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内容
作者简介
陈小平,男,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称号、第九届“泉州青年五四奖章”、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福建省文艺发展基金项目、福建省民间文学奖、泉州市优秀文学奖等奖项80多次,著有长篇小说《苦楝树》、长篇传记文学《湄洲湾建港第一人萧碧川》、长篇报告文学《最美仙游人》、长篇报告文学《万里海疆第一湾》,编撰《海上丝绸之路与泉港海港文化探析》《闽台三同文化研究》,主编《闽台北管音乐文化丛书》(六本)、《中国北管》(季刊),艺术传略载入《福建省文艺家辞典》。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在深入采访和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运用
生动文笔,精彩讲述《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展
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泉州的前世今生,既具
文学的价值,亦有史志、文献的价值。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副会长、研究员李朝全
后记
泉州史迹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199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
办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泉州举办“中国与东南
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11月21日,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
公会议。会议研究同意“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
2006年8月,国家文物局首次将“海上丝绸之路:泉
州史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2年8月,“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再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名单。
2014年11月28日,“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文化遗产申
报”学术研讨会在泉州举行。泉州、北海、广州、漳州、
福州、宁波、南京、扬州、蓬莱九座城市,共同签署了《
泉州共识》。2016年4月21日,国家文物局明确“海上丝绸
之路·中国史迹”作为我国2018年项目组织申报世界文化
遗产,由泉州市牵头,广州、宁波、南京等城市联合推动

2017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
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十多年来,这个“申遗”项目的名称多次变更,先
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接着是“海上丝绸之
路:泉州史迹”,然后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
现在是“古泉州(刺桐)史迹”。
2018年6月29日,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中国
申报的“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项目,肯定了该项
目具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所需的“突出普遍价值”,
但需要补充有关信息后重新提交申请并接受审议。
我在参与“申遗”的两年多时间里,走访了泉州所有
的“申遗”点,阅读了很多史料。在接受庄景辉教授的嘱
托后,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庄为玑和庄景辉两位教授关于泉
州港考古的研究成果。然才疏学浅,勉强成书,恐有负庄
教授之请。
感谢陈立德先生提供漆画《市井十洲人》作为封面插
图,感谢李朝全先生的评论,感谢肖惠中、庄景辉、丁文
梅、刘冰、李美美等领导和师友的指导与支持,感谢福安
文艺创作奖励扶持基金的资助。
“泉州既是出发的地方,也是到达的地方。”中央电
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说,“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
一次的城市。”
如果没有机会来泉州,看看《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也能领略泉州的神韵……
目录
第一章 后渚古船
第二章 光明之城
第三章 灵山圣墓
第四章 圣友之寺
第五章 开元双塔
第六章 洛阳石桥
第七章 摩尼教寺
第八章 姑嫂传说
第九章 祈风石刻
第十章 泉州神女
第十一章 瓷国明珠
第十二章 和平方舟
后记
精彩页
东经118°59',北纬24°91'。
这里是洛阳江与晋江的交汇处,西北面有桃花山,东南方是出海口,隔海相望的是百崎湖,出泉州湾过东海便是台湾海峡……
这个叫后渚的海港,宋代属晋江县的临江里,元时改名后渚铺,早因聚千船出征而载入《元史》,更因出土宋代海船而闻名于世。
1973年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筹备陈列,邀请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协助修订陈列提纲。
那年7月1日,学校放假了。厦门大学历史系指派庄为玑、叶文程、苏垂昌三位教授,利用暑假的时间,到泉州海交馆协助修订陈列提纲。
庄为玑是泉州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后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南洋中学当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他回到祖国,先后在福建集美中学、晋江中学、国立海疆学校、福建协和大学执教。1946年起,他一直在厦门大学工作。1953年,他调到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时,林惠祥教授尚健在。林教授让庄为玑分担“泉州港考古”工作。从此,庄为玑与泉州港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1954年,他就开始进行泉州考古调查。当时,泉州还没有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仅有文物管理委员会陈家楫先生一人。1956年,庄为玑关于泉州港考古调查的论文《谈最近发现的泉州中外交通史迹》《宋元明泉州港中外交通史迹》,分别发表于《考古通讯》《厦门大学学报》。其中,《谈最近发现的泉州中外交通史迹》引起美国学者的重视,被译为英文,发表在美国《东方社会学报》。同年,他又到泉州港进行考古调查。泉州造船厂赠送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两只船模。庄为玑爱不释手,这是他对泉州古船研究的开始。此后,他多次到泉州港从事考古调查,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这一次,他来协助修订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提纲,会不会还有新的惊喜呢?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提纲的修订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查阅比对的资料不计其数,有时为了一句合适的表达要综合对照数十种资料。庄为玑、叶文程、苏垂昌三位教授和晋江地区的几位文化、文物工作者一起研讨了一个多月,才基本完成提纲的修订。
1973年8月18日,晋江地区革委会张立副主任听取工作汇报。张立是陕西省人,1915年出生,1936年在西安读高中时就走上革命的道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转战晋西南、豫西、鄂北等地。1949年南下到福建后,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大部分时间在高等院校担任领导工作,1966年任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2年任晋江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分管文化教育等工作,兼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
会上,张立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列提纲修订工作得到厦门大学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有许多新发现,成果丰硕。根据现有资料,能否证明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
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大港,但要证明是东方第一大港,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气。 庄为玑说:“从文献资料看,泉州是元代东方第一大港,但还缺少实物资料!”
