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西弗神话
内容
作者简介
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法国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母亲为西班牙人。父亲在一战中死去,加缪与其母在贫民区艰难度日,后于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5年,加缪开始从事戏剧活动,二战期间投身法国抵抗运动,因其创作的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小说《鼠疫》、《堕落》和短篇集《流放和王国》;戏剧作品有《卡利古拉》、《正义者》,此外还有散文《婚礼集》、《正反集》及论文《西西福斯的神话》等。未完成长篇小说《第一个人》在其死后出版。
加缪早年曾深入钻研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的著作,他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存在着深刻的荒谬性,我们赖以存身的这个世界是冷漠的和不可理解的,而个人面对荒谬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在创作上,加缪追求情节的自然铺陈和词句的精确与完美,语言简净、明朗、毫无藻饰,但在其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却蕴蓄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书评(媒体评论)
加缪有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加缪的作品是从战后混乱中冒出来的少有的文学
之声,充满既和谐又有分寸的人道主义声音。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我寻求的,并不是普遍意义的东西,而是真实的
东西。
——加缪(Albert Camus)
后记
译后记:荒诞人的神话
最难理解的莫过于象征作品。一种象征往往带有
普遍性,总要超越应用者,也就是说,他实际讲出来
的内容,大大超过他要表达的意思。艺术家只能再现
其动态,不管诠释得多么确切,也不可能逐字对应。
尤其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总合乎人性的尺度,本质
上是少说的作品”。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所表达的这种观点,道
出了阅读象征性作品所碰到的最大难题。作者遵循这
一美学原则:多讲无益,少说为佳,在作品中留下大
量空白,任由读者去猜测。我们读这类作品,思想上
也总是纠结矛盾:一方面享受着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
想象空间,另一方面苦于捉摸不定而又希望作者多透
露些信息。不过,更多的信息,只能以这类成品说明
书的形式透露了。因此,加缪在多处作了类似说明。
本文通篇都要谈这个问题,不妨先讲一点加缪的语言
风格。
加缪具有深厚的古典写作功底,语句简洁凝练,
十分精辟。这里略举一段,实际体会一下:
我知道我离不开自己的时间,就决定同时间合为
一体。我之所以这么重视个体,只因为在我看来,个
体微不足道而又备受屈辱。我知道没有胜利的事业,
那么就把兴趣放到失败的事业:这些事业需要一颗完
整的心灵,对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胜利都不以为然。
对于感到心系这个世界命运的人来说,文明的撞击具
有令人惶恐的效果。我把这化为自己的惶恐不安,同
时也要撞撞大运。在历史和永恒之间,我选择了历史
,只因我喜爱确定的东西。至少,我信得过历史,怎
么能否定把我压倒的这种力量呢?
这类语句,我翻译时下笔就十分滞重,即便引用
来重抄一遍,仍旧觉得沉甸甸的,其分量自然源于思
想的内涵。语言如此,更有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如
默尔索、卡利古拉,乃至西西弗、唐璜等,言行那么
怪诞,身陷莫名其妙的重重矛盾中,如何给予入情入
理的解释,恐怕除了少数专家,包括我在内的绝大多
数人都会望而生畏。
不过,随着翻译加缪的作品越来越多,我恍然有
所觉悟,小说《局外人》、剧作《卡利古拉》,以及
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如果不挑字眼儿,就不妨
