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深处的叹息(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
内容
内容推荐
金满楼著的《历史深处的叹息(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分为“晚清遗梦”“革命和共和”“晚近人文”三个章节,以叶名琛、杨度、章太炎等十几位近代人物和甲午海战、刺杀宋教仁案、清帝退位等重要历史事件为话题,用独特的视角串联起来,共同形成对近代历史不为人知的侧面的思考。
作者简介
金满楼,原名金松,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70后作家。已出版《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北洋往事》、《女人当国》、《民国原来是这样》等十余部作品。2010年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
目录
自序
第一篇 晚清迷梦:梦想难进现实
一 坚硬的膝盖:百年荣辱,不欠一跪
二 不道德的收入:清末禁烟的现实与悖论
三 旧秀才与洋进士:科举兴废与王朝残梦
四 英雄狗熊:甲午战争中的众生相
五 旅顺大屠杀:文明伪装下的兽性
六 春帆楼外:李鸿章的外交荣辱
七 伦敦蒙难:孙中山如何逃出生天
八 容星桥:从留美幼童到投身革命
九 卫汝贵送米:被唾沫淹死的前敌主将
十 小报涅槃:“《苏报》案”的“案中案”
十一 皇帝的香案:假保路干掉了真铁路
十二 端方的不归路:革命洪流中的乱世高官
第二篇 寸步难行:共和举步维艰
十三 吴禄贞:非常人物的非常之死
十四 命殒张振武:武昌首义者的不归路
十五 留守黄兴:功未成而身先退
十六 王金发:一个山大王的革命
十七 “强盗”与“腐儒”:陈其美与伍廷芳的隔空论战
十八 共和前夜:一个美国社会学家的中国观察
十九 阿Q的辛亥年:那个没画圆的圈
二十 难缠的“国辫”:剪不断,理还乱
二一 三寸金莲:小脚里的大革命
二二 少年溥仪:末代皇帝的成长与孤独
二三 共和下的阴影:民国旗人的乱世飘零
第三篇 乱世百相:荒诞意犹未尽
二四 杨度:一个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
二五 “辫帅”的复辟:笑愚笑忠说张勋
二六 革命之后:蔡元培的尴尬与两难
二七 史量才、沈秋水与收购《申报》之谜
二八 血溅佛堂: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案中案”
二九 得而复失又损将:张学良与中东路战争
三十 “碰瓷达人”章太炎:疯子还是大师?
三一 好人胡适:为什么就这么好?
三二 灵与肉:郁达夫孽缘未尽
三三 在华五十年:历史尘埃中的司徒雷登
后记
序言
历史的人事与复杂
历史要说复杂也很复杂,要说简单也很简单,
无非用时间串起的人与事耳。
但是,人有千变万化,事有纷繁复杂,有时候
想真正厘清,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不说笔者这
样的历史作者,就算是大教授和资深研究者,也不
敢对公众大声说:“看啊,我写的就是真历史,信
我者,得真史!”
