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沈从文家书(1966-1976离乱期的郁虑深忧)
内容
编辑推荐

《沈从文家书(1966-1976离乱期的郁虑深忧)》由沈从文所著。

文革十年,当文学创作完全停止,学术研究几近荒废,这些书信便是思想大师留给我们的最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痛楚刻骨,大悟通天。

“将一切情感的挫折,肉体的痛苦,一例沉默接受,回报它以悲悯的爱。”——沈从文

内容推荐

《沈从文家书(1966-1976离乱期的郁虑深忧)》由沈从文所著,文革十年,沈从文写下的大量书信,《沈从文家书(1966-1976离乱期的郁虑深忧)》其主要收信人是他的家人。

文革前,家人多在一起,写信的必要性不大。文革爆发前,刚成家不久才做上父亲的次子沈虎雏,调往四川工作。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一次大离别。接着,带在自己身边视如亲生的侄女沈朝慧因“户口”被注销,开始流徙。

1969年秋,妻子张兆和下放外省。三个月后,沈从文自己也被疏散到干校。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二次大离别。

文革十年,长子在北京,次子在四川,沈从文张兆和夫妻二人虽同在湖北也多天各一方。政治风雨的不可知,一家人之间的彼此牵挂,都留在了书信中。更难得的是,沈从文明白,这个国家的这种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他写信给别人容易被出卖。于是,他写信给最放心的妻儿,沈从文在艰难地表达着他的郁积于心的忧虑。

当文学创作完全停止,学术研究几近荒废,文革十年,这些书信便是这位思想大师留给我们的最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目录

1966年·1封·不作无益空想

明天事情不可知

1967年·13封·凡事易放而难收

夺权到处在进行/夺权反复多纠纷多/王府井还是大字报海洋/社会变化大,个人渺小不足道/天安门前经常有几万人在活动/各省市均有大小不同武斗/大联合在加紧进行/高潮或已成为过去/天安门前,也恢复运动前节日景象/看了两天大字报/一揪叛、特、反,原计划又打乱了/我即永远感到恐怖/此后如何工作,不得而知

1968年·10封·懂我的人已不多

取缔大字报迟早要实现/希望将寄托在新年后/逐渐纳入轨道就好/事变一来,不免一切报废/时代动荡大,个人太渺小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过程中/不免心怀点“杞忧”/报废不过是几分钟事情/天安门三天中有大几十万人游行/岂不是无可奈何的悲剧

1969年·9封·终日尽“呆”下去

研究全落空了/一切视为自然/下笔要有分寸,有斤两/战争若发生,将再拿笔写文章/我大致将“听命于天”/希望,连根拔除/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大致将老死新地/大小生活都在念中

1970年·14封·和一切隔绝

行动不定,似乎也还能适应/到了这里,绝对不会消沉/我像是队伍中最老的一人/人实在也老了点,但并不龙钟/要普通读者通过,难得多/妄想近廿年学的种种,有机会用得上/冷热变化过大,不大好招架/我成个吃闲饭的人了/我实忘不了近廿年业务/儿子沈龙朱转述领导意见/只有几个去处可去了/不宜在成败上计得失/尚能解“自得其乐”了/我倒近于事事拉他们的后腿了

1971年·7封·如风筝飘来飘去

如同打了一场大战/作你家属,也感到恐惧了/近十年来最高兴事/我的名或许得借曹雪芹而传/环境比王维画卷还清润得多/这么搞文物实在太不可思议了/谁也难明白明年将有多少新事出现

1972年·17封·绝无悲戚感

妈妈在此可能还要担任“班长”/我出门不多,在赶工作/不免有点“悲从中来”感/少性格,少创造性,是致命弱点/国家万千种大小事,都得重作安排/工作全毁了,我还不灰心/把握不住“当前”和“明天”/我们忧心的似乎还是国家大处/重新一致向前,使得国家创伤痊愈/我写个戏有七分把握/不可能恢复到文革前的常态/赤着膊子在阳光下收拾炉子/总的实令人忧心痛苦/近闻重庆也出问题,真是令人忧心/世故和消沉等于停止等死/不免近于提线傀儡的行动/熟人中十分之八九全毁了

1973年·4封·动荡中长成

对国家明天总忧心忡忡/正派人受折磨而坏人占优势/为国家深抱杞忧/外面事—切近于盲目无知

1974年·7封·为明天担忧

不少熟人都感到彷徨失措/孙女反逆流和爷爷斗争/万望不要生我的气/“世故”影响到政治“信仰”/国家力量形成无限制消耗/我说笑近于“低音歌王”/上下相欺相哄过下去

1975年·2封·“天下多事”

估计必将有些新事情出现/用“混”的方式反而吃得开

1976年·5封·我可并不垮

只好等待新的机会/国家受损失到不易想象的程度/字如其人,外柔而内劲挺/“呼噜噜,好香的睡”/与工作共存亡

后记 爱人如己 百年长勤

附录 沈从文书信涉及的人物关系图表

试读章节

小弟、之佩:

