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北的忧郁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难得的台湾纪实,也是一篇批“独”的战斗檄文,书中既描述了台湾政党间的纷争恶斗,又勾画了台湾选举的众生相,剖析了台湾民众的心态!

目录

上篇客座生涯:繁忙与丰富1

 一、校园内外:宁静与活跃4

 二、气候:起落频繁;讲学:纵贯南北25

下篇打拼与沉沦:台湾社会素描89

 一、台湾经济:转型与抗争92

 二、台湾政治:政党生态114

 三、两岸关系的焦点:三通165

 四、台湾社会万象:白黑两面182

 五、台湾媒体:潮涨潮落225

 六、台北、高雄选举:对决中的混沌245

 尾声:两岸深刻的情缘及光明的前景302

后记309

试读章节

离开台北的前一天,我与薛乐蓉同学在天母的街道上漫步。太阳洒下一片淡黄色。人行道上,时有四株椰子树组成的一个方块,我们从其中穿过去,乐蓉和我说着台湾社会及她的人生 。已经1月11日了,还这样温暖,我觉得浑身放松,特别舒服。一弯深黛色的山横在街区的边缘。我对乐蓉说,这一带颇像我在镇江住过的地方:当街望去,银台山横卧市区中,一抹永恒的南朝绿色,与沧桑世变相映着。于是,天母在我的眼中,陌生中有了熟悉,熟悉中又有了情缘。

薛乐蓉因为南北奔走地为中学生上辅导课,挣到了比她自己的薪资多得多的钱,因而,能花一千万台币在天母买下了一套房。她对我说,老师,你不知道,台湾有的中学教师上辅导课,积累了上亿台币的财富。我也可以这样挣下去,但我觉得没有多少意思,人就这样活着?她表示想到大陆读博士,以后想从事于文艺评论。有的同学说薛乐蓉是现代型的多金女子,但这位秀丽的多金女子,却对未来怀着这样的憧憬!

正说着,薛乐蓉的手机响了,原来,东吴中文系许主任邀我去大叶高岛屋,要买一件礼物送给我,我已经再三婉谢了他,但他仍然坚持。我接过手机说,你感冒得这样重,休息吧。但许主任仍然开着车来了,带着一脸疲惫。

待到华灯初上,我匆匆返回东吴教授住宿楼我的房间前时,却看到在门的把手上,挂着一个塑料袋,打开一看,有一盒食品及一条深棕色边上有白色嵌镶的毛线长围巾,还有一张贺卡般的小卡片,上面写道:“教授您好:明朝您便会搭乘班机离去,离开台湾,离开您的学生,虽然短短数月相处,您用心的教学及对学生们的关爱,我将久念不忘。送上台湾名产太阳饼和围巾,希望今后相隔两岸的您善自珍重,我与台湾的一切永远等待着您再踏上这片土地。”署名为“您永远的学生:学生K”。

我眼前立即映现出一个文弱的女孩,因为不景气,她的父母只能兼职,总共只有五万多台币的收入,要养活六个人,所以她也边工作边上学。她每个月所得20000台币,交8000给母亲,自己用12000,打平一切。谢莉珠同学曾一边摇摇头一边对我说,用12000打平自己,真不容易。母亲希望她不要上学,多帮助家里。我对她说,书一定要读。就这样一句鼓励,竟使得她对我深具好感。

当我经香港、上海,回到苏州,打开我久违了的电脑时,接连收到署名为“您永远的学生:学生K”的两封来信。

第一封信说:“那夜我们并肩走在东吴校园的斜坡上,满天的星子,低垂于夜幕流泻而下,我感到和老师您的亲近,不像他人口中所言‘两岸的遥距’;反倒是贴心的友好,更像是亲人的聚首,好一刻闲话家常,好一幕亲人交心的难得景象。您临走前,我起了个早,给您送行。其实,当时我的心情很复杂!因为我知道自己是重情而且很念旧的人,一方面想当面祝您一帆风顺,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会依依不舍而啜泣起来,令您讶异万般,那可就不好了。千言万语,身虽天涯,心咫尺!同您所忆,我亦永生弗忘。”是的,我想起来了,那天下了课,她与几个同学一起到我房间去。在路上,她说,我周围的人都盼望统一。这样公开要统一的话,我在台湾还是第一次听到,心里自然很舒畅。她又说,台湾的有钱人都势利,刻薄员工。我明白,她透露了贫困员工的真实的社会感受。从信的文字上看,她有文学才能。文学青年一般都是敏感而多情的。是的,两岸同胞本是亲人,身虽天涯,心咫尺!

她在给我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天气又转凉了,不知您在大陆是否注意保暖?我从过完年节回台北之后,便重重感冒了,至今未愈,我自幼体弱,凡遇上气候不稳的日子,总是特别容易病了!昨天东吴开学了,可我因为发着高烧,没法子去,觉得可惜。以前每周三的后二堂都上您的课,但在这学期的周三没得课选修,只好空堂了!空着堂的时光,总会让人更添思情,分外想念有您教授现代文学的日子。虽然在课堂中有时会为海峡两岸的用语令人理解不畅所困,但许多学生因此都更加用心听讲和认字了,虽然也有同学认为很辛苦,边要认字边要抄笔记,但我倒挺想念昔日您所上的,能让人专注的‘现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

多金的女子有事业的憧憬,贫弱的女子眷恋着学习,这正是台湾希望之所在。P302-305

后记

天香生虚空,大千入毫发。习禅、谈禅,是唐、宋以下中国许多文人的一个癖好。三乘十二分教,皆是拭不净的故纸。南宗禅主顿悟,欲一刀斩断葛藤。于是,公案棒喝,机锋侧出,企心于世尊拈花、伽叶微笑,而语言道断矣!黄庭坚有诗嘲钝根曰:“骑驴觅驴但可笑,非马喻马亦成痴。”②佛在自性,外觅之无异于骑驴觅驴;公孙龙子究心白马非马之概念辨析,与不立文字的南宗禅相比,真像一个痴汉!

