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苏州(民国趣读)
内容
目录
第一辑 舟影波光·回眸间最是难忘烟雨水巷
刘金冠:老城苏州到底有过多少城门
徐刚毅:水巷河埠,古色古香
赵梓雄:阊门,姑苏繁华地
沈兰生:漫步石路有古韵
徐刚毅:问名古街巷,感受古城千年沧桑
郑振铎:观前街,享受黄昏漫步的惬意
庄建中:桃花坞,吴门最胜处
徐刚毅:姑苏水巷小桥多
沈兰生:红尘水道话客船
赵德厚:枫落寒山,钟闻天下
嵇元:玄妙观,建在闹市中的道观
王希华:虎丘塔,中国的“比萨斜塔”
姚勤德:宝带桥,追云逐月的千年石拱桥
何介利:冷香阁,文化名人的杰作
冯英子:馆娃宫里人何在
郑凤鸣:矮闼门和天落撑
李金生:阳澄湖,一段美丽的传说
第二辑 碎步园林·赏亭台楼阁听松竹涛声
袁殊:拙政园里的“魅影”
田伟:网师园的虎儿
朱剑芒:狮林游记
周苏宁:人景并传,戈裕良和环秀山庄
苏山:耦园的故事
郑逸梅:苏州怡园谈往
韶言:沧浪亭里浮生一梦
王介荣、唐志强:退思园里退思补过
汤仁贵等:启园旧事
陆承曜:严园,一段美好的小回忆
沙华英:寂寞的艺圃
汪星伯、毛心一:不容小觑的书条石
王正中:紫芝园,文徵明的设计
周瘦鹃:别有洞天的惠荫园
俞小红:曾园与曾朴的一段爱情往事
嵇元:留园,唯愿长留天地间
丁玲:亭园出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三辑 暮去朝来·静谧小城尘封的岁月沧桑
叶圣陶:“和平光复”的苏州城
张圻福、叶万忠:五四运动,掀起爱国运动新浪潮
佚名:五卅运动与“五卅路”
徐云:昙花一现的“苏州市”
顾复生:苏州大闹监
徐祖白: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
胡觉民:古城沦陷,强盗的烧杀与洗劫
黄秉贤:祥符寺巷号——汪特巢穴
黄秉贤:冯玉祥苏州遇险
黄尚志:苏州难民救济会
沈延平、钱正:烽火前线的“女同志军”
胡觉民:伪省府与杀汉奸
惠志方:国民党溃败,解放军进城
傅承宗:解放了,呼儿嗨哟
第四辑 传统与新风·姑苏古城里的新旧擦肩
仲老虎、周德华:一张“剪辫子”的告示
黄钧达:苏州第一报
汪青萍:新式帽子受欢迎
温尚南:从无声到有声,告别默片时代
周襄钧:市民公社
王晓红:开风气之先的“王三太太”
董寿琪:配一副新式眼镜
郑凤鸣:独领风骚的南京美容院
汤哲声、张卉:由旧入新的包天笑
章祖伟:电话局与电报局
温尚南:早期话剧在苏州
黄恽:并不顺利的集体婚礼
张直甫、胡觉民:苏州警察的创始
金婉贞:“水龙阁”,民国消防站
谭金土:电光照相
第五辑 艺苑争辉·人杰地灵滋养姑苏文化基因
李嘉球:优伶与状元
顾聆森:京剧昆曲两门抱,艺贯京昆名满世
李嘉球、黄惠中:中国“针神”名动中外
顾德辉:顾颉刚,不避“俗”的历史学家
温梓川:画冷月的冷月先生
郁乃尧:“苏州五老”半世纪的深情友谊
王炜:电影业“拓荒者”——殷明珠
薛亦然:“最好民歌手”袁水拍
尢玉淇:《孽海花》与金松岑父子
廖群:吴中才子范烟桥
曹家俊:拒汪伪利诱,江南书家有节气
朱章乐:汉语拼音的先驱
张梦白:东吴大学
沈民义:吴作人的学画之路
第六辑 姑苏食话·鱼米之乡尝鲜品茗
周土龙、胡金楠:来一碗藏书羊肉汤
张振宁、苏菱:紫熟菱,家乡的味道
方志仁:陆稿荐,神仙留下的美味
陈其弟:松鼠鳜鱼“游”进名菜榜
天源:团子、年糕和糖油龙头山芋
羽化:张源丰,萝卜卖得比肉贵
沈秋农:吃螃蟹的学问
臧寿源:杭客矜龙井,苏人伐虎丘
小成:尝船菜,太监弄找老正兴
董寿琪:观振兴吃面,浇头有讲究
宋刚刚:酒香百年飘巷里
张宏:石家鱼巴肺汤与看家菜
俞菁:稻香村买糕点,明日请早
周晓东:乾生元麻饼,天下第一饼
时萌:美食的追忆
第七辑 利来利往·商贾云集叫卖声不绝于耳
蔡利民:花开满城香,花娘卖花忙
阿英:苏州书市,城市的读书记忆
林锡旦:绣庄,苏州的独特风景
林锡旦:好颜料,浓妆淡抹总相宜
阿元:绸缎业的“老者”——乾泰祥
