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这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都曾为女主人公而泣。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近期徐静蕾执导的这部同名电影获得国际大奖,更引发了一场[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情感模式的探讨。

内容推荐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负盛誉的经典爱情小说之一。该小说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同名电影风靡全球,引发了持续升温的“茨威格热”。

茨威格是20世纪欧洲文坛王,与俄国契诃夫、法国莫里亚克齐名的中短篇小说家。他以塑造女性形象和刻画心理见长,因而被高尔基誉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罗曼·罗兰称其为一个“灵魂的猎者”。

目录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博弈人生

魔魇狂奔

燃烧的秘密

恐惧

试读章节

那天整个晚上我都在想你,尽管我还未曾与你谋面过。我所有的书加在一起才不过十二本,都是些廉价书,放在破旧的橱柜里。我对它们视若珍宝,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翻看。现在我不由得纳闷,能拥有这么多书,读过这么多书,通晓多种语言,既有钱又博学的人会是什么样呢?一想到那么多的书,一种超乎寻常的崇敬之情便油然而生。我在脑海里试图勾勒出你的形象。你肯定是位长者,带着一副眼镜,留着长长的白胡子,和我们学校里的地理老师差不多,然而,你更和蔼,更英俊,更绅士。我也不明白既然我把你想象成一个老者,可我为什么还会如此肯定你相貌堂堂。就在那个夜晚,我第一次梦见了你。

第二天,你搬进来了;尽管我一直在观察你,但我还是没有得到机会看一眼你的长相,这愈加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终于,在第三天,我看见了你。我难以置信地发现,你与我幼稚想象中的古老教父的形象相差得十万八千里。我想象中的你是个好脾气的老头;你走过来了,和你现在的长相没有多大的变化,因为你是受造化青睐的人之一,岁月在你的脸上很少留下痕迹。你穿着一套漂亮的浅棕色西服,你迈着男孩子般轻快的步伐,一步两个台阶地上着楼梯,你走起路来总是这个样子。你把帽子拿在手中,所以当我能够看见你明亮生动的面庞和青春飞扬的头发时,我简直惊呆了。你英俊,颀长和潇洒的仪表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多么奇怪啊,我第一眼看到你走动的样子,就清楚看出在你身上不断令我和别人都吃惊不已的东西。我发现你是两种人的结合体:你是一个热情奔放,无忧无虑的年轻人,酷爱体育和冒险;同时,你又是一位博览群书,颇有造诣的作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我无意之中察觉到你过着双重生活,这一点凡是认识你的人都会觉察到的。其中一种生活是有目共睹的,暴露在世人面前;另一种生活不为人所知,只有你自己才心知肚明。我,一个十三岁的女孩,没有被你的外表所迷惑,第一眼就抓住了你本质的秘密,你在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现在你能否明白,你在我,一个孩子的眼里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充满诱惑的谜。每当人们提起这个人时,满是敬佩,因为他著书立传,因为他是社会名流。突然间,他在我面前展现出二十五岁年轻人的顽皮和欢快!在我遇到你之后那段封闭的生活天地里,你是唯一让我感兴趣的人;带着十三岁女孩的忠诚,我的生命以你为轴心。我观察你,观察你的习性,观察与你来往的人——我观察的结果不仅没有减弱我对你这个人的兴趣,相反,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因为你交往的人形形色色,从中可以看出你人性的两面性。有些是年轻人,你的伙伴,是穿着随意的学生,你和他们戏耍玩闹。有些是女人,她们都坐着汽车出出进进。一次,一位著名的歌剧指挥——我曾远远地看到过他,手里还拿着指挥棒——也登门拜访过你。有些是还在上商业学校的女孩子,她们是怯生生地溜进你的房间。女访客占了大多数。我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有天早晨,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个面纱裹得紧紧的女人从你的家里出来,我也不曾多心。我仅仅只有十三岁而已,仍未褪去青涩的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原来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其实那就是一种爱恋。

