版社陆续出版的未完成版,简称作家版或重写本
,又称新版《大波》。两种版本书名完全相同,内
容却有很大差异。
中华版分上、中、下三卷,自1937年初版,
1940年各卷分别再版后,便没有再出版过全本。
1950年作家出版社曾再版过上卷,中下两卷却没了
下落。由于时间久远,今天除了少数人读过中华版
之外,多数读者,甚至不少研究者都与之无缘。由
于两种《大波》的存在,多数人又只读过新版,这
就给人们全面把握、理解李劫人的文学创作产生某
些“误导”;并且还给人们留下一个印象,即:新
版仅仅是对旧版的修改,于是一些学者在谈到两种
版本时,也常使用“改写”等这类不准确的表述。
其实,只要对比阅读过两种版本的人,就会明白这
根本不是什么“改写”,而完全是“重写”,甚至
可视为两部作品,尽管它们描写的是同一题材,主
要人物也大多相同。李劫人曾在新版《大波》第一
部初版后,发表过一篇《关于重写(大波)》,明确
提出是“重写”。两种版本使用了迥异的表述方式
,从作品结构、故事情节到人物刻画乃至于细节描
写都有很大出入,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世情叙事与历
史叙事的分野。在旧版中,革命只是背景,黄公馆
和市井中发生的故事才是全书的主线;而新版里,
革命则从幕后走上了前台,世情故事让位成了副线
。由是可见,两种《大波》内容各异,价值取向不
刚,艺术成就也各不相同。
一、不同背景中的两种《大波》
中华版与作家版两种《大波》是在完全不同的
两个时代环境中酝酿、创作、出版的。就时问上看
,中华版《大波》在作家头脑中萌芽是在1930ff:
。李劫人在这一年致他的好友、中华书局编辑舒新
城的信中,谈及他辞去成都大学教授和预文科主任
之职后的打算,称将开一家“小雅”菜馆为生,决
心从此“不为人师”,并“欲出其余力,以成都为
背景,制一长篇小说,时间是从辛亥年正月写起,
到当今为止。将此二十年来社会生活及粗浅之变迁
,与夫社会思潮之遑递,一一叙说之,描写之;抉
其原因,以彰其情。全书告成,大约在百万字以上
。粗分数部,每部自为起讫。若法国大仲马之所为
者,全书定名《年轮》。”①从这封信可看出,作
家最初并没有先写《死水微澜》和《暴风雨前》的
念头,而是直接从保路运动写起,然后回溯二十年
来的社会变迁。不料,事与愿违, “小雅”菜馆
正开得红红火火之际,也“招徕”了土匪的觊觎,
李劫人刚满4岁的儿子李远岑遭绑了票,开菜馆辛苦
赚来的一点薄利只好变成了换回儿子的“赎资”。
在此期间,作家虽然翻译了《萨朗波》与《文明人
》两部长篇,但稿酬根本无法维持全家的生计,曾
决心“不为人师”的李劫人,不得不“食言”而接
下四川大学的聘书,去讲授《中国文学史纲要》。
但不久就受到卢作孚邀请,去重庆民生轮船公司担
任机器厂厂长:从1930年至1935年的五年时间里,
李劫人在开餐馆、搞翻译、教书和当厂长之余始终
在头脑中建构他的长篇小说大厦。从他当年给舒新
城的几封书信中看,至迟在1934年底前,李劫人已
经构思好了《死水微澜》,只是书名最初还统称《
暴风雨前》, “微澜”的名字到1935年6月才基本
确定。就在这年7月,李劫人从民生机器厂辞职后,
以20天左右的时间一口气写成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的
长篇名著《死水微澜》。这样,我们看到,李劫人
的创作计划,从最初的设想到具体实践,已经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原设想中没有计划创作的《死水微
澜》竟然成了三部曲中奠基的作品,而辛亥年的大
事件则成为三部曲中最后一部、却也是最核心的一
部作品。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
律,即使作家本人巾.县无法讳背的。
中华版《大波》创作于成都少城桂花巷“聚园
”,这是李劫人租用的一处寓所,起始时间大概是
1935年底或1936年初。1935年11月27日李劫人在致
舒新城第七封书信的末尾补充写道: “《大波》
即将着手。”这是“大波”书名的首次出现。1936
年3月4日,在致舒新城第八封信中,又写了这样一
段话: “今年成都特冷,去冬至今三月余矣,犹
须袭袭向火,数十年所无也,弟以天寒地冻之故,
《大波》一书写出四万字即搁下。”这期间,刘大
杰曾约李劫人再去四川大学教书,李劫人在给舒新
城的第九封信中说: “决不干,现在对写小说极
感兴趣,好不好且不管,自信有些见地。”①作家
正是凭借着这份写小说的极大兴趣和充分的自信,
使五十余万字的三卷长篇小说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
。《大波》上卷于1937年1月,作为“现代文学丛刊
”之一种,由中华书局初版,是年7月和1940年11月
,又再版、三版;中卷则是1937年4月初版,是年7
月和1940年11月,再版、三版;下卷至1937年7月初
版,1940年11月再版。至此,经过前后四年时间,
三卷中华版《大波》终于全部出齐并分别再版。之
后,由于时代变迁,社会革故鼎新,除1950年由作
家出版社出版过上卷之外,便再没有出版过。 距
中华版《大波》初版近20年后,李劫人开始重新写
作《大波》,并在1958年3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了
上卷(再版时改为第一部),之后于1960年、1961年
、1962年又分别再版、三版、四版;第二部则于
1960年初版,1962年再版,1963年三版;第三部
1962年初版,1963年再版;未完成的第四部在1963