叶书安、卢伟然:恒泰兴的酱菜很下饭
华润龄:小日晖桥一根针
姜晋、林锡旦:月中桂,苏州女人最美的回忆
柯继承:茗香万里,汤传千秋
老庄:驰誉南北的馀昌钟表店
常洛:竞争激烈的苏州旅馆业
陶叟翁:药业巨擘雷允上
胡觉民:“松鼠剪刀”张小全
张寿鹏:苏州国货公司
姬允奎:曹廷标雨伞,石子击不穿
林锡旦:家有恒孚金,睡觉也安稳
第八辑 听曲儿喝茶·邂逅江南人家的苏式慢生活
沈兰生:早晨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朱宏涌:吴中茶馆,源远流长
黄积苏:闲斗旗枪乐趣多
沈兰生:早市大饼店
王治平:平民的美味,走街串巷小吃担
蒋志南:晒太阳,乘风凉
周力民:小金蛉,大乐趣
闻达:放风筝的乐趣
华仁:豁拳,斗智斗巧的宴会游戏
朱宏涌:书场听评弹,偷得浮生半日闲
潘讯:“何
精彩页
刘金冠:老城苏州到底有过多少城门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是国内最早的古城之一。当时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城,是为“阖闾大城”;并在今东起公园路,西至锦帆路,南起十梓街,北至干将东路的范围内修建子城,作为吴王的宫室,大城经历2500余年,虽屡有毁建,但至今城址仍清晰可辨,小城则毁于元末明初,今已无迹可寻。
苏州古城到底有过多少城门?阖闾大夫伍子胥筑城时,辟陆门八,历代志书都有记载,但八个城门的名称,却各不相同:
东汉《越绝书》是苏州最早的志书,应该说其正确程度较高,可偏偏记载了九个城名:阊、娄、平、蛇、齐、胥、巫、地、近。书上还说:“从阊门到娄门,九里七十二步,陆道广二十二步;平门到蛇门,十里七十五步,陆道广三十三步。”由此可见,阊门在西,娄门在东,平门在北,蛇门在南,这四门的方位是明确的;齐门遗址可查、胥门至今犹存,其位置也是清楚的;只是巫门、地门、近门的方位无法确定。……我们在统计苏州城门之数时,权且依照通常的说法为八门:阊、娄、平、蛇、齐、胥、巫、匠。
汉代赵晔撰的《吴越春秋》记载:“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但书上没有明确八门之名称,只写了阊门与蛇门:“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此两门与《越绝书》所载相同,且至今均有遗址可证……
《苏州市志》对八门的记载是引用唐代的《吴地记》:“阖闾城四周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陆门八座是:西闾门、胥门;南盘门、蛇门;东娄门、匠门;北平门、齐门。”以此八门与《越绝书》相比,少了一个巫门,多了一个盘门。巫门是否即为盘门,各种志书均未见记载,笔者不敢妄断。但《越绝书》的成书时间要比《吴地记》早500多年,其正确程度相对要高一点。然也不能就此判断《吴地记》记载有误,因为盘门至今还依然矗立在古城南部,而巫门却无迹可寻。所以,我们只能以此推断,盘门是阖闾建城后再修建的,是苏州第九座城门。
到了宋代,朱长文撰的《吴郡图经续记》记载的八门,无平门而有葑门。其实葑门倒是不在八门之数,而是在越国攻打吴国时所破的城墙开辟的,《吴越春秋》上清楚地记述了这段故事:当时越军“欲入胥门,来至六七里,望吴南城,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越军大惧,留兵假道。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越军坏败。……范蠡、文种乃稽杂肉袒,拜谢子胥,愿乞假道。子胥乃与种、蠡梦,曰:‘吾知越之必入吴矣,故求置吾头于南门,以观汝之破吴也,惟欲以穷夫差,定汝入吾之国,吾心又不忍,故为风雨以还汝军。然越之伐吴,自是天也,吾安能止哉?越如欲入,更从东门,我当为汝开道贯城,以通汝路。’于是,越军明日更从江出,入海阳于三道之翟水,乃穿东南隅以达,越军遂围吴。守三年,吴师累败,遂栖吴王子姑胥之山。”此故事虽有点神话色彩,但葑门的开辟乃越国攻吴破城所致,这一点与《越绝书》《吴地记》的记载基本一致。由此,苏州古城的城门数应增至10个。