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哪一天,哪一刻决定把我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你。我和一个校友散步回来,我俩站在门口闲聊。一辆汽车开过来。你跳下车,那种急冲冲而又轻快的样子至今还令我迷恋不已,接着你准备走进大楼。我一时冲动,替你打开了房门,这样一来我便站在路中央,与你几乎撞在了一起。你看了我一眼,目光热情,谦和,爱抚,抚慰着我的心。你温柔地朝我微笑——是的,是温柔地——然后轻轻地,不,是窃窃私语地对我说了声:“非常感谢。”

情况就是这样。可是从那一刻,从你如此温柔地看我一眼那时起,我就是你的人了。后来,过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是你与女性交往时惯用的眼神。那种眼神充满了爱抚和诱惑,能够看穿人心,又能将其融化,只有天生的诱惑者才有这样的眼神。你在无意中也会用这种眼神看每一个招待你的女售货员,看每一个为你开门的女仆。这并不是说你有意识地想要占有这些女人,可是你对性的冲动让你在无意之中用眼神融化、温暖你目光所及的女人。十三岁时我还想不到这点;我当时感觉似乎经历了一场火浴。我相信那份温柔是给我的,只给我一个人的;在那一瞬间,在我还未发育成熟的体内,女性意识被唤醒了,这个女人将永远是你的人了。

‘他是谁?’我的朋友问我。一开始我竟无法回答。你的名字我说不出口。突然间,它对我来说很神圣,是我的秘密。‘哦,他是刚搬来的。’我支支吾吾地说。‘那他看你的时候你的脸怎么红得发烧一样?’校友带着孩子气般的不怀好意追问我。我感觉她在拿我取笑,在探及我的秘密,这让我的脸烧得更厉害了。我故意毫不客气地对待她:‘你这个大傻瓜!’我生气地说——我更想掐死她。她嘲弄地哈哈大笑,我气急败坏,眼泪夺眶而出。我把她丢在门口,跑上楼去。

从那以后我一直爱着你。我心里再清楚也不过了,你习惯了听女人说爱你。但我肯定再没有第二个人对你的情感像我这般心甘情愿,忠心耿耿,全心全意,过去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还有什么能胜过一个孩子被忽视的爱?这份爱是无望的,卑微的;这份爱是坚韧的,热烈的;是一个成熟的女性想占为己有的爱,不知不觉中在苛求的爱,却永远得不到的爱。只有孤独的孩子才会怀有这样的情感。别的孩子都把情感消耗在与同伴交往或者说私房话上了。关于爱,她们听到了许多,也读了许多,她们知道爱会降临到所有人的身上。她们把爱当作玩具来玩耍;把爱当作炫耀的资本,就像男孩子炫耀他们第一次抽烟。可是我没有闺中知己;没人教过我,也没人警告过我;我在这方面毫无经验,从未抱过任何幻想。我不假思索地面对我的命运。任何有关你的事情或者有关你的胡思乱想都能令我心潮澎湃。我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成天所想的只是她所处的困境,盘算着如何靠微薄的抚恤金艰难度日,所以她和渐渐长大的女儿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至于学校里的同学,虽受过教育但思想堕落,我尤其看不惯她们轻浮的外表,所以我与她们志不同道不合。因此,每一件有关你的事情,在与我同龄的女孩子的眼中只是过眼云烟,而在我的心中总是能泛起层层涟漪。你是我的呼吸——什么样的比喻才能恰如其分地形容我的感情?你的气息伴着我的一生。与你无关的事情我毫不在意。什么事情对我都失去了意义,除非与你有关。你改变了我的一切。在此之前,我对上学不感兴趣,在学校里也是个不起眼的人物。现在,我猛地蹿到了第一名。我一本接一本地读书,一直读到深夜,因为我知道你爱好读书。让我母亲大吃一惊的是,我开始近乎固执地练习弹钢琴,因为我猜想你喜欢音乐。我把衣服缝缝改改,为了让它们在你的眼中看上去整洁些。让我痛苦的是在我穿旧的学校围裙上有一块正方形的补丁(那是从我母亲的罩衫上剪下来的)。我担心你会看见它,会因此而瞧不起我,于是我在上下楼时总是用书包遮住那块补丁。我深怕你会看见它。我多傻啊!你几乎再也没有朝我看过一眼。

