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
内容
试读章节

旅途,常常令人忘却孤独。一家人从北京坐火车到天津,再由天津乘船南下,一路上虽有劳顿但仍欢愉。昔日所遇之破碎仿佛刹那不见。起码,对于八岁的杨绛来说,旅途所见之人、所见之景无一不是充满新奇和奥秘的。最有趣的是,父亲舍不得北京家中豢养的那只黄白色狮子猫,也被一并“夹带”上了船。

数十年过去,杨绛依然记得那艘船叫作“新铭”号。杨绛后来回忆。那艘船就像电视剧《围城》中顾尔谦、李梅亭等乘的三等舱那样又脏又挤又乱。脏乱拥挤到什么程度呢?杨荫杭抱着当时三岁的老七甚至掉进了海里,好在最终父女二人平安上船。

当时,杨绛可能不懂“怀念”是什么。或许,她与三姐坐黄包车上学的画面从心头闪过;或许父亲上班乘坐的那辆马车她想起来仍觉得有趣;又或许,她恍惚之间还能听见从颐和园和香山破空而来的清越鸟鸣。可是,这些对于南下的杨绛来讲,只是她一生中蜻蜓点水般的一缕朱红。

轮船抵达上海,一家人转乘“拖船”前往无锡。所谓“拖船”,就是一种由领头的火轮船拖带的船。一艘火轮船可以拖带数条小船,依靠火轮船的动力航行。说来奇巧,杨绛的七妹离开北京的时候还是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如今竟突然脱口带有无锡口音。

两天拖船坐下来,他们终于重归故里,到了家乡无锡。回到无锡,一家人没有住回昔年的老屋,而是单独在沙巷租了一处宅子。宅子临河,破旧简陋。然而,对这一家人来讲,这里却是他们执手并肩踏上各自人生下一段旅程的开始。

据说。父母起初并不满意沙巷的住处,杨绛曾随父母去过当时钱锺书家租住的地方另觅住处。那时候,小小少年与小小女童,也不过是身在两个世界匆匆打了个照面。或许,连一个照面都没有。只是,有了这段因缘际会,着实令这一双旷世伉俪的故事更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

谈到这件往事,杨绛曾说:“我记不起那次看见了什么样的房子或遇见了什么人,只记得门口下车的地方很空旷,有两棵大树;很高的白粉墙,粉墙高处有一个砌着镂空花的方窗洞。锺书说我记忆不错,还补充说,门前有个大照墙,照墙后有一条河从门前流过。”

安居无锡沙巷的这段时光,杨绛在离家不远的沙巷口大王庙小学就读。学校十分简陋,庙堂改建,一名校长,一名老师,小学初中四个班约八十个孩子挤在仅有的一间教室里上课。老师姓孙,光头,水平不高,连“子日”的意思都弄不明白,还常手握教鞭敲打学生。不知是否因为杨荫杭声名在外的缘故,杨家的几个孩子竟从未挨过打。好在,校长性情温和。

杨荫杭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对择校问题也很慎重。因此,在大王庙小学杨绛只待了半学期,便和三姐一道,追随大姐去了上海启明女校。由于二姐在上海病故的原因,母亲很不放心。但是父亲认为,启明女校教学质量好,杨绛小小年纪也明白道理。不肯再回大王庙小学。

其实,杨绛很怀念大王庙小学的这段经历。她还以《大王庙》为题写过一篇文童,她写道:“我在大王庙上学不过半学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却分外生动。直到今天,有时候我还会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庙里。”这篇文章作于1988年8月。杨绛已经七十七岁。

说回这间宅子,因它临河而筑令一家人饱尝了河鲜之美。杨荫杭十分钟爱“炝虾”,所谓“炝虾”就是将生鲜小虾洗净。蘸料生食。常听长辈说“祸从口入”,生食河鲜到底是有隐患的。不久,杨家几口人也未能躲过这个劫,除了杨绛,都先后生病,好在并不严重。唯独杨荫杭,一病不起。

杨荫杭的薪资是全家的生活来源。他这一病,卧床半年多,纵是唐须篓殚精竭虑,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家中依然陷入拮据。幸好,杨荫杭的两位故交伸手援助,家中窘困方才有所缓解。一位是当年与他一同留日的好友杨廷栋,一位是当年与他一同留美的同窗陈光甫。

P19-21

作者简介
王臣:作家,编剧。致力于民国人物研究,传记领域知名作家。行文优美诚挚,被誉为“独具汉语文字美感”的作家。曾先后被《亚洲周刊》《城市画报》等媒体报道。多部作品登上畅销书榜。
代表作:《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你若不来,我怎敢老去》,
书评(媒体评论)

(杨绛)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钱锺书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周国平

能称得起“先生”的男性究竟不多,女性更是寥寥,但杨绛称得起。

——中国青年报

她坚忍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操守,她坚贞于伟大女性的关怀与慈爱,她固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泊与坚韧,杨绛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搜狐网

目录

序言|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壹|从前,世上我只是一个人(1911-1928)

 家世

 人间

 南方

 无邪

 苏州

贰|后来,遇见你才有了我们(1928-1933)

 花年

 东吴

 世念

 初见

 流火

叁|如今,终于是有了我们仨(1933-1937)

 孤艳

 连理

 远方

 牛津

 盛世

肆|庆幸,你们一直在我身旁(1937-1945)

