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写了海伦·凯勒变成盲聋哑人后的生活。刚开始的海伦对于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的暴躁,常常发脾气,她感觉现实生活中没有了希望,她是多么期待能重新得到光明。在她父母的寻求下,帮海伦找到了一位老师——安妮·莎莉雯,这位老师成为了海伦新生活的引导者,使海伦对生活重新有了希望,有了向往。在莎莉文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阅读,认识了许多的字,也让她感受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伦在老师和亲人的陪同下,体会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家人一起过圣诞节、拥抱海洋、“欣赏”四季……海伦渐渐长大了,在她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同时她也结识了许多的朋友……海伦在学习中,由于她的不屈不饶的精神,她学会了说话,写作。虽然在这过程中海伦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但她并没有放弃。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用自己的汗水实现了大学梦想,进入了哈佛大学。因为生理有的缺陷,所以繁重的功课中使她非常吃力,在老师的帮助和她的努力下。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但大学毕业后她却遇到了悲伤的事——慈母的去世。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们的善良、淳朴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我要长久的凝望我的老师,看看她的嘴巴和鼻子,以及她身上的一切。第二天,我要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 ,看看日出是怎样落下去的,它要奔向何方。看完日出,我想去探索与研究。我将奔向城市,去看看那些有名的艺术馆。第三天,我还要看日出。因为,这将是我能见到光明的最后一天。我要和普通人一样,去为了生活而奔波。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和爱着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编著的,希望广大青少年在阅读此书的时候能够收获很多的知识。
至此,我已把自己的生平作了一个简略的叙述,但我还没有告诉大家我是何等地嗜书如命。我对书籍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其他人通过视听获得的知识,我则是全靠书籍,因此,我要从我开始读书时说起。
1887年5月,我第一次读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那时我才七岁。从那时到现在,我如饥似渴地吞食我的手指所接触到的一切书籍。
起初,我只有几本凸字书、一套启蒙读本、一套儿童故事和一本《我们的世界》——叙述地球的书,这是我全部的书库。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上面的字磨损得无法辨认。有时候,莎莉文小姐读给我“听”,把她认为我能懂得的故事和诗歌写在我手上。但我宁愿自己读,而不愿人家读给我“听”,因为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我觉得有趣的作品。
实际上,第一次波士顿之行时,我才真正开始认真地读书。在学校里,老师允许我每天花一些时间到图书馆看书,在书架前摸索着走来走去,随便取阅图书。
不管书中的文字我能认识多少,也不管能否看懂,我都照读不误。文字本身使我人了迷,而不管自己所读的究竟是什么。那段时期我的记忆力很好,许多字句虽然一点儿也不明白其含义,但都能记在脑子里,后来当我开始学会说和写的时候,这些字句很自然地就冒了出来,朋友们都惊讶于我的词汇竞如此丰富。我准是不求甚解地读过很多书的片段(那段时期我从未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以及大量的诗歌,直到发现《方德诺小伯爵》这本书,我才算第一次把一本有价值的书读懂,读完。
八岁那年,莎莉文小姐发现我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翻阅小说《红字》。她问我喜不喜欢书中的皮尔,还给我讲解了几个我不明白的字,然后说她有一本描写一个小男孩的小说,非常精彩,我读了一定会觉得比《红字》更有意思,这本小说就是《方德诺小伯爵》,她答应到夏天时读给我听,但我们直到8月才开始读这本书。
我们刚到海边时的几个星期,许多新奇有趣的事情使我忘了这本小说。后来又有一段时间,老师离开我去波士顿看望朋友。她返回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方德诺小伯爵》。记得那是8月里一个炎热的下午,吃过午饭后,我们同坐在屋外不远处,两棵墨绿色松树之问的吊床上。
当我们穿过草地时,许多蚱蜢跳到衣角上,我记得老师一定要把这些小虫子从衣裳上弄干净才坐下来,而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时间上的浪费。莎莉文小姐不在时,吊床就无人使用,上面落了一层松针,在灼热的太阳映照下,空气中充满了一阵阵松香。