但是,能这么说吗?当然不能,能就浅薄了。
所以,历史又是复杂的,因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笔直
的单线运动,而是曲折复杂甚至前后反复的多向运
动,其过程不乏必然性与偶然性的交织,而且很多
时候甚至是偶然性在起决定性作用。
正如清史学者戴逸在《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中说:“历史的前进并没有既定的模式,一切有
待于人的努力、人的创造。而人的努力、创造也要
有既定的社会条件做凭靠,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人
们面临着多种机遇的选择,历史看似可左可右、可
前可后。”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曾提醒世人:“(历史)事
实就像浩瀚无边的大海中的鱼,史家捕到什么鱼主
要取决于他选择在大海的哪一部分捕鱼以及他选用
哪种渔具捕鱼,而这两个因素当然又取决于他想捕
捉的是哪种鱼。”更直截了当地说,如果史家想寻
找的事实是甲,他就不大可能发现乙或丙,因为即
使他碰上了乙或丙,也不会认为它们有什么重要意
义。
历史研究者的两难就在于,民众要求他“说出
真相”,但他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历史的真相是无
法真正厘清的。除了历史现场的不可逆之外,资料
的不充分,加上叙述者、研究者本身不可避免的偏
见都导致我们看到的所谓历史,是不完整的。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的历史虚无主义将导致一场
史学的危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的有趣往往不在宏大的
叙述,而是对细节的关照。细节对于植物来说,或
许只是一枝树权的生长方向,对于历史却是对一个
时代最好的注解。而最让人感叹的是,历史的细节
原本都是当时举国轰动的大事,只是被岁月的流沙
掩埋之后,才显得微不足道而已。
当历史不能照亮未来时,人心势必一片黑暗。
历史是人类的本源,因为我们太有必要知道自己从
哪里来了。
是为序,与诸君共勉。
导语
这是睿智的时代,这也是蒙昧的时代;
这是笃信的时代,这也是怀疑的时代;
这是希望的春天,这也是绝望的冬天……
《历史深处的叹息(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不同于一般逸闻杂记类的历史书,作者金满楼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用尊重史实的态度和生动的笔触试图抽丝剥茧还原真相。
后记
算起来,笔者从事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写作已
经有十年了。除了写某个时代或某个人的专书外,
期间也出过几本类似于拼盘式的书,比如2009年的
《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2010
年的《历史中国:民国原来是这样》,2012年的《
历史中国:晚清原来是这样》,等等。
文章写多了,总想从里面抽一些比较好的做一
本精选集,这也是笔者近年来的一个愿望。老实说
,选哪篇、不选哪篇,其实挺伤脑筋,编这个集子
其实也费了不少精力,因为有些觉得太短,有些又
觉得太长;有些觉得不够深刻,有些又觉得不够生
动;一些文章选中之后又撤下,即便选中,有时也
要再做删改或修补。总而言之,虽然是编集子,难
度却不亚于写一本新书。
当然,所谓“众口难调”,笔者认为满意的,
读者却未必觉得合胃口;笔者觉得瞧不上的,读者
也认为写得精彩。这种事也是常有的,不奇怪。只
能说,尽量调和,尽量多方考虑,尽量编出一本让
自己满意、又让读者满意的集子。这样的话,笔者
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值得,读者所花的书钱和时间
值得,那就很好了!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厢情愿。书好与不好,
作者说了不算。一旦成熟,好坏就全凭读者诸君点
评了。不管怎么说,感谢您买了它、读了它,如果
能够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和所得,那就是笔者最大
的宽慰了。
精彩页
一 坚硬的膝盖:百年荣辱,不欠一跪
1872年10月,同治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场面极其隆重,在京各国使节都以为会受邀观礼。但令他们大跌眼镜的是,主管清廷外务的总理衙门非但没有给他们送来请柬,反而派出官员吞吞吐吐地“友情告知”,请他们通知所在国侨民在皇上大婚之日最好不要外出——当然,也包括他们在内。
次年2月,同治皇帝宣布亲政,但仍无召见各国公使的意思。忍无可忍之下,英、俄、德、美、法五国公使联名照会总理衙门,要求觐见皇帝。
按说,皇帝大婚与亲政是热热闹闹的大场面,各国使节受邀观礼也是当时国际外交的惯例,为何清廷却对此唯恐避之不及呢?
这事还得从乾隆年问说起。1793年6月,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使团来到中国,清廷官员在接待时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问题:英国人居然不肯向皇帝下跪!
