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美军零距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美军十余年来的新军事革命进行了跟踪分析。作者主要通过对美军将领和著名军事专家的访谈,从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视角,记述了对美军面向信息时代进行军事革命的深入了解和零距离对美军接触观察的趣闻轶事。本书适合广大军事爱好者阅读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在美从事客座研究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作者与美军高级将领(包括国防部长与参联会主席、副主席等)和著名军事专家交往、访谈以及对美军统率机构、院校等参观访问的第一手材料为内容,从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视角,记述了对美军面向信息时代进行军事革命的深入了解和零距离对美军接触观察的趣闻轶事,同时结合10年来美军主导下进行的沙漠之狐、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对今日美军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目录

第1章 我三次进入五角大楼

第一次进入五角大楼:我被告知苏联导弹锁定的目标/2

第二次进入五角大楼:我见到美军首屈一指的理论泰斗/5

第三次进入五角大楼:助理国防部长帮办代表国防部长接受我的访谈/15

第2章 我与美军高级将领的交往

军事革命之父——前国防部长佩里/36

自称“狂人”的四星上将欧文斯/46

临危授命的三星中将加纳/67

海军少将拜德谈网络中心战/81

第3章 我熟识的美国军事专家

著名海湾战争研究专家科恩博士/90

信息战权威利比奇博士/96

在家从事研究工作的军事专家/116

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美国专家们/128

第4章 我在陆军军事学院讲学

“不仅要知道西点,而且要知道陆军军事学院”/134

我与美国军官讨论:中国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会对外使用武力/137

带家属上学的军校学员/145

罗珀上校谈未来陆军/148

第5章 我与美军交往中的见闻

军人与外交/158

军人与名片/167

军队与条令/170

“透明”与保密/173

军人与国歌国旗/176

遭遇数字化步兵/180

海军陆战队军营看阅兵表演/185

纽约闹市看实兵演习/189

“体验”法西斯罪行/193

悲惨的“哭墙”/196

历史的美军/199

美军军官必读书:《孙子兵法》/202

高速公路与国防/206

第6章 我看美军的未来变化和发展趋势

军事力量及其运用的十大变化/212

军事高技术化的五大趋势/251

展望战争新趋势/257

第7章 我看今日美军

处于“长期战争”的美军/266

处于“军事转型”的美军/272

处于全球部署大调整的美军/280

附录:陈伯江主要军事作品一览表

试读章节

1998年3月20日,是我约定前往五角大楼访谈国防部基本评估办公室主任安东尼·马歇尔博士的日子。

马歇尔博士是美国著名的核战略思想家和军事分析专家,也是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军事问题专家。他从1949年起便在美国著名的思想库兰德公司从事军事运筹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1973年调任国防部新成立的基本评估办公室任主任,并在此位置上一干就是25年。这在人员变动频繁的美国国防部来说,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称得上极为罕见。基本评估办公室隶属于国防部长办公厅,其主任职位在五角大楼的系列表上与助理国防部长并列,据说马歇尔的办公室也一直与国防部长的办公室相邻。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美国所进行的有关军事革命的讨论,实际上都与马歇尔和他的基本评估办公室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不少学术圈的朋友告诉我,马歇尔是美国当前这场军事革命的三位“主要倡导者和贡献者”之一。另两位是刚卸任不久的前国防部长佩里和前参联会副主席欧文斯上将。不同之处在于,佩里和欧文斯的贡献主要是领导上的,而马歇尔的贡献则主要是理论上的。

在一次中国驻美使馆组织的活动中,我与美国国防部中国处的副处长斯托克少校相识。借此机会,我向他提出了希望采访马歇尔博士的想法,斯托克少校表示愿为联系,并让我将访谈的联系信和提纲寄给他,然后由他代为转交。具体访谈的日子,也是与斯托克少校约定的。时间是20日上午10点30分,地点就在五角大楼基本评估办公室的会议室。

