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卫·科波菲尔(精)/林汉达精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精)》是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本书在艺术上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且还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

内容推荐

《大卫·科波菲尔(精)》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一八四九到一八五○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主人公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继父对他和母亲横加虐待。母亲不久去世,科波菲尔沦为孤儿,他找到了姨婆,在她的监护下开始新的生活。世事变迁,亲情友爱令人欢欣,风波和伤痛予人磨练,科波菲尔最终成为一名成功作家,并与至亲爱人幸福地结合。作品言语诙谐,爱憎分明,情节曲折,画卷宏大,体现了狄更斯一贯的风格。是狄更斯爱好者们的必读杰作。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把本书和《圣经》并列,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的确如他所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世界文学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欣赏、品味。我甚至认为,谁若有幸在少年时代就阅读这本书,必将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无论C.D.或是D.C.都是谈不尽的,让我们就此打住,一起来欣赏这部能净化我们灵魂的经典吧!

目录

巨匠与先驱

陆志韦先生序

让翻译这本书的人说几句话

一 我是怎么生下来的

二 我懂事了

三 我换了一个地方

四 我现了眼

五 他们送我出去

六 我交朋友

七 我在撒冷公学的头一个学期

八 放了假,我乐了半天

九 多咱也忘不了的一个生日

一○ 家里没有人照应我

一一 我自个儿过日子

一二 我下了一个顶大的决心

一三 姑姑的主意

一四 我又开了个头

一五 来了一个人

一六 回想起我做学生的时候

一七 我去见见世面

一八 我挑个行业;我浪荡

一九 天使跟恶魔

二○ 我当了俘虏

二一 屈来达

二二 两个灾害

二三 魂灵飞上天

二四 一个跟斗栽到地

二五 拼命干

二六 朵若——一朵小花儿

二七 成了亲的那些日子

二八 娃娃夫人

二九 到外国去

三○ 爱格尼丝——我的明灯

试读章节

二 我懂事了

我从小就记得顶清楚的是我的妈,年轻、漂亮、头发又密实又好看,还有那位脸蛋跟胳膊肘红得跟苹果似的看妈排高第。我老想着,干吗小鸟儿不像喯苹果那样儿地去喯排高第呢?还有呢?等我想想。

还有我们的房子、厨房、后园……对了,后园里有一只公鸡,老站在高地方打鸣儿。我一看见它,它好像老是盯着瞧我,真叫我害怕,吓得我直打哆嗦。还有几只鹅老伸着脖子追我,吓得我连做梦也瞧见尖嘴、长脖子的玩艺儿。

礼拜天晚上,妈念圣经给排高第跟我听。有那么一回,念的是拉撒路还阳的故事。你想,死了的人又爬起来了,够多吓人哪。我吓得睡不着觉。她们弄得没法儿,就把我打床上抱起来,把卧房窗户外头的坟地指给我瞧,让我放心吧,死人全都老老实实在月儿底下的坟头里躺着呐。

礼拜天我们上教堂里去做礼拜。教堂里的椅子背多高哇!座儿旁边就是窗户,打窗户里瞧得见我们家。做礼拜的工夫,排高第老爱回头瞧我们的房子。她打算知道到底有小偷进去了没有,着了火没有。排高第兴。随便瞧,我可不能那么随便。我要是东瞅西瞅的,她就冲我皱眉头,翻白眼了。我得规规矩矩地站在座儿上,眼睛瞅着牧师。老瞅着他多难呐。要是他看见我这么盯着他,问起我来呢?张着嘴,瞪着眼睛看人,真不易。我得换换花样。我就瞧瞧妈,妈假装没瞧见我。真没劲儿。我瞧瞧站在过道上的一个小孩儿,他冲着我做了个鬼脸。我只好看太阳光。太阳光是打门外头走廊那边照进来的。我就顺着太阳光瞧过去,瞧门,瞧走廊——哈,走廊里头有一只羊,站在门外头,想进来,又不敢进来,好像还没拿定主意。我不敢再瞧了。我自个儿知道,要是再瞧下去,我准得跟它打招呼,大声说话,那还成了!我赶紧把脑袋扭过来,瞧瞧墙上的纪念碑,就想起死了的牧师:他得病的时候,不知道请过戚大夫没有,戚大夫也许没法子。一想到戚大夫,不由得不瞧他。他戴着一条挺干净的硬领。我又且硬领瞧到讲台。啊,那座讲台好像一座炮楼,在这儿玩多够味呀!我能把守炮楼,要是再有一个孩子上台阶来攻,那可多好哇。我瞧瞧这个,想想那个,慢慢儿不知不觉地眼皮就合上了,只听见牧师模模糊糊地跟哄孩子似的②,又好像什么也没听见。抽冷子“扑通”一声,有人摔在地下,甭说,那准是我。大概其是排高第把我抱出去了。

