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树梢上的中国
内容
前言/序言

【开篇诗作】
在伐木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堆木材的存储,
在科学家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个气象数据库,
在旅游者看来,
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的画图,
而在我看来,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梁衡
【前言】

这是一本专题散文集,想从过去没有人用过的角度,来看环保、看生态、看人与树的关系。我这里用了一个新概念:“人文森林”。
事情的缘起是 2012年,当时我在全国人大农委工作,一次与国家林业局的官员座谈。 我问坐在我身边的资源司司长:“你这个资源 司管什么?”她说了一句很专业的话:“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上活立木的木材积蓄量。”我说:“你只管树身上的木材积蓄量,那它身上所附载的文化内容谁来管?”她盯着我看了有一秒钟说:“知识分子就是爱琢磨问题。反正这个事现在没有人管。”没有人做过的事最具挑战性。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学术研究,这就是后来在第六届生态论坛上的发言,现附在本书后的《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二是“人文古树”题材的散文创作。我曾冒叫一声, 要写一百棵人文古树。但动手以后才知难度之大不可想象。 这无异于是一种历史研究与田野考古。写一棵树常要来回数千里,采访三四遍,耗时几年。要写一百棵是绝对不可能了,现在只能将已经发表的这二十多棵呈献给读者。
迄今为止,人与森林的关系已走过了两个阶段。这就是物质阶段,砍木头、烧木头、用木头;环保阶段,保护森林,改善气候,创造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但这基本上还是从人的物质生活出发。其实还有一个第三阶段,就是跳出物质,从文化角度去看人与树的关系。人类除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外,还进行着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树木、森林一直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这一切。 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植物只有树木。森林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与人类相依为命的生命体。它曾经是,现在也还是人类的家,如它消失,人类也必将不存。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所以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故事,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 故事。但绝不要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里程碑;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
我虽然是弄文学的,但总喜欢行走在文学的边缘去创新、猎奇。三十年前曾写过一本《数理化通俗演义》,那是在科学、教育和文学的三角地带,讲教科书里的科学故事。后来写政治散文,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现在又来到林业、历史和文学的三角地带,想再开出一块处女地。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这是多么迷人的境地。我 希望用我笨拙的笔来推动“人文森林”这个新学科的建设,把森林保护上升到人文层面。个人的一己之力肯定是不够的,我幻想着官方、民间都行动起来,能在全国发现并正式挂牌三百棵“人文古树”,并顺势建起三百个“乡村古树文化公园”,保存历史,留住文化,留住乡愁。其文化积累的意义将不低于唐诗三百首。 我用这本小书,抛砖引玉。
2018 年 3 月 7 日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精彩书摘

【1】 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所以本书的切入点是用老树来讲故事,讲正史上少有的,但又是名人、大事的故事。但绝不要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我的标准是很苛刻的,所选中的古树,从纵的方面看必须是历史里程碑;从横的方面看必须是当地的地标。——《前言》
【2】 每次来浮来山,我总要抽一点时间,静静地依偎在这棵老银杏下,仰望它遮天蔽日的枝叶,抚摸着它青筋暴突的树身,或秋叶飘零,斜风细雨,或月上枝头,河汉茫茫,屏气凝神地听老树胸中发出的历史回声。教你如醉如痴回肠荡气。历史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像一条地下河流,时隐时现。有时丢了,就到书上去找,正史没有,可找野史;有时丢了,就到地下去找,专门有一行叫考古;有时丢了,还可到树上去找。因为连我们人类自己都是从树上走下来的。那古树下,总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事过留痕。——《华表之木老银杏》
(配图)
【3】 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百年震柳》

目录

【目录】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003
霸王岭上听猿啼 011
这最后一片原始林 029
华表之木老银杏 039
秋风桐槐说项羽 067
吴县四柏 079
中国枣王 087
万里长城一红柳 099
死去活来七里槐 111
中华版图柏 133
铁锅槐 149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157
沈公榕,眺望大海 150 年 179
百年震柳 211
周总理手植腊梅赋 223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227
燕山有棵沧桑树 235
带伤的重阳木 243
天山脚下一棵松 257
难忘沙枣 267
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 275
树殇、树香与树缘 283
附录: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 293

内容简介

《树梢上的中国》是梁衡先生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倡导绿色文明的人文思考。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先生热爱自然,钟情古树,在全国挖掘三百棵有历史背景的人文古树,授名挂牌,其文化意蕴堪比唐诗三百首。在《树梢上的中国》中,作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二十多棵古树,挖掘古树及其背后动人的历史与人文故事,写就《华表之木老银杏》《万里长城一红柳》《中华版图柏》等经典力作。作为“人文森林学”的*创者,作者认为每一棵古树,就是一部绿色的史书,是活着的历史坐标,是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地标。

内页插图

内容推荐
梁衡著的《树梢上的中国(精)》是作者跋山涉水寻访人文古树后写就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括《秋风桐槐说项羽》《死去活来七里槐》《中华版图柏》《万里长城一红柳》等篇。书中记录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的历史兴衰,融入了作者“人文森林”的理念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绿色文明的一种崇高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树梢上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60254
开本 32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8-08-01
首版时间 2018-08-01
印刷时间 2018-08-01
正文语种 中文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出版地
整理
媒质
用纸 胶版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