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对一些具体制度(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朝考制度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罢考、清代两次增广学额等)及科举词汇(如廷试)进行考证及辨析,同时论述这些制度的建立及事件的发生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图书 |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清史研究)/木鱼石书屋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重点对一些具体制度(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朝考制度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罢考、清代两次增广学额等)及科举词汇(如廷试)进行考证及辨析,同时论述这些制度的建立及事件的发生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目录 释廷试……………………………………………………………1 童生试中的审音制度……………………………………………12 封邱生童罢考事件剖析…………………………………………29 宗室科目的建立及其作用………………………………………48 搜落卷制度初探…………………………………………………70 试论明通榜………………………………………………………90 复试制度研究……………………………………………………107 试论清代的进士朝考制度………………………………………130 清前期的学校教育………………………………………………152 两次大规模增广学额之比较研究………………………………177 状元的选拔及其地域分布………………………………………209 试读章节 廷 试 科举制度建立后,一系列科举制度用语相继出现。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其中一些名词、术语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清代,有些科举制度专用语已较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其内涵更加丰富了。搞清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对于进一步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无疑是有帮助的。有些词,人们经常看到或提及,然而却忽略了对其内涵的深究,自然也就难以把握其准确的用法。“廷试”算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提起“廷试”,一般都说廷试就是殿试,而且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仅见诸文字的就不胜枚举。其实这种解释是不准确、不全面的。我们姑且抛开一些论著中对廷试的使用情况,因为那毕竟不是对廷试的全面解释,可不作为例子。下面只以几部辞书为例,看看它们对廷试的解释。 台湾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的《中文大辞典》“廷试”条称:“科举时代,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日廷试,与殿试同。”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发行的《重编国语辞典》“廷试”条称: 科举时代,会试通过的考生,天子在朝廷亲试,称为廷试,或称殿试。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8年3月版《汉语大辞典》(第2册)“廷试”条称: 科举制度会试中式后,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通常称殿试。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廷试”条作: 由皇帝亲自策问会试中式者的考试,因在殿廷上进行故称。参见“殿试”。 以上四例均明确将廷试解释为殿试,实际上只讲了廷试的内涵之一。如果说,殿试又称廷试,那是正确的,但反过来说,廷试就是殿试,甚至像《中文大辞典》那样明确称“与殿试同”,就有问题了。在清代,廷试是不能与殿试画等号的,因为它还有其他含义。作为一部辞书,对任何一个词的解释都应该是全面的、准确的。为什么这些辞书都会出现同类问题呢?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往往是沿袭成说,作者并未多加思考。这从上面几个释文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只是在行文上稍有变动而已。 不仅以上几种辞书解释不准确,其他工具书也有类似情况。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廷试”条作:“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通常指会试后的殿廷考试。参见‘殿试’。”这里虽然没有像《中文大辞典》那么明确与殿试画等号,但从行文中仍可看出,作者只讲了一个义项,即殿试。可能是注意到了廷试的其他用法,因而采取了“通常指”这种较为稳妥的行文,以避免过于武断,但毕竟没能指出廷试的其他含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辞源》“廷试”条则指出了廷试的两个含义: 科举时代的殿试,又称廷试。……清代新科进士在引见前举行朝考,也称廷试。P1-2 序言 还是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我阅读了商衍鎏先生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对清代科举制度的了解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不过当时并没有研究这一课题的打算。1983年初,恩师商鸿逵先生组织编纂《清会要》,嘱我负责学校、科举编,这时我才开始接触有关清代科举制度方面的文献资料。不料,工作刚起步,恩师竞于当年十一月遽然长逝。1984年,又由王钟翰先生继续主持编纂工作。两年后,因经费、出版等方面的问题,《清会要》的编纂终于搁浅,我也没再继续做下去,一堆资料一直放在书柜里。1992年,国家教委(现改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杨学为主任的全力支持下,制定了完成“中国考试史研究”这一重点课题的计划。这个课题包括历代的考试资料汇编、中国考试通史、中国考试大辞典等。为此,考试中心组织了全国的科研力量,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我有幸参加了由王戎笙先生负责的考试资料(清代卷)的编纂及考试通史(明清卷)的撰写,后又负责《中国考试大辞典》的编纂和审订(《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中国考试通史》已出版,《中国考试大辞典》即将出版)。这样,我才真正开始了对清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曾打算写一部《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深入,且不说对科举制度与外部诸因素(如政权建设、教育体系、社会风尚等)的关系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就是对制度本身也有许多问题尚未搞清。为完成一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我决定分两步走,必须先从专题研究人手,将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或前人尚未涉及的问题做一番研究考证,本书所收文章正是若干年以来在这方面的一些成果。这里所收文章,重点在于对一些具体制度(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宗室科目、朝考制度等)、事件(如封邱生童罢考、清代两次增广学额等)及科举词汇(如廷试)进行考证及辨析,同时论述这些制度的建立及事件的发生与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故称“清代科举制度考辩”。因为毕竟不是对清代科举制度的全面论述,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所选择的,只是我认为目前尚未研究,或研究尚未深入而又有研究价值的题目。当然,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肯定会有许多不足,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李世愉 2005年3月于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清史研究)/木鱼石书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世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12660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5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3 |
丛书名 | |
印张 | 7.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辽宁 |
长 | 203 |
宽 | 14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