由于访谈马歇尔的前一天要访谈前国防部长佩里,因此访谈马歇尔的准备时间相当紧张。直到访谈这天早上起床后,我还在抓紧阅读有关马歇尔的材料、熟悉访谈提纲。匆忙之中,竟在出发时忘了带录音机,待我10点20分到达五角大楼入口处时才发现。对于这样一次重要的访谈,如果不能录音,岂不是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我在踌躇之中给斯托克少校打电话,想告诉他我已经到五角大楼门口,并希望能从他那里借一个录音机用。但还没待我开口,斯托克少校就抱歉地说,由于马歇尔临时有一个重要的安排,原定访谈时间推迟1小时,他将在1小时后来门口接我。

从我的住处到五角大楼约需步行15分钟路程,再乘坐15分钟的地铁。推迟的这1小时正好是我可以回去取录音机的时间。放下电话之后,我没有一点迟疑,便转身走向与五角大楼相连的地铁站,在推迟的1小时中取回了录音机。

马歇尔的真实年龄不详。从他给我的简历上所说1940年入底特律大学学习推算,估计已近80岁高龄。但看起来身体不错,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我曾经看到过一篇介绍马歇尔的文章,其中对这位“理论泰斗”有这样的描述:也许是性格的原因,马歇尔相当的沉默和低调,这与许多国防部官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文职,没有一身笔挺的军装,但也没有研究人员的文雅之风。他很多年前就剃着一个光头,架着一副大眼镜,镜片后面是瞪得圆圆的大眼睛。他的同事说,在办公室里马歇尔经常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说一句,别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咕哝些什么,这让人感到很害怕,所以被人送了个绰号叫“犹大”。马歇尔一直和妻子租住在一套很小的公寓里,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生活基本是住所与五角大楼之间的两点一线,唯一的享受就是品尝陈年葡萄酒。马歇尔给我的第一印象基本与上述描述差不多。

我首先请马歇尔博士介绍基本评估办公室的职能及与军事革命研究的联系,马歇尔谈到:他的办公室在1973年成立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美、苏两国及其各自的盟国,评估的内容包括军事能力的平衡及其战略态势,评估的目的不仅要提出对动态形势的判断,而且要提供形势发展趋势的预测,就某些重要问题提请国防部高层领导人关注并敦促其采取行动。该办公室在8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开始走向衰落的报告。之后,该办公室开始关注其它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军事革命,并从80年代末开始对这一领域进行评估。最初提出进行研究的是这样几个问题:是否真的存在苏联人在70年代初所说的军事革命?美国是否正在进入过去历史上所发生过的那种战争面貌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如果真是这样,美国处于这场变革的开始、中期还是后期?为什么会有这场变化?到1992年中,他们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评估结果,认为苏联所说军事革命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认为美国大概已处于这场革命的开始阶段。之后,他们继续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还资助军国外的研究机构和个人进行有关军事革命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这一研究仍在继续。

马歇尔博士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字斟句酌。对于我的多数问题,回答都很简单。然而对于当前这场军事革命的含义,还是做了较为充分地阐释。他说:“如果你回顾历史,回顾军事史,在过去500—600年间这段时间,我不知道应该说发生过多少次军事革命,但好像是8或9次。由于近代技术推动作用的增大,从某种意义上军事革命之间的间隔也趋于缩短。因此,我注意到由于总有一些技术的变化出现,因此就会在许多方面带来一个总体上的冲击和跃进。然后就会有一个同时发生多种变革的时期,这些变革尤其体现在提出新的作战概念,建立新的军队编制这些方面。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不仅一般意义上的战争发生变化,而且军事能力都将发生重大变化。你所看到的是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电和雷达的发明,地面作战新方式的出现,人们寻求新的军队编组形式。但所有这些都不仅仅是历史性的变化。那些最先认识到应该怎样去做,怎样适应变化的人,创造了适当的军队组织形式。你会非常明显地看到,尽管一些国家军队的坦克数量相同,但只有某个国家的少数人认识到这些变化,并改变部队的编成以适应新的变化,结果他们取得了成功。航空母舰的出现使海战发生了变化。在技术以某种方式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作用的时期,作战能力确实会有大幅度提高。这与那种缓慢的、一般性的进步是不同的。在那种进步中,人们只是设法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些,并且军队结构上也无很大变化。因此,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的处于这样一种剧烈变化的时期,这是你必须首先做出的判断。然后,如果你认为你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问题就变成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作战理论,以便利用技术解决地理环境和国际地位不同的国家军队的具体问题。因此,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这次访谈从上午11点25分开始,持续约50分钟。斯托克少校与他的一位女同事参加了访谈的全过程。在我的提问结束后,马歇尔向我询问了中国高技术战争研究的情况,我也作了简单的回答。