故事开始前,莎莉文小姐先给我介绍了一些基本情况,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讲解生字。起初生字很多,读一读就会停顿下来,一旦我了解了故事情节后,就急于想跟上故事的发展,根本顾不上那些生字了,对莎莉文小姐的解释也听得有些不耐烦。但她的手指拼写得太累不得不停下来时,我就急得忍受不了,把书拿过来用手去摸上面的字。这样急切的心情,我永远也忘不了
被我的热情所打动,安纳格诺斯先生把这部小说印成了凸版。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几乎能把它背下来。《方德诺小伯爵》成了我童年时代最亲密的伙伴。我之所以如此不嫌哕唆地讲述这些细节,是因为在此之前,我读书常常是很随意的,如此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还是第一次。
从这本书开始的以后两年,我在家中和在波士顿之行中读了很多书。我已经忘记了那些书的书名和作者,也想不起先读了哪本,后读了哪本,依然记得的有《希腊英雄》、拉·封丹的《禽言》、霍索恩的《神奇的书》和《圣经故事》、拉姆的《莎氏乐府本事》、狄更斯的《儿童版英国历史》,还有《天方夜谭》、《瑞士家庭鲁滨逊》、《天路历程》、《鲁滨逊飘流记》、《小妇人》和《海蒂》。《海蒂》是篇美丽的小故事,后来我又读过它的德文本。我在学习和游戏之余读这些书,越读越有兴趣。我从不对这些书作什么研究分析——不管究竟写得好坏,也不管文体和作者情况。作家们将自己的思想珍宝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就像领受阳光和友爱一样,我接受了这些珍宝。
我喜欢《小妇人》,因为它让我感到和那些耳目正常的孩子有一样的思想感情。我的生命既然有缺陷,只好从一本一本的书里去探寻外部世界的信息。
我不喜欢《天路历程》和《寓言》。最初读拉·封丹的《寓言》用的是英文译本,只是简略地读了一遍,后来读了法文的原本,虽然故事生动,语言简练,但依然无法激起我的好感。我也说不出具体原因,动物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永远无法引起我特别的兴趣,也就无心去领会其中的寓意了。而且,拉·封丹的作品不能激发人类高尚的情操。在他看来,人最重要的东西是自爱和理性,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内涵,即个人的道德完全来源于自爱,用理性来驾驭和控制自爱,就能产生真正的幸福。而我则认为,自私的爱乃万恶之源。当然,也许我是错的,拉·封丹对人类的了解和观察要比我丰富得多。.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我反对讽刺寓言,而是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由猴子和狼来宣扬伟大的真理。
相比较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故事,我更喜欢《丛林之书》和《我所了解的野生动物》,因为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动物,而不是拟人化的。我爱它们之所爱,恨它们之所恨。它们的滑稽逗趣引得我笑不可支,其悲惨遭遇有时也使我一掬同情之泪。其中也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寓意,但极为含蓄,使你都意识不到。
我对历史也有一种偏好。古希腊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力吸引着我。在想象空间里,希腊的天神依然在地上行走,与人类面对面交流。在我思想深处的神殿里,仍然供奉着我最敬爱的神灵。希腊神话中的仙女、英雄和半神半人,我不但熟悉而且喜爱——不,不完全如此,美狄亚和伊阿松太残忍,太贪婪,简直无法容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上帝让他们干了那么多坏事后再惩罚他们,直到如今我仍然疑惑不解。妖魔嬉笑着爬出殿堂.上帝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伊利亚特》史诗让我把古希腊看成了天堂。在阅读原文前,我对特洛伊的故事就了如指掌了。在通过了古希腊文文法的考试以后,我便对古希腊文宝藏一览无余。伟大的诗篇,不论是英文还是古希腊文,只要同你的心息息相通,是不需要别人翻译的。
相反,人们常常用他们牵强附会的分析和评论扭曲了伟大作品的意义。他们要是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该有多好!欣赏一首好诗词,根本不需要清楚其中每一个字,也无须弄清其词法和句法的属性。那些有学问的教授们,从《伊利亚特》史诗巾挖掘出的东西比我多得多,但我从不嫉妒。我并不在意别人比我聪明,他们纵有广博的知识,但也无法表达出对这首光辉的史诗究竟欣赏到了什么程度。当然,我自己也无法表达出来。每当我读到《伊利亚特》中最精彩的篇章时,就感到自己的灵魂在升华,将我从狭窄的生活圈子里解脱出来,游荡于形骸之外,飘然于广阔无垠的天上人间。
《伊索德》稍逊于《伊利亚特》,但也为我所喜爱。我努力不依靠词典注释,独自来领会这部史诗,并试图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些篇章翻译出来。维吉尔描绘人物的本领如此惊人,他笔下喜怒哀乐的天神和凡人好像蒙上了一层伊丽莎白时代的面纱。《伊利亚特》中的天神和凡人欢快地又跳又唱,维吉尔笔下的人物柔美静谧,好似月光下的阿波罗大理石像,而荷马则是太阳光下秀发飘动的俊逸而活泼的少年。