乾隆皇帝听后很不高兴,但英国人不远万里前来祝寿,最后还是格外恩准了马戛尔尼只单膝下跪的要求。英国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认为单腿下跪是对中国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适方法,但在乾隆眼中,这只是一种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罢了。
事后,乾隆对马戛尔尼的觐见方式非常生气,其表示:“英咭利国使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未谙悉,朕心深为不惬。”随后他特别批示:“英咭利国使臣不谙礼节,是以拟于万寿节后,即令回京。”
由此,马戛尔尼的此次出访遭到了彻底的失败。25年后,英国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使团来华,但同样因为拒行三跪九叩礼而被“即日遣回”。两次风波后,外国使节觐见清帝的礼仪问题便成了中外交涉的大难题。
中国古代没有椅子,人们通常席地而坐。跪拜礼起源于古代“正坐”的鞠躬礼,其本身并无人格侮辱的含义。但随着专制皇权的日渐加强,跪拜礼开始变味并成了体现上下尊卑的等级强化剂。按照天朝的世界观,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天朝之上国,万方来朝,四夷宾服,不独在地理上位于地球中央,而且在文化上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中华不论文字、道德、礼仪、制度,无一不优于四夷。
因此,臣民和外国使节觐见清帝必须行三跪九叩礼,这一礼节不仅象征着清朝皇帝专制统治和尊严,其中也反映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在乾隆眼中,中国与海外诸国为宗主国与朝贡国的关系,英国也不能例外。现英使既以“贡使”身份前来“觐见”,当然应该“三跪九叩首”的“行礼如仪”。可惜的是,这只是清廷的一厢情愿,英国并不认为自己是“外藩”下国,而是认为与中国地位平等。既然“中英平等”,当然没有以“贡使”的身份行“三跪九叩首”之理,双方在这一问题上根本谈不拢。 乾隆朝正值国势强盛,当时还有本钱摆架子。到了道光、咸丰朝后,尽管中国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但列强的坚船利炮仍难以撼动天朝“体制”的硬壳。
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天津攻至通州,咸丰皇帝对联军的八项议和条件无不应允,唯独对英方提出亲递国书一条表示万难允准。因为亲递国书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否则只能交钦差大臣呈进。此系国体问题,万不可让步,如洋人“不知悔悟,唯有与之决战”。
战争的结果是英法联军攻破了北京城,咸丰仓皇逃往热河。事至于此,咸丰仍对“夷酋面见朕弟”(即留京收拾残局的恭亲王奕□)一事耿耿于怀。即便英法联军已撤出北京,咸丰仍心存疑虑,他最担心的是洋人以“坚持入觐”为要挟,最终不得不在殿堂之下面见“夷人”。为此,他宁可病死热河,也不肯返回京城。
1861年后,英法等国相继在北京设立使馆,各国公使要求觐见,可又不肯下跪,这一问题成了清廷的一块心病。好在同治继位时仅6岁,总理衙门尚可以“皇帝年幼、太后垂帘听政”为由拒绝其觐见要求。但随着皇帝年岁的日益增大,清廷也就陷入了无尽的麻烦之中。
1867年讨论预备修约问题时,外国使臣的觐见礼即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中,多数大臣认为应坚持行跪拜礼,不能对夷人让步。如山东巡抚丁宝桢所说:“彼既不行中国之礼,其桀骜之气,自难遽驯。”这代表当时一般朝臣的想法。
当然,其中也有相对开明的,如左宗棠即表示:“今既不能阻其入觐,而必令其使臣行跪拜礼,使臣未必遵依。窃思彼族以见其国主之礼入觐,在彼所争者,中外均敌,不甘以属国自居,非有他也。似不妨允其所请。此体限于呈递国书。”
这次的讨论并没有结果。6年过去后,同治成婚亲政,各国公使要求觐见清帝也就顺理成章。无奈之下,清廷只能将此问题再次付诸讨论。这次的论辩,仍可分为强硬与妥协两派,其中强硬派以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的主张最为激烈,其理由也最具代表性:“瞻觐不行跪拜,中国从无此礼,和约以来,该夷虽非属国,然其使臣亦与我中国之臣等耳,以中国臣子之礼待之,不为不优。”
翰林院编修吴大潋则在奏折中提出,洋人公使希望瞻仰我大清皇帝的天颜是一种有诚意的表示,难以拒绝。但之后,他话锋一转,称“朝廷之礼乃列祖列宗所遗之制,非皇上一人所得而私”;如果“殿陛之下,俨然有不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深处的叹息(走向民国的苍茫故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满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26630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419
CIP核字 2018020820
中图分类号 K250.7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9
161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25:01