年出版,此时距作家逝世已经半年多,最终他没有
看到呕心沥血的新《大波》第四部残本出版。直到
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出版《李劫人选集》时
,才根据1963年“李劫人先生遗著整理小组”的整
理,将重写的《大波》首度一次性地全部推出;再
之后,.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出版了这个版本
。 从旧版《大波》上卷初版到新版《大波》第一
部初版,时间距离相差了整整19年。这期间,中国
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完全是两个不同性质
的时代了。从通常的文学史分期来说,前者属于现
代文学,而后者则属于当代文学。
旧版问世的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华民族面临
强敌入侵,抗日救亡运动如和说教里去理解。可以
说是有着学习了雨果和大仲马小说的情趣的作品”
①。从竹内实的文章看,这个评论是针对新版而言
的,他的阅读非常仔细,拨开了重重历史迷雾,而
窥视到新版《大波》的艺术魅力。我们似乎可以这
样说,新版在世情生活、风土民俗等描写方面依然
努力地保存了旧版精髓,并没形成某些评论家认为
的艺术滑坡(虽然在黄太太的情欲描写上做了较大的
删改),只是因为庞杂的历史场景遮蔽了世情生活的
光芒。犹如一株大树,主干虽然苍劲,却因枝叶过
于繁茂而被遮蔽了。新版《大波》的世情生活尽管
五彩缤纷,但在历史大树的掩映之下,很难像在旧
版中那样无遮无拦地放出耀眼光芒;更何况还有30
万字没有完成,使作品首尾无法相顾,难呈整体面
貌。 但是,在历史叙事方面,新版《大波》取得
的重要成就却是不能忽视的。李劫人的确担当了历
史家的任务,但他更重要的是身兼了历史家与小说
家的双重角色。如果说在旧版中充满了作家人性的
温度,那么在新版中则又增添了史家求真的执着。
李劫人以史家的眼光和文学家的艺术功力,为后世
留下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面。龙泉驿兵变的
茫然,杀端方的偶然,三渡水的惨案,特别是学生
军的英勇,等等,都把史书一笔带过甚至忽略的历
史细节,翔实而精彩地保留了下来。不仅使它们成
为辛亥革命大时代的历史存在,也作为这个时代的
一种永恒的艺术存在而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这是
新版《大波》的另一种重要价值。
同时,由于虚与实的沟通,历史宏大叙事与世
情生活叙事的结合,使新版《大波》重塑了中国历
史文学。在保持演义体历史传奇优秀传统的同时,
《大波》又融会了外国文学开放的艺术结构。诚如
张秀熟所说: “如《大波》那样包含百卅余县,
几千万人参加的大斗争,他大胆地企图重点而又全
面地加以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雄大的气魄,也
不能不算是又一种处理形式。”④这部描写四川辛
亥革命运动最成功的小说,也成为中国当代最气势
磅礴的文学作品之一,它开启了中国历史文学的新
篇章。人们称赞新版《大波》与旧版一样,是一部
现代的史诗,这是一点不为过的。因为它叙述了“
一件与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本身完整的世界密切
相关的意义深远的事迹”⑨。
当然,新版《大波》的历史叙述也的确有可商
榷之处,过分追求历史的真实必然会冲淡艺术浓度
,好些历史背景的交代,显得冗长又沉闷,从而造
成接受者的审美疲劳,如小说开头写蜀通轮上,本
可以简约些,作家却用了整整一章,一万多字。这
种近乎于痴迷的历史情结,暴露了作家“把玩”的
心态,而把玩历史,恰恰是小说家最应该忌讳的。
旧版《大波》作为一部世情叙事的历史小说,
实在无更多挑剔的,而新版《大波》作为一部历史
叙事的世情小说,虽有无不遗憾之处,仍不失为一
部成功的作品。
内容推荐
《大波》是根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华书局初版整理。原版将作者李劼人注释置于每章末尾,今一律处理为当页脚注,并由编者适当增写了部分新的注释。老版《大波》以左拉式的自然主义小说笔法,巧妙、智慧地从饮食男女和普通市民阶层的生活入手,围绕黄公馆黄澜生和盐市口伞铺老板傅隆盛两大线索,连接起庙堂与江湖的各个层面,以繁复线索上的事件和人物活动来展现波澜壮阔的四川保路运动,以各阶层人物的视角来客观展现、审视这场革命风潮的本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劼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51514
开本 16开
页数 5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90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06
CIP核字 2018239978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35.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8
167
2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