不消一天的时间,就可以从《希腊英雄》到《伊利亚特》,在书本里飞来飞去,实在方便。但对我来说,其中的路程也绝非令人惬意的。当他人已经周游世界几遍时,我也许还在语法和词典的迷途里筋疲力尽地徘徊,或者掉进了恐怖的陷阱,这陷阱名叫考试,是学校专门用来同那些寻求知识的学生作对的。类似《天路历程》,最终可能会渐人佳境,但终究太漫长了,尽管途中偶尔也会出人意料地出现几处引人入胜的美好景色。
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圣经》,但并不能充分理解其内容。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奇怪,曾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心灵无法接受它奇妙的和谐。
记得在一个下雨的星期天早上,我无所事事,让表姐为我读一段《圣经》故事。虽然她认为我无法听懂,但依然在我手上拼写约瑟兄弟的故事。我听了确实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奇怪的语言和不断的重复使故事听起来显得很不真实,何况那更是天国里的事情。还没有讲到约瑟兄弟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进入雅各的帐篷里去说谎,我就呼呼地睡着了。
我至今也还不懂得为什么希腊故事比《圣经》里的故事更能吸引我的兴趣。难道是因为我在波士顿时被所认识的几个希腊人讲述的故事所感染,而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希伯莱人或埃及人?由此便推断他们是一群野蛮人,他们的故事也都是后人编出来的。因此,我觉得《圣经》故事中的名字和重复的叙述方式十分古怪,相反,却从未觉得希腊人的姓名古怪。
那么,后来我又是如何从《圣经》中发现其光辉的呢?多年来,我读《圣经》时,心中的喜悦和启发日渐增长,使它渐渐变成一本我最珍爱的书。不过对于《圣经》,我并非全盘接受,因此也从未能把它从头到尾读完。后来,尽管我更多地了解了《圣经》产生的历史渊源,这种感觉依然未减。我和豪威斯先生有共同的感觉,认为应该从《圣经》中清除掉一切丑恶和野蛮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反对把这部伟大的作品改得毫无生气,面目全非。P100-P105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而名著更是人类文化精粹的积淀。
名著给人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读名著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震撼孩子的心灵,净化孩子的思想,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完善孩子健康的情感,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情绪,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名著原文或因冗长,或因晦涩,不适合其阅读而被束之高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基于此,我们出版了这套《悦读》中外经典名著丛书。
这是一套专为6-15岁孩子量身打造的巾外经典名著系列丛书,它在内容及版面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内容上,本套丛书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对原著进行了改写,在改写的过程巾,保证情节完全忠实原著,在减少文字量的同时让孩子更好地领略原著的故事情节与文化精髓。在版面设计上,每本书都根据情节搭配了精美的插图,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缓解阅读疲劳,体验阅读乐趣。另外,在每本书后还附印了读书卡,孩子们可以用它来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抒写阅渎感悟;家长或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填写的读书卡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进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一本好书就是一粒好种子,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就会发芽,开花,结出好果子。《悦渎》就是这样的书,它不仅会给孩子带来遐想和乐趣,也会给孩子带米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让他/她读《悦读》吧,为他们打开瞭望世界的窗口,让孩子在这内心感到温馨和安静的时刻,品人生如棋,看花开花落,静静地让自己的心在文字的时空里穿梭行走,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走过硝炯走过血与火,与那些高尚的、智慧的人们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孩子的思想插上书籍的翅膀飞翔,让孩子的心灵在阅渎中体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