称为“荒诞三部曲”。长篇小说《鼠疫》、剧作《正
义者》和理论力作《反抗者》,则组成第二个系列,
也可以顺势称作“反抗三部曲”。至于从叙述文《堕
落》开始,加缪似乎进入深度反思,总结他半生斗争
的生涯,他似乎正经历一次新的蜕变,但是文中的象
征还不甚明晰。直到未完成的长篇,类似传记的《第
一人》手稿的发现,整理出版,我们才得以窥见加缪
生前最后阶段的思想进程。
加缪曾断言:“伟大的小说家是哲理小说家。”
他还列举出几位,有巴尔扎克、萨德、麦尔维尔、斯
丹达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马尔罗、卡夫
卡。他们和加缪有一个共同点,都不自诩为哲学家,
却用充满哲理的小说创造出自己的世界而成为伟大的
小说家。他们善于将抽象的思想化为血肉之躯,而这
种“肉体和激情的小说游戏的安排,就更加符合一种
观看世界的要求”。他们的作品,“仅仅是从经验上
剪裁下来的一块,仅仅是钻石的一个切面,闪耀着凝
聚在内无所限制的光芒”。这种作品,“既是一种终
结,又是一场开端”,往往是一种“不作解释的哲学
的成果,是这种哲学的例证和圆成”。
……
创作,就等于再生活一次,早年的普鲁斯特,刚
刚获诺贝尔奖的莫迪亚诺,无不如此。加缪还特意指
出:“艺术作品既标志一种经验的死亡,也表明这种
经验的繁衍。”多少人都想试试身手,力图模仿、重
复,重新创造现实,仿佛一颗颗星星跃上夜空,形成
人造的大干世界,不管戴着荒诞的面具怎样过度地模
仿,生活在这片大地的人,最终总能拥有我们人生的
真相。
“一种深邃的思想,总是不断地生成,结合一种
人生经验,在人生中逐渐加工制作出来。同样,独创
一个人,就要在一部部作品相继呈现的众多面孔中,
越来越牢固而鲜明。一些作品可以补充另一些作品,
可以修改或校正,也可以反驳另一些作品。”
至此我们可以回答,就是这个默尔索,也是卡利
古拉、玛尔塔、里厄大夫、塔鲁、卡利亚耶夫、多拉
……总之,他们都是形象“越来越牢固而鲜明”的荒
诞人。
下面这段话我们不愿意看到,但是毕竟发生了:
如果有什么东西终结了创造,那可不是盲目的艺
术家发出的虚幻的胜利呼声:“我全说到了。”而是
创造者之死,合上了他的经验和他的天才书卷。
1960年1月4日,加缪乘坐米歇尔·伽利玛的车回
巴黎,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加缪的生命戛然而止,“
合上了他的经验和他的天才书卷”。
李玉民
于广西北海
目录
西西弗神话
荒诞推理
荒诞人
荒诞的创作
译后记
附录
精彩页
假如我问自己,凭什么判断这个问题比那个问题要紧迫,我的回答就是要看这个问题所连带的行为。我从未见过有谁为本体论而死。伽利略掌握一个重要的科学真理,生命一旦因此而堪忧,他便轻而易举地舍弃真理。在一定意义上,他做得也对。那个真理不值火刑柴堆的费用。地球和太阳,究竟哪个围着哪个转,这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说穿了,这是个无聊的问题。反之,我倒看见许多人求死,就是认为生命不值得活。我还看到另一些人极为反常,为了那些向他们提供生的理由的思想或者幻想(所谓生的理由,同时也是死的绝妙理由),就献出了生命。由此我判定,生命的意义是最为紧迫的问题。如何回答呢?纵观所有根本问题,我指的是可能导致人去死的问题,或者大大激发生的欲望的问题,恐怕也只有两种思维方式:拉帕利斯的方式和堂吉诃德的方式。明显的事实与抒情的表达,只有保持平衡,才能同时让人进入感动和明察的状态。在一个如此平常又如此悲怆的主题中,古典奥博式的论证,可以想见,必当让位于一种更为谦抑的精神态度,即发自常情常理和善气迎人的态度。
论及自杀,向来视为一种社会现象。这里则相反,首先要弄清楚个人思想与自杀的关系。这样一种行为,堪比一部伟大作品,是在心灵的幽寂中酝酿的。当事者本人并不知晓。一天晚上,他开了枪,或者扎入水中,一个房产公司的经理自杀了,有一天人家告诉我,丧女之痛折磨了其五年;人已经脱相,正是这件事“毁了他”。不能期望更确切的词了。开始思虑,就是开始自毁。这类事情的开端,跟社会没有多大关系。蛀虫自在人心,必须深入人心去寻找。这种死亡游戏,从面对生存的清醒,到逃离光明,应该跟踪并理解这种游戏的始末。
一场自杀有许多缘由,一般来说,最明显的不见得是最致命的原因。很少有人三思而后自杀(然而,不能排除这种假定)。引发危机的因素,几乎总是无法确认的。报纸常说“难言之隐”,或者“不治之症”。这种解释倒也成立。但是必须了解出事的当天,绝望自杀者的一个朋友,是否用满不在乎的口气跟他讲过话。如果有,那么此人便有罪过。因为这一助推,就足以让尚在悬浮的所有怨恨、全部厌弃一发而不可收了。