P7-10

序言

斯蒂芬·茨威格于1881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犹太商人,母亲则来自一个意大利犹太金融世家。在父母的影响之下,茨威格从小就喜爱文学艺术,中学时期就发表过诗歌作品,从此便走向文学创作道路。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史,并曾短期转入柏林大学,1904年以论述泰纳的文章通过博士考试。茨威格是一名勤奋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他广泛地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喜欢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等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茨威格一生中结识过许多当时欧洲的名人,比如比利时诗人维尔哈伦、雕刻家罗丹、法国作家法朗士、纪德和罗曼·罗兰、丹麦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等等。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青年茨威格的精神偶像,他们对正在成长之中的这位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茨威格本人在一份英文简历中曾自叙:“……我的内在教育始之于与我同时代的著名人物——维尔哈伦、罗曼·罗兰、弗洛伊德、里尔克的友谊”。可以说,茨威格所受到的这类教育不仅仅是文学上的,同时也是世界观上的。在罗曼·罗兰的直接影响下,茨威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能够远离赤裸裸的民族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的立场上,写了《致外国的朋友们》和《欧洲的心》等文章,呼吁人们加强团结,抵制战争,这在当时狂热的民族主义笼罩之下的欧洲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茨威格不仅在思想上接受前辈们的教诲,而且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他心中偶像们的光辉形象,他写的作家传记涉及到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文学家,例如:《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罗曼·罗兰》(其人和作品1921)、《同精灵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三位描述自我的诗人》(卡桑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等等。这些传记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标志着茨威格文学创作正在逐步走向成功与辉煌。茨威格曾经在《昨日的世界》中颇为得意地回想自己早年的“成功”:“我的中篇小说《魔魇狂奔》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广为流传,通常只有长篇小说才能如此。它们被改编成剧本,公开朗诵,拍成电影……”“我发表的每一本书在德国第一天便出售两万册,报上还没有登出任何广告。”

1934年,盛名之下的茨威格也像许多犹太人一样受到奥地利法西斯的迫害,无故被抄家,他非常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移居英国,从此开始走向伤心的流亡之路。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作家在绝命书里写道:“与我使用同一种语言的那个世界对于我来说已经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最好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对于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这遗言中饱含着一个老人对纳粹罪行的谴责,以及对“昨日世界”的绝望。在辞别人世间的时刻,茨威格的内心颇不平静,他主动地选择死亡,就好像《博弈人生》中那位神秘的棋手毅然站起身,离开面前那个让他发狂的棋盘,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对迫害过他的那个罪恶世界所做的最后一次激情昂扬的抗议。生命对于茨威格来说,可以是痛苦的,也可以是艰难的,但绝不应该是平淡而绝望的。这也是他在许多小说中一再描写的,他笔下的那些多少具有神经质和偏执狂的主人公们,个个拥有能够燃烧生命的强烈激情。

