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健康城市/21世纪城市新形态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高楼大厦的阴影里,人们长久地告别了阳光;在喧闹拥挤的马路上,人们再也感受不到乡间的宁静;在水泥森林的包围中,人们久违了茅屋草舍的温馨这是不是现代都市人的悲哀?这是不是城市生活的遗憾?我们将从这里起航,一起走进一个充满氧气与阳光的世界--健康城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培养健康市民(1)

 第一节健康市民的标准及其现状(1)

 第二节健康市民的培育过程(9)

 第三节健康市民的培养模式(22)

第二章塑造健康家庭(39)

 第一节健康家庭及其标准(39)

 第二节健康家庭的生活方式(48)

 第三节塑造健康家庭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57)

第三章创建健康社区(66)

 第一节健康社区及其标准(66)

 第二节创建健康社区实例(76)

 第三节创建健康社区是长期的发展项目(85)

第四章打造健康组织(102)

 第一节健康组织的含义及其分类(102)

 第二节创办健康学校(103)

 第三节建立健康医院(117)

 第四节建设健康企业(133)

 第五节塑造健康媒体(140)

第五章培育健康人群(146)

 第一节建立全民健康教育体系(146)

 第二节规范流动人口管理(159)

 第三节实施全民健康工程,促进人人健康公平(165)

第六章优化健康服务(175)

 第一节健全疾病防控体系(175)

 第二节完善医疗救助体系(181)

 第三节深化医疗体制改革(190)

 第四节加强卫生执法监督(195)

第七章营造健康环境(205)

 第一节打造健康住宅(205)

 第二节完善基础设施(210)

 第三节保护生态环境(216)

 第四节强化城市管理(222)

第八章提高生活质量:创建健康城市的落脚点(228)

 第一节生活质量的界定与评估(228)

 第二节国外生活质量主要指标体系(247)

 第三节培养健康生活方式(257)

结语健康城市的实施策略(271)

附录(288)

 附录1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马尼拉会议健康城市联盟章程(288)

 附录2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城市的标准及指标(294)

 附录3苏州市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试行) (297)

主要参考文献(319)

后记(323)

试读章节

根据1990年WHO对健康的阐述,健康市民指的是长期生活在城市中并且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居民。

WH0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①: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质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有弹性。

由此可见,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看他有没有身体上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1999年WH0制定了新的健康标准,具体内容是②:

躯体健康。指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健康,即机体完整或功能完善。同时,还要拥有对健康障碍的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够对健康障碍及时采取合理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措施。①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迅速吃完一餐饭。说明内脏功能正常。②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动敏捷。说明精力充沛,身体状态良好。③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说明头脑敏捷,心肺功能良好。④睡得快:上床后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好;性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说明中枢神经兴奋、抑制功能协调。⑤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轻松。说明胃肠、肾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指人的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处事态度和谐安宁,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均衡。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人格完整,心理平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己,并能及时发现并克服自己的缺点;二是有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追求和进取,对未来充满信心。①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②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③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有好人缘,保持心情愉快。躯体“五快”和心理“三良好”,以人体生理活动的速度衡量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正常,以人在社会活动中的适应能力衡量心理健全,不仅符合科学逻辑,表达简洁、准确,而且生动、形象、生活化,易于人们判断自己是否健康。

社会适应性良好。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行为符合社会身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道德健康。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道德健康即从道德的观念出发,每个人不仅对个人健康负有责任,同时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道德健康的市民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我们要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城市居民的道德健康,鼓励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爱自己和爱别人,保证社会成员都获得平等的健康权利。P2-4

序言

2003年上半年,“非典”(SARS)肆虐,席卷了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大城市,如北京、广州、香港,“非典”(SARS)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危害之深,可谓触目惊心。“SARS”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不得不对城市发展的目标认真地加以反思。在高楼大厦的阴影里,人们长久地告别了阳光;在喧闹拥挤的马路上,人们再也感受不到乡间的宁静;在水泥森林的包围中,人们久违了茅屋草舍的温馨……这是不是现代都市人的悲哀?这是不是城市生活的遗憾?我们将从这里起航,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充满氧气与阳光的世界——健康城市。

最早对城市公共卫生予以关注的国家是英国。19世纪,伴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严重的健康问题接踵而至。烟雾、有毒气体、污水及城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使疾病传染风险加大,加之其他卫生状况恶化,导致英国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下降。19世纪40年代,约翰·斯诺(John Snow)博士首次采用科学方法证明,在伦敦爆发的霍乱起因于严重污染的饮用水。为此,英国政府成立了城市卫生委员会,调查居住在贫民区的穷人的健康状况。委员会和斯诺的工作推动了公共卫生标准的形成,如住房标准、下水道系统、饮用水安全标准,以及卫生管理条例的出台,世界上第一部公共卫生政策由此面世。 20世纪80年代,“健康城市”的现代理念逐渐形成。1978年,围绕以大众健康为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举行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会上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以此为契机,一场轰轰烈烈的公共卫生运动在全球铺开。会议所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蓝图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响应和支持。1984年,wHO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召开的名为“超级卫生保健——多伦多2000年”的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健康城市”(1aealthy city)概念。那么,什么是“健康城市”?“健康城市”的理念又是如何产生并一步步深入人心的?根据两位“健康城市”创始人Itancock和I)uhl的定义,“健康城市是一个有连续性、创造性,经常改良该市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城市,并扩展社会资源,使市民能够互相支持日常的一切生活运作并协助他们使他们的潜能能够发挥到最高点”。按照wHO的定义(1994.),“健康城市是指不断地创造和改善他们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区资源,促使人民在完善生活的所有功能中相互支持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的城市。”而国内对“健康城市”较通俗的理解是:健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广大市民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的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①。因此,健康城市应包括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的社会三个部分,其最终落脚点应是“人”的健康。wHO在1995年出版的《实用指南》中提出健康城市创建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