不过,思想把赌注押在死亡的精确时刻、微妙举措,如果说很难确定的话,那么从这种行为本身,就容易得出其假定的后果了。自杀,在一定意义上,如同在情节剧中那样,就是承认了,就是承认自己跟不上或者不理解生活了。我们在这些类比中也不要走得太远,还是回到日常生活用语吧,就是仅仅承认这“不值得”。自不待言,生活,从来就不是易事。人总是持续地做出生存所号令的举动,出于种种原因,头一条就是习惯。情愿死亡就意味确认了——即使本能地确认了这种习惯的可笑性,确认了活在世上缺乏深刻的理由,确认了每天这样躁动的荒谬性,毫无必要受苦受难。
究竟是什么无法估量的情感,剥夺了精神的睡眠,生命不可或缺的睡眠呢?一个甚至能用歪理解释的世界,总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反之,在一个突然被剥夺幻想和光明的天地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世外人了。这种流放则无可挽救,只因对丧失的故土的回忆,乃至对乐土的期望,统统被剥夺了。这种人与其生活的脱离,演员与其舞台景物的脱离,恰恰就是荒诞感。所有身心健全的人,都曾想过本身的自杀,无需更多的解释就可以确认,自杀的情结同向往虚无有一种直接的联系。
这部论著的主题,也正是荒诞与自杀之间的这种关联,通过自杀解决荒诞的切实手段。原则上可以肯定,一个不会弄虚作假的人,他信以为真的事就势必决定他的行动。相信人生的荒诞性,这种认识就必定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世界的这种秩序所得出的结论,是否要求人尽快脱离一种不可理解的生存状况,不必抱着虚假的悲怆情怀,明确地这样扪心自问,这是一种正当的好奇心。我这里所指,当然是打算表里如一的人。
这个问题明确地表述出来,就显得既简单又无从解决了。然而,假定简单的问题必引出同样简单的回答,显而易见的事就意味着显而易见,那可就错了。如果先就把这个问题颠倒来说,如同自杀或不自杀一样,在哲学上似乎也只有两种解决办法,即“是”还是“否”。那真是太美妙了。但是,还必须考虑到另一部分人:他们一直发出疑问,却不下结论。而且,这种人是大多数,我这么讲并非戏言,我也同样看到,还有一些人回答“否”,但在行动上心里仿佛想着“是”。事实上,我若是接受尼采的标准,那么不管是这种方式还是那种方式,.他们想着同样一个“是”。反之,那些自杀的人,则往往确信了生命的意义。这类矛盾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在反而极渴望逻辑性的这一点上,矛盾却从未显得如此鲜明。拿他们的行为对比他们宣扬的哲学理论,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是也应指出,在拒不认为人生有意义的思想家中,除了文学作品人物基里洛夫、传奇人物佩尔格里诺斯,以及善于假说儒勒·勒基埃之外,谁也不会将自己的逻辑推演到否定人生。大家经常作为笑谈,提起叔本华在丰盛的宴席
导语
《西西弗神话》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代表作,首师大教授李玉民法语直译,万字解析,附录加缪生平和创作年表。
本书是加缪对人类荒诞处境的全面揭示和反抗,孤独但悲壮。书中作者既透彻阐释了世界及生命的荒谬,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荒谬世界的唯一出路——反抗,像西西弗一样顽强抗争,全心投入,用热情对抗荒谬。
内容推荐
《西西弗神话》汇集了加缪的四篇文章——《荒诞推理》《荒诞人》《荒诞创作》和《西西弗神话》。《西西弗神话》篇幅短,但却是一篇提纲挈领、体现加缪思想要义的文章。他指出:“西西弗是荒诞英雄。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在他离开山顶的每个瞬息,在他渐渐潜入诸神巢穴的每分每秒。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其他几篇长文,实际上是从各个侧面充分阐述和充实了加缪的这些思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西弗神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译者: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36356
开本 32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30
CIP核字 2018133533
中图分类号 I565.65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01
142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