我实亦钝根人一个,未泯文字色相,幼有涂鸦之习。然自知难入不二法门,无非是罪过于楮墨,颠倒纵横下几行方块字,故不自珍惜,随写随弃。偶有所记,又因千里求学、数度搬家,散佚太半。早年写旧体诗词较多,并无发表奢望。我在拙著《文学史新方法论》的“后记”中,曾说过:“在寂寂委巷、寥寥闲居中读诗和写诗,对我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亦即是自我存在的方式。逸翮拂霄,迅足远游的腾想,是没有的。”后入学界,吟咏更成余兴。

90年代初,我那个目前在日本攻读学位即将毕业的儿子,在我一次外出的前夕,将一个本子及一枝笔放到了我手上,说,爸爸,你外出时写点散文。当初为他起名“海远”,无非觉得这个名字用字通俗,却有寓意,更有境界与画面感。后来他到川大工作,别人对他说,你注定要远离家乡,因为你的名字就叫“海远”。他在川大工作两年后,我在我的好友、苏州铁道师院钟元凯院长的支持下,将他调回了苏州;然一年后,他即远赴日本,师从著名汉学家石川三佐男教授了,真的不期然地符合了“海远”二字。我因对诗的爱好,而为他起的名字,想不到却与他的命运相符应了。不过,自我儿子督促后,有时外出便略有所记,然仍不自珍惜。

1997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写下一篇《香港印象》。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也到台湾去过,为何不也写一篇台湾印象。我怅然无对。2002年春夏,我完成了对鲁迅、周作人的研究,应邀到东吴大学担任专任客座教授,一开始在课余,还是继续我的研究工作,将东吴大学图书馆中有关林语堂的书都借了来。事情是悄悄而不期然地变化的。我从10月5日开始,在与大陆友人的电邮通信中,写了点我在台湾的所见所闻所与,于是,“到达东吴”、“外双溪校区”、“电梯风波”、“新光三越”、“川濑饭店”几节都写出了初稿,这时我也还没有想要弄个“东西”出来。接下来,我应各高校之邀,从台北讲学到台南,又到东部去了一趟,随着对台湾人文及自然景观记载的积累,我觉得可以写成个“客座散记”了。生活在台湾,面对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社会,我研究、探索的兴趣挥之不去;同时出于一个中国人对于统一大业的责任,我觉得许多问题应该予以正确的回答,比如三通对于台湾的利弊究竟如何?于是,又写下了对台湾社会的素描部分。这样,就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台湾纪实》。殊不料,冥冥之中,我自己的生涯也还是离不开诗文写作。

晚唐诗僧贯休《书石壁禅居屋壁》诗日:“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诗意谓寺院中有红色檀香木塔和白莲花池,禅客相逢弹指见意,然而有几人能得知禅心呢?我非禅客,连弹指见意的悟性都未修得,不立文字的禅心就更与我无缘了,于是决心甘当痴汉,即使是罪过于楮墨,也让颠倒纵横的方块字行世了。

翻箱倒柜之余,终于找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少量六七十年代作的旧体诗词及散文。除了已被引入拙著《文学史新方法论》中的《早春》那一首诗外,80年代所写的其他诗词及散文全部遗佚。我自1994年开始用电脑写作,90年代写在纸上的诗与散文,亦荡然无存,但输入到电脑中的,并留有备份的零星诗文,终于从操作系统的更替与一再崩溃中,幸存了下来。总计所作诗词散文,特别是诗词,今之所录,十不一二焉。今将所录以体排列,计分报告文学、散文、诗三大类,散文中有记游、抒情两类,诗又分新诗、五七言律绝、词。

应特别说明的是,全国著名出版家、河北教育出版社王亚民社长、邓子平社长,以其过人的眼光与魄力,决定出版此书,特此,致以衷心的感谢!我也还要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敦厚能干、有卓识的高树海博士,他为这本书的出版,尽了心力。

虽然与我已经出版、特别是与我将要出版的学术著作相比,这部不厚的小书仅只是个小不点儿,它却雪泥鸿爪地留下了我自青年时代至今的人生印痕。在这部书上,我还寄托了能够将一段台湾史用文字凝定下来,让两岸的得失与智慧得到交流的期望。然而,这一次的无心插柳,能够披拂出嫩绿的珠帘么?

写完这篇“后记”,正是细雨如烟湿江南,漠漠远山眉黛浅之时,于是,我又想起了台北,想起了阳明山,想起了台湾学界的朋友们,想起了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想起了那一树边开边落边出新蕾,显示出无休止的浑成的美丽的艳紫荆。吴王台榭春梦中,行人归去雨潇潇。我深信两岸将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云岳长天焕彩霞,蓄蕾明年笑”。

王锺陵

2003年3月16日凌晨2时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既是一部难得的台湾纪实,又是一长篇批“独”檄文。它不仅对台湾读者有拨乱反正、解疑释惑的作用,对大陆读者也是一部正确观察和了解台湾社会的特种“教科书”。  ——涉台出版物资深阅评专家刘志增审读评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北的忧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锺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56655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08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