《吴郡图经续记》还记载:“平门一名巫门,与赤门二门都不在八门之数。”而《越绝书》所记八门,既有平门,又有巫门,并各有方位。平门与蛇门的相距已见上述,巫门之位置,书上说“巫门外糜湖西城,越宋王城也。”笔者孤陋寡闻,不知糜湖原址在今何处,但据此推测,平门与巫门不可能同为一门。另外,这里又多了一个赤门。《吴地记》载:“匠门南三里有葑门、赤门。”这说明赤门、葑门均不在八门之数。赤门何时开辟,志书无记载,但在统计苏州古城的城门时,应当加上这一座。至此,苏州古城的城门数应为11个:阊、娄、平、蛇、胥、齐、巫、匠、葑、盘、赤。
宋代以后,苏州城门多有变化,有的关闭,有的废弃,直到清末,只有苏州人通常讲的“六城门”了。那就是:娄、齐、葑、阊、胥、盘。
民国十年(1921),在阊门、胥门之间(今景德桥东堍)开一城门,名新昌门(新阊门)。民国十七年重开平门。民国二十年,于新阊门北60米处开金门,新阊门渐被废弃。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四年,重开相门(即匠门)。苏州沦陷后,于民国二十七年,在古胥门之北,正对万年桥处开新胥门。
苏州解放后,人民政府为繁荣经济,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于城南延伸三元坊开辟南门,建造人民桥。但未筑城门,仅将城垣拆除,成为苏州城南的一个出入口。
综上所述,苏州古阖闾大城先后有过15座城门名称:东有娄门、相门(匠门)、葑门;南有蛇门、南门、盘门;西有胥门、新胥门、新阊门、金门、阊门;北有平门、齐门;另有巫门、赤门其遗址不明。
《苏州到底有过多少城门》
P3-6
导语
亲历老城风物,回忆市井街巷;寻觅舌尖文化,感受历史沧桑。
去趟民国,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时空,细数那些晕染了民国印记的老城风光。
韩淑芳主编的《老苏州(民国趣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全面展示了民国老苏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美味珍馐、文化百态、烽火岁月、娱乐休闲、名人轶事……
内容推荐
韩淑芳主编的《老苏州(民国趣读)》讲述了回眸间最是难忘烟雨水巷、赏亭台楼图听松竹涛声、静谧小城尘封的岁月沧桑、姑苏古城里的新旧擦肩、人杰地灵滋养姑苏文化基因、鱼米之乡尝鲜品茗、商贾叫卖声不绝于耳、邂逅苏式慢生活、传统文化的江南传承、吴依软语轻诉吴中情思……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苏州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再现了老苏州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苏州(民国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淑芳
译者
编者 韩淑芳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505833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20
CIP核字 2018226696
中图分类号 K295.33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