茨威格以善于描写女性形象而著称,他的笔下出现过许多美丽多姿、感情奔放但却命运凄惨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在茨威格的小说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许多读者是为她们所吸引而开始走进茨威格的小说世界的。较之于他的那些男性角色,茨威格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更加强烈的情感,更富于献身精神和爱的能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塑造了一个在上述品质上达到登峰造极程度的女性。这个连名字都没有透露的女主角不仅是最狂热和最痴情的情人,而且也是最温柔、最慈爱的母亲。小说采用倒叙的方法展开叙述:著名小说家R在41岁生日的那天,突然收到一封非同寻常的长信,出于好奇,R拿起来阅读,渐渐地,R被信中描述的“故事”所吸引,并且感到无比震惊。R虽然模糊地回忆起那个曾经是邻居的小姑娘,却似乎对那个在路上遇见并带回家来过几次的那个年轻姑娘不再有清晰的印象。当然了,R是一个风流成性的花花公子,已经遇见的女人不计其数,不记得那个轻易就委身于自己的姑娘也是正常的事。这个无名的姑娘在情窦初开的岁月里就爱上了邻家这个新搬来的帅哥,本来这也是平常事,所不平常的是,这个姑娘的这段感情居然愈演愈烈,最后发展到不顾一切地以身相许,且不计后果地生下了R的孩子。不仅如此,为了抚养孩子,为了让他们的儿子受到高级教育,这个母亲(此时她对那个自己一直暗恋的男人的狂热情感已经转移到他的儿子身上)居然操起了皮肉生意,而且在奉献精神的鼓励之下,对此丝毫不以为耻。可惜,在R阅读那封奇怪的信时,不仅这个孩子已经生病死去,那个母亲也已因伤心绝望而自杀身亡了。这是怎样一个“陌生”女人啊!用常人的感情和道德准则来衡量她是不合适的。这个“陌生”女人心中燃烧过的情爱和母爱都具有超越普通情感的强烈程度,它们似乎像油灯里的燃油,让她整个地燃烧起来,发出绚烂的光彩,而一旦消耗殆尽,她也整个地熄灭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就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情感力度而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高尔基曾经写信给罗曼·罗兰,表示自己深深地为这篇中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所感动,认为这部作品是“一篇真正的杰作”,并且提出要把它收入自己编辑的《爱情》丛书中。高尔基甚至赞扬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陌生”的女人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即使在文学虚构的世界中也是一个极端的典型,但是,她在某些方面却是茨威格小说人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换言之,茨威格笔下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形象都是非同寻常的角色,他们无论男女,个个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偏执狂倾向。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由作家本人的性情和兴趣所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前文提及的茨威格和爱妻一起自杀这一事件中也可以窥见一斑。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发现,茨威格不仅热衷于描写性情异常热烈的人物,而且也是心理刻画的高手。他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很有研究,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之中一再地演绎和展现了某些精神分析学上的观念。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对茨威格的文学创作产生极大影响的欧洲著名思想家包括尼采和弗洛伊德,尼采的哲学思想开拓了茨威格的视野,激发了他反抗社会主流思潮的信心,而弗洛伊德则在最至关紧要的方面决定了茨威格的文学创作道路。弗洛伊德本人还曾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一文中细致分析过茨威格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茨威格虽然并不完全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是他一辈子致力于描写人的潜意识及其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力,以及他对笔下人物在性爱、性的欲望等方面的激情和苦恼的细致刻画和反复渲染,这一切都证明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他的文学创作领域的深度渗透。公允地说,来自弗洛伊德的影响既成就了茨威格,也部分地“毁灭”了茨威格。换言之,茨威格小说的最绚丽之处就是那些激动人心的“激情故事”和作家精心刻画的“激情时刻”,它们展现了人类情欲的秘密世界,这些秘密,用茨威格本人的话来说,都是一些“火烧火燎的秘密”,而它们也正类似于弗洛伊德所一再强调的“力比多”的威力;但是,即使这样一种强调不能确定为一种误导,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大大地限制了茨威格的视野,人性的广阔领域被可悲地局限在这样一种狭隘的范围之内,无论这一范围本身有多么精彩,也难免让入感到极大的遗憾。其结果就是,在茨威格的许多小说中,无论男女,人们不是在恋爱,就是在暗恋某个人,或者就是在为无名的情欲所困扰……总之,似乎性的欲望真的就构成了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当然,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茨威格本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应该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其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说《博弈人生》就展现了心理描写的另一个维度,虽然没有涉及到情欲,却同样震撼人的心灵,激起人们对于纳粹罪行的满腔愤怒。

人们大都承认,茨威格是当今世界上拥有最多读者的德语作家,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都能够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激情和感动,但是他的作品的命运却是多灾多难的。在德语国家中,由于纳粹的焚烧,他几乎完全为上个世纪中期的欧洲读者所遗忘;在中国,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虽然早在1931年中国就有了《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文译本,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茨威格被激进的社会主义批评家视为颓废作家,他的作品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1981年,在茨威格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茨威格的许多传记作品和小说被再版,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轰动整个世界文坛的“茨威格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翻译出版之后,居然一年内重印了十次。在作家声誉上的这些跌宕起伏告诉我们,尽管有一些局限性,茨威格仍不失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作品的魅力不会因为任何人为的阻力而受到大的伤害。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博士

昂智慧

2006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李晨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8071
开本 32开
页数 268
版次 2
装订 精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7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