秋风把夏天吹走,一忽搂儿冬天到了。晚半晌儿,我跟妈在客厅里玩着跳着。妈跳得上气不接下气,倒在靠手椅上歇一会。我定神瞅她不是拿手指头卷着明亮的头发,就是伸一伸细溜溜的腰。我比什么人都懂得她:她爱漂亮,还为长得这么漂亮觉乎着挺得。

有一天晚上,排高第跟我坐在炉子旁边。我念着鳄鱼的故事给她听。她准听傻了,也许是我念拧了,她听了之后还当鳄鱼是能做菜吃的鲜鱼呢。我念累了,真想睡,可是妈上介壁儿去的晚上我得晚点儿睡。我宁可在炉子旁边累死,也不愿意自个儿去睡。我准得等妈回来。我真累得慌,再一瞧排高第的身子变大了,越来越涨,涨得挺大挺大。我拿手指头撑开眼皮,留神一瞧,她还是手指头上戴着顶针做活呢。我连眼都不敢眨巴一下。我知道,要是一马虎,不看她,甭多,一秒钟就得连我自个儿都没了。

我抽个冷子问她,“排高第,你嫁过人吗?”

排高第说,“啊哟,大卫少爷!你怎么兴问起嫁人来了?”她挺纳闷地反问了一句,这倒把我吓醒了。她搁下了针线,看着我,连线且针眼里脱落了都不知道。

“我是说你嫁过人没有?排高第,你长得挺好看,对不?”

“我长得好看?”排高第说,“啊,宝贝大卫,我不好看。怎么你的脑袋里会有这个念头呢?”

“我也不知道。排高第,你一下子不能嫁两人,对不?”

“那甭说啦。”排高第说得挺干脆。

“要是你嫁了人,他死了,你兴不兴再嫁一回呀?”

“这得看各人的心气儿。”

“你呢?”

“我呀?我没嫁过人,我也不想嫁人,我就爱这么呆着。”

我待了一会儿,又说,“我这么问你,你不能生气吧,排高第?”

她搁下了针线笸篮,伸胳臂,把我抱过去,紧紧地一搂。这一搂,搂得挺有劲儿。她的身子怪胖的,缀在衣裳背后的纽扣时不常儿要掉下来,这回她把我这么一搂,两颗钮子硼到客厅的那一头……

P7-9

序言

陆志韦先生序

翻译一本名家小说,要费这么老大劲儿,干什么呢?因为翻译的人特别卖力气,想叫读者一方面能欣赏这部小说,一方面也在文句上,修辞上,得到点儿好处。念惯了翻译文字的人老是像“走马看花”似的,迷迷糊糊地瞧看一点儿粗枝大叶罢了。那粗枝大叶只传给我们好些“暗示”。我们在那“暗示”的基础上,凭自个儿的幻想,另造一个文字的世界,就以为我们了解了原文了,以为翻译的人尽了本分了。未必然,未必然。在粗浅的文字上,这样做翻译工作满可以教给人一点儿知识,传给人一点儿感情。因为平常说话,我们也只能传达意思到那种程度。好听话,不求甚解。等到碰了钉子,才发现把话听错了,把翻译文字念错了,那后悔可就晚了。

世界上有两种文字最会叫人碰钉子。一种是科学,又一种是文学。说话是难事,说科学的话,文学的话,是难乎其难。翻译科学、文学,更是难上加难。这末了的一重难关,很少有人理会到。人家画了一幅画儿,我给描一个样子,还不容易么?可惜翻译不是描样子。人家的文字是跟人家的说话缝在一块儿的,一边是里儿,一边是面儿。咱们有咱们的里儿,就是汉语的基本结构,语词的次序,表示时、空、动的巧法等等,都是不容许咱们随意挪动的,除非是胡说,除非是不把翻译文字跟说话缝在一块儿。那样的自作主张另有他的独霸的世界,咱们也不必惹他。林先生翻译的这本小说,用的是口语,差不多全是地道的北京话,他一定会体贴翻译的难处了。