随着健康城市概念的明晰化,1985~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事处发起了“健康城市项目” (Healthy city proiect,HCP),该项目致力于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和渥太华宪章所提出的健康促进策略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模式,该项目即发展为后来的“健康城市”运动规划。健康城市首先得到了加拿大多伦多的积极响应,多伦多成为健康城市的第一实践者。在wHO所确定的健康城市的总体精神的指导下,该市制订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污染、净化环境的有力措施,为市民提供清洁的水源、健康的食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以多伦多为中心,健康城市运动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开来,创建健康城市的热潮先后席卷美国、欧洲各国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截至1992年,作为对WHO提出的欧洲健康行动计划的回应,已有30个国家的92座城市介入其中,远远超过原先所预期的6~8个样板城市的目标。1993年,在美洲大众健康联合会、加州健康城市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国家民政部等部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第一次国际健康城市大会在关国的旧金山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17000名成员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把“生活质量、环境和社会公正”作为主题,在宣传介绍健康城市规划活动成功开展典型案例的同时,也提出了健康城市规划自实施以来,操作层面上出现的一些弱点与不足,并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社区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到1993年,参加创建健康城市活动的城市已达到1200个,其中包括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城市。

WHO将1996年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确定为“城市与健康”,并明确提出了健康城市的10项标准,为各国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这10项标准包括:①为市民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②为市民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具有有效的清除垃圾系统;③通过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各种经济手段,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和工作方面的基本要求;④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相互帮助的市民群体,其中各种不同的组织能够为了改善城市健康而协调工作;⑤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⑥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⑦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⑧把保护健康视为公众决策的组成部分,赋予市民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权利;⑨做出不懈努力争取改善健康服务质量,并能够使更多市民享受到健康服务;⑩能够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

为进一步推进健康城市的发展,2003年10月15日至17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了“地区健康城市咨询会议”,3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7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经过广泛的交流和充分的协商,形成如下意见:①组建“健康城市联盟”。会议决定将日本东京的医科齿科大学健康城市和城市政策研究中心作为健康城市联盟的秘书处所在地,由wHO西太区官员、部分城市和地区代表共10人组成理事会。②推举5个城市为联盟理事城市。分别为中国的苏州、菲律宾的马里基纳、马来西亚的古晋、日本的平良和蒙古的乌兰巴托。③提出需纳入健康城市的共同公共卫生问题。包括SARS及其他传染病、供水与环境卫生、环境危险因素、灾害与紧急处置、控制饮食及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活动、精神卫生及滥用药物、烟草控制、边缘地区及弱势群体的健康关怀与保护、可持续的卫生和健康投入、母婴保健及少女怀孕和堕胎、肺结核防治、登革热防治等12个方面。④制定健康城市联盟章程。重申了健康的内涵,明确指出了健康城市联盟要团结所有国家,尊重所有民族,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章程还明确规定,自2004年起,健康城市联盟原则上每2年召开一次联盟成员大会。

健康城市是WHO提出的城市发展新路向,是对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冷静思考。经过20多年的发展,“健康城市”的理念不断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和内化,并不断被应用于现代城市建设之中。在人们对城市认识的整体变迁下,城市也不再仅仅是工业化大生产的“超级车间”,而是包含了健康生活元素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创建健康城市的活动已成为2l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成为全球性的战略行动。