久不得你们信,妈妈极想念小红红。寄来东西想已收到,若要别的什么,可写信来告知。大哥已从延安回来,这么走一趟,虽相当辛苦,却真是种极好教育,因为见许多,听许多,特别是经过几个省份,接触的农村老乡多,彼此交谈有意义,懂许多事。也有半途退回的,更是一种教育。大精神很好,谈了大半天,第二天是礼拜一,就上工了。事实上大致还得写总结,和到其他学校看看大字报,因为近两个月变化大。全国各处都在搞夺权,北京自不例外。妈妈机关也在进行这个复杂工作,我们馆里也在搞,在过程中“保”字号且有忽然变得格外左的。是一种新的花招。争得相当激烈,还将有一个较长时期多次反复才会告一段落的。妈妈办公处上月被外来单位占据,赶出到一民房办公。近日来那些外来人被加压力成为“不受欢迎”的,分别走了,机关才又迁回大楼。近来终日大小会连续开,权是夺了,如何行使,还是问题。文化部萧望东统战部李维汉等等许许多多头头均坐卡车挂牌子游了街。,近军委已下令正式禁止,许多人或可免去此种冲击。形势变化快,前不多久参加检阅的陶铸、刘志坚均已下马。穆欣、唐平铸、胡痴也被号以“小三角”而下马。贺老总正式点了名,朱总也有大标语(光明报、人民报、解放军报),薄一波、罗瑞卿已死去,又传邓、陶也死去。陈云也有大标语,吕正操因铁路员工罢工而下马。王任重、刘澜涛似均已上过街。受“经济主义”来到北京的各种职工,已约百万人,近日在陆续返回。但新来的还是大有其人。不少人都带了几百元人民币,争购日用品,因此百货大楼三楼出售手表等特种物资的,已由红卫兵把守,不再出售,东安市场东西也多入库。且有用大卡车把这种捣乱分子连同所购东东西西游街示众的,实在大快人心。

夺权是一个相当复杂问题,到处在进行,到处遇到新的不同问题。有些单位一面工作一面即整风,可知“夺”为大势所趋,容易办,如何行使新的权,使之效率高,不简单。所以要一面整顿思想。

今年过年不放假,凡事照常,十分好。我们每天学毛选和政策文件,劳动照常,天气过冷,室外打扫园子已不常进行,只收拾毛房。我每天均步行去天安门,脚已好,心脏不大好。

大字报称张百发、时传祥均属“工贼”,为捍卫团头头。各处斗争过,有一回被点名为“假共”。除二人外,还有庄则栋,则出人意外。王铁人、张洪池均有大字报上街。高干子女被捕的不少,多和纠查队、捍卫团、联合行动委员会有关。“荣复军”组织在京占据中医院,派了上千人武装合围,才把头头捉捕。已正式指明为反革命组织。杭州且占夺了省市公安局,由解放军包围,才解决。

妈妈开会忙,人又瘦了些,精神还很好。我因心脏不大好,医生叫休息一星期,还是半年来初初看病,初初休息的。生活若不有新的大变化,大致还能支持下去。

二月二日

P9-10

序言

把沈从文“文革”十年的家信选编成书稿交到编辑手中后,我一直不知道写一些什么样的话放在书前,才对得起我的“生命靠山”沈从文。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他受到的所有委屈,和他对待这委屈的态度,正是他值得我依靠的原因所在。他的态度,是这一封封信中隐含的那刻骨的痛楚,和通天的大悟。

有了“离乱期的郁虑深忧”这一书名,我放了一半的心,因为这行字简约地把沈从文在那十年中的情感高度凝练后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我还要再说什么呢?可以说的似乎很多,可是写在纸上又觉得一切不必言讲。

《沈从文家事》出版后,我特快专递一本给我的一位作家朋友。他回信说,从这本书,能看到我有写作的能力,不必张罗演出而浪费了自己的写作使命。接到回信时,我正准备提起行李回乡组织一个乡下羊倌的民歌演唱会。于是,在作家居住的城市办演出,我亲手送出去999张门票,却犹豫着,最终没有给他送票。

我是更喜欢文学呢,还是更喜欢音乐?我不知道。沈从文说:“好听的音乐使我上升,爱人如己。”当然文学也一样,甚至读沈从文的书信,也一样是这种感受。

“文革”十年,沈从文写下的大量书信,其主要收信人是他的家人。

“文革”前,家人多在一起,写信的必要性不大。“文革”爆发前,刚成家不久才做上父亲的次子沈虎雏,调往四川工作。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一次大离别。接着,带在自己身边视如亲生的侄女沈朝慧因“户口”被注销,开始流徙。

1969年秋,妻子张兆和下放外省。三个月后,沈从文自己也被疏散到干校。这是这个家庭的第二次大离别。

“文革”十年,长子在北京,次子在四川,沈从文张兆和夫妻二人虽同在湖北也多天各一方。政治风雨的不可知,一家人之间的彼此牵挂,都留在了书信中。更难得的是,沈从文明白,这个国家的这种管理方式是行不通的。他写信给别人容易被出卖。于是,他写信给最放心的妻儿,沈从文在艰难地表达着他的郁积于心的忧虑。

当文学创作完全停止,学术研究几近荒废,“文革”十年,这些书信便是这位思想大师留给我们的最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在这书信中,我读出了什么呢?

沈从文自己早了然于心。他说:

将一切情感的挫折,肉体的痛苦,一例沉默接受,回报它以悲悯的爱。

感觉世界广大和长远,凑巧共同活于这个时代中的应有的关怀。

面前“一刹那”和“永恒常住”,都说明人寄身于其间,为理会荣辱爱怨,实百年长勤!

燃起生命之火,无小无大,在风雨里驰骤,百年长勤!为保持原貌,信里的错别字一律不作改动,请读者明察。

刘红庆

2012年10月14日星期日23时34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沈从文家书(1966-1976离乱期的郁虑深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从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09493
开本 32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