 清

 归巢

 风烟

 江河

 迸发

伍|可是,我很怕你们走在前(1945-1972)

 匠人

 北方

 黄昏

 暗夜

 黎明

陆|然而,终究只剩了我一个(1972-2016)

 浮生

 安然

 告别

 矜独

 优雅

外一篇|钱钟书传:若无死别,永不生离

外二篇|钱瑗传:我要的只是一个寂静无声的黎明

附录|杨绛年表

序言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岁月好漫长,却也很短暂。

似一刹那,天地之间便有你。你如深谷之中一株幽兰,与风霜相拥而舞,与雨雪齐肩吟唱。你在天之电光中,逶迤来去;你在地之泥浊中,洁身逡巡;你在人间,与山笑谈,与水交杯,与万物伏地静祷,洞穿虚无,心向慈悲。哪怕你历经百年岁月,伶仃摇曳,仍于无声之中散发微茫。

如灯,如烛,如火。

然而,谈到你,令我沉默。沉默到我几乎忘却了所有的腹稿,仿佛与你从未相识,仿佛与你只是初见,又仿佛是因你的伟岸照见了我的渺小,以致于我不敢妄言,哪怕只字片语。世人唤你“杨绛”,然而我更怀念那个不曾跋涉人间、远离苦难的“杨季康”。无论如何,我是决心,要追随你走完这一段。

去年年初,出版社编辑曾尝试联络杨绛先生,希望我能够去采访先生,为先生写点什么。可是,当下心想杨绛先生年迈,我等来往之扰恐怕不妥,实在不愿耽误先生的片刻宁静,因此一再推辞。其实,另一方面是深觉自己资历尚浅,不足以与先生对谈,生怕言语不当漏了怯。最终未能成行。

谁能料到,5月初便被出版社编辑告知,杨绛先生身体不佳,已住院治疗。听闻此事,心中十分惶恐。月底,晴天霹雳一般,各大媒体先继刊登了杨绛先生病逝的噩耗。电光石火之间,刹那是生,刹那是死,转瞬即来,转瞬即去。如今,纵是心思千万,想要与先生面对面说点什么,也为时已晚。

再不能了。

其实,我也知道,世间的阴差阳错从未停歇,都是寻常。先生病逝不几日,与之有关的传记便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仿佛是各大出版社一早便攒好了稿子等着这一日似的,令人嗔目结舌。当然,也有出版单位联系我,希望我也能立刻“赶”制一本先生的传记。显然,我做不到。一一拒绝。

可是,先生一走,心中愿念甚多,也确实想要说点什么。可是又从何说起呢?你来这世上百余年,我却未能见上你一面。我又有什么资格翻阅你的人生,甚至讲说一二呢?我不曾在你身旁,不能揣度你的心,无法杜撰你的情。如今,想要写点什么,怕也只能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便只是——我从书卷中读到、看到、听到的你。

或许,一个真真正正的外人,只凭自己的一颗心,去写、去记、去观摩、去感受,反倒是恰到好处的。就像你,一生所为,便是“恰到好处”四个字。你的一生,安稳过,跌宕过,也曾有温柔岁月,也曾历喧嚣时年。你是真正活得恰到好处的女子。似是一本书,读之不倦,读之无尽。

杨绛先生百岁之年,曾说: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短短数语,道尽百年岁月的人生智慧。还有什么,比一颗淡定、平静的心更令人敬重的呢?与其说我是在字里行间追述杨绛先生的一生一世,不如讲我是在她的一生一世中寻觅一个出口,从日常扰攘和拥挤的缝隙里,看看庸碌人生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沉默和寂静。

凌晨四点二十八分,我听到两段杨绛先生生前的录音。悠缓、轻柔,偶有滞顿。从她幽旧而沧桑的声音里,仿佛能听见一百多年的电闪雷鸣和暴风骤雨。不对,还有一点别的什么——是夕阳慢慢没落的寂静,或晨曦微微泛开的静谧。当她说到“钱锺书”三个字的时候,我忽落泪,不能自已。

她说了什么呢?

其实不多,却也不少。

但有一句忘不了,她说:

我是钱锺书的老伴儿,能体会他的心意……

王臣

2016年12月

内容推荐

只有读过杨绛,你才会明白人的一生究竟有多少种可能。

她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著作《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享誉海内外;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译本。

她才情卓然、修养极高,却甘当钱锺书的“灶下婢”。钱锺书盛赞其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夏衍先生则说“你们都捧钱锺书,我却要捧杨绛”。

她的一生历经百年,从大家闺秀到一代名媛,从小荷尖尖到声名远扬,却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始终淡定安然,在自己的天地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是迄今更富诗性与美感的杨绛传记,是畅销书《世间最美的情郎》作者王臣的动情之作。

编辑推荐

《认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是知名畅销书作家王臣为追述杨绛先生而创作的文学随笔。本书是在详实考证杨绛经历、研读先生作品的基础上,潜心写作而成。更独家收录《钱锺书传》和《钱瑗传》,完整展现了“我们仨”的动人世界。恰逢先生逝世一周年,谨以此书向杨绛先生致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01087
开本 32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7-05
首版时间 2017-05
印刷时间 2017-05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66
CIP核字 2017063118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5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8: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