健康城市与中国的结缘始于20世纪90年代。健康城市概念不同于“卫生城市”,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综合的、多维的视角。在健康城市理念引导下,人们对城市的理解更趋合理化、明晰化。1992年,随着国际健康城市项目的快速发展,WH0向我国卫生部提议:选取部分城市作为健康城市试点,并通过制定健康城市规划和组织实施,以点带面,把健康城市规划活动逐步推开,形成国家级健康城市网络。1993年8月.wHO西太区在马尼拉召开“城市健康发展wH0双边地区会议”,我国卫生部组团参加,正式介入健康城市规划活动。1994年,在国家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带动下,中国开始了创建健康城市的试点工作,北京市的东城区、上海市的嘉定区被纳入试点范围,两区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健康城市发展规划》,并确定了工作的重点:东城区把健康教育、污水处理和绿化环境作为创建健康城市的出发点,而嘉定区则把垃圾的回收处理作为创建健康城市的突破口。1995年,海南省的海口市和重庆的渝中区也加入到健康城市的规划之中。海口市将创建健康城市与创建生态城市、旅游城市和卫生城市的战略相结合,提出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口号,明确地把人们对健康的诉求提升到政府行为的高度。海口市还创办了《健康城市》杂志,为国内其他地区的健康城市创建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信息交流与经验借鉴作用。1995年10月,wH0官员先后对重庆的渝中区、海口市和上海的嘉定区进行了项目考察与评估,对我国的健康城市试点项目的完成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1999年9月,WHO和全国爱卫办在苏州吴江举办了“健康城市讲习班”,苏州开始酝酿加入健康城市活动;2000年,苏州市及所辖六县市相继建成国家卫生城市,成为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群;2001年,苏州成为全国爱卫办向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正式申报项目试点的第一个城市。2002年,苏州市爱卫会和市卫生局正式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的调研工作,并成立了建设健康城市启动工作的调研组。苏州市把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浓缩为10项重点行动,把优化健康服务、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和提供健康食品5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共同发展。2003年5月,全国爱卫办在上海召开“建设健康城市研讨会”,20多年城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上海、北京、宁波、通州等一批城市已经或正在启动健康城市项目。

总体而言,在我国,健康城市创建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至今的10多年里,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逐步认可。健康城市的创建工作已在我国逐渐铺开,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到创建健康城市的行列中来,健康城市已成为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健康城市,是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的城市,即城市不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存在,而首先是一个人类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空间①。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使我们不得不对城市的本质认真地加以反思。城市作为现代文明的承载体,其功能与价值长期被狭隘化、单一化,其经济功能被无限放大.而更为本质的功用却被忽视,那就是作为人类聚居、生活、成长和愉悦生命的现实场所,在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人眼中迷失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健康城市是对工业化城市的矫正,是对城市本质的重新诉求。

健康城市,是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专业卫生工作者的再定位,即由过去对城市健康负责的唯一责任主体,转变为对城市健康影响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众多主体之一。城市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类变量:一是与医疗卫生有关的变量(HCV),如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卫生保健、卫生服务、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等等;二是社会经济状况变量(SEV),如就业、收入、人口控制等等;三是居住环境变量(LEV),如家居、供水、基础设施等等①。在城市健康影响因素的三类变量中,后两类变量不在医疗卫生部门的控制之下,而要涉及医疗卫生部门以外的其他诸多部门。可见,创建健康城市,实施健康城市活动,应当着眼于创造一个部门间协调合作的机制,通过相互贯穿合作和网络系统的作用,使其作用于上述城市健康的影响因素变量,进而改善和提高城市健康状况。

健康城市,是从新公共卫生的角度提出的一项重要创举,即注重对社会参与和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通过健康教育,使城市居民从对于健康的传统理解转而注重健康的生命质量,关注生命,享受生活,同时提高整个社会对健康活动的参与意识。健康城市是城市健康的有效载体。以个人、群体的行为改变和环境改变为着眼点的健康促进是全球第二次卫生革命的核心策略。因此,健康城市是公共卫生策略的重要创举。传统的公共卫生策略着重于落实预防医学服务措施,忽略健康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WHO的意义,“健康城市是指不断地创造和改善他们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区资源,促使人民在完善生活的所有功能中相互支持并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的城市”。21世纪的公共卫生将取决于三大因素:政府行为,即政策、财政和资源的承诺与投入;居民行为,即生活方式、心理、行为和习惯;环境支持,即强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化。

我们深信,只有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化,才是我们的目标。健康城市在解决由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健康方面诸多问题的基础上。必将促进城市化进程在更高水平上的稳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后记

自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新概念——“健康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外的会议和文献中,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城市”?国内外健康城市发展的现状如何?为什么要创建健康城市?如何构建科学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促进健康城市健康发展?本书力图在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索。

建设健康城市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课题,苏州市作为全国爱卫办向WHO申报的第一个建设健康城市项目的试点城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他们诸多的实践成果。苏州市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在繁忙工作的同时,还拨冗亲自参加本书的写作。在此,我们对苏州市在健康城市工作中付出的开拓性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对苏州市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深表感谢。我们谨以本书的出版来迎接2006年wHO西太区健康城市联盟大会在苏州召开。

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别感谢苏州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任平教授长期以来给予的思想启迪与关心帮助。作为对健康城市研究的一项探索,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文献支持,引用和参考了学界同仁的诸多研究成果,在此,特向被引用的文献作者以及所有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者一并致谢。

本书是集体研究成果。先由高峰、王俊华拟定写作纲目,具体撰写者分别为:前言(高峰)、第一章(李可)、第二章(李可)、第三章(李可、高峰)、第四章(张斌)、第五章(张斌)、第六章(王俊华、邵春明)、第七章(王俊华、康小明)、第八章(高峰)、结语(谢剑峰)、附录(高峰)、参考文献(高峰)。最后由高峰、王俊华对全书加以修改、定稿。在本书前期调研过程中,李可做了许多联络工作。因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意见。

高峰

200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健康城市/21世纪城市新形态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峰//王俊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74163
开本 32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3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26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