马歇尔作为美军首屈一指的理论泰斗的地位在2001年小布什总统就职之后得到进一步肯定。因为马歇尔不仅重新受到小布什总统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青睐,而且成为新一届政府制定新军事战略的核心人物。几乎从小布什执政起,过去一直躲在幕后的马歇尔的名字便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之中。2001年5月21日出版的《新闻周刊》送给马歇尔的新绰号是“五角大楼的导师”。有媒体还报道说,现美军高层中甚至包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和空军部长的詹姆斯·罗什等在内,都是马歇尔的学生和“信徒”。连小布什在竞选期间提出的一些军事构想也是建立在马歇尔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上说,马歇尔更确切的称呼也许是“实权派的导师”。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美国新军事战略计划逐渐成形,马歇尔的理论及其本人也在美国国内外引起巨大的争议,近年来我也看到美国有不少媒体发表文章对马歇尔提出置疑,他们指出,马歇尔远不像他的崇拜者说的那样“料事如神”,他不过是一个不断“自寻烦恼”、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保守派。

P5-9

序言

十年前,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校,在美国首府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外交研究所从事过为期一年的客座研究。这段时间,为我提供了一个以“零距离接触”方式研究了解美军的机会。我曾访谈过二十多位美军高级将领和著名学者,与他们深入探讨美国的军事革命和国防发展;我曾参加过美国多个智库及军队院校召开的军事学术研讨会,听取他们关于信息时代战争趋势以及军队转型的看法;我曾出席过美军的演习、阅兵和武器展示会,并到过多个美军的院校和兵营,在不同的场合与从士兵到将军的各个级别的美军人员进行过交谈与交流;我也曾在美军的院校进行过讲学,亲自回答学员关于中国军队的提问……。

这是一段难得的时间。这也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正是这种“零距离接触”和研究,使我对美国、美军有着诸多第一手较为独到的感受和认识。

这里且举我在回国后写过的一篇关于纽约世贸中心大楼见闻的文章为例。全文如下:

美国世贸大楼与恐怖威胁

到美国的人一般都要到纽约,因为那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到纽约的人一般都要去世贸中心大楼,因为那是鹤立纽约高层建筑之冠的摩天大楼。修建于1973年的世贸中心大楼共有110层,比著名的帝国大厦还高出10层。而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帝国大厦,据说当年曾是全世界的第一高楼。

近些年来,世贸中心大楼的闻名还不仅仅因为它是纽约的第一高楼。它还是一个曾令美国也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1993年2月26日,这栋大楼被停放在地下车库内的一辆装满炸药的货车炸塌一角,有6人被炸死,受伤者达1000多人。

1998年5月的一天,我随着旅游的人群来到这栋大楼。当年被炸的痕迹因已被修复一新而无从发现。但当我仰望那耸入云中的方形高楼时,恐怖主义的阴影仍然在脑海中浮现。从排着长队接受安全人员严格检查的游客们的脸上,我也能明显感受到这种恐怖主义的阴影和大家并不轻松的心情。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美国人的恐惧和担忧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以1993年世贸中心大楼被炸为开端,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系列恐怖分子在美国本土炸火车、炸飞机、炸要害部门的恶性恐怖事件。1995年4月19日,类似世贸中心大楼被炸的悲剧又在俄克拉荷马城重演,一幢联邦政府大楼被停放在底层停车场的一辆装满炸药的卡车炸塌整整一面墙,炸死168人,并有几十人受伤。与此同时,这些年来美国驻海外的大使馆、军事基地也不断遭到恐怖组织和个人的袭击,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诸如世贸中心大楼被炸等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的发生,显然对于加重美国人的恐惧和担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国防部,先后对跨世纪美国国家安全与国防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这些研究和讨论都明确提出把恐怖主义威胁作为美国未来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我在采访曾经亲自主持过上述研究讨论的克林顿总统时期的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和美国国会国防小组委员会主席奥迪恩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谈到恐怖主义威胁,并都提及世贸中心大楼被炸事件。