接着,庄为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1956年,他到后渚港调查,发现了海港边有五个小石塔,形状非常奇特。塔高两米左右,内藏元代白瓷佛像。当地渔民说,这是祭神的风水塔。1958年,他再去调查时,古港进行建设,五个石塔已被推倒,很让人痛惜。他仔细辨认倒在海边的石刻,发现有四种:一种单刻一个“宝”字;一种单刻一个“僧”字;一种单刻一个“法”字;一种刻了一个佛像。除此四种石刻以外,所幸还留下塔铭,上刻:“至元癸未(1283)仲夏……后山杨应泽……”后面许多小字看不清楚。根据这一石刻,他推测后山乡有一位叫杨应泽的船主,为祭海神,而造这五个风水塔。杨应泽造塔九年之后,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被载人史册的大事——元朝廷出兵征爪哇,千艘战船从后渚港出发。《新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廿九年二月诏……会福建、江浙、湖广三省兵凡二万,发海船千艘,赍粮一年,降虎符、金符、银符以百计,用备军尝。大军会泉州,自后渚启行”。这是《元史》关于元至元(1292)征爪哇,千船从后渚港出发的记载。《爪哇传》云:“十二月,从后渚启行”。
讲完故事,庄为玑说:“一个小村落,一个乡里的小地名,竟能出现在廿五史上,那是十分的不简单,真叫人喜出望外。可见,后渚港当时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当时的海运中心。这几个元代小石塔非常宝贵,新海交馆如能在后渚港找回被拆毁的一个石塔来陈列,可壮观瞻!”
对此,张立表示极力支持。
P2-4
导语
刺桐,原产海外,因海洋贸易而移植到我国。唐五代时,泉州遍植刺桐树,宋代,来泉州的阿拉伯人把泉州译为刺桐,“刺桐港”驰誉世界。元代,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长篇学术体报告文学《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展示“海上丝路”重要节点——泉州的前世今生,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如血液基因,代代相传……
序言
2016年6月,因“泉州中遗”工作的需要,泉州市泉
港区人民政府聘请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为高级文化顾问。
那年,他经常来泉港指导“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
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有一次,我向庄景辉教授请教古代
泉州“三湾十一港”的文物史迹,他提起了庄为玑教授。
庄为玑教授一生从事考古、方志与中外海上交通史研
究,发现并参与发掘泉州湾宋代海船等一批重要遗迹,著
作等身,特别是在对泉州港考古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庄景
辉教授从就读厦门大学开始,就承蒙其厚爱,一直感恩在
心。庄景辉教授说,他在编辑整理先生遗作《海上集》的
时候,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先生的著作为基础,用文学的
形式撰写一部纪实作品,以平实的语言普及学术成果,讲
述古泉州故事。他说,随着“泉州申遗”,觉得让这一想
法“变现”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我听了,不禁为庄景
辉教授的尊师之情及其愿望点赞。他建议由我来写这本书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受了这个
虽艰难但很有意义的差事。说艰难,是因为在学术成果的
基础上重构文学盛景,难度相当大,而且要写的是一个大
题材;说有意义,是学术走向大众,让人们不仅领略学术
的魅力,而且能够通俗易懂地了解古代的泉州。
这部学术体报告文学要表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在
10—14世纪,泉州是繁荣的国际海上贸易港。这是一个重
要的历史时期背景。那么,作品是否以海上贸易线路的概
念为核心,表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
位?可以说,探究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突出普遍价值是有
可能的,但这一复杂的主题和所需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
,还缺少对跨国海上贸易线路的研究和对比,而且东亚及
东南亚的很多港口城市都具有历史重要性,马可·波罗和
伊本·白图泰在他们著作中也提到了许多其他地方。
泉州是放洋五洲的出海口,也是拥抱世界的入海口。
我和庄景辉教授多次交流后,认为作品的核心价值应该定
位在“元代东方第一大港”,外延拓展到10—14世纪,这
一历史时期既在中国具有独特性,也在全球和地缘文化层
面中具有独特性。
核心价值定位后,写作就有了方向。因此,《泉州:
古刺桐港的故事》在开篇的第一节就借助文中的人物道出
:“能否证明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
这种大题材的创作,虽然建立在现实抒写的基础上,
但要有史志的格局。在两年的时间里,我采访、收集大量
资料,然后围绕“元代东方第一港”进行选材、写作。后
渚古船是世界航海史上通过正式发掘出土的最早商船,光
明之城梳理出泉州古城的肌理格局,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
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墓,圣友寺(清净寺)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寺庙,开元寺的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
的一对古代石塔,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大石桥,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九
日山祈风石刻是我国现存数量最多的祈风石刻群,泉州天
后宫是海内外规格最高、年代最久远的妈姐庙,德化是我
国三大古瓷都之一……
这些第一或唯一的史迹,完整涵盖了航海通商、城市
建设、多元文化等古刺桐港的重要遗产类型,全面展现“
东方第一大港”的整体价值特征。泉州是我国最大的侨乡
,是首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海上丝绸之路”的考
察点之一。古刺桐港众多的文物遗存与浩瀚的文献记载相
互印证,反映了泉州的海港结构、城市发展、海外交通、
海商贸易、海航技术、海神信仰等,见证了“东方第一大
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历史的叙事,时代的颂歌。长篇学术体报告文学《泉
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过挖掘古刺桐港史迹的文化内涵
和历史事迹,再现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
”最具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
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
精神。这种精神,如血液基因,代代相传……
2018年12月
内容推荐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通过挖掘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古泉州(刺桐)史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事迹,再现10至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表现泉州在宋元时期的历史地位、海洋贸易传统、社会文化特征和国际合作友谊,歌颂了泉州人民向海而生的拼搏精神、崇尚科学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泉州(古刺桐港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小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3042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8-12-01
首版时间 2018-12-01
印刷时间 201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58
CIP核字 2018300233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3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3: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