我先说说翻译科学的难处,它比文学还简单一点儿。科学的文章,不一定得用口语来翻译,因为原文也不一定那样。一本几何学满可以用文言来翻。“因为”简写成“因”,“所以”简成“故”,“那末”简成“则”等等,满不在乎。那些字就用得像符号逻辑里的符号似的。那样的文言文也不难学。然而科学的文章不全是数学类的。物理学比数学难翻,生物学比物理难,社会科学更比生物科学来得复杂。

为什么越弄越为难呢?不外乎原文更接近作者的口语。外国人写了一本科学书,要是朗诵起来不能让人家一听就明白的,那样的人有疯人院开着大家等着他,除非像爱因斯坦似的,据他说他的话世界上只有半打的人能懂他,不论说的是哪一种语言。中国人可不然,科学跟说话到现在还好像是两回事。

然而科学究竟还比文学容易对付一点儿。为什么呐?翻译的难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外乎两点。一是一个词所代表的内容在两种语言里不一样。二是一句句子里各个词的次序在两种语言里不一样。越是日常生活里常用的词越会受到民族习惯的限制。比如“黑,白,轻,重,猫,狗,牛,羊”在汉语跟别的语言好像代表同一回事,其实不然。这不比在科学的范围里说话。中国生物学里的牛就是外国生物学里的牛,甚至于用同一个拉丁名词也是可以的。老乡们用来耕地的牛可绝不是外国产牛奶的牛,也不是产牛肉的牛。科学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多半是容易翻译的,可以由同行公议来决定的,可以随时创造,管它叫什么都可以的。文学呐,不单是翻译给科学家念的。表面上看来,极平凡的一个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得照顾它在说汉语的民族会引起怎样的反映。就这一点看来,文学已经比科学麻烦多了。

至于翻译文字里,词的次序、地位,那一类的问题,我真不敢去谈它。就怕捅了马蜂窝而对于任何人没有一点儿好处。我是赞成必不能免的欧化句子或是和化句子的,可也是竭力反对不需要的,单是为装腔作势的洋化。“战斗在饥饿线上的人们”不就是“在饥饿线上战斗的人”么?头一句是十足的洋话,第二句是勉强可以算是汉语。汉语不能表达意思的时候,我们不妨说洋话,翻译文字也不妨采用洋式,那是万不得已的。先问一问:我们对于文字的内容,对于汉语,对于说汉语的读者,尽了责任没有?这是得仔细考虑的,得集体研究的,得有点儿民族的自尊心的。这应当是有计划的试验工作。我老是盼望着大家先用几本简单的科学书来试一试,比如欧格列特几何学之类。用汉语来写现代科学会写成个怎么样子,我们还没有把握。我准知道中国人是会做科学工作的,应当是会说科学的。也许我们会比西洋人说得更好一点儿。前些年,我留意过所谓“科学文法”的批评,就是Carnap先生等人的见解。后来觉着咱们中国人还没有研究那一类问题的资格。他们嫌科学的话说得不好,咱们还没学说话呐。不会翻译科学书呐,我看决没希望把文学书翻译成功了。这至少是我各个儿的偏见。不愿意用口语译书的,他根本不信学问得跟生活联在一块儿,跟说话联在一块儿。他哪儿会知道翻译的甜酸苦辣呢?所以我对于林先生的工作抱有极大的希望,并且他的成功已经是很可观的了。这工作是十分辛苦的,至少比翻译科学要难得多。他的努力是值得感谢的。

我还愿意介绍一下他的“素译”的法子。我在学英文的时候,念过好些本Dickens的小说,到现在还留下一个迷糊的印象,就是细腻。说得不好听一点儿,就是腻烦。林先生说他的译本不是节译,更不是意译。古人说,“有话便长,无话便短”。照林先生的法子呐,该译就译,中国人不耐烦听的,就免了。能念书的中国人,现在都是忙人,忙在建设工作。不忙的人,可不念书。林先生倒是为忙人着想的。

一九五0年十二月 陆志韦作的序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卫·科波菲尔(精)/林汉达精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林汉达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69113
开本 16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3207965
中图分类号 I561.4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2
157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