莱克谈到:“最有意思的威胁是那些非常现代的威胁。这些威胁之所以新并不是因为人性的变化,而是因为技术的发展,瞬息通信手段的出现和国界的淡化。威胁之一与恐怖主义活动有关,就像纽约世贸中心或俄克拉荷马城发生的惨案那样,恐怖活动会越来越趋向于个人行为而非组织行为,并带有大规模毁伤武器扩散的征兆。其次是恐怖主义者和犯罪分子有可能使用电子计算机,他们有可能闯入商业或关键的基础系统,也会使我们面临一种现实的威胁。最后,我认为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安全的概念。”  奥迪恩指出:“从美国的观点来看,恐怖主义也是一种威胁,这一威胁在过去没有这么严重,但近年已发生过多起这样的事件。几年前发生的世贸中心爆炸案本来可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我们非常幸运,没有死更多的人。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类问题将会更多。……由于技术的扩散,美国面临着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更多的对其本土的威胁,两大洋和距离曾经是美国的巨大屏障,而现在由于恐怖主义和导弹技术的扩散,有可能使美国面临比过去多很多的威胁。”

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人虽然注意到恐怖主义的威胁,却对这种威胁的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以“世界领导”自居,急欲充当“世界警察”,大力推行新霸权主义和军事干涉主义,毫无顾忌地干涉别国内政,从而四处树敌,不少的恐怖事件实际上就是对美国霸权和干涉的一种报复行为。中国有句古语,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位哲人也说过这样的话: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可能怎样对待你!不知美国人能否从世贸中心大楼被炸中悟出这样的道理。

当我乘电梯来到耸入云中的世贸大楼的顶层时,整个纽约城尽收眼底。看着这座繁华而又热闹美丽的城市,我不禁想起了“达摩克利斯的魔剑”的传说。

达摩克利斯是古希腊时期叙拉古城王迪赛尼修斯一世的宠臣。他非常羡慕城王的权势和财富。城王为使他明白君王的幸福和安乐时时是同灾祸连在一起的,特意请他前来参加盛宴。盛宴上城王请他坐在黄金宝座上,让他品尝用金银器皿装着的山珍海味,但宝座上方却用一根马鬃悬了一把闪亮的利剑。原本欣喜若狂的达摩克利斯,每当抬头看见这把利剑时,便开始坐立不安了。后来人们便用“达摩克利斯的魔剑”来比喻那些生活在潜在危险或恐惧中的人们。

今日的美国,“达摩克利斯的魔剑”也随处可见。

以上这篇文章曾于2000年1月14日发表在《中国国防报》上。后又收入当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为我出版的《中国大校在美国》一书中。不幸而言中的是,世贸中心大楼在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中,真的成为恐怖主义的目标而瞬间化为灰烬!

十年来,我一边整理在大洋彼岸研究的成果,一边关注着美军发展的新动向,继续深化对美军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大洋彼岸的军事革命——美国高级将领与著名学者访谈录》、《中国大校在美国》、《名家谈新军事革命与当代战争热点问题》、《军事、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英语访谈》等著作,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军研究和见闻的文章,在中央电视台等中外媒体接受采访并应邀到军队和地方的百余个单位介绍有关情况。

现在,我向读者奉献的这本《我与美军零距离》,可以说是我以上所述经历的一个总结。该书以我与美军高级将领(包括国防部长和参联会副主席)和著名军事专家交往、访谈以及对美军统率机构、院校等参观访问的第一手材料为内容,从一个中国军事学者的视角,记述了对美军面向信息时代进行军事革命的深入了解和零距离对美军接触观察所发生的趣闻轶事,同时结合十年来美军主导下进行的沙漠之狐、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释了对美军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人类经历了跨世纪的巨大变化,世界经历了战略格局的重大调整,美国经历了恐怖主义打击的强烈震撼并在反恐的名义下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军在上述一系列历史性的事件中,始终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十年前美军高级将领和著名学者与我谈到的美军对军事革命、威胁变化、未来战争的许多观点,十年来基本上已被美军的发展和美军所打过的战争所证实。美军目前的“转轨”和未来的发展,也都将会是这一段历史的继续。  但愿《我与美军零距离》能够对读者加深对美军的了解有所裨益。

陈伯江

2008年6月于北京香山丰户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美军零距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伯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33168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712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5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